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跨理論模式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跨理論模式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研究"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以跨理論模式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 性疾病風險之研究 Us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of muscle-strengthening activity with risks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aiwanese older adults 黃品瑄 Huang, Pin-Hsuan 指導教授:廖 邕 博士 Advisor: Yung Liao,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1 月 January 2020.

(2) 謝辭 首先,最要感謝、也最深感抱歉的人就是我的指導教授廖邕老 師。在學習過程中,總是給我許多學術上的指導、建議和鼓勵,給 予豐厚的資源,減少在研究上可能面臨的阻礙。而面對種種奇怪的 提問時,總是不厭其煩地釋疑解惑,成為我寶貴的學習經驗。並且 願意指出我在各方面不夠好的地方,雖然最終仍舊讓您失望,但依 然勉勵我應該要好好學習面對困難及解決事情,並成為更好的人。 由衷感謝陳伯儀教授及薛名淳教授兩位口試委員,在百忙之中願意 額外花時間參與兩次論文口試,幫忙指出研究中的缺失,避免錯誤 的研究結論產生,使論文內容更加嚴謹、充實。還要感謝系上師長 們,時時提醒我要注意畢業時程,好好把握時間完成論文。而讀研 究所期間,感謝這幾年一起上課、一起完成各種期中期末報告的學 長姐、同學及學弟妹們,以及在幾次論文口試中,不斷為我加油打 氣,並願意協助各項瑣事,共同完成這些重要時刻的朋友。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因為你們的關心與鼓勵,在身後 給予強大的支持力量,使我仍舊可以繼續往前走。. I.

(3) 摘要 目的:肌力活動行為是高齡者維持日常活動及預防失能的重要因子, 亦能夠帶來許多健康益處,如增加肌力、減少骨質流失等。然而國 內探討肌力活動行為與疾病關係及關聯因素之相關文獻卻付之闕 如,因此本研究欲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旨在瞭解臺灣高齡者從事 肌力活動行為之現況,以及其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方法:本 研究採用橫斷式調查法,以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蒐集臺灣高 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慢性疾病狀況,以及社會 人口學變項,共取得 1,064 份有效樣本,並以二元邏輯斯迴歸進行 分析。結果:一、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有 24.0% 的人處在維持期,有 18.0%的人是處在意圖期-行動期,而有 58.1% 的人處在無意圖期,即近半數之高齡者從未考慮從事肌力活動行為; 二、在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肌力活動之關聯性方面發現,年齡超過 85 歲以上、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較不容易從事肌力活動行為; 三、處在無意圖期的高齡者,相較處在維持期者,增加 1.52 倍的機 率有高血壓及 1.50 倍的機率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結論:本研究 發現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高血壓及糖尿病之風險有關。然而 目前臺灣高齡者人口仍有 58.1%的人未考慮從事肌力活動行為,建 議未來政策執行者在擬訂預防慢性病及相關政策時,能夠將肌力活 動行為納入考量,運用跨理論模式中的改變過程,來為處在不同行 為階段的對象設計適合的策略,並且優先針對年齡超過 85 歲、教 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進行介入,以利提升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人 口,進而達到活躍老化之願景。 關鍵字:高齡者、肌力活動、高血壓、糖尿病、行為改變階段. II.

(4) Abstract Background: Strength training behavior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key factor for older adults to maintain daily activity and prevent disability.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between strength training behavior and the risk of chronic disease. Thus, this study used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trength training behavior and the risk of chronic disease in older Taiwan adults. Methods: A telephonebas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targeting older Taiwanese adults was conducted in 2017. Data related to stages of change for strength training behavior, chronic diseases, an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obtained from 1,064 older adults. Adjuste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then performed. Results: a. 58.1%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 Precontemplation stage, and 24% of them were in Maintenance stage. b. Participants who were 85 years or older, or with lower education levels were less likely to engage in strength training. c. After adjusting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older adults of pre-contemplation stage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hypertension (OR=1.52; 95%CI 1.12-2.06) and diabetes (OR=1.50; 95%CI 1.01-2.24) compared with those of maintenance stage.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ngagement in strength training behavior was related to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in older adults.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58.1% of the elderly people in Taiwan didn’t consider engaging in strength training.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suitable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Transtheoretical model, especially for older adults who were 85 years +, and with lower education levels. III.

(5) Key words: elderly, strength training behavior, hypertension, diabetes, stage of change. IV.

(6) 目錄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操作型定義............................................................................6 第五節 研究限制................................................................................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高齡者與慢性疾病 ...............................................................8 第二節 肌力活動行為之健康益處 .................................................12 第三節 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跨理論模式..........................................................................3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9 V.

(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研究流程..............................................................................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0 第一節 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之行為改變階段的分布現況 .........50 第二節 社會人口變項與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關聯性 .....61 第三節 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 .....6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71 第二節 建議......................................................................................72 參考文獻...................................................................................................74 附錄...........................................................................................................82 附錄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核可證明書 ...82 附錄二、臺灣高齡者重量訓練與慢性疾病風險之調查問卷 .......83. VI.

(8) 表目錄 表 2- 1 血壓分類標準 ................................................................................9 表 2- 2 高齡者肌力活動行為之健康效益 ..............................................15 表 2- 3 國內外高齡者肌力活動行為之健康效益(回顧性文獻) ......17 表 2- 4 國內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20 表 2- 5 各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之盛行率 ..........................................22 表 2- 6 社會人口變項與肌力活動之相關研究 ......................................26 表 2- 7 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之相關研究 ..............................30 表 2- 8 跨理論模式於國內外健康行為之應用 ......................................36. 表 3- 1 我國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與離島 65 歲以上高齡者的母體 數及應有樣本數 ......................................................................................43 表 3- 2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關聯性之統計方 法...............................................................................................................48 表 3- 3 分析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關聯性之統計 方法...........................................................................................................49. 表 4- 1 臺灣高齡者社會人口變項分布情形 (n=1,064) ........................54 表 4- 2 慢性疾病與肌力活動行為階段分布情形 ..................................56 表 4- 3 其他健康行為與肌力活動行為階段分布情形 ..........................58 VII.

(9) 表 4- 4 社會人口變項與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關聯性 ..............62 表 4- 5 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與高血壓風險之關聯性 ..........65 表 4- 6 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與糖尿病風險之關聯性 ..........67 表 4- 7 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關聯性 ..68. 圖目錄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40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46 圖 4- 1 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情形...........……...52. VIII.

(10)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運用跨理論模式來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 疾病風險的關聯性。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 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操作型定義,第五節為研究 限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本節分為四部分:一、人口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二、肌力活動為 促進高齡者健康的重要因子;三、跨理論模式於健康行為之應用;四、 我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健康的研究缺口。以下將分別敘述: 一、人口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 我國於 1993 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即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超過 7%, 截至 2019 年 4 月為止,年齡為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人數已達總人口數的 14.81%,不僅已經高於全球的 8%,且正式邁入高齡社會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2017; 內政部,2019),推估將於 2026 年成為超高齡社 會(超過 20%) ,至 2061 年高齡者人口更可能高達 38.9%,成為僅次於卡 達 (41.6%) 的世界第二高齡化國家。屆時即每 10 個人中即有 4 人為 65 歲以上高齡者,且此 4 人中更有 1 人為 85 歲以上超高齡老人 (國家發展 委員會,2014)。 高齡者在老化過程中,會面臨生理狀況逐漸退化、身體功能缺損、加 上多重危險因子及慢性疾病間的交互作用,以致於發生衰弱症、肌少症、 骨質疏鬆症、憂鬱症、跌倒等老年病症候群 (吳雅汝、周怡君、詹鼎正, 2014; 吳蔓君,2015)。而老化所帶來的重要改變之一就是身體組成的改 1.

(11) 變,即在體重不變的情況下,體脂肪比例上升,肌肉量卻不斷減少,不但 會增加高齡者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肌肉力量的流失, 導致在日常生活中無法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 (趙叔蘋,2008;劉淑媛、陳 佳慧,2014)。然而,因為肌肉量減少所引起的肌少症,被認為是影響健 康的危險因子,如失能及跌倒風險提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之罹 患率、住院、甚至是死亡,而且隨著年齡越大,罹患肌少症的風險也跟著 提升 (Baumgartner et al., 1998; Kim et al., 2009; 陳慶餘,2014)。 人口急遽老化所帶來的衝擊除了包括人口結構改變、扶養比攀升、勞 動人口減少等挑戰外,在老化過程中所面臨的健康問題,不僅直接影響高 齡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會因治療疾病而增加就醫次數,造成龐大的醫療 支出,成為我國在社會及經濟層面的重大問題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 康署,2009;范光中、許永河,2010)。然而,如何因應臺灣進入高齡社 會所帶來的影響,可先從降低疾病罹患率以減少醫療費用,因此提出有效 的策略來改善及提升高齡者的健康成為首要目標。 二、肌力活動為促進高齡者健康的重要因子 肌力活動行為是指因任何形式產生的阻力使肌肉受力收縮以達到提 升肌肉能力的訓練方式,包括因個人體重而產生的活動阻力,如使用阻力 帶、負重設備或器具;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阻力,如園藝時挖土、搬運雜貨、 瑜珈、太極等運動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肌肉力量的發展和耐力能隨時間推移而有所進步,即意味逐漸增加肌力 活動行為的重量或頻率,將能增強肌肉之效能,其中高齡者若期望獲得額 外之健康效益,每周應從事至少兩次能夠活動到所有主要肌肉群—包含 雙腳、臀部、胸部、背部、腹部、肩膀、雙臂—的肌力活動行為 (EU Working Group, 2008;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World 2.

(12)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而國外相關研究指出,高齡者如有從事規律的肌力活動行為,確實可 促進其身心健康,如促進肌肉骨骼功能,使肌耐力、關節活動度、骨質流 失狀況改善,進而預防跌倒、失能等現象 (Dela & Kjaer, 2006; Frontera & Bigard, 2002; Keuerleber & Henschke, 2012; Martyn-St James & Carroll, 2006; Seguin & Nelson, 2003; Straight, Lindheimer, Brady, Dishman, & Evans, 2016), 以及有效控制血糖與脂肪之代謝功能 (Dela & Kjaer, 2006)。 承上所述,可知從事規律的肌力活動行為,能夠增加高齡者的肌肉質 量、並強化肌肉力量,進而達到其維持日常活動及預防失能之目的 (Chan et al., 2012; Liu & Latham, 2009)。故若能以提升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高齡 人口比率著手,必能延緩高齡者老化、改善其肌肉骨骼狀況、促進其身心 健康及維護生活品質。 三、跨理論模式於健康行為之應用 為進一步探討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影響因子,可採用 1980 年 代時,由 Prochaska 和 DiClemente 所提出的跨理論模式,該理論早期運 用於戒菸行為之探討,近年來則廣泛應用在其他健康行為領域(李蘭等, 2010) 。其四大核心概念包括改變階段、改變過程、決策平衡、自我效能。 可藉由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否將高齡者分為不同的改變階段,包括不規 律地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也不打算在未來 6 個月內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 前意圖期、打算在未來 6 個月內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意圖期、未來 30 天 內打算或已開始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準備期、已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但持 續時間尚未超過六個月的行動期、已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且持續時間超過 6 個月的維持期。 目前國內雖有許多研究以跨理論模式來驗證行為改變,如吸菸行為 3.

(13) 與戒菸介入 (李淑卿、郭鐘隆,2005;劉美媛、呂昌明,2005)、蔬果攝取 行為 (兵逸儂、鄭惠美,2010)、及運動行為之介入等 (馬上閔、林育燕, 2011; 張量懿、黃清雲,2015;蔡佳宏,2000),但將此理論應用於探討 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仍付之闕如。據此,本研究欲以臺 灣高齡者為對象,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其目前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盛行 率、各行為改變階段之分佈,並透過研究結果,進一步瞭解肌力活動與罹 患慢性疾病風險之關係。 四、我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健康的研究缺口 我國在肌力活動主題的相關研究則指出,高齡者從事規律之肌力活 動行為可增強其肌肉骨骼與神經系統之功能,如肌力、肌耐力、身體平衡、 協調能力、反應敏銳度 (Kuo, Lin, Chang, & Chu, 2016;林宗慶、張立盈、 林芸代、李尹鑫、相子元,2014;洪子智、陳五洲,2014;陳上迪、姜義 村,2011;陳孟鈺等,2014),並促進心血管功能與心理健康 (詹美玲、陳 妍慧、吳國輝、陳淑貞,2015)。 上述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多為實驗性研究設計或回顧性文獻, 且內容多呈現肌力活動對肌肉骨骼系統之效益,較缺乏與慢性疾病關聯 性的探究。故自國內外之研究缺口視角而論,擴大研究調查之範疇,分析 我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現況,並深入探究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 疾病風險之關聯性,實其有必要性及重要性。. 4.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跨理論模式的行為改變階段為基礎,瞭解高齡者從事肌力 活動行為之現況及探討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 性,研究目的如下說明: 一、調查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 二、瞭解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關聯性。 三、分析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說明: 一、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為何? 二、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關聯性為何? 三、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為何?. 5.

(15) 第四節. 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以跨理論模式來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 病風險的相關性。以下為本研究的操作型定義: 一、高齡者 (older adult) 指在 2017 年 9 月底滿 65 歲以上的研究對象。 二、慢性疾病 (chronic disease) 本研究所探討的慢性疾病為研究對象自陳本身患有慢性疾病,並 以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疾病三個題項分別問之。 三、肌力活動 (muscle-strengthening activity) 本研究所稱的肌力活動為透過任何形式產生的阻力使肌肉受力 收縮以達到提升肌肉能力的訓練方式,包括因個人體重而產生的活動 阻力,如使用阻力帶、負重設備或器具;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阻力,如 園藝時挖土、搬運雜貨、瑜珈、太極等運動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四、跨理論模式 (Transtheoretical model) 本研究在跨理論模式的應用為行為改變階段,參考 Harada (2008a) 的題項,將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狀況將個人分為五個階段,包括不打算 在未來六個月內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前意圖期、打算在未來六個月內 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意圖期、未來三十天內打算或已開始從事肌力活 動行為的準備期、已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但持續時間尚未超過六個月的 行動期、已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且持續時間超過六個月的維持期。. 6.

(1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以電話訪問調查的方式進行,由於臺灣的電話詐騙案例層出 不窮,在無法有效證明訪談者身分及目的之情況下,無法確實掌握 是否由目標族群接聽電話,以及訪談者是否能據實回答問題,特別 是較敏感的問題,如疾病狀況、婚姻狀態等個人背景資料。 二、 本研究測量工具之變項是以自我報告為主,蒐集內容包含肌力活動 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身體活動時間、生活型態、慢性疾病狀況等 主觀資料,研究資料可能有無法避免的高估或低估的偏差 (Hallal et al., 2010)。 三、 本研究為橫斷性調查,對於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的研究結果和 相關因素之研究結果,無法推論其因果關係及長時間的變化情形。 四、 本研究為電話訪問調查,抽樣對象為有家用電話的高齡者,因此沒 有使用家戶電話的族群並未包含在抽樣群體中 (2015 年約 7.1 %), 可能會限制樣本的研究代表性。 五、 本研究所指稱之糖尿病概稱為第二型糖尿病,在電話訪問過程中, 回答患有糖尿病的受訪者,並無進一步確認是否為第一型糖尿病之 受訪者,因此,本研究結果之推論宜謹慎。. 7.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以跨理論模式來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 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本章節將蒐集及彙整國內外相關文獻。第一節為高 齡者與慢性疾病,第二節為肌力活動行為之健康益處,第三節為高齡者從 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第四節為跨理論模式。以下將分別說明:. 第一節. 高齡者與慢性疾病.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 105 年死因統計中發現,國人的十大死因多 以慢性疾病為主,包括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病、肺炎、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等,且受到人口結構快速高齡 化的影響,65 歲以上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比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衛生福利部,2017)。另外,在 102 年衛福部的老人狀況調查中發現 65 歲 以上之高齡者族群,有 81.1%自訴患有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骨質疏鬆、 糖尿病及心臟疾病,分別為每百人有 54 人、33 人、25 人及 21 人 (衛生 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承上所述,慢性疾病對國人死因及健康影響 甚鉅,對於高齡者族群來說更是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因此根據本研究標 的,以下將分別說明「高血壓」 、 「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慢性疾病 界定標準與相關盛行率。 一、高血壓 高血壓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被視為是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腎 臟病及眼疾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且因為通常沒有預兆,又被稱為「沉 默的殺手」。有關高齡者的高血壓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為原發性高血壓, 其真正的致病原因不明,但可能與家族史、肥胖或生活型態有關;二是孤 8.

(18) 立型收縮高血壓,被定義為收縮壓≧140 mmHg 且舒張壓<90 mmHg。因 為心臟收縮時,血管無法展現彈力而擴張,導致收縮壓升高,在心臟舒張 時,血管無法展現彈力將血液往前推,導致舒張壓下降 (鄭宜蕙、陳怡親、 賴奕睿、黃景旋、林益卿,2015)。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發行的「高血壓防治學習手冊」將高血 壓定義為動脈血壓的持續升高,強調是多次測量後血壓平均值高,而非偶 發性的血壓短暫升高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對於血壓的界定 標準,可分為 4 種類型:收縮壓<120 mmHg/舒張壓<80 mmHg 為「正常 血壓」 ;而收縮壓介於 120-139mmHg/舒張壓介於 80-89mmHg 為「高血 壓前期」 ;而收縮壓 140-159mmHg/舒張壓 90-99mmHg 為「第一期高血 壓」;收縮壓≥160 mmHg /舒張壓≥100 mmHg 為「第二期高血壓」 。有關 血壓分類標準如表 2-1 所示。 表 2- 1 血壓分類標準 血壓分類. 收縮壓. 舒張壓. 正常血壓. <120 mmHg. 和. <80 mmHg. 高血壓前期. 120~139mmHg. 或. 80~89mmHg. 第一期(輕度)高血壓. 140~159mmHg. 或. 90~99mmHg. 第二期(中、重度)高血壓. ≥160 mmHg. 或. ≥100 mmHg. 孤立型收縮高血壓. ≧140 mmHg. 和. <90 mmHg. 在盛行率方面,在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國家 健康營養調查資料分析 2011-2014 的數據發現,65 歲至 74 高齡者,男 性有 64%及女性有 63%的比例,被診斷出有高血壓;在 75 歲以上則顯示 男性有 71%及女性有 78%的比例有高血壓 (Whelton et al., 2017)。而臺灣 在「2013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發現 65 歲以上高齡者自述「經醫護人 9.

(19) 員告知罹患高血壓者」有 55.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 二、糖尿病 糖尿病為常見的複雜性慢性疾病,根據不同病因將其分為幾種類型, 包括第一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第二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妊娠型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及其他特異型糖尿 病,其中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達總糖尿病例數的 95%以上,為本研 究中所指稱的糖尿病 (Kaul, Tarr, Ahmad, Kohner, & Chibber, 2013)。有關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分為以下 4 種:(1)糖化血色素 (HbA1c)≧6.5%,(2)空 腹血漿血糖值≧126mg/dL,(3)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 2 小時血漿血糖值 ≧200mg/dL,(4)有典型高血糖症狀及隨機血漿血糖值≧200mg/dL,在非 懷孕的情況下,若符合上述其中一項標準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在盛行率方面,據估計在 2015 年全球罹患糖尿病之盛行率約為 8.8% (約 4.15 億人) ,因糖尿病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 500 萬人,高齡者就佔了 53.3%,且因糖尿病所造成的相關醫療支出則達 6730 億美元,預估 2040 年全球罹患糖尿病之盛行率則會攀升到 10.4% (Ogurtsova et al., 2017)。進 一步了解高齡者糖尿病之盛行率發現,美國 65 歲以上高齡者有 25.9%被 確診為糖尿病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revention, 2014),而臺灣在 「2013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發現 65 歲以上高齡者自述「經醫護人員 告知罹患糖尿病者」有 22.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由此可知, 全球罹患糖尿病之盛行率有逐年攀升的趨勢,且對高齡者的影響更為嚴 重,有鑑於臺灣高齡化的社會結構,未來罹患糖尿病的人數會持續增加, 而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對健康、醫療負擔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三、心臟病 「心臟病」正確名稱為心臟血管病變,因為心臟與血管是一套血液循 10.

(20) 環系統。心臟疾病並沒有單一明確的定義,主要是因為心臟病的病因及類 型繁多。在醫療護理領域,主要可分類為冠狀動脈心臟病、心律不整疾病、 發炎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衰竭與心肌病變 (蔡仁貞、梁穎、洪美 英,2003)。 在盛行率方面,根據 WHO (2011) Global atla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報告指出,在 2008 年全球有超過 1730 萬人因為心 血管疾病死亡,其中約有 730 萬人死於心臟病 (Mendis, Puska, & Norrving, 2011),而臺灣在「2013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發現 65 歲以上高齡者 自述「經醫護人員告知罹患心臟病者」有 19.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6)。 四、小結 綜合上述,可以瞭解目前臺灣高齡人口增加之趨勢以及因老化所造 成的醫療負擔不容小覷。另外針對三項慢性疾病之定義及盛行率之概述, 可以得知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是影響高齡者健康的危險因素。因此, 本研究將會進一步探討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 11.

(21) 第二節. 肌力活動行為之健康益處. 許多研究結果證實,高齡者若有規律的從事身體活動行為,可以降低 其罹患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及全死因死亡率 (Hupin et al., 2015; Langsetmo et al., 2012; O'Donovan et al., 2010) 等風險,同時也可以促進認 知功能 (Colcombe & Kramer, 2003)、預防慢性疾病 (Nelson et al., 2007)、 以及維持日常生活功能等健康助益。 身體活動指的是藉由任何產生能量消耗的肌肉骨骼之動作 (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 1985),可大致分為四種類型,包括有氧 身 體 活 動 (aerobic physical activity) 、 肌 力 活 動 (muscle-strengthening activity) , 另 外 還 有 柔 軟 度 (flexibility) 及 平 衡 感 訓 練 (balance)(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給 65 歲以上高齡者的身體活動指南中,建議高齡者每週應從事至少 150 分鐘 中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至少 75 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以及每週應從 事至少 2 次的肌力活動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該建議量雖與 成年人一致,但更強調應著重於適度的中強度有氧身體活動、肌力活動及 平衡運動,以降低高齡者跌倒的風險,並且可以依個別體能狀況不同制定 合適的身體活動計畫,來逐步達到身體活動的建議量,以利高齡者培養規 律身體活動的習慣,進而促進健康的效益。 因此,本節將針對肌力活動行為做進一步的介紹,包括從事該行為可 帶來的健康效益、國內外相關研究,以及各國目前從事肌力活動的盛行率。 一、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之健康效益 肌力活動 (muscle-strengthening activity),係指藉由任何形式產生的 阻力使肌肉受力收縮以達到提升肌肉能力的訓練方式,包括因個人體重 12.

(22) 而產生的活動阻力,如伏地挺身;或使用彈力繩、彈力帶、負重設備或器 具輔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阻力,如園藝時挖土、搬運雜貨、瑜 珈、太極等運動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在 其他相關研究中又常被稱作阻力訓練 (resistance training)、肌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或重量訓練 (weight training) 等。 而過去研究大多在探討從事規律的肌力活動行為,對於高齡者肌力 提升、減少骨密度流失等延緩老化常見症狀的影響,並且強調肌力活動行 為對於高齡者在維持日常活動及預防失能是有關的 (Chan et al., 2012; Liu & Latham, 2009)。像是相關文獻指出從事肌力活動能改善肌肉質量與功 能,並延緩神經肌肉疲乏發生 (de Camargo Smolarek et al., 2016; Emerson et al., 2015; Socha et al., 2016),且能減少骨質流失與肌肉關節痠痛,減低 失能風險,進而促進生活品質。 而從事肌力活動除了增強高齡者肌肉骨骼功能外,而因肌肉骨骼改 善,為其帶來更多的健康效益。如代謝症候群方面,早期在 Hunter 等人 (2002) 的研究發現高齡者從事阻力訓練後,除了肌力增加外,無論是男 性或女性,在介入後其身體脂肪量都有減少,而男性是在無脂肪重量 (fatfree mass) 有顯著的提升,女性則是在腹內脂肪量則有顯著的降低。在 Oliveira 等人 (2015) 的研究中發現,女性高齡者若從事漸進式阻力訓練, 能夠增加能量消耗,進而有助於降低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及腰圍尺寸。在 Socha 等人 (2016) 的研究發現含伸展元素的阻力訓練有利於停經婦女減 少過多的脂肪、避免肌肉質量的流失,並提升生理、心理的生活品質。由 此可知,從事肌力活動行為還能夠幫助高齡者改變身體組成,減少身體脂 肪量,進而降低代謝症候群之風險。 在心血管面向,美國學者 Anton 等人 (2006) 的研究發現,高齡者每 13.

(23) 週從事 3 次肌力活動,訓練內容包括核心肌群與四肢的重量訓練,能提 高其股骨血流及血管傳導性;日本學者 Shimizu 等人 (2016) 採用低強度 的阻力訓練,又稱為血流限制訓練 (blood flow restriction),藉由綁帶的輔 助,高齡者可以不用耗費太多的力氣進行訓練,也能減少受傷的風險。而 在為期 4 週的介入後發現,低強度阻力訓練除了能增強高齡者的肌力外, 同時也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末梢血液循環;美國學者 Vincent 等人 (2003) 則是將受試者隨機分配到低強度、高強度阻力訓練以及控制組,在為期 6 個月的介入後發現,無論從事哪種強度的阻力訓練皆能降低高齡者血清 內的高同半胱胺酸水平,減少血栓形成或動脈粥狀硬化等風險。上述文獻 的研究結果再次強調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能夠改善血管健康、促進血液循 環,進而有助於降低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之風險。 另外,在認知功能方面,de Camargo Smolarek 等人 (2016) 發現,從 事規律的阻力訓練,除了能顯著提升上下肢的力量,同時也能改善女性高 齡者的認知功能,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有關國外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與健康效益的研究,詳細內容如表 2-2 所示。. 14.

(24) 表 2- 2 高齡者肌力活動行為之健康效益 作者 (年代). 國家. 研究對象. 樣本數. Anton et al. (2006). 美國. 平均 52.5 歲. 26. Emerson et al. (2015) de Camargo Smolarek et al. (2016). 美國. 60 歲以上. 23. 巴西. 平均 65.87 歲 女性高齡者. 29. Hunter et al. (2002). 美國. 61–77 歲. 26. Oliveira et al. 巴西 (2015). 平均 65 歲 (停經婦女). 22. Shimizu et al. 日本 (2016). 65 歲以上. 40. Socha et al. (2016). 波蘭. 50–76 歲 (停經婦女). 38. Vincent et al. (2003). 美國. 60–80 歲. 43. 研究方法 為期 13 週,實驗組每週從事 3 次肌力 活動行為(核心肌群與四肢之重量訓 練);控制組則從事一般伸展活動 為期 6 週,實驗組每週從事 2 次漸進式 阻力運動;控制組則維持平常活動 為期 12 週,實驗組每週從事 3 次阻力 訓練;而控制組則未有任何介入. 研究結果 短期的肌力活動介入能夠增進健康中老年人的 股骨血流及血管傳導性。 肌力活動行為能改善肌力、肌肉功能,並延緩 神經肌肉疲乏的發生。 阻力訓練可以增加女性高齡者平衡感、上下肢 力量,以及提高認知功能。. 無論男性或女性,在介入後均能降低身體的脂 為期 25 週,進行每週 3 次每次 45 分鐘 肪量,而女性可以減少更多腹內及皮下的脂肪 的阻力訓練 組織。 為期 12 週,進行每週 3 次的漸進式阻 漸進式阻力訓練能改善中年婦女的等速肌力 力訓練 (isokinetic strength) 及代謝症候群的相關表徵。 為期 4 週,實驗組每週從事 3 次 15 分 低強度阻力訓練的肌力活動行為能改善健康高 鐘低強度的阻力訓練(血流限制訓 齡者的血管內皮功能及末梢血液循環。 練);控制組則從事一般阻力訓練 含伸展元素的阻力訓練有利於停經婦女減少過 為期 8 週,實驗組每週從事 2 次 60 分 多的脂肪、避免肌肉質量的缺乏,並提升生心 鐘阻力訓練:控制組則未有任何介入 理的生活品質。 為期 6 個月,實驗組包括高強度或低強 阻力訓練能夠降低高齡者血清內的高同半胱胺 度阻力訓練;控制組則未有任何介入 酸水平。. 15.

(25) 除了臨床研究外,從數篇回顧性文獻來看,高齡者若有從事規律 的肌力活動,確實可促進其身心健康,如促進肌肉骨骼功能,使肌耐 力、關節活動度、骨質流失狀況改善,進而預防跌倒、失能等現象 (Dela & Kjaer, 2006; Keuerleber & Henschke, 2012; Straight et al., 2016), 以及有效控制血糖與脂肪之代謝功能 (Dela & Kjaer, 2006)。 而我國有關肌力活動的回顧性研究亦指出,高齡者從事規律之肌 力活動行為可增強其肌肉骨骼與神經系統之功能,如肌力、肌耐力、 骨質密度、身體平衡、協調能力、反應敏銳度 (洪子智、陳五洲,2014; 陳上迪、姜義村,2011;陳怡如、黃滄海、林麗娟,2011),並促進心 血管功能與心理健康 (詹美玲等人,2015),及維持大腦認知機能 (曾 鈺婷、蔡佳良,2010),相關整理內容如表 2-3。. 16.

(26) 表 2- 3 國內外高齡者肌力活動行為之健康效益(回顧性文獻) 作者 (年代) Dela and Kjaer (2006) Keuerleber and Henschke (2012) Straight et al. (2016). 國家. 研究對象. 自變項. 丹麥. 高齡者. 肌力活動. 澳洲. 高齡者. 美國. 50 歲以上 中老年人. 依變項. 研究結果. 胰島素敏感度、 肌力活動不但能改善因年齡而逐漸下降的肌肉功能, 肌肉功能. 漸進式阻力. 失能 physical. 訓練. disability. 肌力活動. 下肢肌力. 且能提高胰島素之敏感度。 漸進式阻力訓練能改善高齡者的肌肉關節酸痛,降低 失能情形。 肌力活動能有效改善中老年人腿部推蹬及膝關節伸展 之能力。 阻力訓練可改善老化所產生之生理症狀、提升肌肉適. 洪子智、陳五洲 (2014). 臺灣. 中高齡者. 阻力訓練. 肌肉適能. 能、減少骨質流失、提升神經及感覺器官之機能,同 時增加反應敏銳度、動作靈敏,使得協調控制能力變 好,甚至全方面肌力面訓練,提高功能性體適能。. 陳上迪、姜義村 (2011). 高齡族群進行阻力訓練對於身心皆有正面的效應,阻 臺灣. 安養機構高齡者. 阻力訓練. 跌倒. 力訓練可提升高齡者下肢肌力並有效預防跌倒,協助 高齡者成功老化。 彈力帶阻力訓練可以改善老年族群的肌肉體適能及相. 陳怡如、黃滄海、 林麗娟 (2011). 臺灣. 高齡者. 彈力帶阻力 訓練. 肌肉適能. 關身體功能,且依據其方便性及安全性,對於肌肉適 能較差的族群,如高齡者、失能者等而言,是項很好 的肌力活動選擇。. 17.

(27) 曾鈺婷、蔡佳良 (2010). 阻力訓練對認知功能具有正面的效益,適當且規律的 臺灣. 65 歲以上高齡者. 阻力訓練. 認知功能. 維持老年人的認知功能。. 詹美玲、陳妍慧、 吳國輝、陳淑貞. 阻力訓練可以藉由增加 IGF-I 與 GH 神經物質,以. 臺灣. 高齡者. 阻力訓練. 生理效應. (2015). 18. 阻力訓練可以減緩老化,其生理效應的影響包括肌肉 合成、心血管、大腦、能量消耗、心理層面等。.

(28) 由於肌力活動行為對於高齡者的健康效益慢慢受到重視,過去國內 針對肌力活動行為的研究多半在探討運動員的表現(黃姃姃,2013;曾琮 萱,2014) ,對於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效益的臨床研究則較少,但 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如表 2-4 所示。 林宗慶等人 (2014) 探討循環式油壓阻力訓練對於 65 歲以上已停經 婦女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實驗組進行為期 12 週的油壓阻力訓練,即透 過油壓閥控制阻力強弱的訓練器材,產生與使用者運動方向相反的阻力, 提供穩定的運動速度,安全又容易操作,且同時確保使用者的肌肉能在適 當的負荷下完成肌力活動,訓練內容包括胸背肌、四肢肌群,控制組則不 做任何介入活動。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下肢肌耐力、敏捷性/動態平 衡、下肢柔軟度及心肺耐力項目均有顯著的進步,而在介入結束一個月後 仍維持其訓練效益。 陳孟鈺等人 (2014) 的研究探討不同強度的肌力活動訓練,對於中老 年人的骨質密度、身體組成及肌力之影響。將 51-70 歲的健康中老年者隨 機分為實驗組(中阻力組、高阻力組、整合式運動組)及控制組。其中, 實驗組根據不同強度進行為期 24 週,每週 2 次每次 75 分鐘的漸進式訓 練活動。研究結果發現控制組在骨質密度及肌肉量有呈現下降的趨勢,而 在實驗組部分發現高阻力組對於骨質密度的維持最有效,而阻力訓練對 於等速肌力的效果最好。 由上述文獻可知,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有助於其增強肌力,提升 下肢肌耐力與敏捷性,對於維持功能性體適能以及促進生活品質有非常 大的幫助。. 19.

(29) 表 2- 4 國內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林宗慶等人(2014). 65 歲以上 (停經婦女). 陳孟鈺等人(2014). 51-70 歲之健 康中老年人. 樣本數 24. 53. 研究方法 為期 12 週,實驗組進行每週 3 次, 每次 60 分鐘的油壓阻力訓練;控 制組未有任何介入。 為期 24 週,實驗組分為中阻力組、 高阻力組、整合式運動組進行每周 2 次,每次 75 分鐘的漸進式運動 訓練;控制組未有任何介入。. 20. 研究結果 阻力訓練有助於改善停經後老年婦女下肢肌耐力 與敏捷性/動態平衡,且在停止訓練後仍能維持其 訓練效益。 促進中老年人骨密以高阻力運動最為有效,在對於 肌肉量的效益,整合式與阻力式三種運動型態影響 的程度相近。.

(30) 二、肌力活動之各國盛行率 為了瞭解各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人口,以下彙整各國家探 究成年人(含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盛行率之相關研究,包括美國、 加拿大、澳洲、日本,詳細內容見表 2-5。 根據表 2-5 發現,大部分的研究對象為 18 歲或 20 歲以上成年族群, 調查方法包括使用次級資料庫或問卷調查,對肌力活動的定義包括任何 能強化肌肉之身體活動,包括負重活動、伸展體操,且界定每周 1-2 次以 上為從事規律肌力活動。除了加拿大的研究外,其他國家從事規律的肌力 活動行為的盛行率落在 3.9%-14.4%之間 (Bampton, Johnson, & Vallance, 2016; Chevan, 2008; Harada, Oka, Shibata, et al., 2008a; Harada, Oka, Ota, Shibata, & Nakamura, 2008b; Humphries, Duncan, & Mummery, 2010),尚未 達 到 美 國 所 制 定 的 目 標 : 希 望 從 事 肌 力 活 動 人 口 能 超 過 30%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9)。另外,會因為年齡、性 別及教育程度等社會人口變項的不同,讓某些特定族群不容易從事肌力 活動,而臺灣目前則較少有全國性的調查來瞭解從事肌力活動人口現況 之相關研究。. 21.

(31) 表 2- 5 各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之盛行率 作者 (年代) 國家 Chevan (2008). 美國. Bampton et. 加拿. al. (2016). 大. Humphries et al. (2010) Harada et al.(2008a) Harada et al.(2008b). 年齡. 樣本數. 18 歲以上 29,783. 自變項. 調查方法. 名稱. 次級資料庫/問 卷/橫斷. strength training. 55 歲以上. 358. 問卷/橫斷. resistance training. 活動、伸展體操(每周至少 2 次). 21%. 用自身體重活動、器械輔助或彈力帶等. 53.10%. (每周至少 2 次) 18 歲以上. 1230. 輔. 助. 系. 統 resistance training. (CATI) /橫斷 日本. 任何能強化肌肉之身體活動,包括負重. 盛行率. 任何會使肌肉產生阻力之活動,包括運. 電腦電話訪問 澳洲. 定義. 20 歲以上. 5,177. 次級資料庫/問 卷/橫斷. strength training. gym-based resistance traing (每周至少 1 次) 無明確定義(每周至少 2 次). 13.7%. 3.90%. 任何會使肌肉產生阻力之活動,包括運 日本. 20 歲以上. 1,230. 問卷/橫斷. strength training. 用自身體重活動、器械輔助或彈力帶等 (每周至少 2 次). 22. 14.40%.

(32) 三、小結 在身體活動類型中,肌力活動行為被證實能為高齡者帶來諸多的健 康效益,包括肌肉骨骼的增強、降低體重、體脂率等身體組成的改變、減 少代謝症候群的症狀、並改善心血管情形,以及提升認知功能等,有助於 高齡者健康及維持日常生活功能,進而促進其生活品質。 目前現有文獻發現各國從事肌力活動的人口為 3.9% - 14.4%,尚未達 到美國所制定的目標:希望全國從事肌力活動人口能超過 30%。在臺灣, 與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多為實驗性研究設計或回顧性文獻,且內容 多為肌力活動對肌肉骨骼系統之效益,較缺乏與慢性疾病關聯性的探究 且尚未有調查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之盛行率的研究,故自國內外之研究 缺口視角而論,擴大研究調查之範疇,分析我國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 之現況,並深入探究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實其有必要 性及重要性。. 23.

(33) 第三節. 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肌力活動之相關研究 瞭解從事肌力活動之族群特性,有助於政府相關單位未來規劃有效 的政策,因此本部分將進一步彙整國外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肌力活動之文 獻,如表 2-6 所示。 在相關的文獻中發現,年齡、性別與教育程度是最常被提及與從事肌 力活動與否有關的社會人口變項,在年齡方面,隨著年紀增加,從事肌力 活動的比例是呈逐漸下降的趨勢;而相較於男性,女性則是較不容易從事 肌力活動的族群;教育程度較低者也是不容易從事肌力活動的族群 (Bampton et al., 2016; Chevan, 2008; Harada, et al., 2008a; Harada, et al., 2008b; Humphries et al., 2010)。 美國學者 Chevan (2008) 發現從事肌力活動與種族、婚姻狀態及調查 地區有關。日本學者 Harada (2008a) 則是運用跨理論模式探討社會人口 變項與從事肌力活動之間的關係,發現女性、高齡者、無全職工作者、教 育程度較低者及收入較低者,除了不容易從事規律肌力活動外,也較容易 處在無意圖期及意圖期,點出未來在發展相關政策時,應該優先針對上述 族群做適合的策略。 而在 Rhodes 等人 (2017) 發表的回顧性文獻中,探討社會人口變項 與肌力活動行為之間的關聯性,最主要的發現是教育程度高低與從事肌 力活動行為的頻率多寡呈正相關,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者比教育程度為 高中職以下者有 1.7-2.5 倍的機率更容易從事肌力活動行為 (Chevan, 2008; Galuska, Earle, Fulton, 2002)。在性別方面,經過文獻的閱讀及篩選 後,認為性別差異與是否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間沒有顯著相關 (Bopp, 24.

(34) Wilcox, Oberrecht, 2004; Surakka, Alanen, Aunola, 2004)。在年齡、工作狀 態及婚姻狀態方面,雖然發現在女性 (Chevan, 2008; Galuska, Earle, Fulton, 2002) 、 全 職 工 作 者 (Bopp, Wilcox, Oberrecht, 2004; Surakka, Alanen, Aunola, 2004) 及未婚者 (Harada, et al., 2008a) 族群與肌力活動行為呈負 相關,但由於現有證據不足,故未能明確指出上述社會人口變項與從事肌 力活動行為之間的關係 (Rhodes et al., 2017)。 由上述文獻整理可知,除了教育程度與肌力活動行為間存有正相關 外;性別差異與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文獻則呈現不一致的研究結果;而在 年齡、工作狀態及婚姻狀態之變項則是尚未明確的研究結果,原因可能是 因為該研究之國家、調查對象的不同而導致有不一樣的發現,且大部分的 研究對象多屬歐美國家,鮮少有亞洲國家的相關研究。 據此,探討目前臺灣高齡者社會人口變項與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關 聯性,並找出特定族群有其必要性。. 25.

(35) 表 2- 6 社會人口變項與肌力活動之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代) Chevan (2008). 國家 年齡. 美國. 18 歲 以上. Bampton et 加拿 55 歲 al. (2016). 大. 以上. 樣本數. 29,783. 調查方法 次級資料庫/問卷 /橫斷. 自變項. 依變項 研究結果 發現高齡者(年齡)、女性(性別)、西班牙裔(種. 社會人口變項. 肌力活動 族)、已婚(婚姻狀態)、高中以下(教育程度)及 居住地區較不容易從事肌力活動 發現在高齡者族群中,男性(性別)、大專以上(教. 358. 問卷/橫斷. 社會人口變項. 肌力活動 育程度)、過重及肥胖(健康體位)者有較高的意願 參與肌力活動相關計畫 發現從事肌力活動的比率,在不同年齡之間呈顯著差. Humphries et al. (2010). 澳洲. 18 歲 以上. 電腦電話訪問輔 1,230 助系統(CATI) / 橫斷. 社會人口變項、 身體活動. 異,以 18-34 歲族群最高(23.8%),55 歲以上族群則下 肌力活動 降至 7%,另外達到充足身體活動者(身體活動)自 覺健康狀態較好者(自覺健康狀態)及亦較容易從事 規律的肌力活動. Harada et al.(2008b). Harada et al.(2008a). 日本. 日本. 20 歲 以上. 20 歲 以上. 5,177. 次級資料庫/問卷 社會人口變項、 /橫斷. 生活型態等. 發現在高齡者(年齡)、女性(性別)、吸菸者(吸 肌力活動 菸行為)、體適能能力較低者(體適能)較不容易從 事肌力活動,且隨著年齡增加,比率明顯下降。 肌力活動 發現女性(性別)、無業者(職業)、教育程度較低. 1,230. 問卷/橫斷. 社會人口變項. 之行為階 者(教育程度)及收入較低者(收入)較容易處在無 段、種類 意圖期及意圖期。. 26.

(36) 二、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之相關研究 根據前一節的整理,發現高齡者若從事肌力活動行為,對於肌力增強、 等效益,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然而本節將進一步探討從事肌力活動與慢 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關聯性,詳細內容如表 27 所示。 有關從事身體活動與罹患高血壓風險之相關研究中,大多聚焦在有 氧身體活動或心肺適能運動對於高血壓的影響,且有許多研究也已經證 實有氧身體活動如何有效降低血壓之機轉 (Fagard, 2006)。而在早期的研 究中,肌力活動被認為是不適合用於疾病治療或復健的 (Gallaghe et al., 2001),但根據近年相關文獻指出從事肌力活動除了可以增加肌肉骨骼質 量、增加基礎代謝率外,還可以加強心血管系統之功能,有助於改善高血 壓之情形 (Lovella, Cuneob, Gassc, 2009)。在一篇有氧運動身體活動與肌 力活動交叉試驗的研究,探討健康成年人、冠狀動脈疾病者及鬱血性心臟 衰竭者三組受試者在進行肌力活動時,對於血壓有什麼影響,雖然最後只 有健康組的舒張壓明顯下降,但額外發現從事肌力活動與有氧身體活動 會產生類似的改變,顯示透過適當的研究設計及活動處方,肌力活動行為 也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系統 (Karlsdottir, 2002)。另外,有關肌力活動與高 血壓發生率之研究發現,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能夠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 然而此關聯僅存在於高血壓前期的男性 (Maslow et al., 2010)。即便如此, 但仍有一部分的研究認為在從事肌力活動時,會因為血管收縮而使血壓 急遽上升,可能不利於高血壓風險族群 (Miyachi, 2004)。由此可見,目前 從事肌力活動與高血壓之相關研究尚未有一致且強力的證據。 在糖尿病方面,日本學者 Kuwahara 等人 (2015) 針對 26,630 位 3064 歲的日本人進行世代研究,進行 5.2 年共 139,748 人年的追蹤,在調整 27.

(37) 過年齡與性別變項後,發現從事規律肌力活動者較沒有從事規律肌力活 動者降低了 42%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HR=0.58; 95%CI=0.42-0.79),進一步 控制吸菸行為、酒精攝取、睡眠時間、有氧身體活動、高血壓、工作狀態 等變項後發現,從事規律肌力活動者仍可降低 34%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HR=0.66; 95%CI=0.48-0.90),最後再加入身體質量指數(BMI)變項,從事 肌力活動行為與罹患糖尿病風險的關係依然存在. (HR=0.70;. 95%CI=0.51-0.96),另外該研究亦發現,肌力活動與罹患糖尿病之間的關 係在 50 歲以上的族群更為明顯。 美國學者 Shiroma 等人 (2017)針對 35,754 位 47-97 歲的女性做追蹤 調查,探討肌力活動與糖尿病發生率之間的關係,在已控制其他身體活動 及其他混淆因子後,發現與沒有從事肌力活動的女性相比,從事肌力活動 的女性降低了 30%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HR=0.70; 95%CI=0.61-0.80),且該 研究還發現與只達到有氧身體活動的人相比,同時達到有氧身體活動及 肌力活動的建議者,對於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有更好的成效 (HR=0.35; 95%CI=0.28-0.44)。 美國學者 Grøntved 等人 (2012) 的研究針對 30,002 位美國男性進行 18 年的追蹤調查,發現獨立於有氧身體活動,從事肌力活動能夠降低罹 患糖尿病的風險 (RR=0.34; 95%CI=0.07-0.54),而該研究亦發現同時從事 肌 力 活 動 與 有 氧 身 體 活 動 能 夠 降 低 罹 患 糖 尿 病 的 風 險 (RR=0.59; 95%CI=0.39-0.73)。 在心臟疾病方面,美國學者 Shiroma (2017) 等人的研究探討肌力活 動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之間的關係,發現與沒有從事肌力活動的女性相 比,從事肌力活動的女性降低 17%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HR=0.83; 95%CI=0.72-0.96),且該研究還發現與只達到有氧身體活動的人相比,同 28.

(38) 時達到有氧身體活動及肌力活動的建議者,對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有 更好的成效 (HR=0.61; 95%CI=0.48-0.78)。 美國學者 Drenowatz 等人 (2015) 以 7,321 位 20-90 歲的美國女性為 研究對象,進行橫斷性調查包括自陳問卷及客觀檢查,探討從事肌力活動 與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在任何年齡層中,從事肌 力活動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另外亦可以減少體脂率、血糖及膽 固醇等健康因素,而在控制其他身體活動等混淆因子後,肌力活動與心血 管疾病之間的關係只存在於正常體重的女性。 另外,加拿大學者 Bampton 等人 (2016) 的研究則是針對 55 歲以上 的高齡者進行問卷調查,其研究結果發現與未達到肌力活動建議量的高 齡 者 相 比 , 達 到 肌 力 活 動 建 議 量 者 減 少 了 40% 有 慢 性 疾 病 的 風 險 (OR=0.60; 95%CI=0.39-0.95)。. 29.

(39) 表 2- 7 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之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代) Bampton 等 (2016). 國家 加拿大. 年齡 55 歲以 上. 樣本數. 研究設計/. 自變項. 分析方法. (工具). 358 問卷/橫斷. 依變項(工具) 客觀測量. 肌力活動. 慢性疾病. (自陳問卷). (自陳問卷). 主觀測量 -. 研究結果 達到肌力活動建議量者能降低 40%罹患 慢性疾病風險 1. 在調整年齡-性別變項後,從事肌力活 動者較沒有從事肌力活動者降低罹患糖. Kuwahara 等 (2015). 世代追蹤/ 日本. 30-64 歲. 26,630 Cox proportional. 肌力活動. 糖尿病診斷. 糖尿病診斷. (自陳問卷) (健康檢查) (自陳問卷). 尿病的風險(HR=0.58);進一步調整其他 共變項後,仍然有顯著相關 (HR=0.66; HR=0.70)。 2. 肌力活動與罹患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 在 50 歲以上的族群更為明顯。 1. 與沒有從事肌力活動的女性相比,從 事肌力活動的女性降低了 30%罹患糖尿. Shiroma 等 (2017). 美國. 47-97.8. 35,754. 歲. 位女性. 世代追蹤/. 肌力活動、. Cox. 有氧身體活動. proportional (自陳問卷). 病的風險(HR=0.70)。. 糖尿病診斷、 心血管疾病診 斷(就診紀 錄). 2. 與沒有從事肌力活動的女性相比,從 -. 事肌力活動的女性降低了 17%罹患心血 管疾病的風險 (HR=0.83)。 3. 同時從事 ST 與有氧運動者能降低與 糖尿病有關的風險;在 CVD 方面,僅 有氧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 30.

(40) 1. 從事負重訓練或有氧運動時間越長, 越能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 (p<0.001)。 Grøntved 等 (2012). 美國. 40-75 歲. 30,002 位男性. 世代追蹤/ Relative risks(RRs). 2. 每周至少從事 150 分鐘以上負重訓練 肌力活動. -. (自陳問卷). 糖尿病診斷. 或有氧運動者,分別與降低糖尿病風險. (自陳問卷) 有相關 (RR=0.66; RR=0.48)。 3. 每周從事負重訓練與有氧運動者至少 150 分鐘以上者,與降低糖尿病風險有 顯著相關(RR=0.59)。 1.不考慮休閒時間身體活動或有氧適能 活動時,女性從事肌力活動能降低罹患. Drenowatz 等 (2015). 美國. 20-90 歲. 7,321 位女性. 橫斷調查/ 2-way ANCOVA. 心血管疾病之風險。 肌力活動 (自陳問卷). 心血管疾病 (PCA). -. 2.在不同年齡層中,女性從事肌力活動 皆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 3.與過重的女性相比,體重正常的女性 從事肌力活動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 關係更有顯著相關. 31.

(41) 三、小結 根據上述相關文獻整理,可以初步瞭解在性別、年齡、工作狀態 與教育程度等社會人口變項,某些特定族群是較不容易從事肌力活動 的,提供未來政府相關單位在規劃策略時能夠優先為某些族群設計適 合的介入方案。 在肌力活動與慢性疾病風險的相關研究發現,雖然目前從事肌力 活動與高血壓之相關研究尚未有一致且強力的證據。另外,與沒有從 事肌力活動的人相比,規律從事肌力活動的人是否有糖尿病以及心血 管疾病之風險呈負相關,顯示肌力活動對於促進高齡者健康的重要性。. 32.

(42) 第四節. 跨理論模式. 一、跨理論模式之發展與特性 跨 理 論 模 式 (transtheoretical model) 發 展 於 1980 年 代 , 由 Prochaska 和 DiClemente 所提出的跨理論模式,強調個人的行為改變 為一連串的過程,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持續變化才能完成,所以可以將 行為分為數個階段,而影響每個階段的原因都不同,因此處在不同的 行為階段需要運用到不同的對應策略才能使行為改變成功 (李蘭等, 2010)。 該理論核心概念有四個:包括改變階段 (stages of change)、改變 方法 (processes of change)、決策平衡 (decisional balance) 以及自我效 能 (self-efficacy)。有別於將行為視為一個「事件發生與否」,跨理論 模式將行為視為一段「跨越時間的過程」,指的是每個人在行為改變 過程中,可能都處在不一樣的改變階段,包括無意圖期、意圖期、準 備期、行動期及維持期。而從行為的某個階段跳到另一個階段的各種 行動,可能是內隱或是外顯的,而這些都是行為的改變過程,包括意 識覺醒、情緒紓緩、自我再評價、環境再評價、自我解放、協助關係、 反制約、增強處理、刺激控制、社會解放。而決策平衡指的是在做出 行為改變的利弊評估,意即考量及分析行為改變會帶來的好處與壞處。 另外,自我效能指的是一個人對於從事新行為或是告別舊有行為的信 心。 因此本研究將運用跨理論模式把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否 分為不同的改變階段,包括不規律地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也不打算在 未來 6 個月內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前意圖期 (precontemplation)、打 33.

(43) 算在未來 6 個月內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意圖期 (contemplation)、未來 30 天內打算或已開始從事肌力活動行為的準備期 (preparation)、已從 事肌力活動行為但持續時間尚未超過六個月的行動期 (action)、已從 事肌力活動行為且持續時間超過六個月的維持期 (maintenance)。 二、跨理論模式於國內外健康行為之應用 跨理論模式起初運用在戒菸行為,爾後廣泛應用在不同健康行為 上,如飲食、肥胖、健康篩檢等等,而有關於身體活動或運動行為方 面的探討,在國內的相關研究包含,蔡佳宏(2000)以臺北市中山區 長青學苑學員為研究對象,取得 313 人進行問卷調查,目的為瞭解高 齡者運動行為階段以及影響因素,其研究結果發現在不同運動階段的 對象會因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態及居家環境運動設施數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馬上閔和林育燕(2011)以高屏地區大專院校的職業婦女為 研究對象,探討不同社會人口變項及社會心理因素之職業婦女在參與 休閒運動階段是否有差異,研究結果指出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 及整體運動效能皆會影響參與休閒運動情形。張量懿和黃清雲(2015) 以雲林縣樂齡中心 65-84 歲的高齡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運動行為階 段與知覺運動障礙之關聯,研究結果發現在年齡部分,65-69 歲及 7074 歲從事規律運動的比率明顯高於 75-79 歲及 80-84 歲。 在國外相關研究則包括,澳洲學者 McGuire (2016)以 40-65 歲中 年婦女為研究對象,探討社會人口變項、生活型態等相關因素來預測 知覺運動障礙的程度。日本學者 Oka (2012) 運用跨理論模式來探討 在不同遛狗行為階段中,養狗者的心理、社會及環境因素是否有差異。 另外,日本學者 Harada (2008a) 運用跨理論模式來調查日本目前從事 肌力活動行為之盛行率及探討不同行為階段的族群特性,研究結果發 34.

(44) 現女性、高齡者、無工作者及教育程度較低者較容易處在無意圖期及 意圖期。 經由上述相關研究結果可知,若可以運用跨理論模式中的行為改 變階段來探討社會人口變項或其他相關因素與該行為之間的關係,能 夠進一步瞭解或預測哪些族群或因素會影響行為,有助於未來政府單 位在規劃相關策略時有參考的依據。. 35.

(45) 表 2- 8 跨理論模式於國內外健康行為之應用 作者 (年代) 國家. 年齡. 樣本數 自變項(工具) 依變項(工具) 研究結果 個人背景變項、. 1.在不同運動階段之對象,會因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及居. 運動的利益與障 蔡佳宏 (2000). 60-86 歲 臺灣. (平均. 家環境運動設施數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礙評量表、運動 313. 69.56 歲). 的自我效能評量 運動階段 表、運動的社會 (自陳問表) 支持評量表、運. 個人背景變項、. (2011). 臺灣. 18 歲以上 職業婦女. 500 運動知覺障礙、 運動自我效能(自. 1.年齡 40 歲以下、未婚、自覺狀況好、運動知覺障礙越高者越 休閒運動階段. 容易處在無意圖期。. (自陳問表). 2.年齡 40 歲以上、教育程度高、有子女、擔任教師、運動知覺 利益及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者,越容易處在維持期。. 陳問卷) 張量懿等人 (2015) McGuire et al (2016). 臺灣. 澳洲. 65-84 歲. 40-65 歲 女性. 130. 知覺運動障礙. 運動階段. (自陳問表). (自陳問表). 社會人口變項、 225 生活型態、自我 效能(自陳問卷). 4.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享樂感與運動階段之間 期。. 表(自陳問表). 馬上閔等人. 3.運動階段與知覺運動障礙之間存有顯著負相關 存有顯著正相關,且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 動的享樂感評量. 運動知覺利益、. 2.運動階段與知覺運動利益之間存有顯著正相關。. 1.65-74 歲從事規律運動(維持期)的比率明顯高於 79 歲以上之高 齡者。 2.知覺運動障礙會因不同年齡層而有所影響。. 自覺運動障礙. 研究發現能顯著影響運動障礙的因素包括自覺運動利益、運動. (EBBS 量表). 的自我效能、生理及心理健康狀態。. 36.

(46) 1. 養狗者從事遛狗行為的行為改變階段分別為 14.7%的人在無. 社會人口變項、 Oka et al (2012). 日本. 養狗者. 1,940. 社會心理因素、 環境因素. 意圖期、7.6%在意圖期、39.7%在準備期、2.8%在行動期及 遛狗行為. 35.2%在維持期‧ 2. 雖然在不同行為改變階段的影響因素不盡相同,整體而言,. (自陳問卷). 對於狗的責任感及自我項能是預測從事遛狗行為的最佳指標。 1.有 39.5%的人處在無意圖期、25.1%的人處在意圖期、21.0% 的人處在準備期、5.6%的人處在行動期、8.8%的人處在維持. Harada et al (2008b). 20 歲以上 日本. (平均 40.1 歲). 社會人口變項、 5,177 自我效能 (自陳問卷). 肌力活動行為階 段、活動場所、 活動種類等 (自陳問卷). 期。 2.最常從事肌力活動的場所為家中(74.3%),主要是運用自身重 量來從事肌力活動(60.4%)、,且是憑藉自己的能力完成活動 (85.1%)。 3.女性、無業者、教育程度較低者及收入較低者較容易處在無 意圖期及意圖期。 4.自我效能能夠預測從事肌力活動之行為改變階段。. 37.

(47) 三、小結 透過上述所探討的國內外相關研究,皆支持跨理論模式應用於身 體活動、運動及肌力活動之適切性,但在臺灣將此理論應用於探討高 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相關研究,仍付之闕如。據此,本研究會以 臺灣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為研究對象,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其目前從 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盛行率、各行為改變階段之分佈,並透過研究結果, 進一步瞭解其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關係。. 38.

(4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資源來自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高齡者阻力訓練行為之盛 行率、行為改變階段與慢性疾病風險之研究」 ,該計畫於 2017 年 8 月 1 日獲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之許可 (案號: 201706HM020),如附錄一。本研究經計畫主持人同意後,採用次級資 料庫分析。本章總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第二 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流程;第五節為資 料處理與分析。. 39.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跨理論模式探討臺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及其與 慢性疾病風險的關聯性。本研究架構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以及 文獻探討後,提出本研究之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40.

(50) 二、研究假設 根據第一章的研究目的、研究問題,以及第二章的文獻探討,為 瞭解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之現況及探討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 性疾病風險之關聯性,因此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 1. 高齡者之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肌力活動的行為改變階段之間有顯著 相關。 (1) 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中,性別為女性較男性更容易 處於無意圖期。 (2) 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中,年齡較高的人更容易處在 行為的無意圖期。 (3) 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中,教育程度低者較教育程度 高者,更容易處在無意圖期。 (4) 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中,婚姻狀況為未婚者較已婚 者更容易處在無意圖期。 (5) 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中,無工作者較全職工作者更 容易處在無意圖期。 (6) 居住狀況與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無顯著相關。 2. 高齡者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與慢性疾病風險之間有顯著相關。 (1) 肌力活動之行為改變階段與高血壓風險之間有負相關性。 (2) 肌力活動之行為改變階段與糖尿病風險之間有負相關性。 (3) 肌力活動之行為改變階段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有負相關。. 41.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17 年 9 月底前,年齡為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並 採用科技部「高齡者阻力訓練行為之盛行率、行為改變階段與慢性疾 病風險之研究」計畫資料,進行電話訪問調查。 二、抽樣母體 本研究抽樣母體為中華民國境內之 65 歲以上居住人口。根據內 政部統計處所公布 2017 年 9 月之人口統計資料,依居住地分為四大 區域:北部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 中部 (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南投縣)、南部 (嘉義市、 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東部及離島 (宜蘭縣、花蓮縣、 臺東縣、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 三、抽樣方法 本研究方法為分層隨機抽樣法(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依照 研究對象母群體的性別及年齡比例進一步做分層隨機抽樣,使樣本分 布比例與母體分布比例相符。因此,本調查依照母群體分布,總共取 得 1,068 份有效樣本:包括北部 430 筆、中部 267 筆、南部 307 筆、 東部及離島 64 筆(詳見表 3-1),在 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小 於 3%。. 42.

(52) 表 3- 1 我國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與離島 65 歲以上高齡者的母體數及應有樣 本數 母體資料 母體數. 應有樣本數. 母體比例. 北部. 1,167,935. 430. 40.3%. 中部. 722,252. 267. 25.0%. 南部. 831,782. 307. 28.7%. 東部及離島. 173,415. 64. 6.0%. 合計. 2,895,384. 1,068. 100.0%. 附註:上表為2017年09月底之母體數,實際母體數將於調查執行前進行更新. 43.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調查,完整問卷如附錄二;研究計畫以 電訪調查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並以電腦輔助電話系統 (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 CATI) 執行電話訪問。在擬訂問卷初稿 後進行預試,再次確認問卷內容無誤後,則編制電訪員訓練手冊以訓 練電訪人員,並開始進行電話調查訪問。研究工具以及研究相關變項, 以下將分項說明: 一、肌力活動行為之行為改變階段 根據 2008 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出版的身體活動指南中定義, 肌力活動行為是能夠增強肌力及肌耐力的運動:包括負重運動(伏地 挺身、仰臥起坐、深蹲等) ;使用輔助器材(彈力繩、彈力帶) ;使用 健身房及運動中心的機械器材(核心肌群及四肢肌群之推舉機) 。過 去與肌力活動行為相關領域之研究多採用此定義 (Harada et al., 2008a; Harada et al., 2011; Bennie, 2016),而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 署的健康數字 123 網站亦有相同的解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6) 。 因此,本研究採用國外學者 Harada (2008a) 研究題項,調查高齡 者從事肌力活動之行為階段,擬訂回答項目包括:我目前並沒有從事 肌力活動,未來也不打算採取行動(無意圖期)、我目前並沒有從事 肌力活動,但打算在未來 6 個月內採取行動(意圖期)、我目前有從 事肌力活動,但不規律(準備期) 、我目前有從事肌力活動,但未滿 6 個月(行動期)、我目前有從事肌力活動,且已維持 6 個月以上(維 持期) ,並將評估項目分為五階段,其中處於前意圖期、意圖期、準 備期之三個階段皆被歸類為「不規律的從事肌力活動行為」,而處於 44.

(54) 行動期與維持期之階段則歸類為「規律的從事肌力活動行為」 。 二、慢性疾病 本研究的慢性疾病問卷題項,使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國 民健康指標互動查詢網站 (健康數字 123)」網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 康署,2016),對於慢性疾病調查的訪談題目。問卷內容是請受訪者自 述「是否經過醫生告知」有慢性疾病的狀況,包括:(1) 您是否經過 醫生告知有高血壓?;(2) 您是否經過醫生告知有糖尿病?;(3) 您是 否經過醫生告知有心臟病? 三、社會人口變項 本研究之社會人口變項包括性別(男、女) 、年齡(65-74 歲、7584 歲、85 歲(含)以上) 、居住地區(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及外島) 、 婚姻狀態(已婚、未婚(含離婚、喪偶) ) 、工作狀態(有全職工作、 無全職工作(不固定或兼差) ) 、教育程度(高中職以下、大專以上) 、 居住狀態(獨居、與家人/他人住) 。 四、控制變項 為調整研究中的混淆因子,本研究的控制變項包括有氧身體活動、 久坐時間、飲食習慣、吸菸習慣及飲酒習慣,以下分別說明。 1. 有氧身體活動:採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電話短版」(IPAQ-SV), 題項為詢問受訪者過去七天從事有氧身體活動的情形,包括中強 度、高強度身體活動,以及步行之時間,並以每週從事 150 分鐘 為切點,其問卷內容效標分數為 98%以上,再測信度為 0.96(劉 影梅,2004) 。 2. 久坐時間:採用「老年人靜態行為問卷」 ,問卷內容為測量高齡者 從事靜態行為之時間,兼具良好同時效度及再測信度(古博文、 45.

(55) 孫文榮、陳俐蓉,2016)。 3. 飲食習慣:題項為詢問是否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之習慣,並以 「有」 、「無」為選項。 4. 吸菸習慣:詢問是否有吸菸之習慣,並以「有」 、 「無」作為選項。 5. 飲酒習慣:詢問是否有飲酒之習慣,並以「有」 、 「無」作為選項。.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共有六個部分,如圖 3-2 所示,以下將分別說明: 一、問卷設計:包括受訪者基本資料、肌力活動之行為改變階段、 罹患慢性疾病情形、以及其他健康行為等資料設計成卷。 二、進行預試:進行問卷預試,確認問卷的信度並進行修正。 三、訪員訓練:本研究將挑選有經驗的電訪員,進行至少八小時 的訓練。 四、電話訪問:正式電話訪問,訪問同時也進行督導及監控。 五、資料檢核:輸入問卷資料及扣除遺漏值等除錯的工作。 六、資料統整與分析:將調查資料統整並使用 SPSS 22.0 分析。.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4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擁有很強的內在動機 (探索自己和世界) 擁有內在和外在的動機,並能自我調控(提升能力、升 職準備). 喜歡與生活連繫

活動前 活動後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貼近學生生活 增加學習興趣 善用應用機會 提升表達能力 借用同儕協作 提升學習動機 豐富學習經歷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