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教育是百年的大計,而數學又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研究者從事數學教學工 作二十餘年,見到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上游刃有餘,同樣地,也見到許多在數學 上遭遇挫折的學生,他們大多在某個概念上出現問題,或許是直角坐標系象限的 概念,也或者是從題目的文字敘述表徵,無法轉換成其他表徵,導致在函數的對 應關係上,無法藉由題意畫出正確的函數圖形,同時也有部份學生,是受自己腦 海中事先存在的迷思概念或是經由非正式教育得到的概念所影響。若能預先了解 學生在表徵轉換時,會產生哪些困難,以及運用更適合的方式與概念來教學,可 能對學生學習有所幫助。

從過去國立編譯館的教材,到九年一貫的暫綱與正綱,直線方程式的單元一 直都存在著。雖然在民國 89 年所頒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國民課程暫行綱要 中,沒有線型函數的單元,但是它的概念依舊融入在直線方程式與數學樣式的單 元中。在國小的課本中,已經有了直角坐標中第一象限的概念,到了國中,則延 續直角坐標系,探討直線方程式的圖形,將來高中將會更進一步的探索函數的概 念,並做為大學學習函數的重要基礎。過去國立編譯館的教材,函數圖形有線型 函數與二次函數,到了九年一貫的暫綱教材,則刪除了二次函數並將線型函數融 入直線方程式的教材中,取消『函數』這個名詞,到了九年一貫的正綱教材,又 恢復了線型函數與二次函數。

不論課程大綱如何改變,在國中階段,學習直線方程式與圖形間的轉換,總 是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更是將來高中學習函數的重要基礎。國民中學數 學教師手冊第三冊(國立編譯館,2002b)中,曾經提到:「函數概念在今日數 學中,扮演一個中心及整合的角色」;謝豐瑞與陳材河(1997)也認為「函數這

個概念,在我國是學生從國中到大學都必頇學習的」。在現在的國中教材中,不 管函數的名稱是否出現,函數概念都會融入教材中。陳盈言(2001)研究中指出,

對函數的認識,在中年級時,學生應該著重在理解線性關係上;在中學時,他們 應該擴大對函數的瞭解,並學習各類型函數的特徵。從上述不難發現,函數在課 程上的重要性,不論國內國外,皆是不容置疑。對許多學生而言,函數在學習數 學的過程中,是令他們非常頭痛的問題。若國中時沒有建構正確的概念,或是存 有迷思概念沒有釐清,將會影響其後續的學習成果及表現。

近年來學生語文能力低落,許多學生對於以數字呈現的計算題,能夠迎刃而 解,但當數字轉換成文字,以應用問題的方式呈現時,學生卻無法正確的作答。

對於讀題與解題時,在從讀題到圖像的過程中有著許多的困難,例如無法將文字 描述轉換成圖形。已故的以色列數學教育家 Shimshon Abranham Amitsur 亦曾說 過「光靠圖形的幫助是絕對不足以發現所有數學事實(或定理,或知識),必頇能 以數學的方式證明這些事實,而學生必頇也要能下結論(Sfard ,1997)。

在 Anna Sfard (1991)的概念發展理論中提到,概念發展分成「內化」

(interiorization)、「壓縮」(condensation)和「物化」(reification)三個階段……知道 了表徵轉換的過程為何,亦知道若在其中有一個階段遇到困難,便會對學生的 學習會有很大的影響。而表徵的轉換是建構在概念心像上(Vinner,1983)。就知 識表徵的觀點而言,數學理解就是獲得有力的表徵系統,並具有運用多重表徵的 彈性,有效的進行數學思考(游自達,1995)。Lesh(1979)認為表徵具有多樣 化的型式,表徵轉換能力是一個影響數學學習與解題能力的重要因子,而且強化 或矯正這些能力有助於基本數學觀念的獲得。學生在表徵轉換中,除了從文字敘 述轉換成圖形有困難外,從文字敘述轉換到代數式,或是代數式轉換成圖形,都 有可能遇到困難。因此,學生如果能在不同表徵間順利的轉換,或是用不同的表 徵型式,來表達同一個數學概念,那就代表學生對於欲表達的數學概念,已經完 全的理解了(黃月帄,2004)。

Jerome S. Bruner (1973)從個體的認知發展論來看,認為在人類智慧的發展期 間,分別有動作(enactive)、形象(iconic)、符號(symbolic)三種表徵系統在起作用,

這三種表徵系統的相互作用,是認知生長或智慧生長的核心。

近年來,國內外針對學生在學習時,表徵轉換所遇到的困難,也有許多學者 做過多方面的研究,舉例如下:

(一) Markovits, Eylon & Bruckheimer(1986)針對九年級(14-15 歲)且已修過 函數相關課程的學生做研究,發現學生所舉的函數例子都侷限在代數式和圖 形表徵,尤其是代數式表徵,而學生從圖形到代數式表徵之轉換比代數式到 圖形表徵之轉換要來的困難。

(二) Markovits et al.(1986)發現在代數式和圖形表徵中,學生所能舉出的函數 種類是有限的,以及他們(1988)發現對學生而言,因為圖形表徵是較視覺 化的,或說定義域、值域和對應的規則是一起的,所以處理圖形表徵比代數 式表徵容易(P. 57),認為學生必頇學習「表徵間的轉換」。

(三) 謝孟珊(2000)以 145 位國二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學生解方程式時表現 的差異,結果發現不同表徵下,解題表現差異的原因為:對文字符號的認知 差異、代數式的認知差異、等號的認知差異、解題策略的認知差異、解題程 序的認知差異、以及思考方式的差異;而造成這些原因最主要的可能因素是

「教材的影響」。

(四) 陳盈言(2001)對台北市三所學校六個班級 163 位學生施行函數概念測驗,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以下三個部份的表徵轉換及連結上產生困難:

1.表列表徵與函數概念間連結的困難 2.函數圖形理解與繪製上的困難 3.文字表徵上的理解困難

另外,國際知名數學教育學者 Edward Dubinsky(1992)基於 Piaget 理論提 出 APOS (Action-Process-Object-Schema)理論來描述數學的抽象概念如何形成。

透過 APOS 所提的步驟,學生可以建立起抽象的數學概念。APOS 理論啟發我們,

函數概念的教學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重函數概念的現實背景和數學 活動的開展。第二,重視函數概念的形成過程。第三,重視函數概念的物件化。

第四,重視函數概念圖式的建構。故根據 APOS 理論,我們也可以探討現行國中 數學課程綱要的改革方向。

陳盈言(2001)研究中也提出,函數概念的教學,要關注學生函數概念的形 成過程,幫助學生避免機械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會函數能夠反應實際事物的 變化規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事物的數量關係,及變化 規律的過程。學生在數理上的學習困難經常是缺乏某些概念而起,如同林碧珍

(1985)所說:「形成連續抽象化的結果,假若在一個特殊層次的概念無法完全 瞭解,那麼接下來所發生的概念將會繼續造成一知半解,這種情況以數學方面比 其他學科方面所發生的為多。」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學生是否因缺乏某些概念而 導致函數學習上的困難呢?例如:在判斷一次函數 y=f (x)=2x-3 的圖形時,

學生可能利用該圖形與兩軸的交點坐標進行判斷,也可能是利用該圖形上的任意 兩點進行判斷。但是,當一次函數含有未知係數時,如判斷 a>0 時,一次函數 y=f (x)=ax-3 的可能圖形,學生就可能因為不知如何求得該圖形與兩軸的交點 坐標,或找不出該圖形上的任意兩點,導致學習發生困難。因此,研究者在參考 美國加州及韓國、香港等課程綱要後,發現這些國家在國中階段已引進斜率概念 來教線型函數單元,但台灣目前斜率概念,是在高中直線方程的單元才提及,線 型函數是國中生第一個接觸的函數概念,若能提早在國中教線型函數單元時,就 引進斜率概念,也許可以加強學生表徵轉換的能力,尋找出線型函數的規律,減 少學習上的困難度。

因此,研究者以“線型函數”為主題,以 Sfard(1991)的「概念發展理論」、

Dubinsky(1992)的「APOS (Action-Process-Object-Schema)理論」及 Bruner(1973)

的「表徵理論」為理論架構,以“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不同國家中學數 學課程綱要的比較,探討將目前台灣高中數學才教的斜率概念,提早到國中階段 的線型函數單元引入,對學生在學習函數概念時,是否有所幫助與其可行性,以 及是否能減少學生在學習函數時本身所擁有的錯誤類型,進而了解學生在學習線 型函數圖形時,所產生的表徵轉換情形。期望能藉由這些了解,使教師們在教學 時,能夠善用各種表徵轉換,使用更有幫助的教學法,使教學更有效果,學生們 亦減少錯誤,獲得最大的收穫。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有下列四項:

(一) 探討引進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後,學生概念層次發展的情形。

(二) 探討引進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後,學生表徵轉換改變的情形。

(三) 探討引進斜率概念教學後,學生的錯誤類型。

(四) 探討引進斜率概念在現行國中數學課程是否可行。

三、研究問題

根據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下列問題:

(一)引進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對學生線型函數概念的建構是否有影 響?

(二)引進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對學生表徵轉換是否有影響?影響方 式如何?

(三)引進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學生有哪些錯誤類型?

(四)引進斜率概念融入線型函數教學,在國中階段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