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所有社會當中 – 從幾近未開發、甚至不知文明為何物的 社會,到最先進且強盛的社會 – 皆存在著兩個階級,亦即統 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第一個階級,永遠處於少數,卻行使所 有的政治職權,獨占全部權力並享有隨之而來的利益,反之,

第二個階級雖然佔多數,卻總是被第一個階級管理與支配。1

雖然「菁英主義」(elitism)的觀念早在柏拉圖(Plato)、馬基維里(Niccolò Machiavelli)以及其他思想家的著作中便可看出一些端倪,但作為一種社會權力 理論,則是直到帕雷托(Vilfredo Pareto)、莫斯卡(Gaetano Mosca)以及米契 爾斯(Robert Michels)等學者才建立起來。菁英主義的理論核心,在於相信政 治史就是由菁英所支配的歷史。這幾位學者皆認為,在所有社會中,社會權力都 毫無疑問地為少數人所有。2 其中,米契爾斯的「寡頭鐵律」(the iron law of oligarchy)更認為,包括民主政體在內的所有組織為了維持其地位與穩定態勢,

權力終將集中於「寡頭」– 也就是所謂的「菁英」手中。3 因此,菁英的態度與 作為總是在社會演進的過程中扮演決定性的因素,這樣的情況不論是在民主國家 或者極權政府皆無例外。

1 Gaetano Mosca, The Ruling Class, translated by Hannah D. Kahn; ed. and rev.,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rthur Livingsto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39), p.50.

2 Mark Evans, “Elitism,” in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ch. 12, ed. by David Marsh &

Gerry Stoker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New York: Palgrave, 1995), p.228.

3 Michels, Robert, Political Partie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 translated by Eden and Cedar Paul. Introd. by Seymour Martin Lipset (New York: Dover Pub, 1959), p.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俄羅斯聯邦為例,無論是在前蘇聯共黨極權時期,或是後共政經劇烈轉型 期間,都跳脫不了以少數菁英領導國家治理的模式。在過去蘇聯強大的國家機器 底下,廣大的群眾往往都被排除於政治之外,而所有重大的國家政策皆是少部分 菁英競合下的產物。而在蘇聯解體之後,隨著意識形態的真空以及共黨準則的瓦 解,國家動盪與社會不安的情況使得後共俄羅斯菁英的一舉一動不僅左右了俄羅 斯國家發展的決策與走向,他們之間的分合更與俄國政局的穩定與否息息相關。

自從 1999 年 12 月 31 日代理俄羅斯總統以來,身為領導菁英的普丁

(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 Vladimir Putin)不斷擴大總統行政權力,置立法與司法部門 於相對弱勢;在中央與地方關係方面,設置七大聯邦區(федеральный округ / federal district)並任命總統駐聯邦區全權代表,形同俄羅斯總統對地方政府的行 政管理機構,並改革地方菁英的產生方式,實際掌握地方行政首長的任免權;在 政黨政治方面,通過政黨法等相關法令,催生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型政黨,並藉 由允許中央、地方官員加入的方式,培植擁戴政府的「權力黨」(партия власти / party of power),目的在使執政當局更能夠隨心所欲地通過法案並施行之;逐步 重掌能源、軍工等重要經濟產業的控制權,增強政府的施政成效;在社會方面則 是 控 制 新 聞 媒 體 , 讓 反 對 派 、 甚 至 是 有 意 干 政 的 金 融 工 業 寡 頭

(финанс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олигарх / financial-industrial oligarch)失去發聲的 舞台。。

然而,當普丁憑藉其政治權威和高人氣成功為俄羅斯量身打造「垂直權力」

(вертикаль власти / power vertical)以及「法律專政」(диктатура закона / dictatorship of law)、藉以消弭過去葉爾欽(Борис Ельцин / Boris El'tsin)執政時 期國家機器失靈遺緒的同時,倘若沒有克里姆林宮、聯邦政府以及權力黨等國家 菁英為其政策強力護航,那麼其施政成效終究有其侷限性。再者,雖然普丁已在 2008 年 5 月將最高權力交棒給梅德維傑夫(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 Dmitrii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edvedev),但不可否認的是,梅氏當初本身就是普丁菁英的成員之一,而他手 下執政團隊也絕大多數都是普丁當權時的熟面孔。也就是說,這些人並未因為普 丁卸任而失去影響力,而他們的理念與行動至今仍影響著俄羅斯的國家治理與發 展。因此,普丁時期的俄羅斯菁英來源究竟為何,這些菁英是以什麼面貌為外界 所認知,而他們彼此間的競合模式又為普丁政權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都將是本文 將逐一探討與分析的課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