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調查研究"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銀興 教授

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融入

教學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吳巧琳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

(2)

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調查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彰化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現況,包含態 度、方式、策略與困境因素,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的教師在運用資訊設施教 學之態度、方式、策略和困境上的差異。本研究所採取之研究方法為文獻分 析與問卷調查法。研究共計發出71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62份,有效率為 92.97%。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皮爾遜積差 相關、肯德爾和諧係數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之結果發現: 1、彰化縣國小教師具有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 2、彰化縣教師在教學後的評量及同步遠距教學上仍有極大之增進空間。 3、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策略以教師主導為多。 4、「時間」因素影響教師在實施資訊融入教學。 5、不同學校教師之背景變項在資訊融入教學態度差異情形,男性教師、學 歷較高、職別較高、服務年資較少、學校地區較偏遠比其他類組的教師 在態度得分上要高。 6、不同學校教師之背景變項在資訊融入教學困境差異情形,學歷較低、擔 任科任、學校地區較偏遠、以前是資訊種子學校要比其他類組的教師在 困境得分上要高。 7、不同學校教師之背景變項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上皆具有一致性程度。 8、不同學校教師之背景變項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上具有一致性程度,唯有 學歷部份,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策略上的排序則不具一致性。 關鍵字:資訊融入教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3)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anghua Coun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anghua County. It involv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attitudes, methods, strategies and difficulties that teachers face when employing the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and als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attitudes, methods, strategies and difficulties for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In total, 712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662 were completed, the effective return rate is 92.97%. Mean, one-way ANOVA, T-test,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are used for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

1.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Changhua County have the willingness to implement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2. There is still a great potential for improvement in the after-school evaluation and synchronous Distance-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Changhua County.

3.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the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4. Time factor influen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5.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elementary schools and backgrounds tend to have a different way in implementing the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Specifically, male teachers, teachers with higher academic background, higher official rank, less experience, teachers who teach in a distant area, all have a tendency to score higher attitude marks compared to others.

6. Teachers with a lower academic background, be a subject teacher, teach in a distant area, used to work in the seed schools, score higher marks for difficultie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4)

7.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tend to use similar methods in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8.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tend to use similar strategies in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However,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background have different strategy orders when they employing the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Infotech-Integrated Subject Teaching.

(5)

5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理論基礎 ………11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內涵 ………15 第三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實施現況 ………28 第四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彰化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現況………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態度的差異情形………7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困境的差異情形………74

(6)

6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一致性程度…… 79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的一致性程度 …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 99 壹、中文部分 ………99 貳、英文部分………103

附錄

………105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05 附錄二 專家效度統計 ………107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11

(7)

7

圖 表 目 次

頁次 圖3-1 研究架構 ………48 表2-1以「資訊融入教學」為研究主題之研究摘要 ………38 表2-2與「資訊融入教學」相關之論文摘要 ………44 表3-1 「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調查問卷」內容向度與題 號對照 ………51 表3-2 彰化縣現有公立學校正式問卷樣本人數 ………52 表3-3 正式問卷施測學校 ………53 表3-4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分布及回收情形摘要 ………54 表3-5 專家學者意見調查 ………56 表3-6 專家效度問卷與預試問卷內容題號對照一覽 ………56 表3-7 預試問卷各縣市學校抽樣 ………60 表3-8 調查問卷 各題項目分析 ………60 表3-9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 ………62 表3-10 問卷基本資料分析摘要 ………63 表4-1-1 彰化縣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分析 ………65 表4-1-2 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各層面分析 ………66 表4-1-3 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各題分析 ………66 表4-1-4 彰化縣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分析 ………67 表4-1-5 彰化縣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困境分析 ………68 表4-1-6 彰化縣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困境層面分析 ………68 表4-2-1 不同性別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之態度的 t 檢定 ………70 表4-2-2 不同年齡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70

(8)

8 表4-2-3 不同學歷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態度之變異數分析………71 表4-2-4 不同職別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態度之變異數分析………72 表4-2-5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態度之變異數分析………72 表4-2-6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態度之變異數分析………73 表4-2-7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態度之變異數分析………74 表4-2-8 是否為資訊種子之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態度之變異數分析………74 表4-3-1 不同性別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之困境的 t 檢定 ………75 表4-3-2 不同年齡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困境之變異數分析 ………75 表4-3-3 不同學歷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困境之變異數分析………76 表4-3-4 不同職別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困境之變異數分析………76 表4-3-5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困境之變異數分析………77 表4-3-6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困境之變異數分析………78 表4-3-7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困境之變異數分析………78 表4-3-8 是否為資訊種子之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困境之變異數分析………79 表4-4-1 不同性別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各題之排序 ………80 表4-4-2 不同年齡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各題之排序 ………81 表4-4-3 不同學歷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各題之排序 ………81 表4-4-4 不同職別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各題之排序 ………82 表4-4-5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各題之排序 ………83 表4-4-6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各題之排序 ………83 表4-4-7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各題之排序 ………84 表4-4-8 是否為資訊種子之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各題之排序 ………85 表4-5-1 不同性別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各題之排序 ………86 表4-5-2 不同年齡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各題之排序 ………86 表4-5-3 不同學歷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各題之排序 ………87

(9)

9 表4-5-4 不同職別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各題之排序 ………87 表4-5-5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各題之排序 ………88 表4-5-6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各題之排序 ………89 表4-5-7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各題之排序 ………89 表4-5-8 是否為資訊種子之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策略各題之排序 ………90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方法、 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象徵著L.C. Thurow (1999)所宣稱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已 來臨;知識的價值已經取代了先前的土地與能源成為重要的經濟要素。由於網路技 術的興起,加快了知識產生的速度,知識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促使人類社會從工 業時代進入了科技時代。Peter Senge(1994)認為,未來競爭的優勢來源在於組織所 擁有的知識。該如何在面對眾多資訊從全球的各地湧現,而能掌握最新的、最有利 的資訊是各企業、各組織成功的關鍵所在。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 稱IT)是二十世紀末期發展最迅速的科技之一,其發展的狀況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現 代化的程度。資訊科技對現代人類社會的影響幾乎無遠弗界,每一個人生活的向度 也幾乎與資訊科技有所接觸。 世界各國為了使全民能普遍具有資訊科技素養以適應未來資訊化社會,在資訊 教育(Information Education)或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IT in Education)的推

動上一直都不遺餘力。諸如美國之「NII」、日本之「資訊新政」、新加坡之「IT2000」、 香港之「五年策略」等,都傾全力推動資訊教育(何榮桂,2001b)。 當然我國的資訊教育建設也不為人後,民國83年即提出國家資訊建設計畫 (NII),內容包括資訊高速公路的建設,接著教育部推動「TANET 至中小學」計畫, 於民國87年度也實施「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依學校規模在全國 各中小學建立網路、設置電腦教室,推展各級學校資訊教育、提升教學品質之設備 建設。接著在民國九十年公佈「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積極推展資訊教育與資訊 教育融入教學工作,當時預計至93學年度完成下列目標:(一)師師用電腦,處處上 網路。(二)教師(含新任及在職)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20%。

(11)

(三)教材全面上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特色之教學資源(含素材庫、教材庫 等)。(四)學生均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瞭解並尊重資訊倫理。(五)建立600所(20%) 種子學校,發展資訊教學特色。(六)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路學習環境,縮短數位 落差。(七)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達資訊化、自動化、透明化等目標。 在教育改革的九年一貫課程中亦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拉開了序幕;在九年一貫 的十大基本能力中,明確定有「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而在六大議題裡,提及資 訊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資訊運用能力與正確觀念以外,強調各學習領域應使用資訊科 技為輔助學習之工具(教育部,2001)。為了達成「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使學 習管道多元化,學習資源更為寬廣豐富,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學習的興趣, 並可配合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景,藍圖所規劃的指標之一即是要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時間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陳燕秋,2002)。 因此,處於教育工作第一線的教師,除了配合教育部的政策,呼應時代潮流的發展 之外,更應具備資訊科技及網路資源融入教學的能力。 資訊科技的發展,可說是一日千里,從單機版的電腦軟體,到多媒體、全球資 訊網等等,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出現,改變了資訊的產量與品質,轉變了資訊傳遞的 方式和速度(吳怡靜,2001),使得我們能從網路上,即時、隨處取得豐富且大量的 資訊,獲得新知。科技所創造出的變革,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像是企業界的人 力訓練,或是許多文化、企業單位的虛擬網路專業社群、博物館等,都帶來嶄新的 面貌。近年來,教育也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需求,教育部在資訊(科技)教育相關 工作之推動,可以說是一波接一波,頓時在全國興起了一片的資訊教育熱潮。 面對如此的資訊洪流,政府當前的教育思維是透過政策的制定,以及資訊教育 環境設備的改善,期盼教學者能善用資訊在教與學雙方面,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 與獨立學習的能力。彰化縣政府教育局於民國94學年度開始進行全縣電腦租賃,並 與電腦公司簽約此批電腦的修繕維護工作,用以改善全縣學校推動資訊教育設備以 及維修人力的不足;同時並辦理全縣的部落格融入教學、個人教學檔案的研習與競 賽、資訊融入教學活動「自然生態學習網」導入課程及教學活動設計比賽、歷史文

(12)

化學習網教材教案競賽、生命教育學習網融入教學之應用研習等,以及藉由週三下 午、寒暑假的時間,辦理各種相關研習,加強教師本身的資訊能力、融入教學的實 施技巧,以落實普及資訊教育的基本工作,對於縣府教育局相關推動之成效,確實 有待更進一步的評估。而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了解教師現今的教學,是否能充分 利用資訊科技融入其中,因此,希望能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 各領域教學的方式,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是從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 開始,讓學生能反覆練習及提升學習動機,到現今多媒體、網際網路的多元資訊科 技,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豐富了教室中的學習。然而,資訊融入的階段只是停留在 「從電腦學」(張國恩,2001),也就是只利用教學軟體來輔助學習。在胡憶平(1998) 的研究調查中,顯示研究對象中的五百所學校,有近四分之三的學校及老師都認為 目前最需要的是如何引導電腦科技在各學科的教學應用。溫嘉榮(2003)也提到現 今的教師都未能順利的將網際網路科技帶入職場中,運用在教學上的教學軟體仍是 一成不變,顯得枯燥乏味。因此,相關於如何將資訊科技輔助應用在各科教學的方 法與策略,成為現今最被關切的焦點。 王曉璿(2004)亦提出了「資訊科技」配合「教學設計」的概念,對於評鑑教 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是否達到20%,不是只看教師使用了多少次的資訊科技工具。研 究者也認為在教學與資訊兩者的關係上,宜以教學目標為主,資訊科技使用為輔, 如此才是提昇教學品質的根本之道。因此,要落實資訊融入教學,就必須注重教師 是否具備有使用資訊融入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否則只是教導學生具有文書處理、電 腦軟體的操作、上網瀏覽搜尋資料等另一種單純的學科能力,未能引發更深一層的 融入功效。九年一貫的新課程,將資訊教育列為六大議題之一,所以,資訊教育不 應只是以一個特殊科目的形態出現,是希望老師應該是將其融入於各個領域科目之 中,讓學生能夠更活用資訊科技。因此,基於上述的研究,了解教師在實施資訊融 入各領域教學的策略與方法,乃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根據國內研究報告顯示(徐新逸、王培卉,2004),今日的教師,也體認到教育

(13)

結合資訊科技的新型態,在課堂的運用,勢必會成為一大潮流,也認同資訊教育是 促使教育進步的趨勢。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包含了教師本身的因素,以及 外在環境的支援因素兩方面;前者包含了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資訊素養, 以及面對的困境與因應方式等等,而態度也就是教師採用實施的重要因素,宋曜廷、 張國恩、侯惠澤(2005)就提到有不少的教學科技研究者發現教師本身對資訊融入 教學的看法,會影響他們對於電腦科技的使用,蔡俊男(2000)亦說明一個有足夠 知能來使用教學科技的教師,不代表他會使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上,意願才是關鍵。 因此,教師要進一步有意願實施,唯有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具有正向態度與 理念時,才可能真正的、長期的落實於教學中(吳明隆,1989)。由此可知,了解教 師對於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的態度,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上有其必要性。此乃本研究的 動機之三。 另外,部分報告(林明軫,2003;徐新逸、王培卉,2004)亦指出教師在推動 資訊教育時,因為面對許多阻礙因素,包括工作壓力、學校環境、行政支援等等問 題,均會促使教師有消極的作為。教師是否能有極高的意願在課堂中,來嘗試、使 用資訊科技,單靠教師單方面的因素,是很難長久維持的,因此,環境上的支持也 是資訊教育成敗與否的重要關鍵,更是日後再推動資訊教育的重要參考,因此,希 望藉由本研究探求彰化縣教師是否對於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時,也面臨 到相同的困擾,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除了上述可能面對到的困境以外,各所學校及教師本人 的相關背景因素也都會影響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相關研究(廖志書,2004; 張臺隆,2004;鄧美湘,2004)結果顯示,男性教師在資訊能力與運用都較女性教 師好;而教師在資訊方面的能力,更會受到本身學經歷的影響;年齡層的不同,在 使用資訊融入上,也有程度上的差異;職務方面,也因是否扮演決策者,而在態度 上有明顯的不同。在其他的報告也顯示,學校的規模大小與所在地,會影響到教師 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情形,可能的因素是小學校的老師,必須兼任更多的行政工作, 比較沒有充分的時間,而地處偏遠的學校,因為老師接觸的資訊較少,因而就無從

(14)

得知相關知能與能力培養,不過,自民國88年開始到現今由於有教育優先區的補助 計畫,偏遠區的資訊設備可說是非常完善,但是否就能達到資訊融入的效果,更值 得去了解。因此,本研究的動機五,是希望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下,彰化縣國小教師 在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運用方式、策略方法、態度以及困境是否有所差異。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要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彰化縣國小教師使用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情形,基於上一節所敘述的研究動機,茲將本研究目的具體分述如下: 一、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 二、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運用的方式。 三、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使用策略方式。 四、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所面臨到的阻礙因素。 五、比較不同的個人及學校背景變項之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 運用方式、方法策略、態度和困境。 六、歸納研究結果,並參酌相關文獻,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日後推展以及研究之 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壹、待答問題

基於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為何? 二、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運用的方式為何? 三、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使用策略的方式有哪些? 四、了解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所面臨到的阻礙因素有哪 些?

(15)

五、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在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運用方式、 方法策略、態度及困境上,是否有差異?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國民小學教師

本研究中所稱的國民小學教師,係指領有合格教師證書,目前任教於彰化縣之 公立國民小學的正式教師。

貳、資訊融入教學

本研究界定之資訊融入教學,係綜合各學者對「資訊融入教學」的解釋,是指 透過使用電腦相關設備,輔助完成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的。於本研究中的定義為: 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包括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等)進行收集、儲存及 傳輸文字、圖像、影音等工作以應用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包含課程教材的準備、教 學活動實施以及教學評量。 參、資訊融入教學之策略 本研究中的資訊融入教學之策略,係指教師經過計畫性的安排,適切的將資訊 科技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以增進教學活動的成效與目標的達成。本研究問卷的資訊 融入教學策略包含有指導式、練習式、合作式、專題導向式、問題解決式以及情境 模擬式六類。

(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探討及調查研究方法。其中文獻探討,主要在探討資訊 融入教學理論與其相關研究;調查研究法則實施問卷調查,以獲得彰化縣國小教師 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現況研究之相關資料,再根據所獲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加以驗證研究假設。 一、文獻分析 收集有關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相關文獻資料,包含在資訊融入教學的理論基 礎、內涵,以及資訊融入教學現況與相關研究方面,加以整理分析和歸納,經文獻 分析及探討後,結論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及所要探討的問題。 二、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在正式施測階段採取統計方法之分層取樣(stratified sampling)方 式,以「學校規模」為分層原則,再依比例抽取一定比例的學校為研究對象進行研 究調查工作。以了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現況研究。研究者係採用自 編的「彰化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現況調查問卷」作為實證調查之研究 工具。

貳、研究步驟

一、確定研究主題,閱讀有關文獻,界定問題範圍與性質,擬定研究計畫與進 度,撰寫研究大綱。 二、蒐集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確定研究內容,作為本研究之概念架構與問卷 之參考。 三、選擇並編製調查問卷,與國小校長、主任、教師、研究所同學及指導教授 討論後,編成預試問卷。 四、進行預試問卷施測及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修正預試問卷,並經指導教授同

(17)

意後,確定問卷的形式與內容,以便進行正式問卷之印製。 五、實施問卷調查,以分層抽樣方式抽取樣本,郵寄問卷進行調查。 六、進行資料處理,利用電腦SPSS10.0 for windows套裝軟體程式,進行統計 分析。 七、撰寫研究論文,根據分析結果,歸納做成結論與建議,提出研究報告。 本研究論文分成五章加以呈現。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 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依「研究地區」、「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等 方面加以說明: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係以彰化縣之國民小學為範圍,不包括私立、國立以及依教育基本法第 十三條之規定從事非學校型態教育實驗性質之國民小學。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彰化縣地區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資訊融入教學理論為依據,探討彰化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 學現況之情形,背景變項方面以性別、年齡、學歷、職別、服務年資、學校規模、 學校地區為主,以調查彰化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現況之情形,其他變 項則不在本研究的範圍之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法,以瞭解當前彰化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各 科教學現況之情形。

貳、研究限制

一、就研究地區與對象而言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彰化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現況之情形,因此取 樣範圍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主,不包括其他縣市的國民小學教師,在結果的推 論上,僅限於彰化縣國小教師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現況之情形,不一定能了解其

(19)

他縣市實施資訊融入各科教學現況之情形。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雖然在短時間之內可以取得大量的資料,但透過問卷 所收集的結果只限於研究者所設定的範圍,而非受試者主動表達的意念。受試者填 答問卷時,可能受到個人內在主觀態度的影響,或是社會期待的引導,而影響填答 內容的真實性。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究資訊科技融入教與學的理論基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現況、以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究,提供本研究所需 要的基礎概念、策略向度等部份,以更深入的進行實際的資料蒐集、分析和總結, 提供推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之建議參考。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理論基礎

運用資訊科技在各科教學上,除了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法以外,隨著學習理論的 變遷,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定位及被運用的方式、程度,也隨之改變。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包含了行為取向理論、認知取向理論、建構主義、情境認知 理論以及互動理論,以下就這五項加以論述:

壹、行為取向理論

行為取向之父B. F. Skinner於20世紀30年代,建立起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理論(張 春興,1995)。其主張在於操作制約以及增強作用,也就是強調透過不斷的反覆練習、 回饋以及增強,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達到熟練的地步。因此,當時興起了「編序教 學」,課程依照深淺、難易做編排,再給予學生不同的指導與練習,讓學生充分的練 習,在測驗通過後,才能進入下一個課程。由於資訊科技正切合學習教材之可反覆 性與複製性,因此運用資訊科技在教材的編制,測驗的實施,對於教師的個別化教 學,或是針對學生精熟練習,均能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

貳、認知取向理論

認知學習取向主要是重視學習者的心智活動以及認知歷程,強調學習者是主動 建構學習的意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訊息處理理論更是詳細論述,個體的認知學習 歷程是透過選擇外界的刺激(資訊),感官接收的同時,利用舊有的知識基模,將外 界的訊息加以編碼,然後儲存至長期記憶裡(張春興,1995)。

(21)

認知心理學強調內在的認知歷程,反對行為主義所提將行為界定為外顯的反應 (蔡俊傑,1994)。認知心理學家所探討的是各種和人的訊息處理有關的心智活動, 如理解、思考、記憶等。蔡俊傑(1994)依據認知理論,提出教學必須符合四項原則: 1.動機( motivation )原則:學習者本身必須有動機,才能夠促使其主動學習。2. 結構( structure )原則:教材內容的呈現必須符合學習者心理及生理的發展,才有 可能達到學習效果。3.順序( sequence )原則:教學必須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 複雜,由動作表徵經影像表徵再到符號表徵。4.增強( reinforcement )原則:行為 主義強調外在的增強,認知心理學則是強調內發的。 因此,有效的學習必須配合學習者的認知發展,若能善加利用電腦資訊輔助教 學,將課本中抽象、複雜的符號與概念,轉化為符合小學生認知心理發展的具體圖 像,再加上聲音與動畫影像的配合,不但引發學習動機,亦能在訊息輸入的過程中, 強化其長期記憶,增強學習效果。

參、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的教學與學習主張,認為個體可以經由教師鷹架輔導( scaffolding ) 去經驗世界,並與學習環境產生互動;在社會文化脈絡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建構 起知識的意函,以適應實際的生活(曾振富,2000)。建構主義對學習理論的觀點, 認為學習是主動參與改變認知結構的活動,強調知識不是個體被動的接受,而是透 過本體的認知主動建構的。 林生傳(1998)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教學理念如下: 1.教學是激發學生建構知識的歷程。 2.教學設計旨在安排具有啟發性的學習情境。 3.教學發展活動以協商、對話的方式進行,評量應採用多元動態的方式。 4.課程是學習者參與學習活動的結果所建構的知識。 5.學習的過程重於學習結果,學生學習的結果不必也不可能相同。 6.學生為教學情境中的主角,教師是教學的輔助者、詮釋者,而不是知識的傳

(22)

授者。 建構主義之論點對身處於資訊爆炸的現代,有極大的助益,現代人往往容易在 網路中,由於過多的資訊干擾,迷失了學習的主要方向。因此經由教師建構一個合 適的學習環境,學生得以依據自身的經驗為基礎,藉由電腦多媒體及網路資訊來建 構各自的知識體系,在與電腦、同儕、師生的互動中,鷹架作用也得以發揮,獲得 學習成果。 此外,知識建構注重學生能用已知的知識,自我表達新學到的知識,在自我表 達的過程中,學生有機會重整概念、理論、與信念,讓學習更鞏固,達到有意義學 習的目的。

肆、情境認知理論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技能的習得是在情境中建構而成。強調知識是學習者與 情境互動的產物,在本質上深受活動、社會脈絡及文化的影響(徐逸新,1996)。情 境學習有別於認知學習之最大差異,在於「情境」之現實與人際互動,透過人類理 性思考和溝通,重建行為準則(高熏芳,1996)。

Lave & Wenger(1991)認為在教學活動中,若能提供真實的情境來引領學習者做 有意義的溝通,學習將更具功效。因此,隨著網路的普及,透過網路,使得世界變 成文化村,網路社群已逐漸形成,教師在教學時,適切地融入網路教學,帶領學生 進入實際情境,讓學生瞭解並運用網路環境,透過網路環境中搜尋資料、討論、與 網路學習社群有真實的互動,從中主動發掘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實際解決 問題,這將有助學生的學習內容能與生活密切結合。

伍、互動理論

電腦被認為教學功能超越以往各種媒體,主要的特性之ㄧ是互動性。

Borsook & Higginbotham(1991)就提出提出構成互動的幾個要素,說明如下(引 自鄧美湘,2004):

(23)

網狀脈絡處理資訊,就如同人腦的非線性思考一般,學習者可以隨時暫停下來,點 選自己需要的資料,延伸學習的觸角然後再回到原來正進行中的單元。 2.適應性(Adaptability):適應性是指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資訊 與學習方法。由於學習者能力的差異,在學習的速度與層次上有所不同,故應給予 不同份量與層次的學習材料,以適應學習者實際的需求。 3.回饋(Feedback):在學習過程中,回饋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Kulhavyand Wager(1993)表示回饋可以提供訊息讓學生自我評估其成就。回饋在學習過程中可以 增加學習成效的驅動力,對學生正確作答時給予鼓勵、加深印象,同時也是學生評 估其學習成就或是訂正答案的資訊來源。 4.選擇權(Options):多媒體電腦提供學習者不同的互動方式,讓學習者自己可 以選擇要以何種模式、速度來進行學習,而不是像早期所設計的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教學軟體或教學機,只能按空白鍵翻頁作答,無法旁徵 博引,延伸學習內容。 5.雙向溝通(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互動系統具有雙向溝通的管 道。如果在教學中,只有老師或電腦在「說」,而沒有讓學生發表的機會,這只是單 向溝通,而單向溝通的模式往往會損及互動的品質。 在以往傳統教室裡,教師透過書本進行教學,而課本是僅有的教學媒介。過程 中,教師主導教學的一切,將課本中的教材灌輸給學生,學生的角色則是被動的接 受者,學生的學習管道只有來自於教師與教材,學習是單向的。然而,在認知理論 或是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中,強調學習是學習者重組知識以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之 過程,因此,資訊科技中的互動功能,更使得學生能在既有存在的知識與新知識之 間產生更多的關聯。 由上述理論可見,資訊融入教學的理論基礎,可同時包含了行為主義所著重的 可重複不斷練習,直到精熟;和認知心理學中,強調學習的表徵必須配合兒童的認 知發展而有所調整,可透過數位化的多媒體教材,做適當引導;建構主義談論的學 習環境中必須塑造支持的鷹架作用;情境學習理論的真實操作與體驗的部分;以及

(24)

互動論的雙向溝通與回饋。因此,若將資訊科技應用在教學中,則能使原本只存在 於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關係,將變得更具雙向互動,內容更豐富,提升為教師、 學生、教材、媒體、同儕的多元學習環境,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內涵

壹、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

資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中,使其成為師生的教學 與學習工具,並讓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教室中日常活動的一部分,且能延伸為一種 方法或程序,在任何的時間或地點尋找問題的解答(溫嘉榮,2003)。 顏龍源(2000)更針對資訊融入教學下了操作型定義: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 所用的各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且適切地置入各科教與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張國 恩(1999)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係指老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 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 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王全世(2000)亦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 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 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份。 吳正己(2000)特別針對英特爾e教師計畫的實施部份,加以定義資訊融入教學的 意義,他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乃是將資訊科技定位在教學輔助的角色,如何 讓資訊科技的融入協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是其教材製作及評量表設計時,一再強 調的重點。 尹玫君(2001)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是指在進行任何領域教學有需要時, 隨時地將其融入教學活動之中。資訊科技只是融入各科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學時不 一定要在電腦教室,只要班級中有一、兩部電腦,隨時都可以進行融入,重要的是 老師要有意願而且要能幫助學生拓展學習領域,並以提升學生研究能力為重。

(25)

每位研究者都從不同角度對資訊融入教學說明其觀點,洪燕竹(2004)更明確將 使用到的資訊技術,直接在定義中假以闡述,她認為所謂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就是 將資訊科技(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 像、影音之技術)應用在各學科教學活動上時,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 式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目標、學生、內容、環境、分法、教師)。 Dias(1999)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乃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的科技整合 應該是指在融入、整合與無間隙的方式下,使用科技來支援與延伸課程目標,使得 學生能從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Dockstader(1999)亦說明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就是 在一般的課程內容中有效率地使用科技,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方法下學習如何應用電 腦技術。Roblyer 和 Edwards(2000)認為資訊融入教學之定義乃是教育科技強調提 供現行的工具-電腦與其相關的科技,將其結合至教學過程中,以滿足教育需求。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就是運用資訊科技(包括運用資訊設 備、多媒體、網路媒介…等)進行收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等工作以應用 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包含課程教材的準備與教學活動的實施及評量等,讓教師的教 學方式更具互動性、可重製性,讓學生易於學習,樂於學習,進而養成學生終身學 習的態度。

貳、資訊融入教學的使用態度

教師是從事教學的主體,接受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對於教學的態度是相當 重要的,學生上課直接接觸與面對的就是教師本人,教學的態度也直接表現在課堂 教學上,因此教師對於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也就直接影響使用資訊融入教學 的成效上。國內學者也曾針對教師對於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態度加以研究,以下分 別說明之: 鐘樹緣(1999)認為要在教室內引進高科技的教學設備,首先要建立的是教師具 有願意使用這些教學科技的新觀念,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教師足夠的在職科技 訓練,提供教師具體使用的方法,具體給予將科技與學習活動結合的設計方法,進

(26)

而提昇其使用科技於教學之意願。 周倩(1998)也提出相同的看法,認為欲推廣電腦網路學習進入中小學校園,校 園的教師與行政人員是實現理想主要的執行者,所以,教師與行政人員對電腦網路 科技的接受程度,是這些科技被採用成功與否的關鍵。 廖遠光(1999)在一項研究中也說明,教學科技的使用者是教師,決定教學科技 是否對教學有所助益的仍是教師,教師對新的教學科技的知能固然可以訓練,但是, 能力是一回事,使用意願又是另一回事,一個有足夠知能來使用教學科技的教師, 不代表他或她必然會使用教學科技於教學。教師本身對教學或學習的看法,會影響 他對教學目標的選擇或評價,進而決定他的教學決策與教學行為。宋曜廷等人(2005) 也提到近年來不少教學科技的研究者發現教師的教學態度、信念,會影響他們對於 電腦科技的使用,像是建構取向的教師偏向建構式的目標,會希望學生能運用電腦 來溝通和討論觀念,或收集資料;傳輸取向的教師則偏向讓學生透過電腦達到精熟 技能或補救教學的目的。易言之,教師使用資訊科技的態度,才是決定實施資訊融 入教學能否普及的關鍵,而影響教師使用教學科技態度的重要因素則在於教師是否 能體認教科技可以提昇他們的教學效果,亦即教師使用教學科技之效用態度,教師 們對於教學過程中運用資訊設施,是否對其教學有所助益的態度(效用態度),是影 響其運用資訊設施教學的重要因素。

參、資訊融入教學的運用方式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主要是運用資訊科技的特性,以改善傳統教學的限制,並增 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與能力,藉以提升教學效果。若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學習 效益上不比傳統教學方法好,也不能盲目地使用。因此當資訊科技應用至教學時, 學者劉世雄(2001)認為必須考慮到「Why」(為何需用採用資訊科技)、「When」(何時 是運用資訊科技的最佳時機)、「What」(何種教材適合運用資訊科技呈現)、以及「How」 (如何有效地將資訊科技融入至教學活動中)等因素。而整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方式應具有五個要素:主題、素材、策略、技巧與支援。

(27)

當教師掌握教學需要、評估學生學習需求、決定採用資訊科技達到教學目標後, 就需要進一步思索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以幫助學生更有效習得教學內容的方法。在這 些方法中有哪些資源可用、其可行性與效益如何,這就涉及了教師對教學模式的設 計或應用的部份。有鑒於傳統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應付快速變遷的學習環境,教學設 計與教學方式必須大幅更新才能跟得上整體環境的進展,而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活 動中,進行整合教學的模式更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呂聰賢(2002)認為資訊融入課程的教學方式,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1.視為補 充教學資源(教學工具);2.當成教學活動(教學輔助資源);3.融入教學資源(融 入式教學),如此循序漸進的應用則可充分的在各科中發揮資訊科技對於教學的幫 助。 至於教師或學生應用資訊科技可從事的活動,吳正己(2001)表示教師可考慮採 下列六種方式融入教學:1.資訊搜尋(使用瀏覽器);2.教學或學習成果展示(使用 簡報、網頁);3.文件製作(使用文書處理);4.溝通與分享(使用Email、網頁); 5.資料的統計與分析(使用電子試算表);6.輔助概念學習活動(使用學科相關軟 體)。 張國恩(2002)指出一般教師利用電腦網路資源融入教學,最常被應用的可行方 式大致可分成下列三種: 一、電腦簡報的展示 在中小學的教學環境中,可以利用現有的軟硬體資源,以簡報軟體來製作,型 式上可以整合動畫、音效等教學媒體,內容上則可包括:資料彙整說明、圖片觀察、 影片播放、上網搜尋等活動。教師可利用簡報軟體配合多媒體電腦、廣播教學系統、 單槍投影機等簡報方式來進行展示教學。所以,簡報需要配合課程內容,搭配有意 義的多媒體設計,以避免因為過多或複雜的內容往往會造成多餘效應,引起學生認 知負載,降低學習效果。換言之,任一教學媒體的應用對教師需有輔助教學的功能, 對學生有增進其需要認知理解的效果。

(28)

二、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應用 電腦輔助教學可以針對抽象化的概念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或利用模擬軟 體建立學習環境以協助學生操作練習。目前坊間已經有許多現成的CAI教學與學習軟 體,不過教師在選用上則需考量是否結合認知學習理論、是否能提供情境化的概念 學習環境、是否提供診斷式評量、是否為互動式而非反應式、是否符合問題導向等 特質,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三、網際網路資源的運用 評估電腦網路在國小的應用,建議如下幾種應用方式:1.教導學生使用電子郵 件;2.善用全球資訊網作為學習的工具;3.小學生製作首頁,將個人想法、作品成 果展示在網路上;4.利用搜索引擎搜尋網路資源;5.透過電子佈告欄、網路新聞群 組等工具參與公共討論;6.參與線上合作計劃。網路資源的最大效益是取得方便, 而且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可以取得最新的資訊、圖片。因為,網路上有相當多的 資源,可以視為大型的教材庫,其內容與型式均相當多樣化,包括網頁化書本型態、 網路化CAI、非同步論壇、遠距教學等,如能善用這些資源並將其擷取整合到教學中, 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將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上述學者對資訊融入教學方式的看法,研究者認為除了考量到運用資訊融 入教學的各種方式之外,更應該思考在教導學生運用或者自己使用網路資源時,如 何兼顧屬於人性的尊重面,例如智慧財產、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的重要等。對於資 訊融入教學的方式而言,研究者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可以教學的歷程加以劃 分,更為清楚,說明如下: 一、教學前 (一)單元教案、學習單、評量設計規劃。 (二)教學影片、圖片、簡報的編輯整理 (三)利用搜尋引擎,檢索網路上相關知識、資料、資源 (四)線上資料庫、圖書管理系統、隨選視訊影像資料搜尋(VOD)

(29)

二、教學中 (一)自製數位教材的呈現 (二)師生簡報課程教材內容 (三)其他多媒體教材(動畫、影音、電腦輔助教學軟體CAI) (四)教師教學使用資訊科技設備的應用(攝影機、實物投影機、數位相機、 掃描器、PDA、印表機) (五)學生學習使用資訊科技設備的應用(攝影機、實物投影機、數位相機、 掃描器、電子書包、PDA、印表機) (六)教學網頁(如:主題式教學、網路資料連結) (七)學生學習使用資訊軟體(例如:繪圖、文書編輯、試算表) (八)同步遠距教學(網路視訊) (九)非同步遠距教學(如:K12學習平台) (十)網路互動討論的應用(blog、討論區、BBS、論壇) 三、教學後 (一)線上評量系統。 (二)作業繳交(電子郵件E-mail)。 (三)教學資料庫建置、教學歷程檔案建置。 (四)學生網頁製作、學習成果展現。

肆、資訊融入教學的方法策略

資訊融入教學的方法策略,也就是強調教師根據其教學需求或目標,在教學活 動中,運用資訊科技,所設計、規劃的教學方法,讓教學更有效率的達到教學目標。 王曉璿(1999)提到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有以下幾項 :1.個人電腦結合視聽媒體的應 用。2.電腦教室廣播教學的應用。3.區域網路影音伺服器的應用。4.網際網路在教 學上的應用。 張國恩(2001)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有十二個方式:1.電腦簡報的展示。2.

(30)

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運用。3.結合認知理論的學習環境:選擇富學習內涵的適當CAI 軟體。4.視覺化或情境化的教學工具:運用CAI軟體協助老師在教授抽象概念或描述 真實情境時使用,通常稱為心智工具(Mind Tool)。5.模擬軟體:模擬真實世界的軟 體CAI。6.診斷式評量工具:利用電腦做線上診斷所發展的命題診斷工具。7.問題解 決導向軟體:問題解決導向的CAI軟體。8.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9.網頁化書本型態: 將傳統的教科書轉成網頁,並具有多樣化與多媒體化。10.網路化CAI軟體:CAI軟體 的網路化。將一些抽象化的自然現象模擬成視覺化的展現。11.非同步論壇:網路化 討論站,如佈告欄、論壇。12.遠距教學:其型態分同步與非同步教學兩種。 顏永進與何榮桂(2001)亦指出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包含:1.資訊的探索與整 理:上網搜尋與主題有關之資料,完成主題所要探索之相關課題。2.科技產品的運 用。3.心智工具的融入策略:包括試算表(如Excel)、資料庫(如Access)、專家系統、 多媒體及超媒體等軟體或工具,以及程式設計(如LOGO、Prolog)等。4.透過網路的 合作學習:網路通訊的發展,成為許多教師分享教學資訊的便利媒介,而對於合作 學習來說,網路更是一種理想的合作界面。5.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設計將資訊科 技融入問題導向教學時,需切記不應讓資訊科技的角色喧賓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 及策略才是學習主要目的。6.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評量:利用合適的資訊科技來發展 並保存學習歷程檔案。 在劉世雄(2002)的研究中,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有下列幾項:1.呈現教材 及資源:結合多媒體的功能,增加聲音、動畫、影像,更能將平面的教材顯現活潑 的特性,刺激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獲得更真實的學習經驗。2.製作及練習作業:學 生經由學習後,使用工具軟體進行作業的製作與練習。3.模擬情境學習:危險的化 學實驗、有毒的植物以及地震的模擬都可讓學生模擬真實的情境;角色扮演的軟體、 提供問題化的情境亦可幫助學生在複雜的學習過程中,模擬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 力。4.學習資源的搜尋:檢索網路上相關的知識資源及光碟百科全書,獲得補充資 料,擴展學習經驗,此模式可提供學生多元化的學習空間。 張臺隆(2003)在論文中以說明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有以下幾點:1.系統化的教

(31)

學設計與實施。2.教學媒體的充分運用。3.網路資源的運用。4.教學網站的應用。 5.多媒體教材的製作。 李志鵬(2003)更綜合專家學者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策略主張及個人經驗所 得,將融入策略分為三類,其一,資訊科技產品的使用融入策略,其二,以教學中 會使用到資訊科技的時間點,其三,則是以資訊融入教學的形式,以下即為分類說 明: 一、在資訊科技產品的使用方面 (一)資訊媒體的融入運用策略 教學VCD、DVD、VOD、動畫、圖片、音樂檔案等。 (二)資訊科技設備的使用策略 包括教師及學生使用電腦、掃描器、數位相機、投影設備、數位攝影機等。 (三)資訊應用軟體的融入策略 文書軟體、多媒體處理軟體、簡報軟體、試算表統計、成績處理等。 (四)網路資料的搜尋應用策略 教學網站、網路多媒體教學資源、研究報告、資料查詢、網頁製作等,進 行資料的蒐集、整理、報告發表等學習活動。 二、在融入的時機方面 (一)融入教學準備的策略 教案編輯、教材蒐集製作與準備,評量、學習單的編制。 (二)融入教學歷程的策略 教師教材呈現、教材提供、演練示範與說明,學生的資料蒐集、報告發表、 討論。 (三)融入學習評量的策略 作業繳交、線上評量、實做測驗、模擬實驗、心得發表、討論互動、成績 統計分析。

(32)

(四)補救教學實施的策略 CAI教學軟體、教學網站、觀摩學習 (五)教與學歷程記錄的策略 教師的教學歷程檔案記錄、學生學習歷程記錄、學習成果作品展現。 (六)教學環境的提供、模擬策略 模擬環境、特殊環境生態介紹、實驗模擬、生物培育歷程。 (七)教師專長不足補強的策略 教師特殊專長不足的補強、學校缺少的專長教師。 三、在資訊科技融入的形式方面 (一)促進合作學習進行的策略 以E-mail、討論區、留言版、論壇,等進行小組式、跨班級、跨學校甚至 跨越國際的合作教學。 (二)問題導向的融入策略 設計相關問題,鼓勵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網路進行問題解決。教師在設計將 資訊科技融入問題導向教學時,需切記不應讓資訊科技的角色喧賓奪主, 解決問題的方法及策略才是學習的主要目的。 (三)主題式教學融入的策略 以相關主題活動進行跨領域的統整之探索課程,引導學生學習系統化的思 考。 綜合上述學者的論點與看法,資訊融入教學的方法策略,可歸類為兩種思考方 式,一為考慮資訊產品可以用何種方式融入於教學活動中,另一為教師設計以資訊 科技輔助達成目標的教學方法,研究者個人認為教師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宜與 既有的教學方法加以結合,因此,本研究採用後者提出以下幾項資訊融入教學的策 略: 一、指導式

(33)

教師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大量且多元的蒐集準備學習內容,教師透過電腦為媒 體,將課程內容呈現出來,課堂上的進行講解式的指導,或是課後的延伸教材及個 別化指導,對於學生常有的迷思概念或是學習困難處,可以蒐集現有適當的教材, 幫助學生更清楚了解。 二、練習式 教師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增加學生在測驗以及技能練習上的次數,運用不同類 型的主題,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甚至可以以小畫家程式,要求學生繳交繪畫作業, 亦或是簡易的九九乘法練習檔,如此一來更結合資訊的可重複性,讓學生在學習上 能夠不斷的練習,以達精熟。 三、合作式 教師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增強師生、學生間合作學習,一起從網路的資源整理 出有效的訊息,而且透過資訊網路,不但可以解決共同合作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即 使在放學後,仍能相互溝通、討論,使學習得以延伸,甚至能將共同討論的內容與 結果作完整的紀錄。 四、專題式 教師透過資訊科技,收集相關教材,以專題的方向加以統整,以加強關於專題 內容的全方面知識,並且可以利用於固定時間內交報告的形式,訓練學生學會搜尋、 擷取、整理資訊、成果發表等能力,如此一來可以增加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能力。 例如網界博覽會的鄉土網頁競賽,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在美工、繪畫、電 腦技能、資料收集等方面,以整合出九大主題的鄉土網頁。 五、問題導向式 教師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增強學生解決問題之學習,由於網路資源多樣,幾乎 所有的問都能找到解決答案,因此,由教師提出一個模擬真實生活情境的問題,讓 學生在尋求解答的過程裡,一方面增加自己的知識,一方面亦可以藉由整理答案的

(34)

過程中釐清自己的概念,有助於學生建立各種解決問題的心智模式。 六、模擬情境式 教師應用電腦科技,對於生活情境中無法帶進教室的部分或是過於複雜的實驗 步驟,無法直接觀察到的部份,使用電腦來輔助教學,將教材透過虛擬軟體或3D圖 像的幫助,讓學習者能感覺親身體驗與操作,融入這個情境當中,幫助學生能更有 實際的體驗,以及暸解抽象而不可視的概念。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情境中,教師 應該體認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從積極的輔導協助學生學習,營造有利 學習的條件與氣氛,提供接近真實世界的學習情境。 因此,透過教學策略將資訊科技帶入至課堂,不但能更有結構性與系統性,整 個教學過程能更完整,也能提供給學生多元且適性的學習。其次,教師本身在教學 上,能自然而然的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透過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 入的教學過程,自然的習慣運用資訊科技,並養成運用資訊科技協助進行主動、有 效的學習,才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真正目的。

陸、資訊融入教學困境

國內學者在資訊融入教學的困境方面有諸多論述,也有許多學者發表相關的看 法,本部份將著重在這些研究中所獲得之結論加以分析說明。 吳鐵雄(1992)研究亦發現,由於教師每週科目教材的內容過多,教師為了趕進 度,無心使用電腦輔助教學來上課。 楊淑卿(1998)則在研究中發現,電腦軟硬體不足、電腦教室使用管道有困難及 課程升學導向是影響教師把網際網路資源融入學科教學情境的因素。 尹玫君(1998)在高雄縣潮寮國小的個案研究中則發現,網路上適合國小的學習 資源不足、網路快速發展造成的學習壓力、教師研習的內容與課程問題,都是潮寮 國小發展資訊教學的問題與瓶頸。 蔡俊男(2000)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的意願 態度,並分析現階段教師們運用資訊設施教學的障礙因素。其研究結果發現:表示

(35)

「時間」及「設備資源」是影響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的主要障礙。 陳神勇(2003)以問卷及訪談全面調查澎湖縣國小教師,指出教師應用網路教學 所面臨的困難,有以下幾點:1.應用網路教學面對的困難以缺乏電腦網路設備居多。 2.提升應用網路教學意願的方法,以開設資訊研習課程提昇教師資訊教學能力與素 養為第一優先。 溫明正(2002) 以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式調查國小教學軟體之應用及相關措 施,調查與訪談結果顯示:1.老師在教學上以搜尋網路教學資源為主,進行補救教 學其次,因此學校網路的暢通與否將嚴重影響使用網路教學的進行。2.電腦輔助教 學以教師為主導,無法做到以學生為主導的主動學習模式。3.教學資源中心與教材 資源平台的觀念尚未建立,有待加強。4.教師參加資訊融入教學研習意願高,應增 加電腦輔助教學的訓練課程。 黃淑靜(2002)以問卷調查台灣地區高中職商科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現 況,並探討影響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因素。從研究結果可看出:1.電腦能力 及資訊素養、時間及態度等應用資訊科技之條件因素愈佳,則高中職商科教師應用 資訊科技於教學的表現亦愈佳。2.高中職商科教師之電腦能力及資訊素養、時間因 素及態度因素,對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具有預測作用。 郭閔然(2002) 以問卷調查大高雄中學教師之資訊素養程度、資訊融入教學之態 度及行為,研究結果發現教師使用電腦通常是用來準備及整理上課教材,在推動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方面,教師認為校內軟硬體設備不足及沒有足夠的培訓課程是最主 要的障礙。 莊育榕(2002)以問卷調查方式探究高中英語教師對科技及網路資源融入課程中 之信念、態度,教師個人使用電腦、網路習慣與是否將網路資源融入課程三者之相 互關聯、實際應用狀況、融入現有課程所遭遇之困難、以及應用與否之原因理由。 問卷結果顯示,融入網路資源主要遭遇之困難為電腦技術問題與網路傳輸速度緩慢。 根據羅圩貞(2001)、Kemp (2002)的研究,發現校內資訊人員的協同教學或是協 助,可以提高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意願。亦有學者皆肯定研習進修的重要性。

(36)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多數的研究都發現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難處在於設備 是否充足、教師是否有足夠時間設計與製作,以及是否有能力使用,而在溫明正的 調查結果中,更深入的了解教師對於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多數停留在教師主 導,研究者認為也可能教師在融入的策略這方面的知能或是技術較為缺乏。最後, 研究者歸納出以下三點是資訊融入教學的困境: 一、時間 由於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教師的真正授課的時間相對減少,教師在課堂的時 間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趕進度,沒有多餘的時間在進行其他方面的教學。 二、設備 由於部分縣市的財源短促,電腦教室的硬體設備跟不上快速的資訊變化,以致 於上網搜尋速度慢,資料處理也慢,造成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不易。並且在教學上 的軟體礙於智慧財產的法令限制,要取得全校授權的版權,往往耗費不眥。 三、技術 大部分的教師都不是資訊專門科系畢業的,對於如何運用資訊融入在教學上, 往往都處於被動的情況,一定都要有相關的教師發現某一個軟體適合在某一個單元 中來使用,才會被動的學習來運用在教學上,一但需要使用較高的資訊技術時,往 往就不知所措。並且,多數教師對於有何種策略可以用資訊科技提升教師教學,學 生學習的相關知能較欠缺。 綜合本節關於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中,研究者認為教師的態度、教學的方式、 策略以及困境等對於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時,有極大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針 對這四個部份發展問卷,以探求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情形。

(37)

第三節 資訊融入教學之實施現況

壹、中央政府

隨著資訊科技及電腦軟硬體的提昇,我國電腦輔助教學迅速發展,自1980年起, 每年都舉辦資訊展。最近幾年,筆記型及多媒體電腦成為資訊展的主流,1994-1995 年資訊展以「加速國家資訊基礎建設( National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普及電子資料交換應用」為主題,電腦輔助教學隨著電子資訊網路之普及,更提昇 其應用層面與教學效果。 教育部自1990年推動建立台灣學術網路(TANet)以來,為全國數以百萬計的教師 與學生開啟了一片廣闊的天空。為延伸資訊教育的深度與廣度,更於1993年起規劃 執行「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育計畫」、「電腦輔助教學發展及推廣計畫」,為我國資訊 教育的具體落實開創先機,奠定良好基礎。1997年起,又實施更充實完備的「資訊 教育基礎建設計畫」(1997年7月至2007年6月),勾勒完成全國各級學校及師生的資 訊教育藍圖。為達成全方位的資訊教學環境,普及全民資訊教育,「資訊教育基礎建 設計畫」分短期(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及長期(2001年7月至2007年6月)執行,主 要內容如下(教育部,1997): 一、短期目標: 1.設立資訊教育軟體及教材資源中心。 2.專款補助各校基本教學資源(軟體)需求。 3.應用電腦科技建置多元化教材及學習環境,選定重點學校、重點科目, 實施資訊應用教學,以實驗教學成果推廣至其他學校。 4.加強在職教師資訊素養,使100%國小至高職教師具資訊基本素養。 5.提昇學校設備,每校至少一間電腦教室,設備規格不低於部頒參考標準。 6.八十七學年度起,所有大專院校、高中職、國中小皆連上台灣學術網路。 7.資訊向下紮根,所有國中學生具備電腦操作能力,所有國小學生有機會接觸 資訊教學環境,依興趣學習。

(38)

二、長期目標 1.各校具製作與創造教學資源之環境與能力。 2.突破傳統以教師主導之教學模式,將電腦輔助教學融入各科、結合網路資源 與隔空學習環境,落實多元化、個別化的學習。 3.加強人才培訓,使所有教師皆具資訊基本素養。 4.各校資訊化建置完成,各單位組織人力重整。 5.提昇設備,國中小各教室視聽媒體與電腦結合運用。 6.所有學校連上台灣學術網路,50%以上學校普及至學科教室。 7.所有學生皆具備資訊基本素養,普及全民資訊教育。 8.建構教育行政資源共享的環境,教育行政系統執行環境建構。 為了加速達成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的目標,行政院提前實現普及國民中小學資訊 教育計畫,從1998年10月起,在擴大內需方案中投入64億7千萬元的經費以補助國民 中小學購置電腦軟硬體設備及連線台灣學術網路設備、加強在職教師資訊應用能力 培訓、充實教學軟體資源,提前完成中小學電腦教學環境之建置,並推動應用資訊 科技以改進各學科教學品質,加速國教資訊教育的腳步。為配合九年一貫新課程, 把資訊教育融入其他學習領域中,教育部電算中心也積極規劃資訊課程與其他學習 領域之整合(何榮桂,1999)政府為全面推動落實教育改革工作,乃根據行政院教育 改革推動小組第六次會議之決議,綜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改革總 體計畫綱要」,擇取重點關鍵項目,彙成十二項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其中有關「加強 資訊與網路教育」部分,自1999年度開始執行,並於2003年度完成,主要內容如下(教 育部,2000a): 1.配合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方案之策略,提升各級學校電腦軟體設備品 質及建置網路化校園環境。 2.運用資訊科技發展適性之教材、教法,革新教學方式。 3.加強教師資訊素養,培育資訊網路與多媒體教學師資。

(39)

4.推廣遠距教學,整合遠距教學學習資源,提供學校及社會教育多元化學習管 道。 5.加強網路資訊倫理通識教育,如智慧財產權宣導、網路發言的責任感與安全 教育等。 6.建置社會教育資訊網路系統,整合社會教育及文化活動等學習資訊,使全民 共享社教資源,塑造終身學習環境。為因應新世紀、全球化快速變局的競爭與挑戰, 行政院更協調整合各部會,推出了為期六年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其中 包含達成整合各界資源,建置豐富的網路學習內容供中小學師生使用;網路上的教 學素材、教材及學習活動得以分享、討論、改進,共創、共享網路教學資源,落實 網路學習內容的應用與發展;以多元化網路學習資源與學習方式,提升教學品質並 普及師生網路學習素養與正面應用等效益。因此,決定核撥12億經費,於2002年起 至2007年為止,實施以下策略(教育部,2002b): 1. 結合大專校院專家學者及教師團隊規劃建置六大學習網,提供中小學生「做 中學網路學習活動」內涵與網路補充教材及素材。 2. 統整社教館所數位化資源,發展中小學數位化補充教材資料庫。 3. 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結合縣市教育局教材資源中心建置各領域網路學習 教材及教案。 4.辦理優質教學軟體與內容選拔活動,制訂獎勵民間團體辦法,共同參與網路 學習內容發展、教材製作、技術支援服務、平台建置維護等服務。 5.結合文建會、國科會等各界研發成果及國家數位典藏計畫之數位化內涵,轉 化為中小學適用之學習內涵,充實中小學數位化學習內容。 政府自1990年推動建立台灣學術網路至今,努力推動重大教育改革方案、充實 學校電腦軟硬體設備,提昇各級學校師生電腦知能與資訊素養,以因應資訊社會發 展的趨勢。而縣市政府亦積極配合國家政策,倡導各項資訊活動,鼓勵教師參與電 腦資訊研習與比賽,除了提升資訊素養外,並希望教師能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 當中。

(40)

貳、縣市政府

為了配合中央政策,各縣市政府對於資訊教育的推動,亦可說是不遺餘力,許 多縣市政府都訂有規劃資訊教育之計畫,如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等,但限於研 究者的能力與時間,僅列較早開始實施,且較有顯著成效的台北市、高雄市為代表, 以及本研究對象之彰化縣,內容如下: 一、台北市 台北市於民國八十七年六月訂定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一期計畫〈八十八年至九十 年〉,為因應資訊化社會的需求,促進台北市資訊教育的發展。第二期資訊教育白皮 書計畫(民國九十一年~九十三年)推動之目標,在於希望藉由教師將資訊科技運用於 教學中,改變教學方式,提升教學品質,進而能指導學生運用電腦與網路從事各項 學習。希望藉由教學與學習方式的改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第 二期延續第一期的目標,推動重點如下 (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2000): (一)建立優良便捷的資訊教學與學習環境。 (二)強化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之教學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統合社教機構資源與充分運用社區資源。 (五)建立強而有力的行政支援。 而在94學年度的資訊成果報告中,(一)建置資訊環境設備上,公立學校校園內 均以光纖為骨幹架設校園網路,班班可上網,預計94年底校園無線訊號覆蓋率達 100%,且各班級教室另加裝投影幕、資訊插座、每3班分配一臺單槍投影機級雷射印 表機;(二)資源應用發展上,建置各級學校各科教學資源庫,包含電腦輔助教學軟 體,並辦理優良多媒體教學軟體比賽;(三)網路線上學習機制,不只提供數位的課 程與教材以及培訓臺北市的教師,使其具備數位課程之製作與應用能力等六項成果 (台北市教育局,2005),足以顯示北市在這方面的積極推動。

(41)

二、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也於八十七年訂定「高雄市資訊教育白皮書」,預定於民國八十 八年至九十一年(四年)共編列10億4129萬元,以推動資訊教育。高雄市資訊教育願 景,即以目前資訊教育推動現況為基礎,期望全面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級學校教育活 動之中,為下一代的中小學生塑造嶄新的學習環境。其重點工作如下(何榮桂,1999): (一)提供良好的資訊教學與應用環境。 (二)提昇教師運用資訊媒體之教學能力。 (三)整合各學科之資訊教學資源。 (四)培養學生基礎資訊能力。 (五)加強行政人員運用資訊媒體處理業務之能力。 (六)建立終身學習的資訊環境。 其後,高雄市政府又修正研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推動資訊教育計畫」(九十至 九十三年),四年預計編列13億4080萬元用以推動資訊教育,希望達到班班有電腦之 目標(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畫,2000)。 三、彰化縣 彰化縣政府教育局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應促進教師能運用資訊科技來 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於民國91年研擬彰化縣資訊教育白皮書。特別針對中小學制 定教學資源發展規劃之措施與發展方向,期望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中,藉以 改變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品質,「彰化縣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一期三年計畫,推動目 標如下(彰化縣資訊教育白皮書,2000): (一)改善學校資訊基礎建設,提昇數位化學習環境 1、充實學校電腦設備,建構優質的資訊硬體環境 2、全面建構校園網路,提供無障礙數位學習環境 3、提昇網路連線頻寬,提供穩定順暢的網路服務

數據

表 2-1 以「 資訊融入教學 」為研究主題之研究摘要(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馬福洋  (2003)  國民中小學教師資 訊融入教 學能力現 況探討研  究  高雄市、高雄縣、台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  問卷調查法  (一)高雄市、高雄縣、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基本現況是良好的,其中以使用電子郵件的基本能力最 高有 4.53 之水準,顯示目前資訊科技已經被普遍使用。 (二)而整體來說高雄市、高雄縣、台南 市的國民中小學教師的資訊融入教學基 本現況中,視窗作業系
表 2-1 以「 資訊融入教學 」為研究主題之研究摘要(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江卉雯  (2004)  資訊種子學校教師 實施資訊 融入教學 現況分析 及相關因 素之探討  資訊種子 學校教師  問卷調查  (一)在現況方面,教師資訊融入意願 高,對於學校環境因素(行政支援)還算滿意,資訊運用在教學層次屬於中等程度,教師認為自己的資訊素養還算不錯。 (二)在參與前、後,教師融入意願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在教師資訊素養及資訊 科技融入層次在參與前、後有顯著提升。 (三)在影
表 2-1 以「 資訊融入教學 」為研究主題之研究摘要(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趙婉琇  (2004)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 師實施資 訊融入教 學的教學 表徵之個 案研究  一位資深並擁有豐富資訊融入教學經驗的國中自然科教師  非參與性觀察者  (一)個案教師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情境 下,呈現出多達 20 類別的表徵類型,且整體而言表徵使用的次數也非常的高。資訊科技增加了表徵豐富性與多重表徵的特性,在個案教師編輯教材時,資訊科技使得教學表徵更有組織的呈現;運用在教學情境時,
表 2-1 以「 資訊融入教學 」為研究主題之研究摘要(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主要結論  范惠宇  (2005)  國中資源班教師實 施資訊融 入教學及 其相關因 素研究  任教於台灣地區不分類身心障礙資源 班之教師  問卷調查  (一)國中資源班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的觀點是正向的。 (二)國中資源班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特教教學的情形尚可,其中,以「教學準備」部分最佳,「教學歷程」、「教學管理」次之,「教學評量」部分較不 理想。  (三)國中資源班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特 教教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Oral interactions are often indivisible from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n English task, and as such, speaking activities can be well integrated into any

3 The teaching modes of ELA in English include collaboration between non-language subject teacher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to conduct cross-curricular English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teaching has great potential when defined as a form of collaboration that involves equal partners contributing different types of expertise to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More than 90% of the leaders reported that the Panel Chair was also expected to ensure that all teachers followed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to review evidence of teaching

The MNE subject, characterised by its (i) curriculum structure; (ii) curriculum aims; (iii)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v) curriculum contents, can enhance the

Schools may strategicall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teachers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ternal assessment refers to the assessment practices that teachers and schools employ as part of the ongo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during the three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