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現況、困境、影響,並提 出因應對策與思維觀點,強化女性教師在教師會中的參與度。首先進行研究動 機、目的及問題的敘述,同時對本研究之方法與步驟做一概略的介紹,最後說 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 為研究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分為兩個部份,分別針對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進行說明。

壹、研究動機

動機的觸發、催化是支持本研究主題醞釀、成型的重要關鍵。這些重要關 鍵包括了聚焦現代女性教師的圖像中發現隱藏的現象和問題、過去的相關研究 中對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著墨與關注的不足、研究者在個人及環境影響下所延 伸的感受與疑問。以上所述在共通之處相互呼應,在差異之處彼此互補,最後 揉合分敘如下三方面,以求踏出溝通、分享與討論的第一步。

一、性別的多數、權力的少數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4)所調查「學校女性教師比率」,顯示九十三學年度 女性教師占各級學校中教師比例的61.73%,尤其是在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更具 有絕大多數的優勢。不只是台灣如此,香港女性教師比例也由1996 年的 64.3%,

增加至2004 年的 66.9%,除了高等教育外,女性教師在各級學校的相對比例,

都高於男性教師(〈港女中學〉,2005)。另外,2004 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的「各國 教育概觀」(Education at a glance)報告中,清楚指出各國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所占 比率平均,在初等教育為79.9%,而在初級中等教育為 64.1%,甚至連高級中 等教育也直逼過半的局面。足見女性教師投入教育比例增加是全球性的趨勢,

但是在這性別多數的數據下,是否同時意味著女性教師其專業地位、權力結 構……等亦能同時彰顯呢?

謝小芩(1995)指出人數的優勢未必使得女性教師在校園中掌握更多的權利 或具有較崇高的地位,因為從學校的主管比例來說,在校長、主任的人數比例 上依舊是以男性為主,女性校長、主任的比例雖比以往增加,但還是無法和男 性相提並論。在中小學金字塔的人事結構中,底層的職員與基層教師依然以女 性為主,而上層的主任校長則大多為男性,這與傳統父權體系的擴張和女性對 自我價值的內化,所造成職業生涯觀的性別差異(張如慧,2000)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女性教師對職業生涯的決定會影響其是否選擇走入學校的行政工作。

除了在職務結構上顯見女性教師處於不利位置外,他們的意見和聲音又是 如何在工作場域中相互消長?洪塘忻(2003)指出女性教師發聲多以獨唱的方式 進行,且在發聲的背後尚需承受諸多沉重的壓力如:其他同事冷言冷語的誤解、

性別歧視、被忽視的年齡和資歷……等,這在其他學者的研究中也有相同的發 現(侯務葵、王慧婉,1999;張如慧,2000)。由於傳統道德對女性的角色規訓,

並附加在整個社會價值中,令大多的女性將順從、依附……等內化成自己行為 的一部份,在面對無法改變僵硬體制所產生的無力感時,將會影響到對工作的 認同感,進而造成自我抽離、異化的現象。若將之符應至女性教師的身上,則 可看見她們是一群安分守己的默默耕耘者、沒有行動力的抱怨者以及期盼得到 救贖的等待者。

女性自我和霸權價值的矛盾,至使發聲受到阻礙。因此女性教師需要以一 個集體的角度來看待,從中反思和理解如何無力於改革與實踐,才能對體制有 所發言、要求改變。而教師形成集體認同之前,首先必須看見彼此孤立於體制 中各個位置的差異(侯務葵、王慧婉,1999),並且學習爭取權力、運用權力,

學習讓聲音被聽見(張如慧,2000)。自從教師法公布以來,教師組織相繼成立,

我們看到了學校內有教師會,學校外有教師人權促進會、台灣教師聯盟、基層 教師協會……等,這些凝聚教師力量、代表教師意見的重要團體,讓很多教師 藉由教師組織的力量,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和看法,爭取到不少的權利和福利。

雖然女性教師在教育體系下是性別的多數,然而轉換到教師組織的場域中,是 否依然還是權力的多數呢?女性教師的想法和需求是否能透過參與教師組織而 得到滿足和實踐?這是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動機。

二、相關研究的不足

根據研究者蒐集的資料顯示,過去關於「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研究並 不多見,大部分資料所呈現的是「女性教師」及「教師組織」這兩個主題。研 究的走向主要分成兩類,第一類是以女性教師為研究主體,循著女性教師而延 伸出五個重點,分別是「教師生涯」、「性別角色」、「弱勢處境」、「感情態度」、

「族群文化」。

研究者並且從歸納中發現,近年來(1998~2005 年)對女性教師的探究以質性 研究為主(朱雅琪,2000;何金玉,2002;吳玲佳,2003;李明郎,2004;卓韋 瑩,2004;周彥君,2002;林春香,2003;林曉玲,2004;邱秀祝,1998;邱 美菁,2002;洪家榆,2005;洪塘忻,2004;胡如茵,2002;師瓊璐,2000;

陳凱筑,2003;陳慧敏,2004;黃愛蓮,2003;蔡素紋,2000;戴素珍,2001),

研究內容大多在探討社會文化重男輕女的刻板觀念下,區隔了兩性之權利與義

務,因此更加突顯「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差別待遇(周彥君,2002;胡如茵,

2002),這點可從女性在教育選擇權上的被動及次要上看得出來。例如當女性教 師原生家庭中的資源有限時,被考慮犧牲的總是女兒,在家裡無法提供其他選 擇的時候,為了升學只能進入免付費的師範學校就讀(師瓊璐,2000)。周彥君 同時也指出在學校職場中的性別分工下,使得女性教師難以擠入權力核心,造 成教師工作女性化,但卻在學校職位階級中有男尊女卑的現象。爾後步入婚姻,

女性教師面對家務與母職的雙重負擔,在必須兼顧的同時卻也形成兩難的困 境,帶給女性教師多重角色的衝突與壓力是相當大的,其間的掙扎與痛苦可想 而知。因此女性教師在生涯發展週期上總是被動或主動的配合家庭、先生的發 展,而被迫延緩自己的工作發展(邱秀祝,1999;胡如茵,2002)。由此可見女 性教師深受社會文化、家庭、婚姻、工作的交互影響和束縛。

研究走向的第二類則為教師組織。當中,許多研究者把「性別」當成是研 究變項來處理,如黃永能(2002)之「學校教師會功能與其成員工作士氣關係之 研究」指出教師會成員中,男性教師的工作士氣比女性教師來的高。林淑華(1999) 和陳鵬飛(1999)兩人都發現,教師會中的運作績效、組織認同、人際互動各層 面均是男性教師感受較女性教師強烈,即國小男性教師對學校教師會的組織滿 意各層面較女性教師高。陳文燦(1997)的研究也顯示男性教師在工會目標的支 持程度高於女性教師,表示男性教師比女性教師認為應把薪資、福利、工作條 件的改善,列為教師會的主要目標。

從以上的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近年來對於女性教師相關議題的研究趨勢,也 看到許多在教師組織的相關研究中,女性教師的角色有如對照組一般,用以對 照出他們和男性教師之間的差異,但是造就出如此差異的原因何在?女性教師 的想法和觀點是什麼?因為沒有相關研究進行佐證,因此值得進一步分析,此 為本研究的第二個研究動機。

三、研究者的個人興趣

(一) 個人的察覺

小時候研究者的志願是希望能夠當一名老師,因為印象中所看到的老師以 女性居多,而且總是穿著美麗又乾淨的衣服,說著一口標準又流利的國語,不 僅受到小朋友的歡迎,更是家長、社會所敬重的對象,那時自己認為女生就是 適合當老師。長大後,我如願成為一名老師,也穿著美麗又乾淨的衣服來上課,

但我發現美麗的衣服會因為流汗而濕透,乾淨的衣服會因會沾上粉筆灰而有了 污漬,標準又流利的嗓音也因為教學的使命和責任而變得聲嘶力竭,教職生涯 的苦與樂、打擊與甘美不斷的向我迎面而來。

一個機會讓我能夠重拾書本,浸淫於文字的世界,也從學習討論當中開始 正視與面對一些發生在自己身上卻從未思索的問題。記得曾研讀了感觸良深的 兩篇文章:一篇是侯務葵與王慧婉(1999)所寫的「我們是一群女教師」與張如 慧(2000)的「女性教師與教育改革」,文章中以多元的角度剖析了女性教師在教 育生態所面臨的問題,而這些影像也一幕幕的喚起研究者過去經驗與共鳴想 法,究竟「女性」與「教師」交集下所呈現的面貌和價值為何?這些一個個的 問號,逐漸雕塑出一位女性教師身處於校園中的輪廓和處境---是盡忠職守的牧 羊人?是聽命行事的應聲蟲?還是虛應故事的異化者?

(二) 環境的察覺

曾經因為課業的需求,簡單的訪談數名正設法籌組教師會或參加並擔任過 教師會幹部的女性教師,從這些訪談者的回饋中發現教師不再只是沉默,對於 環境開始覺察、探尋問題、溝通反應、自省思索、組織行動、矛盾困境……等,

呈現多重的面貌。以下將訪談中教師的觀察和想法歸結為兩大方面:

1、 尋求溝通的管道

受訪者認為學校行政方面解決問題誠意不足,因為就算透過學年會議紀錄 簿尋求溝通解決,但往往石沉大海或由行政高層直接否定掉建議,而不是去思 考如何解決或溝通討論,所表現出來的是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一口否定,由 此所呈現的是行政人員與第一線教學者的對立。行政和教學的地位是對等的,

而非上對下的從屬關係,不能只想如何綁住老師的想法,要求必須聽命行事,

而非上對下的從屬關係,不能只想如何綁住老師的想法,要求必須聽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