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五節,包括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 研究 目的、第三節 研究問題、第四節 研究假設、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 義及第六節 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缺乏 身體活動或靜態生活是造成全球性死亡及殘障的十大原因之一,有 超過 200 萬死亡人數可歸因於靜態生活,世界上約 60-85%的成人過 著靜態生活,三分之二的兒童身體活動量不足,未來都將影響健康 並造成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並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 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 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 足有關,僅次於高血壓(13%)、菸品使用(9%)及高血糖(6%)

之後,且 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 30%的缺血性心臟 病,係因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WHO, 201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3 年納入教育部體育署)於 2011 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顯示,國人 無運動習慣之比率高達 72.2%,高於英國 63.3%、馬來西亞 61.4%、

日本 60.2%、美國 43.2%、法國 32.5%。在台灣,超過七成的民眾無

2

運動習慣,將影響個人健康狀態,進而增加醫療負擔,使生活品質 降低(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原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出版的

「台灣健康體能指引」,建議成人運動的頻率為:每週至少運動5天,

每次至少達30分鐘,每週累積運動量至少達150分鐘。每天可抽空分 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 鐘。規律的運動是健康體重管理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僅可 以預防「復胖」,更重要的是,對於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包含糖尿 病、心血管疾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都能有顯著的效益。在心 理狀態上,從事運動可降低壓抑感和憂慮,可改善心境以及增加對 自己情緒的掌握度(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民健康署〕,

2010)。從事運動可以對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有所助益,進而 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其中,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是維持健康與 預防疾病最重要的方法 (方進隆,1991)。

根據衛生福利部(原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2011年國民醫療保健支 出(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 NHE),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為 9,103億元,個人醫療照護服務支出為6,667億元。其中,慢性病的支 出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究其原因,在於國人尚未養成運動的習慣(行 政院衛生署,2012)。運動和健康關係密切,根據美國衛生暨福利部

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DHHS〕, 1996)歸納運動與健康方面的研究顯示,規律的運動 在生理方面可以促進心肺耐力,預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預防肥 胖等的發生;在心理方面,則有助於降低憂鬱、增進幸福感及提昇生 活品質;對整個社會而言,由於運動可以降低老化速度、減少罹 病、縮短病程,故而可降低醫療費用支出,減少社會成本。

許多研究結果皆指出:運動是非常好的健康行為,不但可以促進 身心健康紓解壓力,增進工作和讀書效率,也可提昇生活品質。況 且,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從事運動可以增進人際互動,也可調劑 身心,更是控制體重和預防疾病的根本方法(方進隆,1998)。

Brady and Frank(1998)也指出,無論是在開發中或已開發的國 家,從事運動行為對疾病的預防是最有效的方法。

運動的習慣對學校教師而言,除可促進其本身的健康外,對學 生更具有示範作用。學校既是教師的工作場所也是學生受教育的場 所,教師若有運動的健康行為及認知,將可成為學生較佳的角色模 範(rolemodel),對學生日後發展有正面的影響。此外,身心健康 的教師對疾病的抵抗力高,生病的機會減少,出席率高,班級掌握 程度高,可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並提升學校形象及團隊士氣 (鍾 東蓉,2000)。

4

子曰:『思無益不如學;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教育為國家的百 年大計,最好的教育方式,莫過於是身教。「教師」是教育工作中的 主幹,教師也是學生認同與模仿的主要對象,其言行舉止及身心健 康,對學生的學習與人格發展,均有深遠的影響(孫寶蓮,2004)。

且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主力,促進教師從事運動,其好處不僅可提升 個人的身心靈發展,更可以紓壓緩解情緒,並提升工作效率。然 而,目前的教育政策在運動方面,大多以增強學生體適能,並培養 學生運動的習慣為主,其對象是學生,卻忽略了教師身教、言教的 影響力。故研究者認為瞭解教師運動行為影響因素有其價值與重要 性,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從國內調查(梁坤茂,2000;陳中雲,2001)教師休閒生活發 現:教師參與休閒活動或運動參與率普遍偏低,而所參與的休閒活 動類型以「知識性休閒活動」最高。換言之,教師選擇之休閒活動 較偏向靜態活動,且有規律參與休閒運動者之比率偏低,每週參與 的次數與每次參與的時間更顯不足。研究者有幸身為國中教師,在 教育現場效力,也觀察到此現象。蔡俊傑(1999)的研究結果指 出:若教師對健康生活型態的參與度越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越良 好。有鑑於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極大,如何喚起教師從事運動行 為,改善自身健康狀態,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