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

Copied!
2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at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指導教授 ﹕黃坤錦. 博士. 研究生﹕彭靜萍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2) 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at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研 究 生:彭靜萍. Student:Ching-Pig Peng. 指導教授:黃坤錦. Advisor:Frank Huang, Ph. D.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教育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Education. June 2006.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3) 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 學生:彭靜萍. 指導教授:黃坤錦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現況、困境、影響,並提出 因應對策與思維觀點,強化女性教師在教師會中的參與度。為達研究目的,本研 究透過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蒐集資料,針對台灣地區(包括台、澎、金、馬)之已 成立學校教師會的公立國民小學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學校編制內合格正式 女性教師,先後寄發紙本問卷共 2568 份,有效回收 1435 份,其後運用描述性 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與統計分 析,並根據問卷結果擬定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針對 5 位教師會成員進行深入訪 談,以求深入瞭解。根據研究結論,希冀對學校教育行政單位、教師會、女性教 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強化女性教師在教師會中的參與度、影響力與發展空 間,提出因應對策與思維觀點,提供有關單位做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根據問卷調查及個案研究結果,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的組織參與尚屬良好。 二、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具有高度的需求期望。 三、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所知覺到的多重困境阻礙。 四、 已婚、班級導師、服務年資16年以上,學校規模越大的國小女性教師有較 高的組織參與。 五、 已婚、專任與班級導師、學校規模較大之國小女性教師有較高的需求期望。 六、 不同婚姻狀況、班級導師、資深、學校規模較大之國小女性教師有較高的.

(4) 困境阻礙。 七、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的需求期望過高時,對其是否參與教師會有負面影 響。 八、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的困境阻礙過大時,對其參與程度有負面影響。. 最後,依據分析與研究結論,提出具體之建議如下: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 因應學校內組織多元化,鼓勵教師參與教師會。 (二)、 學校應調整與教師會之關係,健全互動溝通管道。 二、對教師會的建議 (一)、 落實宣導,拉近城鄉差距,強化女性教師對組織的了解。 (二)、 因應女性教師需求期望,提升教師的權益與能力。 (三)、 重視女性教師所面臨的困境阻礙,謀求結構制度面的改善。 (四)、 鼓勵未婚、資淺、學校規模小的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 (五)、 增加組織中女性會務幹部的比例,強化女性教師的參與。 三、對女性教師的建議 (一)、 積極參與教師會,拓展視野與不斷學習,促進個人全方位發展。 (二)、 革新性別思維,跳脫傳統兩性既定框架。 (三)、 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提升女性決策地位。. 關鍵詞:國小、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

(5) The Research on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at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Student:Ching-Ping Peng. Advisor:Frank Huang, Ph. D.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difficulties and effects of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in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and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and thought to enhance their involvement. In order to accomplish what mentioned abov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 total of 2568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establishes teachers association in Taiwan area, including the Taiwan island,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The descrip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ne-way 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wo-way ANOVA are used in the data analysis. Detailed interviews after the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re conducted with 5 members of teachers association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re proposed to the authoritie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association and female teacher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volvement, influence and scope of.

(6) female teachers in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and future studies. .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etailed interview acquir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current involvement of female teachers in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is well.. 2.. The female teachers have high demand of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3.. The female teachers have the multiple blocks to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4.. The married, class teachers, more than 16 years in service, larger scale school female teacher have the greater involvement in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5.. The married, subject teachers and class teachers, larger scale school female teacher have the greater demand in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6.. Different married status, class teachers, senior and larger scale school female teacher have the greater the multiple block and difficulties.. 7.. The greater demand to teachers associations of the female teachers have more negative impact in the involvement in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8.. The greater difficulties to teachers associations of the female teachers have more negative impact in the involvement in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authority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z. Encourage the femal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z. School and teachers association adjust the attitude and normalize the relationship.. 2.. Teachers association z. Carry out propaganda and reduce the gap between village and city, enhanced the understanding to teachers association of female teachers.. z. Confront the demand of female teacher and enlarge the rights and.

(7) interests of teachers. z.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of what female teacher faces and try to improve in structural policy.. z. Encourage the unmarried, junior, small scale school female teachers to involve in teachers association.. z. Increase the amount of the female cadre members in the teachers association and enhance their involvement.. 3.. Female teachers z. Enlarge the life scope and keep learning to promote the overall personal development.. z. Innovate the thinking and jump out the traditional frame of sex.. z. Participate the public affair to promote the status of female decision..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female teachers、involvement、teacher association.

(8) 誌. 謝. 回首自己求學的過程,從小學時代成績輕輕鬆鬆就可以名列前矛,但究竟 學到什麼腦筋是一片空白;過度到國中時在列強環伺下,對自己讀書的能力感到 質疑;接著高中唸文組時的強記背誦,希望能擠進大學之門;而大學時代又面臨 對所唸科系沒有興趣的茫然無措…..咦!這就是我的學習寫照嗎?學習對我來說似 乎不是件令人高興的事…… 往後進入教育職場,為人師表的我,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快樂學習成長的下 一代,但若老師並非打從心底認為學習是件愉悅的事,那又如何教育出樂於求知 的孩子呢?在這個疑問盤旋心頭不去的驅使下,決定重拾書本,將學習的選擇權 交給自己。記得在準備報考研究所的那段期間,經常往返交大浩然圖書館,每次 走在校園林蔭小徑,抬頭盡是一片翠綠,陽光從葉縫中點點灑落,微風徐徐吹拂 的舒服感覺;在研究所進修期間,學習型態的大幅改變對我的衝擊、抗拒、轉化 及觸動霎那的心領神會;同時必須兼顧學業、家庭、教學工作的時間分割與心力 付出,這些彌足珍貴的點滴經歷刻劃了三年學習痕跡的一步一足。而一本論文的 完成,所代表的不僅是研究成果的展現,更重要的是涵蓋蘊藏了學習者本身態 度、價值、想法的轉變與收穫,以及背後眾人所凝聚的支持力量。 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黃坤錦教授,老師循循叮嚀、督促與嚴謹 的專業學術態度,使我能按步就班的循序完成學業。而老師的關懷與鼓勵,更讓 學生更有衝勁向前邁進,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吳清山博士、謝小芩博士的批評 與指正,使得論文內容更臻完美。 研究所進修期間,感謝所上的老師、同學、及學弟妹們,你們是我重要的 貴人,因為和大家相處切磋、討論下所激發的火花,讓我擁有不同的角度和視野 去看待世界。此外也要感謝我所服務的學校-新竹縣上館國小,給予我進修學習 的機會,同時也要謝謝我的好同事們所給予的資源與支持,使我在學習的喜樂與 挫折中未感孤單。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親人與先生,謝謝你們對我的信任與體諒,讓我 在無後顧之憂下,實踐自己的理想,這份榮耀與喜悅是屬與大家的!!.

(9) 目. 錄. 表目錄................................................................................................................... V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 研究動機......................................................................................1 貳、 研究目的......................................................................................7 第二節 待答問題..........................................................................................7 第三節 重要名詞界定..................................................................................8 壹、 教師會..........................................................................................8 貳、 女性教師......................................................................................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壹、 研究範圍......................................................................................9 貳、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女性教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探討............................................ 11 壹、 歷史的溯源................................................................................ 11 貳、 今日的女性教師........................................................................14 參、 女性教師的弱勢處境................................................................19 肆、 彰權賦能的可能........................................................................23 伍、 女性教師相關文獻探討............................................................27 陸、 小結............................................................................................40 第二節 教師組織的演進與發展................................................................42 壹、 教師組織的意涵、發展、類別及功能....................................42 貳、 我國教師組織的現況................................................................52 I.

(10) 參、 教師組織相關研究....................................................................60 肆、 小結............................................................................................62 第三節 女性教師參與教師組織綜合探討................................................64 壹、 女性教師參與教師組織的文獻分析........................................64 貳、 我國女性教師參與教師組織的人數比例................................69 參、 各國女性教師參與教師組織之概況........................................75 肆、 小結............................................................................................81 第三章 研究方法................................................................................................8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3 壹、 研究方法....................................................................................83 貳、 研究步驟....................................................................................85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87 壹、 研究架構....................................................................................87 貳、 研究假設....................................................................................88 參、 研究對象....................................................................................89 肆、 研究工具....................................................................................93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100 壹、 問卷資料之分析......................................................................100 貳、 訪談資料之分析......................................................................10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03 第一節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組織參與、需求期望與困境阻礙的現 況分析..........................................................................................103 壹、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組織參與現況分析......................103 貳、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需求期望現況分析......................108 參、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困境阻礙現況分析...................... 112 肆、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看法意見...................................... 116 II.

(11) 伍、 綜合討論.................................................................................. 116 第二節 國小女性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教師會組織參與、需求期望與困 境阻礙之分析與討論.................................................................. 119 壹、 個人背景變項在組織參與上的差異比較.............................. 119 貳、 個人背景變項在需求期望上的差異比較..............................147 參、 個人背景變項在困境阻礙上的差異比較..............................160 肆、 綜合討論..................................................................................180 第三節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需求期望、困境阻礙與組織參與相關 之分析與討論..............................................................................184 第四節 訪談資料之分析..........................................................................187 壹、 深度訪談之實施程序..............................................................187 貳、 訪談之結果與分析..................................................................188 第五章 發現、結論與建議..............................................................................203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203 壹、 研究發現..................................................................................203 貳、 結論..........................................................................................210 第二節 建議..............................................................................................214 壹、 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214 貳、 對教師會的建議......................................................................215 參、 對女性教師的建議..................................................................217 肆、 進一步研究的建議..................................................................219 參考文獻............................................................................................................221 壹、 中文部份..................................................................................221 貳、 西文部份..................................................................................230 附錄一 「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調查問卷(初稿).......................................233 附錄二 「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調查問卷..................................................239 III.

(12) 附錄三 「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調查問卷」委託函......................244 附錄四 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經驗訪談同意書..............................................245. IV.

(13) 表目錄 表 2-1-1 台灣性別教育演進一覽表...........................................................................13 表 2-1-2 各級學校女性教師人數概況.......................................................................14 表 2-1-3 台灣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比率.......................................................................15 表 2-1-4 西元 2002 年各國女教師比例.....................................................................16 表 2-1-5 性別刻板印象之內涵...................................................................................17 表 2-1-6 女性教師專業表現文獻分析表...................................................................27 表 2-1-7 女性教師增權益能文獻分析表...................................................................28 表 2-1-8 女性教師職場感受文獻分析表..................................................................28 表 2-1-9 女性教師領導效能文獻分析表...................................................................29 表 2-1-10 女性教師教學知能文獻分析表.................................................................30 表 2-1-11 女性教師進修學習文獻分析表 .................................................................30 表 2-1-12 女性教師角色衝突文獻分析表.................................................................31 表 2-1-13 女性教師視訊媒體文獻分析表.................................................................32 表 2-1-14 女性教師行政管理文獻分析表.................................................................32 表 2-1-15 女性教師相關研究分析一覽表.................................................................34 表 2-1-16 女性教師相關研究分析一覽表(續) ..........................................................35 表 2-2-1 教師組織意涵表...........................................................................................44 表 2-2-2 教師組織二類別比較表...............................................................................48 表 2-2-3 教師組織三類別比較表...............................................................................49 表 2-2-4 學者對教師組織功能定義彙整表...............................................................51 表 2-2-5 我國教師組織的起源和演進表...................................................................54 表 2-2-6 教師組織與教師會相關文獻歸納表...........................................................61 表 2-3-1 對女性教師參與教師組織相關研究分析一覽表.......................................65 V.

(14) 表 2-3-2 十五個縣市教師會組成學校的類別分佈...................................................70 表 2-3-3 新竹縣、高雄市、金門縣教師會各級學校男女會員人數分佈表...........71 表 2-3-4 新竹縣、南投縣、高雄市、金門縣教師會男女會員人數.......................71 表 2-3-5 不同性別擔任全國教師會與縣市教師會組織幹部分佈表.......................73 表 2-3-6 不同性別擔任全國教師會與縣市教師會組織幹部分佈表(續) ................74 表 3-2-1 問卷調查抽取樣本一覽表...........................................................................89 表 3-2-2 台灣地區九十四學年度各縣市國民小學抽取校數分佈表.......................90 表 3-2-3 各縣市問卷實施之學校資料分佈...............................................................91 表 3-2-4 問卷調查對象比例規劃表...........................................................................92 表 3-2-5 各縣市問卷受試樣本規劃表.......................................................................92 表 3-2-6 問卷內容設計一覽表...................................................................................94 表 3-2-7 問卷發放回收一覽表...................................................................................97 表 3-2-8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統計一覽表...................................................................98 表 4-1-1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組織態度現況分析摘要表.............................104 表 4-1-2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是否參與現況分析.........................................105 表 4-1-3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參與原因現況分析.........................................105 表 4-1-4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參與程度現況分析.........................................106 表 4-1-5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不參與原因現況分析表.................................107 表 4-1-6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組織參與現況分析摘要表.............................108 表 4-1-7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定位走向現況分析表.....................................109 表 4-1-8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權益爭取現況分析表..................................... 110 表 4-1-9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能力提昇現況分析表..................................... 111 表 4-1-10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需求期望現況分析摘要表........................... 112 表 4-1-11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參與感受現況分析表 ................................... 112 表 4-1-12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參與影響現況分析表................................... 113 表 4-1-13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參與困境現況分析表................................... 115 VI.

(15) 表 4-1-14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困境阻礙現況分析摘要表........................... 115 表 4-1-15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看法意見分析表........................................... 116 表 4-1-16 國小女性教師之組織參與、需求期望與困境阻礙現況綜合分析表... 118 表 4-2-1 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女性教師在對組織態度上的差異比較表............. 119 表 4-2-2 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女性教師在是否參與組織上的交叉比較表.........121 表 4-2-3 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女性教師在組織參與原因上的差異比較表.........121 表 4-2-4 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女性教師在組織參與程度上的交叉比較表.........122 表 4-2-5 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女性教師在不參與組織原因上的差異比較表.....123 表 4-2-6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在對組織態度上的差異比較表.............125 表 4-2-7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在是否參與組織上的交叉比較表.........127 表 4-2-8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在參與原因上的差異比較表.................127 表 4-2-9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在參與程度上的交叉比較表.................129 表 4-2-10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在不參與原因上的差異比較表...........129 表 4-2-11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女性教師在是否參與組織上的交叉比較表 .......132 表 4-2-12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女性教師在參與原因上的差異比較表...............133 表 4-2-13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女性教師在組織參與程度上的交叉比較表.......134 表 4-2-14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女性教師在對組織態度上的差異比較表...........135 表 4-2-15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女性教師在是否參與組織上的交叉比較表.......137 表 4-2-16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女性教師在組織參與原因上的差異比較表.......137 表 4-2-17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女性教師在組織參與程度上的交叉比較表.......138 表 4-2-18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小女性教師在不參與組織原因上的差異比較表...141 表 4-2-19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女性教師在對組織態度上的差異比較表...........143 表 4-2-20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女性教師在是否參與組織上的交叉比較表.......144 表 4-2-21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女性教師在組織參與原因上的差異比較表.......144 表 4-2-22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女性教師在組織參與程度差異交叉比較表.......145 表 4-2-23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女性教師在不參與組織原因上的差異比較表...146 VII.

(16) 表 4-2-24 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定位走向上的差異比較表.......148 表 4-2-25 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權益爭取上的差異比較表.......148 表 4-2-26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定位走向上的差異比較表.......150 表 4-2-27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權益爭取上的差異比較表.......151 表 4-2-28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定位走向上的差異比較表.......153 表 4-2-29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權益爭取上的差異比較表.......154 表 4-2-30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能力提昇上的差異比較表.......155 表 4-2-31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女性教師對能力提昇上的差異比較表...............159 表 4-2-32 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感受上的差異比較表.......160 表 4-2-33 不同任教地區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影響上的差異比較表.......162 表 4-2-34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感受上的差異比較表.......164 表 4-2-35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影響上的差異比較表.......166 表 4-2-36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困境上的差異比較表.......167 表 4-2-37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感受上的差異比較表.......169 表 4-2-38 不同學校職務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困境上的差異比較表.......170 表 4-2-39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感受上的差異比較表.......172 表 4-2-40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影響上的差異比較表.......174 表 4-2-41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困境上的差異比較表.......175 表 4-2-42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影響上的差異比較表.......178 表 4-2-43 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女性教師對組織參與困境上的差異比較表.......179 表 4-2-44 國小女性教師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各變項的差異情形綜合摘要表...183 表 4-3-1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需求期望與組織參與之積差相關一覽表.....184 表 4-3-2 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之困境阻礙與組織參與之積差相關一覽表.....185 表 4-5-1 受訪者之基本資料表.................................................................................187 表 4-5-2「工作、家務照顧的繁重」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189 表 4-5-3「家人是否支持」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190 VIII.

(17) 表 4-5-4「教師會的性質」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191 表 4-5-5「社會對性別不同的期待」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192 表 4-5-6「研習、講座、課程的舉辦」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194 表 4-5-7「教師評鑑」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196 表 4-5-8「心理層面感受」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197 表 4-5-9「外在能力的提升」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198 表 4-5-10「對外的開拓推展」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199 表 4-5-11「對內的連結溝通」受訪者意見整理摘要表 ........................................200. 圖目錄 圖 2-3-1 四縣市教師會男女會員人數圖.................................................................71 圖 2-3-2 全國教師會與縣市教師會理事長的性別歸類..........................................72 圖 2-3-3 不同性別擔任全國教師會組織幹部分佈圖..............................................74 圖 3-1-1 研究流程圖.................................................................................................86 圖 3-2-1 研究架構組織圖.........................................................................................87 圖 3-2-2 問卷實施流程一覽表..................................................................................96 圖 3-3-1 訪談資料彙整流程圖................................................................................101. IX.

(18)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現況、困境、影響,並提 出因應對策與思維觀點,強化女性教師在教師會中的參與度。首先進行研究動 機、目的及問題的敘述,同時對本研究之方法與步驟做一概略的介紹,最後說 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 為研究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分為兩個部份,分別針對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進行說明。. 壹、研究動機 動機的觸發、催化是支持本研究主題醞釀、成型的重要關鍵。這些重要關 鍵包括了聚焦現代女性教師的圖像中發現隱藏的現象和問題、過去的相關研究 中對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著墨與關注的不足、研究者在個人及環境影響下所延 伸的感受與疑問。以上所述在共通之處相互呼應,在差異之處彼此互補,最後 揉合分敘如下三方面,以求踏出溝通、分享與討論的第一步。. 一、性別的多數、權力的少數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4)所調查「學校女性教師比率」 ,顯示九十三學年度 女性教師占各級學校中教師比例的 61.73%,尤其是在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更具 有絕大多數的優勢。不只是台灣如此,香港女性教師比例也由 1996 年的 64.3%, 增加至 2004 年的 66.9%,除了高等教育外,女性教師在各級學校的相對比例, 都高於男性教師(〈港女中學〉,2005)。另外,2004 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1.

(19)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的「各國 教育概觀」(Education at a glance)報告中,清楚指出各國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所占 比率平均,在初等教育為 79.9%,而在初級中等教育為 64.1%,甚至連高級中 等教育也直逼過半的局面。足見女性教師投入教育比例增加是全球性的趨勢, 但是在這性別多數的數據下,是否同時意味著女性教師其專業地位、權力結 構……等亦能同時彰顯呢?. 謝小芩(1995)指出人數的優勢未必使得女性教師在校園中掌握更多的權利 或具有較崇高的地位,因為從學校的主管比例來說,在校長、主任的人數比例 上依舊是以男性為主,女性校長、主任的比例雖比以往增加,但還是無法和男 性相提並論。在中小學金字塔的人事結構中,底層的職員與基層教師依然以女 性為主,而上層的主任校長則大多為男性,這與傳統父權體系的擴張和女性對 自我價值的內化,所造成職業生涯觀的性別差異(張如慧,2000)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女性教師對職業生涯的決定會影響其是否選擇走入學校的行政工作。. 除了在職務結構上顯見女性教師處於不利位置外,他們的意見和聲音又是 如何在工作場域中相互消長?洪塘忻(2003)指出女性教師發聲多以獨唱的方式 進行,且在發聲的背後尚需承受諸多沉重的壓力如:其他同事冷言冷語的誤解、 性別歧視、被忽視的年齡和資歷……等,這在其他學者的研究中也有相同的發 現(侯務葵、王慧婉,1999;張如慧,2000)。由於傳統道德對女性的角色規訓, 並附加在整個社會價值中,令大多的女性將順從、依附……等內化成自己行為 的一部份,在面對無法改變僵硬體制所產生的無力感時,將會影響到對工作的 認同感,進而造成自我抽離、異化的現象。若將之符應至女性教師的身上,則 可看見她們是一群安分守己的默默耕耘者、沒有行動力的抱怨者以及期盼得到 救贖的等待者。 2.

(20) 女性自我和霸權價值的矛盾,至使發聲受到阻礙。因此女性教師需要以一 個集體的角度來看待,從中反思和理解如何無力於改革與實踐,才能對體制有 所發言、要求改變。而教師形成集體認同之前,首先必須看見彼此孤立於體制 中各個位置的差異(侯務葵、王慧婉,1999),並且學習爭取權力、運用權力, 學習讓聲音被聽見(張如慧,2000)。自從教師法公布以來,教師組織相繼成立, 我們看到了學校內有教師會,學校外有教師人權促進會、台灣教師聯盟、基層 教師協會……等,這些凝聚教師力量、代表教師意見的重要團體,讓很多教師 藉由教師組織的力量,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和看法,爭取到不少的權利和福利。 雖然女性教師在教育體系下是性別的多數,然而轉換到教師組織的場域中,是 否依然還是權力的多數呢?女性教師的想法和需求是否能透過參與教師組織而 得到滿足和實踐?這是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動機。. 二、相關研究的不足 根據研究者蒐集的資料顯示,過去關於「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研究並 不多見,大部分資料所呈現的是「女性教師」及「教師組織」這兩個主題。研 究的走向主要分成兩類,第一類是以女性教師為研究主體,循著女性教師而延 伸出五個重點,分別是「教師生涯」 、 「性別角色」 、 「弱勢處境」 、 「感情態度」、 「族群文化」。. 研究者並且從歸納中發現,近年來(1998~2005 年)對女性教師的探究以質性 研究為主(朱雅琪,2000;何金玉,2002;吳玲佳,2003;李明郎,2004;卓韋 瑩,2004;周彥君,2002;林春香,2003;林曉玲,2004;邱秀祝,1998;邱 美菁,2002;洪家榆,2005;洪塘忻,2004;胡如茵,2002;師瓊璐,2000; 陳凱筑,2003;陳慧敏,2004;黃愛蓮,2003;蔡素紋,2000;戴素珍,2001), 研究內容大多在探討社會文化重男輕女的刻板觀念下,區隔了兩性之權利與義 3.

(21) 務,因此更加突顯「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差別待遇(周彥君,2002;胡如茵, 2002),這點可從女性在教育選擇權上的被動及次要上看得出來。例如當女性教 師原生家庭中的資源有限時,被考慮犧牲的總是女兒,在家裡無法提供其他選 擇的時候,為了升學只能進入免付費的師範學校就讀(師瓊璐,2000)。周彥君 同時也指出在學校職場中的性別分工下,使得女性教師難以擠入權力核心,造 成教師工作女性化,但卻在學校職位階級中有男尊女卑的現象。爾後步入婚姻, 女性教師面對家務與母職的雙重負擔,在必須兼顧的同時卻也形成兩難的困 境,帶給女性教師多重角色的衝突與壓力是相當大的,其間的掙扎與痛苦可想 而知。因此女性教師在生涯發展週期上總是被動或主動的配合家庭、先生的發 展,而被迫延緩自己的工作發展(邱秀祝,1999;胡如茵,2002)。由此可見女 性教師深受社會文化、家庭、婚姻、工作的交互影響和束縛。. 研究走向的第二類則為教師組織。當中,許多研究者把「性別」當成是研 究變項來處理,如黃永能(2002)之「學校教師會功能與其成員工作士氣關係之 研究」指出教師會成員中,男性教師的工作士氣比女性教師來的高。林淑華(1999) 和陳鵬飛(1999)兩人都發現,教師會中的運作績效、組織認同、人際互動各層 面均是男性教師感受較女性教師強烈,即國小男性教師對學校教師會的組織滿 意各層面較女性教師高。陳文燦(1997)的研究也顯示男性教師在工會目標的支 持程度高於女性教師,表示男性教師比女性教師認為應把薪資、福利、工作條 件的改善,列為教師會的主要目標。. 從以上的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近年來對於女性教師相關議題的研究趨勢,也 看到許多在教師組織的相關研究中,女性教師的角色有如對照組一般,用以對 照出他們和男性教師之間的差異,但是造就出如此差異的原因何在?女性教師 的想法和觀點是什麼?因為沒有相關研究進行佐證,因此值得進一步分析,此 為本研究的第二個研究動機。 4.

(22) 三、研究者的個人興趣 (一). 個人的察覺 小時候研究者的志願是希望能夠當一名老師,因為印象中所看到的老師以. 女性居多,而且總是穿著美麗又乾淨的衣服,說著一口標準又流利的國語,不 僅受到小朋友的歡迎,更是家長、社會所敬重的對象,那時自己認為女生就是 適合當老師。長大後,我如願成為一名老師,也穿著美麗又乾淨的衣服來上課, 但我發現美麗的衣服會因為流汗而濕透,乾淨的衣服會因會沾上粉筆灰而有了 污漬,標準又流利的嗓音也因為教學的使命和責任而變得聲嘶力竭,教職生涯 的苦與樂、打擊與甘美不斷的向我迎面而來。. 一個機會讓我能夠重拾書本,浸淫於文字的世界,也從學習討論當中開始 正視與面對一些發生在自己身上卻從未思索的問題。記得曾研讀了感觸良深的 兩篇文章:一篇是侯務葵與王慧婉(1999)所寫的「我們是一群女教師」與張如 慧(2000)的「女性教師與教育改革」 ,文章中以多元的角度剖析了女性教師在教 育生態所面臨的問題,而這些影像也一幕幕的喚起研究者過去經驗與共鳴想 法,究竟「女性」與「教師」交集下所呈現的面貌和價值為何?這些一個個的 問號,逐漸雕塑出一位女性教師身處於校園中的輪廓和處境---是盡忠職守的牧 羊人?是聽命行事的應聲蟲?還是虛應故事的異化者?. (二). 環境的察覺 曾經因為課業的需求,簡單的訪談數名正設法籌組教師會或參加並擔任過. 教師會幹部的女性教師,從這些訪談者的回饋中發現教師不再只是沉默,對於 環境開始覺察、探尋問題、溝通反應、自省思索、組織行動、矛盾困境……等, 呈現多重的面貌。以下將訪談中教師的觀察和想法歸結為兩大方面:. 5.

(23) 1、 尋求溝通的管道 受訪者認為學校行政方面解決問題誠意不足,因為就算透過學年會議紀錄 簿尋求溝通解決,但往往石沉大海或由行政高層直接否定掉建議,而不是去思 考如何解決或溝通討論,所表現出來的是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一口否定,由 此所呈現的是行政人員與第一線教學者的對立。行政和教學的地位是對等的, 而非上對下的從屬關係,不能只想如何綁住老師的想法,要求必須聽命行事, 這樣會更加造成行政和教師的不和諧。所以組織教師會是一個很好的溝通管 道,是具有正向的意義的。. 2、 享權利不盡義務 受訪者承認目前碰到最大的問題是來自於沒有人願意擔任教師會會長一 職,因為行政方面也會一直調查是誰想要成立教師會,針對擔任會長的那名教 師進行勸說或阻止刁難,讓人知難而退。或者是將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當 成最大的箭靶目標。老師們在這種情況下有意願的就更少了,誰也不向成為金 字塔的最頂端。也有受訪者表示根據其擔任教師會會長的經驗,老師比較不會 在你表達意見的當下聲援你,而多為私底下的鼓勵和支持,說什麼: 「我們其實 都很支持你的,下次你要向校長講的時候,我們幾個陪你去」 。但是真正需要有 人協助會務時,卻常常不見人影,只有兩三位老師在忙而已。. 以上真實而赤裸的聲音裡忠實的紀錄女性教師的感受,每一種聲音宛如一 小滴的水,希望透過研究者本身做為一個出發點,匯集這點點滴滴女性教師的 聲音,使之成就出滔滔湧現的百川江河,此為本文的研究動機之三。. 因此本研究欲結合「女性教師」和「教師會」這兩個主題,以積極的角度、 女性的觀點,去詮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起(加入)、承(發展)、轉(困境)、 合(期待),凝聚女性教師共同心聲,形成集體的力量,改變結構與體制。 6.

(24)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有四項研究目的,茲分述如下: 一、了解國內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現況、發展。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的組織參與、需求期望、 困境阻礙上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國小女性教師對教師會的需求期望、困境阻礙和組織參與三者的 關係。 四、探討國小女性教師對參與教師會組織的重要因素,並提出改善其組織 參與之建議。 五、歸納研究發現,為強化女性教師在教師會中的參與度、影響力與發展 空間,提出因應對策與思維觀點,提供有關單位做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待答問題,以作為資料蒐集與分析討論之 依據,茲列述如下: 一、國內小學女性教師對教師會的組織參與、需求期待、困境阻礙之現況 為何? 二、國小女性教師其對教師會的組織參與、需求期待、困境阻礙是否因其 個人的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不同需求期待對國小女性教師在教師會的組織參與之主要影響為何? 四、不同困境阻礙對國小女性教師在教師會的組織參與之主要影響為何?. 7.

(25) 第三節 重要名詞界定. 茲就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名詞定義如下所示:. 壹、教師會 依教師法第二十六條所規定,由各校教師發起、組成,並依教師法及人民 團體法的規定,向政府立案並取得證書之教師組織,包含全國、地方、學校教 師會、民間教師組織等。 本研究則專指於民國八十八年依據教師法成立的「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及其下所屬的縣市、學校教師會。. 貳、女性教師 係指服務於國內之已成立學校教師會的公立國民小學中,具有合格教師資 格或屬於學校正式編制內的女性教師。. 8.

(2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題目為「我國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 ,旨在探究國內小學 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現況、困境、影響及未來的因應之道。其研究範圍及限 制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界定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國內之已成立學校教師會的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研究對 象為學校編制內具有教師資格的正式女性教師為主。.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欲結合「女性教師」和「教師會」這兩個主題,以積極的角度、女 性的觀點,去詮釋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起(加入)、承(發展)、轉(困境)、合(期 待),藉由呈現「女」「教師」的意識與行動,進而形成教師的集體前進,改變 結構與體制,故本研究之進行包括相關文獻探討、問卷調查及訪談等,了解國 內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現況、發展,剖析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困 境和影響,最後提出研究的結論與具體的建議。. 9.

(27) 貳、研究限制 一、在研究範圍界定 國內目前許多教師組織因其不同的訴求與功能,而呈現出多元的面貌,但 由於大小規模與普及性不一,導致在蒐集資料進行了解的過程中較無法獲致通 盤性的掌握,因此本研究對於教師組織所聚焦的範圍僅集中於中華民國全國教 師會(包含縣市、學校教師會)。. 二、在研究方法部分 本研究以問卷、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所得結論僅能說明小學女性教師參 與教師會之實況,未能再以質的研究方法(如現場觀察、深度晤談等)加以長 期追蹤且深入瞭解小學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中的細節。 調查國內女性教師參與教師會的人數方面的統計,由於研究者本身時間因 素,再加上聯繫過程中發現多數縣市教師會內部統計資料並未區分男女會員人 數,導致索取資料不全。. 三、就樣本抽取方面 本研究之問卷發放,多係由各校教師會協助問卷的發放施測,故在是否加 入教師會的問卷樣本上較無法按比例平均抽取,因此在推論及解釋上有其侷限 性。. 10.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首先分別針對女性教師與教師組織,進行蒐集、分析與統整國內外的 相關文獻,以奠定本研究之基礎。其次綜合前述的文獻結果,從女性教師參與 教師組織的角度,作為確立研究主體、研究設計、問卷規劃與研究結果討論之 依據。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女性教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檢視;第二節為 教師組織的演進、發展與現況;第三節為女性教師參與教師組織綜合探討。. 第一節 女性教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探討. 國內學者朱雅琪(1999)指出因在知識生產的過程中顯現男性偏見或其他立 場的偏好,使得所謂的知識並非客觀。因此從一種女性的角度為出發點,觀察 問題、選擇研究對象、制定計劃、詮釋資料和賦予意義有其必要性。因此,本 部份將從女性教師的角度,分別從其「歷史的溯源」、「教師工作女性化」、「弱 勢的處境」、「增權益能的可能」、「女性教師相關文獻探討」五個方面來進行文 獻資料的整理和探討,從中分析女性教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藉此提供一個 有別於傳統男性世界觀的另一個面向。. 壹、歷史的溯源 過去中國人所謂的「天、地、君、親、師」五倫中,為人師者亦在其列, 足見對老師傳道授業的敬重。而最為人所熟知的即是至聖先師—孔子,他「有 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直至今日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性。另一 方面,在西洋教育史上出現的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康德、杜威…..等更是逐 漸的形塑出現代教育發展的架構和走向。研究者和前述學者的相同點是皆為教 11.

(29) 師身分,而性別則是一個最大的歧異。若將「性別」面向放大深入思考,女性 在教育史上究竟扮演何種角色?女性投入教職是否有其歷史脈絡可循?因此為 了尋求問題的原因,必須針對過去女性投入教育的歷史意義進行了解。. 以世界各國過去的女性教師發展來看,由於女子教育的漸受重視,進而對 於相關師資的培育,成為教育界所重視的問題。一般來說,女子學校的教師大 多由女性教師來擔任,因此女性學校教師與家庭教師的職務吸引了許多女性的 投入,不過在教師的地位上仍不若男姓教師高,例如在十九世紀時英國與德國 女性教師的演進即為一例(彭煥勝,2003;馬維麟譯,1995)。. 從中國近代女性教師演進來看,盧燕貞(1889)分析最早可從清末的家庭教 育開始,原則上由母親來擔負教養之責,母親不能教的,可以僱用褓母來教, 而褓母的養成,則會由當時所設立的師資培育機構加以訓練,亦即類似幼稚園 師範學校或幼稚園師範科。但當時所謂的褓母,地位甚低,幾與女傭相近,不 能取得師的地位。其後,光緒三十三年頒訂「女子師範學堂章程」 。女性師資教 育才正式列入學制系統。不過當時的女子師範學堂仍以教導為女、為母、為妻 之道為宗旨。女性雖享有某種程度的教育,但「男女平等」、「女權」等觀念在 中國土地還沒有完全生根。. 在台灣,則有學者謝小芩(2000)則針對台灣性別教育演進的幾個階段所作 的分析(表 2-1-1),由表中可知台灣在日據時代以前,女性在受教權上仍面臨諸 多阻礙與限制。雖然隨著時代的演進,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視更甚以往,但 當女性由受教者轉變為施教者時,性別差異與矛盾是否也能同等的被重視?這 是值得更進一步探究的。. 12.

(30) 從歷史回顧的角度,呈現了女性師資教育的脈絡和輪廓;在以「男尊女卑」 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下,造就不同性別在受教權及教育發展上的差異,除了反 應女性在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並不如男性來得備受重視之外,也忠實的 反映了社會的性別及教育現象。女性教師的角色地位可說是低廉的女傭、長時 間的褓姆、三從四德的教化者,並進一步的再製男性主流價值與失衡的性別觀 點。 表 2-1-1 台灣性別教育演進一覽表 年代. 教育重點. 教育特色. 19世紀中葉. 西方傳教士至中國辦教育,宣傳基督教, 提高女子知識技能,反對纏足習俗。. 1895年以前. 男女教育機會有差異。. 服膺在傳統性別 角色分工和性別 秩序原則下、明白 設定兩性不同的 教育目標、區隔男 女學制、授業年數 與教育內涵,可謂 兩性雙軌教育制 度。. 採男女合校,但對女子教育有特別規定, 以培養婦女德性和賢妻良母為目標。 日據時代 (1895~1945). 國民政府. 學校教育的快速擴充,女性就學機會大幅 增加,推動非正式的婦女成人教育-「社 區媽媽教室」。. 七○年代. 呂秀蓮將女性主義介紹到台灣,點燃台灣 婦女運動。 1982年李元貞創辦婦女新知雜誌。 1988婦女新知出版「兩性教育平等手冊」 這是兩性平等教育一詞在國內首次出現。. 1995年. 女學會召開「台灣婦女處境研討會」探討 女性在教育處境當中的不平等待遇. 1996年. 彭婉如命案發生促使「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通過,規定中小學每學期至少實施4小時以 上的性侵害防治教育,其中內容包含「兩 性平等教育」。. 1997年. 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成立,將性別平等教 育的內涵融入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 資料來源:整理自謝小芩(2000);莊明貞(2003)。 13.

(31) 貳、今日的女性教師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2004 年的調查(表 2-1-2)顯示,女性教師在國中小、幼 稚園教師人數比例上具有絕大多數的優勢。但是在這性別多數的數據下,是否 同時意味著女性教師其專業地位、權力結構……等亦能同時彰顯。本節將從性 別的角度出發,分析教職工作女性化以及女性選擇教職的原因。. 表 2-1-2 各級學校女性教師人數概況 55學年度. 65學年度. 75學年度. 85學年度. 90學年. 教師總人數(千人). 93.2. 149.8. 191.8. 247.2. 271.6. 男性(千人). 61.6. 83.8. 93.0. 103.4. 105.3. 女性(千人). 31.6. 66.0. 98.8. 143.8. 166.3. 幼稚園(%). 99.5. 98.5. 98.6. 98.8. 99.0. 國民小學(%). 38.4. 47.3. 54.3. 64.0. 67.6. 中等學校(%). 24.7. 42.6. 47.9. 56.0. 59.5. 大專院校(%). 20.3. 26.3. 29.8. 33.9. 34.7. 其他(%). 22.1. 29.7. 39.9. 49.9. 51.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04)。我國性別統計及婦女生活地位之國際比較研究。. 一、教職工作女性化 教職原先是屬於男性精英的活動。英國在 1870 年時,男性教師的數目尚稍 高於女性(100:99),但到了 1930 年時,女性教師的數目已遠勝過男性(100: 366)。美國的情形亦然,1840 年時只有 39%的教師為女性,但在 1930 年時, 女教師比例已高達 89.5%(Apple,1986)。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德國,1833 年時的 女性教師佔了 35%,到了十九世紀末時,就增加到 57%,女性教師數目增加了 20 倍(馬維麟譯,1995)。. 而在台灣,由表 2-1-2 之統計數據中得知,女性教師在各級學校的人數比 14.

(32) 例上,呈現逐年增加的現象。幼稚園的女性教師從五十五學年度一直到九十學 年度,皆維持在平均 98-99%的高比例,而國民中、小學女性教師的比例雖不似 幼稚園那樣高,但從歷年的數據變化發現,仍是穩定持續成長。且自八十五學 年度起,國民中、小學女性教師佔有率更突破了半數以上。如果再進一步參照 表 2-1-3 中教育部統計處所統計的資料,從九十一到九十三學年度幼稚園與國 民小學女性教師比例穩定成長,而國民中學亦已突破 60%,足見台灣教職工作 女性化的趨勢。. 表 2-1-3 台灣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比率 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比率. 單位:%. 幼稚園 國民小學 中等學校 大專院校 特殊學校. 補習及 進修學校. 學年度. 總計. 九十. 61.22. 98.99. 67.57. 59.50. 34.66. 69.74. 42.97. 九一. 61.59. 98.06. 68.06. 60.24. 34.53. 71.16. 43.57. 九二. 61.67. 98.35. 67.73. 60.80. 34.50. 71.43. 45.03. 九三. 61.73. 98.36. 67.99. 61.30. 32.18. 70.82. 44.89. 資料來源:修改自教育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2005 年 8 月 25 日). 然而,女性投入教職人數的遞增並非偶然,從教育部統計處 2002 年各國女 性教師比率中(表 2-1-4),更可看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 15.

(33) 表 2-1-4 西元 2002 年各國女教師比例 單位 %. 西元2002年各國女教師比例 幼稚園. 國小. 國中. 高中職. 專科. 大學. 中華民國. 98.1. 68.1. 66.1. 54.3. 50.5. 33.8. 2003. 98.1. 68.1. 66.1. 54.3. 50.5. 33.8. 2004. 98.4. 67.9. 67.3. 55.4. 61.1. 33.5. 日本. 98.0. 65.0. 40.0. 29.2. 36.1. 14.1. 韓國. 99.4. 72.2. 61.9. 32.0. 26.6. 大陸. 97.5. 52.2. 43.8. 40.2. 31.3 …. 印度. 92.0. 36.0. 36.0. 32.0. 40.0. 37.0. 美國. 91.1. 88.2. 64.8. 52.1. 42.1. 42.1. 加拿大. 68.1. 68.1. 68.1. 68.4. 47.6. 33.9. 英國. 96.7. 81.8. 59.2. 53.9. 35.0. 35.0. 德國. 95.1. 82.4. 59.4. 31.7. 47.0. 28.5. 法國. 78.7. 63.0. 50.0. 33.9. 33.9. 荷蘭. 78.7 …. 80.1. 32.5. 32.5. 33.1. 33.1. 義大利. 97.6. 95.3. 73.8. 54.5. 34.2. 30.4. 紐西蘭. 98.8. 86.5. 66.1. 58.3. 59.0. 54.9. 45.4. 附註:1.…表示某欄無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05)。教育統計之國際比較。. 二、女性的職業選擇 因此,在教職工作女性化的同時,應該思考到的是這些數字所透漏的訊息 什麼?現象背後所形成的原因是哪些?綜合學者(李曉蓉,2003;許崇憲,2003; 潘慧玲,2000;蘇芊玲,2002)對於女性選擇教職的看法,主要可分成以下幾點:. (一). 社會結構的轉型 社會結構的轉型所帶來巨大衝擊讓社會生產形勢丕變,就業市場亦隨之產. 生變化,原本從事教職的男性有了更多樣職業及就業職場選擇。教育也隨著社 會職業的需求而備受重視,學校隨之大量興起。在男性教師另謀他就的離職潮 與學校對教師需求增加的交互效應下,女性開始進入教育職場。 16.

(34) (二). 教職為家務的延續 受到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社會上對男性與女性的特質存在著許多不. 同的期待,例如男性應該是勇敢的,女性是溫柔的……等分野(表 2-1-5)。因此 就發現了女性的工作大多與「家務」有關,而教師的工作就像向母親或保母一 般,所以教師被視為女性的職業,是「女性真正的專業」 。當越來越多女性投入 教學工作,形成教職女性化(teaching feminization)的現象時,也讓一般人更加認 為教學對女性而言實在是一份理想的工作。. 表 2-1-5 性別刻板印象之內涵 類別. 男性. 女性. 活動範圍. 家庭以外. 家庭以內. 人格特質. 工作取向;生產者角色. 人際取向;家庭、生殖者角色. 自我概念. 良好、對成功充滿自信. 害怕成功. 成敗歸因. 因能力而成功 因不努力而失敗. 因努力而成功 因能力不足而失敗. 勇於面對. 妥協逃避. 職業對象. 領導者角色. 附帶者角色. 社會地位. 高、尊. 低、卑. 家務分工. 主外. 主內. 面臨衝突時. 其他. 獨立、堅強、勇敢、理性、有 溫柔的、情緒性的、依賴的、順 主見的、有能力的、積極進取 從的、關懷的、害羞的、有愛心 的、有領導能力的 的、有耐心的。. 資料來源:彭春蘭、李素珍(2002:26)。. (三). 社會階層職業地位 傳統上男性背負養家的責任,教師的薪水偏低,被認為不足以養家;另一. 方面卻又鼓勵女性從事教職,可見社會職業階層化的觀念對兩性的差別待遇。 再加上受限於「女主內」的社會價值,女性在勞動市場中的就業機會一直不多, 教職相對於女性而言是可從事的職業中最被尊敬的。因此在社會階層裡,教職 17.

(35) 成為女性向上流動的最佳途徑。. (四). 對薪資因素的考量 從表 2-3 台灣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比例分佈表中看出,女性教師多半集中在. 薪水較低的幼稚園和中小學,越往上的大專院校師資則以男性為主。另外,女 性教師擔任較低的職位,主管與升遷多半由男性擔任或從事。在普遍認為毋須 負擔經濟或願意接受低薪資的因素下,女性選擇薪資較低或非管理工作,形成 女性選擇教職的經濟考量因素。. 由上述文獻探討的結果,我們發現教職工作女性化乃是世界性的現象和趨 勢。而探究其原因的形塑,則與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導致人力規劃上的調整、 教職為家務的延續、社會階層職業地位、對薪資因素的考量……等因素,直接 或間接影響教師職業女性化。. 18.

(36) 參、女性教師的弱勢處境 量的優勢未必使得女性教師在校園中掌握更多的權利或具有較崇高的地 位。因為在中小學金字塔的人事結構中,底層的職員與基層教師依然以女性為 主,而上層的主任校長則大多為男性(謝小芩,1995)。除了女性教師人數佔優 勢之外,並未因人數的激增,而改變及調整學校的權利結構,更加突顯女性教 師處境弱勢之事實。張如慧(1997)進一步指出由於在學校中相當弱勢的地位 (powerless position),致使大部分女性教師在意圖改善她們的情況上是相當無力 的,例如 Ridell(1992)的研究中發現,家庭與事業間的取捨與兼顧深深困擾著女 性教師。女性教師的束縛是整個長期的制度與文化所造成的,絕不應只是個人 差異的層面。因此本節將延續從女性選擇教職致使形成教師女性化的現象中, 深入探討女性教師的弱勢處境。. 一、學校性別的刻板分工 在學校裡存在著性別刻板分工,常見需要勞力或往外跑的工作多交給男老 師,而招待外賓準備餐飲的工作則交給女老師。許多事情本來應該依個人的能 力和領導力來做安排,但實際上性別卻常常被用來作為區分的標準。女老師自 己有時也會把發言權及領導全推給男老師,女老師則在私下指點、提供意見(蘇 芊玲,2002)。在這種對性別的刻板認定氛圍下,男性依舊被認為是適宜擔任有 成就的、高薪的、勞心的工作,是高階管理者;女性的角色還是被定義成適合 家務的、低薪的、勞力的工作,是低階的被管理者(劉鳳英,2000)。因此,女 性教師在教學級務的分配上面臨因性別刻板印象所伴隨的困擾,例如:女性泰 半擔任照顧/家務性職務,如烹飪、清潔、教導年幼孩子課程,教授內容則偏重 人性、社會與生活科學。男性教師則從事身體的勞動/權力的執行,如管理學校、 教導較年長的學生、實行運動場和建築物照料與維護(莊慧美,2000)。 19.

(37) 在學校運作的場域中,更形成學校男女教師文化的差異,導因於男性教師 與女性教師呈現出相當不同的形象,男性是有企圖心的,敢與行政衝撞的,積 極去爭取權益的,展現出相當強勢的作風。但是受到社會對女性刻板印象的左 右,這樣的特質加在男性身上是非常好的,但加在女性身上時卻呈現十分負面 的評價。因此由於男性被鼓勵培養對抗的特質,自然願意加入必須和學校做些 衝撞的教師會(張如慧,2000)。女性教師則成了沉默的一群,無聲的隱藏在學 校父權體系背後(李曉蓉,2003)。. 二、多重角色的衝突 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望是同時性的,亦即必須同時兼顧兩個角色期望,如 母親的工作與工作者的角色,因此傳統上認為女生當老師就好的觀念,暗示著 年輕女性在發展自己職業生涯的同時,一定要兼顧家務職責,甚至要求女性將 公領域的有些工作或自己的生涯發展置於次要地位(游美惠,2001),並不鼓勵 女性教師往升遷之路邁進,甚至當女性獨當一面後,在家庭和學校還面臨了反 挫的聲音。因此許多女性教師受限於沉重的家務與照顧重擔,以致大大減低其 在職場上發展的意願(謝小芩,1995)。因此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女性,但 仍保留著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當他們在面臨家庭與事業的抉擇時,仍會選擇 婚姻家庭(呂玉瑕,1982)。 而對男性的角色期望則是有先後次序性,亦即先放手在工作上發揮,未能 履行好父親的角色也無妨,等事業有成,再擔任好父親的角色(陳滿樺,1983; 張如慧,1997)。因此,女性教師的角色衝突較男性為甚,不但必須面對工作上 的挑戰,也必須承擔更多的家庭照顧責任,這自然使得女性在角色的扮演上, 面臨比男性更多的衝突。. 20.

(38) 三、半專業化及邊緣化 Grumet(1988)指出美國教育失敗的根由,失敗應歸咎男性制定教育政策, 而女性只有教導孩子的能力而已。Apple(1975)同樣譴責學校對大多數的孩子而 言,教育是失敗的,因為男性主控學校教育文化,而女性教師卻無力參與。探 求其中原因發現,女性教師之所以缺乏教育專業的自主性與控制力,導因於參 與教育改革的被動、教學科技訊息的匱乏、決策過程的缺席等等,女性教師淪 為只是上級的決策與目標的執行者,或僅是接受或聽從決策者給她們的課程。 甚至由合乎制度性標準化的教材填補教師的創造能力,即所謂教師的去技能化 替代老師的能力(引自李曉蓉,2003:56)。學校甚至不鼓勵女教師參與進修活 動,或者是在進修之路上備受歧視和刁難(謝小芩,1995),進而妨礙其促進專 業自主的機會(莊慧美,2000)。可見,女性教師被形塑的半專業形象及遠離權 力中心被邊緣化的嚴重程度。. 四、學校體制下的基層 女性教師比例的優勢並未使女性教師成為權利的多數者,她們鮮少透過學 校的行政管道,追求垂直的升遷和流動;相反的,僅有少數女性教師兼任行政 職務,她們擁有較少的權利和影響力,其所擔任的職務不但位階偏低,更經常 集中在傳統女性的領域,展現了父權社會男尊女卑的權力結構(李惠茹,2003)。 在國內賴有梅(1998)的研究發現在學校人事結構上:男教師仍舊掌控學校行 政事權,女教師行政機會少,並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他們的行政意願普遍較 低落。在國外 coleman(1996)研究發現 1991 年英國中學女性教師佔了中學所有 教師的 50%,但是中學女姓校長卻只佔中學所有校長的 21%,遠低於男性校長 所佔的比例;Kaufman、Westland 以及 Engvall(1997)三位學者的研究發現, 美國的學校行政工作是一個男性支配的場域,絕大多數的校長為男性,而絕大 多數的老師則為女性(引自李惠茹,2002:9-10)。 21.

(39) 由上述國內外的調查顯示出,女性教師在性別上是多數,但在權力的掌握 上卻是少數的原因,常與僵化的性別分工、學校體制的設計和家庭照顧的責任 有關。另一方面,許多女教師亦不認為職務的升遷是成功的表現,也不認為是 她們職涯發展的目標,她們強調自我肯定的重要,因此無意接任學校行政職務 (李惠茹,2003)。當女性掌握較少的權利時,對改革的影響力也相對減少,因 此當女性教師面對無法改變僵硬體制所產生的無力感,將會影響教師對工作的 認同感,進而造成自我抽離、異化的現象(侯務葵、王慧婉,1999)。. 綜合上述,雖然教職是女性步出家庭,進入公共領域的重要管道,但從事 教職並不能協助女性突破傳統的刻板印象限制,反而突顯出女性雖在人數上佔 有優勢,卻未享有同比例的權利(謝小芩,1995),也致使女性教師陷於不利與 弱勢的處境。而這些不利與弱勢的處境包括了學校分工的性別隔離、多重角色 的衝突、半專業形象和地位邊緣化、科層體制抑制其發展空間。. 22.

(40) 肆、彰權賦能的可能 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總將女性定位於被動、依賴、等待的角色。兩性之間 若總由男性站在主導的位置,將使得活動的呈現傾向所謂的男性思考,而較無 法體察女性的聲音(師瓊路,2001)。因此如何透過意識的覺醒喚起關注與重視, 經由具體的實踐增益自我權能提升,將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議題。以下針對意 識的覺醒與具體實踐兩部份進行整理說明:. 一、女性意識的喚醒與自覺 意識培養是成為女性的一個重要過程,女性得以藉此了解自我並分享其他 女性的個人經驗。這種意識的培養要從觀念上改變起,並由分享個別女性的個 人經驗到分析和理解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著手。透過這樣女性自覺的學習和反 省,或許更可以從女性的角度去進行學校的改革工作,促使更多的女性教師參 與改革。在受到現存不平等觀念的宰制時,必然也將產生改革現況的勇氣與動 力(張佳琳,2001)。因此女性意識的喚醒及發展的內容應包含哪些?茲將相關 論述整理如下:. (一). 個人就是政治的 當婦女解放運動於一九六○年代末、七○年代初展開時,女性意識覺醒團. 體最常討論、最強力的論點之ㄧ便是「個人的即是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這個論述放在家庭尤其適用,因為政治不是外面的事,而是發生於 家裡、協助女性解放的真實過程。把個人的問題視為政治問題,我們會發現女 性的要求不是芝麻小事,女性應有權被認真對待(何穎怡譯,2000)。王雅各(1999) 進一步說明在產生女性意識之前,女人多半將自己在父權社會中的遭遇看成是 個人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女性受限於公/私領域的劃分。女性意識的產 23.

(41) 生將使女性明白她們在父權社會的處境,理解到性別歧視是一個社會和政治的 現象,並非受害人—女人的個人問題;同時性別不平等也可以用政治、社會運 動的方式打破(鄭潓妏,2000)。. (二). 集體的力量 許多女性發現加入團體、認識其他女性,可以打破孤立感,強大自我,也. 可以協助發揮集體力量,展示女性團結所能創造的社會改變(何穎怡譯,2000)。 這裡所指的力量是女性在團體的過程中,藉由互動中深刻的體會自己與所有女 性的共同處境,喚醒女性對自身處境的理解,產生行動能量以奠定和發展出集 體的認同(王雅各,1999)。以基層教師協會為例,它是一個以教師為主體的教 育團體,但因為其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將教師的專業應用在教育的現場,這樣 的方向對女老師較具吸引力,女老師的參與人數因而較多,態度也較為熱中, 以至於後來一般人都以為是一個女老師的組織。這些女老師從關心教育的品質 出發,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觸及並發現到自己的成長經驗與教師工 作關係密切;結婚成家的女老師,也會深刻體驗在家庭中妻母角色常常阻礙了 女老師的發展,因為上述都是切身的問題,女性議題自然浮現(蘇芊玲,2002), 這一點即類似女性團體的意識覺醒與意識成長的過程。. 二、具體實踐 透過意識的喚醒之後,尚須經由彰權賦能來達到具體的實踐。彰權賦能 (empower)一字是由 power 衍伸而來,在 power 前加上「em-」便有賦予注入之 意。因此 empower 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給予權力或權威,及個人擁有並行使 合法的權力或權威;二是「使能夠」 ,若在學校領域內即意指學校成員能夠共享 學校決策權,發揮專業自主權。因此 Empower,其意即除了將權力授權給成員 的意義外,同時亦強調成員自身能力的增進的積極性意義(許如菁,2001)。因 24.

(42) 此以下將分別針對「彰權」與「賦能」加以探究:. (一). 彰權 「彰權」一詞深入解釋即為彰顯權力,它可說是在觀念上和行動上增強當. 事人權力的一個過程。在行動上,透過賦權的訓練和學習,可使想要改變的女 性得到相關的工具和技術,以及有能力負擔起改變者的角色,更進一步由自己 衡量狀況,以選擇自己覺得恰當的方式去引發改變(王雅各,1999)。站在性別 的觀點上,女性需要被賦予的是什麼樣的權力呢?謝小芩(1995)認為應該確立 兩個原則:一為「男女平權」,另一為「把女人該有的權力還給女人」。這兩個 原則在決策權的性別分配重整上則應融合兩性觀點。讓女性學習爭取權利,運 用權力,使女性的聲音被聽到並看到與男性不一樣的地方。. 就學校的實際場域來看,女性在教職生態中擁有絕大多數的優勢,但從科 層體制的職務分配上,卻發現多由男性擔任較高層職務,負責較多的政策決定。 事實上,教育改革多由男性主導,而較少聽見女性教育工作者的意見,但是弔 詭的是教育改革必須透過沉默或是被忽略的女性教師來實踐才能落實(Bank, 1997;張如慧,2000:336)。這其中的原因與傳統觀念認定權力是男性的專屬 品,而女性則要避免擁有權力,致使女性不習慣去學校中爭取權利,無形中即 削弱了女性的影響力,服膺於學校中性別不平等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視(張如 慧,2000)。. 因此當局者應傾聽那些沉默女性教師的聲音,或是被忽略的女性教師的觀 點(朱雅琪,1999)。在具體的作法上,應有更多女性參與教育決策,均衡人文 與科技教育的發展,平均對公私立學校的資源分配,以保障同等的就業機會與 教育品質,從而改善女性的教育處境(謝小芩,1995)。另外在師資培育和教師 在職進修、鼓勵與協助女性接任行政工作、教育體制和政策的改善—破除不友 25.

(43) 善的結構性障礙、增加學校員額的編制和行政加給同時,全面開放各類學校招 生的性別限制,使得男女兩性都有充分的選擇與就業的機會(李惠茹,2003)。 因為女性教師所要的改革或需求與男性不見得相同,所以積極的透過運作來串 連女性教師,減低女性教師對爭取權力的恐懼和抗拒,就能形成團結女性教師 的力量(張如慧,2000)。. (二). 賦能 「賦能」一詞的深入解釋為藉著行動的過程增益教師的專業自主能力。因. 為教師作為知識份子,必須重新思考,或是轉化其工作條件的本質。也就是說, 教師必須要有能力掌握影響學校日常生活的時間、空間、活動和知識(謝小芩 譯,1995b)。至於行動的方向應可從何處著手?朱雅琪(1999)建議行動研究法發 展協同探究的教學組織,協助教師走出個人孤立與保守主義,因為行動研究的 方法能協助教師重新獲得能力—從探究中重新建構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恢復她 們的專業自信,成為有能力面對教育問題的教師(侯務葵,王慧婉,1999)。此 外發展省思性的專業對話社群將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智庫,促進教師實踐的後 援力量,發展、批判並洞視社會權力宰制下的矛盾與不合理(劉鳳英,2001)。 因此鼓勵女性教師突破自我,發展自我公共論述的語言能力,不僅提供他們現 實世界的歷練機會,而且使其認知作為社群成員的一份子(Miller,1976)。. 因此女性教師的弱勢和困境解決的首要之途,即在於破除女性自我的迷 思,喚起女性主體意識,每個人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能夠在對話中看到不同學 層教師的位置和問題,從這個過程中擁回自己的教師專業自主面貌(侯務葵 王 慧婉,1999),透過彰權賦能進而形成老師勉力而行的動力(侯務葵,2004),也 就是張顯女性教師在男性霸權教育氛圍中迥異的主體意識、教學哲學與人生價 值,同樣也是女性教師文化的另類體現(李曉蓉,2003)。. 26.

數據

表 2-1-4 西元 2002 年各國女教師比例  西元2002年各國女教師比例  單位 %  幼稚園  國小  國中  高中職  專科  大學  中華民國  98.1 68.1 66.1 54.3 50.5 33.8  2003  98.1 68.1 66.1 54.3 50.5 33.8  2004  98.4 67.9 67.3 55.4 61.1 33.5  日本  98.0 65.0 40.0 29.2 36.1 14.1  韓國  99.4 72.2 61.9 32.0 31.3 26.6  大
表 2-1-10 女性教師教學知能文獻分析表  女性教師  指標項目  男性教師 ˇ  尋求支持及理性思考的方式(2002)  ˇ  知識分享(2003)  ˇ  教學創新實施(2002)  ˇ  協同教學困擾(2002)  教學方法的設計(2003)  ˇ  教學媒體與補充教材的提供(2003)  ˇ  教學成效(2001、2000)  ˇ 教學知能  教學態度(2000、1999)  ˇ  註: 「ˇ」符號表示該項指標結果的趨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六)  進修學習:  根據表表 2-1
表 2-1-13 女性教師視訊媒體文獻分析表  女性教師  指標項目  男性教師  使用電腦、幻燈媒體的次數  ˇ  資訊操作、應用、整合、認知(2004)  ˇ  資訊融入教學(2003)  ˇ  資訊素養(2003、2001)  ˇ 視訊媒體  應用網路教學的態度(2003、2002)  ˇ  註: 「ˇ」符號表示該項指標結果的趨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九)  行政管理:  根據表 2-1-14 顯示,女性教師對於兼任行政職務的意願並不高(饒邦安, 1990),邱秀祝(1998)也指出女
表 2-1-16 女性教師相關研究分析一覽表(續)  編號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  研究區域 研究對象  10  何金玉  (2002)  高雄市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涯動機角色壓力與因應策略 之關係研究  問卷調查  高雄市  各國中已婚女性教師  11  胡如茵  (2002)  一位國小退休女性教師生命歷程之分析研究  訪談法  一 位 國 小 退 休 女 性 教師  12  黃愛蓮  (2003)  渙瘓換喚奐煥∼一位國小女性教師的自主與衝突  生 命 史 之研究  一個國小女教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WG also conducted three open seminars, two student forums and a school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llect views from the public, school principals, teachers,

In the event that reduction of staff entitlement affects the number of senior teachers (i.e. teachers appointed at promotion ranks) and/or the headship entitlement of a school, a

Q.10 Does your GRSC have any concerns or difficulties in performing the function of assisting the SMC/IMC to review school‐based policies and

• The purpose of the teacher questionnaire is to solicit views of teachers on the initial recommendations at the subject level..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