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運用跨理論模式來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 疾病風險的關聯性。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 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操作型定義,第五節為研究 限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本節分為四部分:一、人口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二、肌力活動為 促進高齡者健康的重要因子;三、跨理論模式於健康行為之應用;四、

我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健康的研究缺口。以下將分別敘述:

一、人口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

我國於1993 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即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超過 7%,

截至 2019 年 4 月為止,年齡為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人數已達總人口數的 14.81%,不僅已經高於全球的 8%,且正式邁入高齡社會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2017; 內政部,2019),推估將於 2026 年成為超高齡社 會(超過20%),至 2061 年高齡者人口更可能高達 38.9%,成為僅次於卡 達 (41.6%) 的世界第二高齡化國家。屆時即每 10 個人中即有 4 人為 65 歲以上高齡者,且此4 人中更有 1 人為 85 歲以上超高齡老人 (國家發展 委員會,2014)。

高齡者在老化過程中,會面臨生理狀況逐漸退化、身體功能缺損、加 上多重危險因子及慢性疾病間的交互作用,以致於發生衰弱症、肌少症、

骨質疏鬆症、憂鬱症、跌倒等老年病症候群 (吳雅汝、周怡君、詹鼎正,

2014; 吳蔓君,2015)。而老化所帶來的重要改變之一就是身體組成的改

2

變,即在體重不變的情況下,體脂肪比例上升,肌肉量卻不斷減少,不但 會增加高齡者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肌肉力量的流失,

導致在日常生活中無法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 (趙叔蘋,2008;劉淑媛、陳 佳慧,2014)。然而,因為肌肉量減少所引起的肌少症,被認為是影響健 康的危險因子,如失能及跌倒風險提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之罹 患率、住院、甚至是死亡,而且隨著年齡越大,罹患肌少症的風險也跟著 提升 (Baumgartner et al., 1998; Kim et al., 2009; 陳慶餘,2014)。

人口急遽老化所帶來的衝擊除了包括人口結構改變、扶養比攀升、勞 動人口減少等挑戰外,在老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健康問題,不僅直接影響高 齡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會因治療疾病而增加就醫次數,造成龐大的醫療 支出,成為我國在社會及經濟層面的重大問題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 康署,2009;范光中、許永河,2010)。然而,如何因應臺灣進入高齡社 會所帶來的影響,可先從降低疾病罹患率以減少醫療費用,因此提出有效 的策略來改善及提升高齡者的健康成為首要目標。

二、肌力活動為促進高齡者健康的重要因子

肌力活動行為是指因任何形式產生的阻力使肌肉受力收縮以達到提 升肌肉能力的訓練方式,包括因個人體重而產生的活動阻力,如使用阻力 帶、負重設備或器具;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阻力,如園藝時挖土、搬運雜貨、

瑜珈、太極等運動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肌肉力量的發展和耐力能隨時間推移而有所進步,即意味逐漸增加肌力 活動行為的重量或頻率,將能增強肌肉之效能,其中高齡者若期望獲得額 外之健康效益,每周應從事至少兩次能夠活動到所有主要肌肉群—包含 雙腳、臀部、胸部、背部、腹部、肩膀、雙臂—的肌力活動行為 (EU Working Group, 2008;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World

3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而國外相關研究指出,高齡者如有從事規律的肌力活動行為,確實可 促進其身心健康,如促進肌肉骨骼功能,使肌耐力、關節活動度、骨質流 失狀況改善,進而預防跌倒、失能等現象 (Dela & Kjaer, 2006; Frontera &

Bigard, 2002; Keuerleber & Henschke, 2012; Martyn-St James & Carroll, 2006;

Seguin & Nelson, 2003; Straight, Lindheimer, Brady, Dishman, & Evans, 2016),

以及有效控制血糖與脂肪之代謝功能 (Dela & Kjaer, 2006)。

承上所述,可知從事規律的肌力活動行為,能夠增加高齡者的肌肉質 量、並強化肌肉力量,進而達到其維持日常活動及預防失能之目的 (Chan et al., 2012; Liu & Latham, 2009)。故若能以提升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高齡 人口比率著手,必能延緩高齡者老化、改善其肌肉骨骼狀況、促進其身心 健康及維護生活品質。

三、跨理論模式於健康行為之應用

為進一步探討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影響因子,可採用 1980 年 代時,由 Prochaska 和 DiClemente 所提出的跨理論模式,該理論早期運 用於戒菸行為之探討,近年來則廣泛應用在其他健康行為領域(李蘭等,

2010)。其四大核心概念包括改變階段、改變過程、決策平衡、自我效能。

可藉由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否將高齡者分為不同的改變階段,包括不規 律地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也不打算在未來 6 個月內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 前意圖期、打算在未來6 個月內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意圖期、未來 30 天 內打算或已開始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準備期、已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但持 續時間尚未超過六個月的行動期、已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且持續時間超過6 個月的維持期。

目前國內雖有許多研究以跨理論模式來驗證行為改變,如吸菸行為

4

與戒菸介入 (李淑卿、郭鐘隆,2005;劉美媛、呂昌明,2005)、蔬果攝取 行為 (兵逸儂、鄭惠美,2010)、及運動行為之介入等 (馬上閔、林育燕,

2011; 張量懿、黃清雲,2015;蔡佳宏,2000),但將此理論應用於探討 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仍付之闕如。據此,本研究欲以臺 灣高齡者為對象,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其目前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盛行 率、各行為改變階段之分佈,並透過研究結果,進一步瞭解肌力活動與罹 患慢性疾病風險之關係。

四、我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健康的研究缺口

我國在肌力活動主題的相關研究則指出,高齡者從事規律之肌力活 動行為可增強其肌肉骨骼與神經系統之功能,如肌力、肌耐力、身體平衡、

協調能力、反應敏銳度 (Kuo, Lin, Chang, & Chu, 2016;林宗慶、張立盈、

林芸代、李尹鑫、相子元,2014;洪子智、陳五洲,2014;陳上迪、姜義 村,2011;陳孟鈺等,2014),並促進心血管功能與心理健康 (詹美玲、陳 妍慧、吳國輝、陳淑貞,2015)。

上述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多為實驗性研究設計或回顧性文獻,

且內容多呈現肌力活動對肌肉骨骼系統之效益,較缺乏與慢性疾病關聯 性的探究。故自國內外之研究缺口視角而論,擴大研究調查之範疇,分析 我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現況,並深入探究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 疾病風險之關聯性,實其有必要性及重要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