•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內涵

壹、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

資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使其成為師生的教學 與學習工具,並讓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教室中日常活動的一部分,且能延伸為一種 方法或程序,在任何的時間或地點尋找問題的解答(溫嘉榮,2003)。

顏龍源(2000)更針對資訊融入教學下了操作型定義: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 所用的各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且適切地置入各科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張國 恩(1999)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係指老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 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 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王全世(2000)亦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 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 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份。

吳正己(2000)特別針對英特爾e教師計畫的實施部份,加以定義資訊融入教學的 意義,他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乃是將資訊科技定位在教學輔助的角色,如何 讓資訊科技的融入協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是其教材製作及評量表設計時,一再強 調的重點。

尹玫君(2001)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是指在進行任何領域教學有需要時,

隨時地將其融入教學活動之中。資訊科技只是融入各科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學時不 一定要在電腦教室,只要班級中有一、兩部電腦,隨時都可以進行融入,重要的是 老師要有意願而且要能幫助學生拓展學習領域,並以提升學生研究能力為重。

每位研究者都從不同角度對資訊融入教學說明其觀點,洪燕竹(2004)更明確將 使用到的資訊技術,直接在定義中假以闡述,她認為所謂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就是 將資訊科技(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 像、影音之技術)應用在各學科教學活動上時,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 式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目標、學生、內容、環境、分法、教師)。

Dias(1999)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乃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的科技整合 應該是指在融入、整合與無間隙的方式下,使用科技來支援與延伸課程目標,使得 學生能從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Dockstader(1999)亦說明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就是 在一般的課程內容中有效率地使用科技,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方法下學習如何應用電 腦技術。Roblyer 和 Edwards(2000)認為資訊融入教學之定義乃是教育科技強調提 供現行的工具-電腦與其相關的科技,將其結合至教學過程中,以滿足教育需求。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就是運用資訊科技(包括運用資訊設 備、多媒體、網路媒介…等)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等工作以應用 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包含課程教材的準備與教學活動的實施及評量等,讓教師的教 學方式更具互動性、可重製性,讓學生易於學習,樂於學習,進而養成學生終身學 習的態度。

貳、資訊融入教學的使用態度

教師是從事教學的主體,接受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對於教學的態度是相當 重要的,學生上課直接接觸與面對的就是教師本人,教學的態度也直接表現在課堂 教學上,因此教師對於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也就直接影響使用資訊融入教學 的成效上。國內學者也曾針對教師對於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加以研究,以下分 別說明之:

鐘樹緣(1999)認為要在教室內引進高科技的教學設備,首先要建立的是教師具 有願意使用這些教學科技的新觀念,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教師足夠的在職科技 訓練,提供教師具體使用的方法,具體給予將科技與學習活動結合的設計方法,進

而提昇其使用科技於教學之意願。

周倩(1998)也提出相同的看法,認為欲推廣電腦網路學習進入中小學校園,校 園的教師與行政人員是實現理想主要的執行者,所以,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電腦網路 科技的接受程度,是這些科技被採用成功與否的關鍵。

廖遠光(1999)在一項研究中也說明,教學科技的使用者是教師,決定教學科技 是否對教學有所助益的仍是教師,教師對新的教學科技的知能固然可以訓練,但是,

能力是一回事,使用意願又是另一回事,一個有足夠知能來使用教學科技的教師,

不代表他或她必然會使用教學科技於教學。教師本身對教學或學習的看法,會影響 他對教學目標的選擇或評價,進而決定他的教學決策與教學行為。宋曜廷等人(2005) 也提到近年來不少教學科技的研究者發現教師的教學態度、信念,會影響他們對於 電腦科技的使用,像是建構取向的教師偏向建構式的目標,會希望學生能運用電腦 來溝通和討論觀念,或收集資料;傳輸取向的教師則偏向讓學生透過電腦達到精熟 技能或補救教學的目的。易言之,教師使用資訊科技的態度,才是決定實施資訊融 入教學能否普及的關鍵,而影響教師使用教學科技態度的重要因素則在於教師是否 能體認教科技可以提昇他們的教學效果,亦即教師使用教學科技之效用態度,教師 們對於教學過程中運用資訊設施,是否對其教學有所助益的態度(效用態度),是影 響其運用資訊設施教學的重要因素。

參、資訊融入教學的運用方式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主要是運用資訊科技的特性,以改善傳統教學的限制,並增 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與能力,藉以提升教學效果。若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學習 效益上不比傳統教學方法好,也不能盲目地使用。因此當資訊科技應用至教學時,

學者劉世雄(2001)認為必須考慮到「Why」(為何需用採用資訊科技)、「When」(何時 是運用資訊科技的最佳時機)、「What」(何種教材適合運用資訊科技呈現)、以及「How」

(如何有效地將資訊科技融入至教學活動中)等因素。而整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方式應具有五個要素:主題、素材、策略、技巧與支援。

當教師掌握教學需要、評估學生學習需求、決定採用資訊科技達到教學目標後,

就需要進一步思索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以幫助學生更有效習得教學內容的方法。在這 些方法中有哪些資源可用、其可行性與效益如何,這就涉及了教師對教學模式的設 計或應用的部份。有鑒於傳統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應付快速變遷的學習環境,教學設 計與教學方式必須大幅更新才能跟得上整體環境的進展,而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活 動中,進行整合教學的模式更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呂聰賢(2002)認為資訊融入課程的教學方式,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1.視為補 充教學資源(教學工具);2.當成教學活動(教學輔助資源);3.融入教學資源(融 入式教學),如此循序漸進的應用則可充分的在各科中發揮資訊科技對於教學的幫 助。

至於教師或學生應用資訊科技可從事的活動,吳正己(2001)表示教師可考慮採 下列六種方式融入教學:1.資訊搜尋(使用瀏覽器);2.教學或學習成果展示(使用 簡報、網頁);3.文件製作(使用文書處理);4.溝通與分享(使用Email、網頁);

5.資料的統計與分析(使用電子試算表);6.輔助概念學習活動(使用學科相關軟 體)。

張國恩(2002)指出一般教師利用電腦網路資源融入教學,最常被應用的可行方 式大致可分成下列三種:

一、電腦簡報的展示

在中小學的教學環境中,可以利用現有的軟硬體資源,以簡報軟體來製作,型 式上可以整合動畫、音效等教學媒體,內容上則可包括:資料彙整說明、圖片觀察、

影片播放、上網搜尋等活動。教師可利用簡報軟體配合多媒體電腦、廣播教學系統、

單槍投影機等簡報方式來進行展示教學。所以,簡報需要配合課程內容,搭配有意 義的多媒體設計,以避免因為過多或複雜的內容往往會造成多餘效應,引起學生認 知負載,降低學習效果。換言之,任一教學媒體的應用對教師需有輔助教學的功能,

對學生有增進其需要認知理解的效果。

二、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應用

電腦輔助教學可以針對抽象化的概念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或利用模擬軟 體建立學習環境以協助學生操作練習。目前坊間已經有許多現成的CAI教學與學習軟 體,不過教師在選用上則需考量是否結合認知學習理論、是否能提供情境化的概念 學習環境、是否提供診斷式評量、是否為互動式而非反應式、是否符合問題導向等 特質,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三、網際網路資源的運用

評估電腦網路在國小的應用,建議如下幾種應用方式:1.教導學生使用電子郵 件;2.善用全球資訊網作為學習的工具;3.小學生製作首頁,將個人想法、作品成 果展示在網路上;4.利用搜索引擎搜尋網路資源;5.透過電子佈告欄、網路新聞群 組等工具參與公共討論;6.參與線上合作計劃。網路資源的最大效益是取得方便,

而且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可以取得最新的資訊、圖片。因為,網路上有相當多的 資源,可以視為大型的教材庫,其內容與型式均相當多樣化,包括網頁化書本型態、

網路化CAI、非同步論壇、遠距教學等,如能善用這些資源並將其擷取整合到教學中,

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將有很大的幫助。

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將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