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桃園縣國中教師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桃園縣國中教師為例"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政友. 博士. 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桃園縣國中教師為例 Study of Exercise Behavior and Its Related Factors-The Case of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研 究 生:巫雅婷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三 年 八 月. I.

(2)

(3) 誌謝 進修,是選擇也是對自己的承諾,看著同事們暑假時紛紛出 遊,而我仍在教室中接受知識的薰陶,三個夏天,果真漫長,卻很 值得。一路上,要感謝的貴人無數,當然,最是感謝不辭辛勞指導 我的陳政友教授,在我有疑惑時,政友老師總會耐心地和我解釋, 教導我做研究的方法與精神,在我迷茫時,給予我方向,並能包容 我有點迷糊的個性,我自己覺得在個性上,成熟了許多。做研究真 的大不易,謝謝政友老師教導我藍圖的概念,也一再地叮嚀按圖索 驥的重要性,要前後連貫、一氣呵成,才會有所成就。這個觀念, 我也覺得很適用在我的學生身上,墊好基礎,再走下一步! 再者,感謝我的兩位口試委員:胡益進老師和林昭光老師,兩 位老師細心的提點我疏漏的部份,甚至排除萬難地及時趕回台北, 讓我得以順利舉行畢業口試,並給予我懇切的指點與提醒,讓我在 研究上,有了更寬廣的視野,感謝有您,雅婷能更成長!在 在身後陪伴我的另一半,鈞睿,我要謝謝你,給予我無比的關 懷與鼓勵,在我需要求援時,你總是願意幫我解決困難,讓我得以 安心且順利地完成學業,這段時間,辛苦你了!你的付出及辛勞,我. i.

(4) 都能感受到,溫馨接送情,真的很幸福。家中的健康蔬食,充滿了 滿滿的愛與感動。 學校同事們,真的很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幫助,統計小王子勃 毅,謝謝你願意教我如何分析資料,讓我不得不佩服數學的世界; 好姊妹珈潞、琬羽、星汝、雪芳,感謝有妳們的幫助,問卷才得以 發放順利;謝謝帝瑩、永華、毅峰、嘉麒、偉雄、怡萱,總會適時 的邀約運動或是提供娛樂,讓我緊繃的心得以放鬆,有你們在真好! 最後,謝謝遠在中部的老爸、老媽,這段時間沒能常回家照顧 你們、陪伴你們,感謝你們的體諒。每次返家,滿桌的可口菜餚, 根本是撫慰人心,讓我身心靈快速充電,保持最佳狀態。大妹,知 道妳工作比我忙碌許多,感謝妳能常常回去照顧老爸老媽,並安排 他們出遊的行程,讓我得以專心在學業,無後顧之憂。小妹,妳是 家中的安定劑也是最貼心的好幫手,這段時間有妳在家中,增添了 老爸老媽不少歡笑聲,真的是太棒了! 要感謝的人很多,祝福曾幫助我的人們諸事順心、健康平安。. 巫雅婷 謹誌 一○三年八月. ii.

(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教師為例 學生:巫雅婷. 指導教授:陳政友博士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 2013 學年度在 桃園縣公立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法,以自編 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回收有效問卷 380 份,有效回收率為 78.8%。資料經統計分析後,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其把握度約為 50%,其中較有把握的 為:「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式」 、「在住處附近找到方便運動的 場所」及「能夠做對自己有益的運動」 。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 持偏高;研究對象的自覺運動利益程度相當高;而自覺運動障 礙則約在中等程度;研究對象的運動享樂感,介於中等程度以 上,認為運動時,覺得有舒暢感、很愉悅、有精神。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會因「性別」、 「自覺健康狀況」、 「參與運 動社團經驗」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 與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利益、運動享樂感 呈顯著正相關;而與自覺運動障礙則呈現顯著負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能有效預測其運動行為, 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之 45.3%。其中以「性別」、 「運動自我效 能」、 「參與運動社團經驗」、 「運動享樂感」四者為主要預測變 項,並以「運動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關鍵字:運動行為、國中教師. iii.

(6) Study of Exercise Behavior and Its Related Factors-The Case of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A Master’s Thesis By Ya-Ting W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xercise behavior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eachers. The subjects were th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By using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380 respondents (78.8% response rate)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in the survey.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with selfadministrated questionnaire in 102 schoolyear. After data processing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obtained were as follows: 1.The confidence of the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of the subjects is about 50%.The social support for exercise is high. The 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are pretty high. The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are in about middle degree. The perceived exercise enjoyment is over middle degree. The subjects think that when exercising, they feel comfortable, joyful and energetic. 2.Exercise behavior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fference degree because of “gender”,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the experience of join exercise club.” Exerci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The social support for exercise”, “The 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The perceived exercise enjoyment”. Exercis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3.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social-mental variable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exercise behavior and explain 45.3%of the total variance, including “Gender”, “Exercise experience in the past”,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and “Perceived exercise enjoyment”. The most significant variable is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Keywords: Exercise behavi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iv.

(7) 目次. 目次.............................................................................................................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6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運動行為的探討 .....................................................................11 第二節 背景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16 第三節 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9 v.

(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及運動行為之分布情 形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 ..........................................................................................................6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對運動行為之預測力 67 第四節 討論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78 中文部分 ..............................................................................................78 英文部分 ..............................................................................................88 附錄...........................................................................................................95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名單 ........................................................95 附錄二 結構式問卷初稿 ....................................................................96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02. vi.

(9) 表目次 表 3-1 問卷量表之 Cronbach'sα值 .......................................................40 表 3-2 研究目的與統計方法 ..................................................................43 表 4-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分布情形 ......................................................47 表 4-2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分布情形 ...............................................49 表 4-3 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分布情形 ..............................................50 表 4-4 研究對象同事運動支持分布情形 ..............................................52 表 4-5 研究對象朋友運動支持分布情形 ..............................................54 表 4-6 研究對象家人運動支持分布情形 ..............................................56 表 4-7 研究對象自覺運動利益分布情形 ..............................................59 表 4-8 研究對象自覺運動障礙分布情形 ..............................................60 表 4-9 研究對象運動享樂感分布情形 ..................................................62 表 4-10 研究對象從事運動行為之現況 ................................................64 表 4-1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變項(類別資料)與運動行為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66 表 4-12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變項(等距資料)與運動行為之相關分析 .66 表 4-13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之相關分析 ....................67 表 4-14 複迴歸分析預測變項之共線性診斷 ........................................69 表 4-15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對運動行為預測之複迴歸 分析...........................................................................................................69. vii.

(10)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27.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五節,包括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 研究 目的、第三節 研究問題、第四節 研究假設、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 義及第六節 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缺乏 身體活動或靜態生活是造成全球性死亡及殘障的十大原因之一,有 超過 200 萬死亡人數可歸因於靜態生活,世界上約 60-85%的成人過 著靜態生活,三分之二的兒童身體活動量不足,未來都將影響健康 並造成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並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 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 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 足有關,僅次於高血壓(13%)、菸品使用(9%)及高血糖(6%) 之後,且 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 30%的缺血性心臟 病,係因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WHO, 2011)。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3 年納入教育部體育署)於 2011 年運動城市調查結果顯示,國人 無運動習慣之比率高達 72.2%,高於英國 63.3%、馬來西亞 61.4%、 日本 60.2%、美國 43.2%、法國 32.5%。在台灣,超過七成的民眾無 1.

(12) 運動習慣,將影響個人健康狀態,進而增加醫療負擔,使生活品質 降低(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原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出版的 「台灣健康體能指引」,建議成人運動的頻率為:每週至少運動5天, 每次至少達30分鐘,每週累積運動量至少達150分鐘。每天可抽空分 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 鐘。規律的運動是健康體重管理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僅可 以預防「復胖」,更重要的是,對於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包含糖尿 病、心血管疾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壓等,都能有顯著的效益。在心 理狀態上,從事運動可降低壓抑感和憂慮,可改善心境以及增加對 自己情緒的掌握度(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民健康署〕, 2010)。從事運動可以對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有所助益,進而 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其中,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是維持健康與 預防疾病最重要的方法 (方進隆,1991)。 根據衛生福利部(原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2011年國民醫療保健支 出(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 NHE),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為 9,103億元,個人醫療照護服務支出為6,667億元。其中,慢性病的支 出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究其原因,在於國人尚未養成運動的習慣(行 政院衛生署,2012)。運動和健康關係密切,根據美國衛生暨福利部 2.

(1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DHHS〕, 1996)歸納運動與健康方面的研究顯示,規律的運動 在生理方面可以促進心肺耐力,預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預防肥 胖等的發生;在心理方面,則有助於降低憂鬱、增進幸福感及提昇生 活品質;對整個社會而言,由於運動可以降低老化速度、減少罹 病、縮短病程,故而可降低醫療費用支出,減少社會成本。 許多研究結果皆指出:運動是非常好的健康行為,不但可以促進 身心健康紓解壓力,增進工作和讀書效率,也可提昇生活品質。況 且,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從事運動可以增進人際互動,也可調劑 身心,更是控制體重和預防疾病的根本方法(方進隆,1998)。 Brady and Frank(1998)也指出,無論是在開發中或已開發的國 家,從事運動行為對疾病的預防是最有效的方法。 運動的習慣對學校教師而言,除可促進其本身的健康外,對學 生更具有示範作用。學校既是教師的工作場所也是學生受教育的場 所,教師若有運動的健康行為及認知,將可成為學生較佳的角色模 範(rolemodel),對學生日後發展有正面的影響。此外,身心健康 的教師對疾病的抵抗力高,生病的機會減少,出席率高,班級掌握 程度高,可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並提升學校形象及團隊士氣 (鍾 東蓉,2000)。 3.

(14) 子曰:『思無益不如學;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教育為國家的百 年大計,最好的教育方式,莫過於是身教。 「教師」是教育工作中的 主幹,教師也是學生認同與模仿的主要對象,其言行舉止及身心健 康,對學生的學習與人格發展,均有深遠的影響(孫寶蓮,2004)。 且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主力,促進教師從事運動,其好處不僅可提升 個人的身心靈發展,更可以紓壓緩解情緒,並提升工作效率。然 而,目前的教育政策在運動方面,大多以增強學生體適能,並培養 學生運動的習慣為主,其對象是學生,卻忽略了教師身教、言教的 影響力。故研究者認為瞭解教師運動行為影響因素有其價值與重要 性,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從國內調查(梁坤茂,2000;陳中雲,2001)教師休閒生活發 現:教師參與休閒活動或運動參與率普遍偏低,而所參與的休閒活 動類型以「知識性休閒活動」最高。換言之,教師選擇之休閒活動 較偏向靜態活動,且有規律參與休閒運動者之比率偏低,每週參與 的次數與每次參與的時間更顯不足。研究者有幸身為國中教師,在 教育現場效力,也觀察到此現象。蔡俊傑(1999)的研究結果指 出:若教師對健康生活型態的參與度越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越良 好。有鑑於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極大,如何喚起教師從事運動行 為,改善自身健康狀態,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婚姻 狀態、自覺健康狀況、參與運動社團經驗)、社會心理因素(包括: 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 動享樂感)與從事運動行為的關係。茲將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歸納如 下: 一、 了解研究對象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運動行為之分布情 形。 二、 探討研究對象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之間的關 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對運動行為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及架構,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問題: 一、 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的分布情形及運動行為之 現況為何? 二、 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是否與運動行為有關係? 三、 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是否可有效預測運動行 為? 5.

(1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一、 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與運動行為之關係。 (一) 研究對象性別不同時,運動行為有顯著的差異。 (二) 研究對象年齡不同時,運動行為有顯著的差異。 (三) 研究對象婚姻狀態不同時,運動行為有顯著的差異。 (四)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不同時,運動行為有顯著的差 異。 (五) 研究對象參與運動社團經驗不同時,運動行為有顯著的 差異。 二、 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之關係。 (一) 研究對象之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有顯著相關。 (二) 研究對象之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有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之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行為有顯著相關。 (四) 研究對象之自覺運動障礙與運動行為有顯著相關。 (五) 研究對象之運動享樂感與運動行為有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可以有效預測運動行為。. 6.

(17)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的名詞操作型定義如下,包括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 素、運動行為三部分。 一、教師:本研究係指 2013 學年度桃園縣國中教師(不包含代理、 代課及兼課教師)。 二、運動行為: 研究對象在最近半年內的運動行為,以自擬的「運動行為量 表」來測量,量表內容包括:運動頻律、運動持續時間、運動 強度三部分。測量結果,得分越高,表示運度行為越佳;得分 越低則反之。 三、背景因素 (一)性別:分為男性及女性。 (二)年齡:以出生年月來收集,計算出實際年齡。 (三)婚姻狀態:指目前婚姻狀態是未婚、已婚、分居或離婚、喪 偶。 (四)自覺健康狀況:研究對象主觀評估自身的健康狀態,是很不 好、不好、普通、好、很好。 (五)參與運動社團經驗:研究對象過去五年曾經參加的運動社團 經驗之有無。 7.

(18) 四、社會心理因素:本研究社會心理因素包括:運動自我效能、運 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享樂感等五 項,說明如下: (一)運動自我效能: 指個人主觀判斷,在特定情境中對自己能克服困難,持續運動 的把握程度。參考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1999)依據Becker, Stuifbergen, Oh, and Hall(1993)所發展之自評健康行為能力量表的 中文版量表修訂而成,做為測量運動行為自我效能的工具。得分越 高,表示運動行為自我效能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二)運動社會支持: 指研究對象主觀感覺來自家人、朋友、同事對其本身從事運動 的支持程度。透過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問卷之「運動社會支持」分量 表進行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其運動社會支持表現越好;得分越低則 反之。 (三)自覺運動利益: 指研究對象主觀評估採取運動行為後,可獲得的利益程度,即 研究對象在身體、心理和社交上可能產生的利益。透過本研究所使 用研究問卷之「自覺運動利益」分量表進行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其 自覺運動利益表現越好;得分越低則反之。 8.

(19) (四)自覺運動障礙: 是指研究對象主觀評估採取運動行為時可能遭遇困難的障礙 度。透過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問卷之「自覺運動障礙」分量表進行測 量,得分越高表示其自覺運動障礙越多;得分越低則反之。 (五)運動享樂感: 運動享樂感是指身體活動的一種價值期待,是一種使運動者感 受到愉悅、欣喜、快樂等正向的感受。研究對象在完成運動行為 後,所產生的正向的運動經驗感受,如:使運動者感受到愉悅、有 趣、成就、快樂等。透過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問卷之「運動享樂感」 分量表進行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其運動享樂感表現越好;得分越低 則反之。.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依據本研究設計和實際狀況,提出下列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結果所推論之母群體限於桃園縣國中教師。 (二)本研究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屬自陳 量表,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受到情緒、認知、態度等主觀因素 影響,且填答意願與誠實度無法掌握。因此,研究者僅能假設 所有受試者都能依照自己的真實情況作答。 9.

(20) (三)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僅能探討變項間之相關性,無法提供變 項間的因果關係。.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包括第一節 運動行為的探討、第二節 背景 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第三節 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第一節. 運動行為的探討. 本節文獻探討的內容包括運動行為的意涵、運動行為與健康的 關係及國內教師運動行為的現況,分述如下:. 一、 運動行為的意涵 WHO(2001)推行「動態生活、邁向健康」(Move for Health)的新 生活概念,希望民眾可以將運動當成是一種習慣,成為日常生活中 的一部分。對於運動行為的界定,會因不同的時空背景而有不同的 建議標準。衛生福利部(原行政院衛生署)在「國民保健計畫」中, 將規律運動定義為每週至少運動三次以上,每次至少要 20 分鐘以上 (行政院衛生署,1994);教育部(1999)在「體適能 333 計畫」中,建 議學生每週運動三次,每次運動達 30 分鐘,心跳數達到每分鐘至少 130 下;隨著研究的新發現,教育部(2007)在「快活計畫」中,建議 學生每天至少要運動 30 分鐘,每週累計運動時間 210 分鐘,以增進 學生身體健康;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出版的「台灣健 11.

(22) 康體能指引」中,建議成人要每週運動累積達 150 分鐘的中度身體 活動,才能有足夠的運動量,達到最基本的健康效果。身體活動的 強度可分為低度、中度及高度三種程度,要達到運動的效果,至少 要中度身體活動的強度以上。中度身體活動的強度為:會讓人覺得 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例如:健走、 下山、一般速度游泳、網球雙打、羽毛球、桌球、排球、太極拳、 跳舞、一般速度騎腳踏車等。其中,每天運動的 30 分鐘,能藉由分 段進行的方式來累積運動量,每次運動須持續至少 10 分鐘,效果與 一次做完一樣。換言之,可以在上下班(學)通勤時間與中午休息時 間分段進行,每次 15 分鐘分 2 次或是每次 10 分鐘分 3 次完成,只 要每天持之以恆,健康體能就會大大地提昇。且規律的運動可提升. 國民健康體能狀況,控制體重,並減少慢性疾病發生,包括心血 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症、乳癌等。 二、運動行為與健康的關係 1974 年加拿大福利部部長 Marc Lalonde 指出影響健康有四大因 素,包括醫療體系、遺傳、環境以及生活型態,並指出以「生活型 態(Lifestyle)」因素影響健康最鉅 (Lalonde, 1974).。Hancock and Minkler(1997)認同此觀點,並提出 Lalonde Report 是首先明白闡 述:「影響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並非健康照護的服務體系,真正能改善 12.

(23) 健康的因素,依其重要性排序是生活型態、環境、遺傳、醫療體 系。」據聯合國統計,在 2008 年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 病和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造成全球 3600 萬人死亡,占所有死因的 63%,且盛行率持續上升中,成為世界各國面臨最嚴峻的衛生挑 戰。而在台灣的死因中,這四大疾病就占了 60%。研究指出,屬於 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行為危險因素,有下列四項,包括菸品、不當 飲酒、不健康的飲食以及缺乏運動。綜合上述,要養成良好的生活 型態,莫過於改善缺乏運動的習慣,從培養運動行為開始做起。而 運動對民眾之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的益處,分述如下: 在運動與生理健康方面,Blair, Kohl, Gordon, and Paffenbarger (1992)指出規律運動可有效的影響人類的身體系統,並且對人類的 健康提供許多利益。規律運動可有效的預防慢性疾病發生,例如:心 血管疾病與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也可有效降低罹患骨質疏鬆 症的機率,並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Bailey and Martin(1994)在 青少年的規律運動行為與骨骼健康的研究中發現,有規律運動行為 的青少年比不運動的青少年擁有更健康的骨骼狀態。青少年時期是 骨質發展快速的階段,透過運動能提升骨質的密度,對於降低晚年 骨質疏鬆症的危險,運動行為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而對於中老 年人來說,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改善身體機能的狀態以及降低身體 13.

(24) 失能的風險(Sallis & Patrick, 1994)。 在運動與心理健康方面,運動可增加自我形象(Jersild, 1962),增加自我滿意度及社會適應,減少焦慮、沮喪及自我中心 (Heapes, 1978)。Taylor, Sallis, and Needle(1985)指出運動可減少 部份沮喪及焦慮的症狀,且對自我形象、社會技巧及認知功能有促 進的效果。Huges(1984)整理了11篇運動介入對心理的效益之實驗 研究,發現運動對自我概念(self-concept)、焦慮(anxiety)、沮 喪(depression)、生氣(anger)、智力(intellect)及混淆 (cofusion)有顯著的改變效果。Raglin(1990)的研究更指出,從 事20∼40分鐘的有氧體操運動,可幫助輕度至中度的憂鬱病人改善 心情,且可維持數小時的心情穩定;而對健康的人,則可能有預防 心理疾病的效益。Rober and Rod(1992)指出:運動可減低壓力、 焦慮對人的不良影響,並能提高自尊。國內張彩秀、姜逸群(1995) 研究亦顯示出運動者有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態。 運動對生理及心理健康的益處很多,可以下列研究結果做歸 納:對青少年及成人,運動可以促進生理及心理健康,如果從事適 當規律的運動,可以增強肌力、柔軟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且能有效的治療壓力及沮喪(Blair, Kohl, & Gordon, 1992)。Brehm and Jannotta(1998),主張對所有的人,運動可以預防心臟病、高 14.

(25) 血壓、非依賴型糖尿病、骨質疏鬆、高脂血症、促進體重控制、維 持老年獨立機能,及有效減緩壓力、憂鬱、增進身體意向等好處。 在運動與社會健康方面,方進隆(1995)指出,運動是提供人際 互動非常理想的媒介,藉由運動,人類有較佳的交流與溝通,而且 可以學習合作、包容、守法與助人的許多社會美德。盧俊宏(2002) 特別強調,從事運動,可以提升生活品質以及生活滿意度。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運動行為對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 健康,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只要從事運動,都可以增進健康狀 態,提升生活品質,有助於社會健康的發展。 三、國內教師運動行為的現況 國內針對教師運動行為的研究對象可分為四大類,分別為國小 教師、國中教師、高中教師以及大學教師。許哲彰(1999)以北部地 區自願參與研究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國小教師有運動行為 的比率為31.5%;許泰彰(2000)以台北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發 現國小教師從事運動行為的比率為27.5%;江衍偉(2004)以台北縣市 (現台北市及新北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國小教師從事運動 行為的比率為25.4%;何鑫憲(2003)以台南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 發現國小教師從事運動行為的比率為42.9%;黃賜福(2004)以宜花 東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國小教師從事運動行為的比率為 15.

(26) 30.5%;黃淑貞、楊秋娥、洪文綺、姜逸群(2010)以全國國小一至六 年級導師與擔任教學「健康與體育」領域的老師為研究對象,發現 具有運動行為者佔29.9%,約為國小教師人數的三成。而陳錦和、林 清白、林恩賜(2008)以雲林縣斗六市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國 中教師從事運動行為的比率為33.3%。鍾東蓉(2000)以台北市高中導 師為研究對象,發現高中導師從事運動行為的比率為37%;洪詩婷 (2011)以台北市高中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高中教師從事運動行為 的比率為35.8%。牛玉珍(1997)以交通大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大 學教師從事運動行為的比率為30.8%。由前者的研究可得知,國內教 師從事運動行為的比率約只有三成,身為教育工作者,若能有更多 教師以身作則,實踐運動行為,相信可以為學生和社會帶來更多正 面的助益,不僅可提升運動風氣,更能增進個人健康,減少醫療資 源開銷。. 第二節. 背景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後,將背景因素歸納為性別、年齡、婚姻 狀態、自覺健康狀況、參與運動社團經驗,分述如下:. 16.

(27) 一、性別 黃淑貞、劉翠薇、洪文綺(2002)研究指出,預測運動習慣的 社會人口學變項中最重要的是性別,男性較常運動。性別對於運動 行為及運動參與情形的影響,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指出,女性的運 動行為明顯低於男生(呂昌明,李明憲,楊啟賢,1997;黃淑貞、劉 翠薇、洪文綺,2002;劉坤宏,2003)。針對教師所做的研究結果如 下述:國小教師在運動行為上,男性顯著優於女性(戴良全, 2002;季力康、許哲彰,2005;林子淳、郭富舜,2009)。鐘東蓉 (1990)針對高中導師運動行為之調查研究指出,男性從事運動行為 的比率及總運動量較高。吳合進(2010)針對台南市高中教師運動 行為調查結果也指出,男性教師運動行為顯著高於女性教師運動行 為。但牛玉珍(1997)調查 195 位大學教師的規律運動行為,結果 顯示男女教師在規律運動行為上,並沒有顯著差異。有關性別對教 師運動行為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討,故本研究加入此變項探討 之。. 二、年齡 有關年齡與運動行為相關的文獻甚多,且大多指出年齡與運動 有相關(高毓秀、黃奕清,2000;李素箱,2005)。研究顯示在不 17.

(28) 同年齡群上,研究對象每週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等運動 行為有顯著差異。黃婉茹(2003)針對女性公務人員的研究,年齡 範圍由 20 至 63 歲,以 30 至 39 歲年齡群,從事運動行為比率最 高,佔 43.3%,其次是 40 至 49 歲年齡群佔 39.2%。其研究結果並 指出,年齡與運動階段呈中度以上的關聯,意即年齡越大,從事運 動行為的比率較高。 針對教師所做的研究結果如下述:江衍偉(2004)針對國小女 教師的研究發現,以 30 至 39 歲年齡群,從事運動行為比率最高, 佔 35.2%,其次是 40 至 49 歲年齡群佔 30.3%,意即年齡越大從事 規律運動的比率較大。陳嘉成(2004)針對國小女教師的研究亦發 現,年齡以 30 至 39 歲年齡群,從事運動行為比率最高,佔 44%最 高,其次是 40 至 49 歲年齡群佔 26%。可得知女性在職場中,年齡 在 30 至 39 歲之間,有較高的運動行為,且年齡越大,從事運動的 比率較大。由上述了解年齡是影響運動行為的要素之一,故本研究 加入此變項探討之。. 三、婚姻狀態 張彩秀(1995)針對 40 歲以上民眾為對象的研究指出:未婚者 從事規律性運動比率(48%)高於離婚分居(36%)及已婚(35%)。李蘭、 18.

(29) 陸均安、季隆安(1995)針對台灣地區成人健康行為研究顯示:婚 姻狀態是從不運動者的相關因素。 而黃婉茹(2003)針對女性公務人員的研究顯示:婚姻狀況與 運動階段無顯著差異。陳嘉成(2004)針對國小女教師的研究顯 示:婚姻狀況與運動階段無顯著差異。林子淳、郭富舜(2008)針 對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顯示:國小教師的運動表現於不 同的婚姻狀態中,並無顯著差異。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 (2009)發現:教師在參與運動型的休閒活動上,不同婚姻狀況無 顯著差異。針對上述,婚姻狀況與運動階段差異情形無一致性,所 以本研究加入婚姻狀態此變項探討之。. 四、自覺健康狀況 Rudy(1989)研究指出有運動者,其自覺健康狀況良好,而有 疾病者,則較少有運動行為。但Fuchs, Health, and Wheeler.(1992) 的研究則顯示有疾病者的運動量高於無疾病者。王瑞霞(1994)研 究指出自覺健康狀況較同年齡好者,其運動的比率較高。張彩秀 (1995)研究指出,從事運動的國人比無運動者有較佳的自覺健康 狀況;蔡美月(1996)發現60歲以上的民眾,自覺健康狀況較佳者 其運動行為亦較佳。但郭青萍(1992)研究卻指出「運動休閒方面 19.

(30) 的得分」與健康狀態、慢性病種類無關。綜合上述文獻,自覺健康 狀況與運動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尚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所以本研究 加入婚姻狀況此變項探討之。. 五、參與運動社團經驗 Dishman, Sallis, and Orenstein(1985)研究指出,在年輕時期曾 從事兩項或兩項以上運動者,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成年期是運動活 躍者,且其參與激烈運動情形是未參加者的 2∼3 倍,此外,年輕時 的運動情形,與成年期參加有組織之運動團體呈正相關,且對成年 期的運動情形之影響較其他因素強烈。王瑞霞(1994)以 65∼94 歲 老年人為對象,發現年輕時即有運動習慣者,參與運動的比率較 高。李思招(1999)發現,參與運動社團經驗,可有效預測護理學 院學生運動行為。牛玉珍(1997)發現,大學教師自覺過去學生時 代體育課經驗對目前運動行為有影響者,其從事運動行為的可能性 較高。 但在 Van Mechelen and Kemper(1995)對 13-25 歲年輕人的前 瞻性追蹤研究發現,在過去 15 年間,參與運動社團的經驗與目前的 運動行為並沒有顯著相關,研究者認為可能因為年輕時代所從事的 運動項目難以應用於成年期所致。由大部分的文獻可看出,參與運 20.

(31) 動社團經驗對成年後運動行為的影響尚未有定見,尤其橫斷性研究 與前瞻性研究之結果差異甚大,值得進一步的探討,所以本研究加 入參與運動社團經驗此變項探討之。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性別、年齡、婚姻狀態、自覺健康狀況、 參與運動社團經驗,皆為背景因素的要素。本研究將以此五項要素 來做討論。. 第三節. 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本節將社會心理因素分為: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自覺 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享樂感五個部分來討論,如下所 述。 一、運動自我效能 Bandura (1977)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認為影響個人行為改變或 繼續維持的因素有二:一是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ncy):指個體認 為從事某項行為之能力的期望;另一是結果期望(outcome expectancy)指個體對從事某項行為會導致某特定結果的期望。其中 效能期望(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對行為的預測力較結果期望強,是 影響行為改變的最大決定因素(Bandura, 1977)。Sallis, Haskell, Fortmann, Vranizan, Taylor, and lomon(1986)也發現在運動行為的改變 上,自我效能是良好的預測因子。 21.

(32) 牛玉珍(1997)針對大學教師的調查發現,從事運動行為與運動自 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且運動自我效能最能有效預測運動行為。鍾 東蓉(2000)針對高中老師的運動行為及運動總量調查研究亦發現, 運動自我效能對於建立運動行為是相當重要的決定因素,可有效預 測運動行為。許泰彰(2000)針對國小教師的研究指出,運動自我效 能和運動參與程度呈正相關,且運動自我效能對於運動參與程度最 具預測力。戴良全(2002)針對國小教師的研究發現,運動行為可由 運動自我效能、性別、運動社會支持與自覺運動障礙四個變項來預 測,以運動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洪詩婷(2011)針對高中教師的調 查指出,運動行為可由運動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好、運動設備 或器材來預測,以運動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 運動自我效能在預測運動行為上,為重要的預測變項,因此, 本研究加入運動自我效能此變項探討之。 二、運動社會支持 Cohen and Syme (1985)認為社會支持是透過影響健康相關行 為,而對身心健康產生作用。Sallis, Haskell, Fortmann, Vranizan, Taylor, and lomon (1986)亦認為社會支持是改變健康行為的重要決定 因子。Treiber (1991)之研究結果指出:年輕成人之運動社會支持與 體能活動量間呈正相關。Stucky-Ropp et al. (1993)以五、六年級的學 22.

(33) 童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家庭與朋友的支持是男生參與體能活動 的重要預測因子。Biddle, Goudas, and Page (1996) 針對為13~14歲青 少年之研究結果亦指出:老師及父母的支持是影響青少年重度體能 活動之重要因素。Sallis, Hovell, Hofstetter, and Barrington(1992)的 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與參與運動有關,其中以來自家人及朋友的支持 尤為重要。Lock and Wister (1992)以15歲以上居民為對象,進行運動 行為意向及改變之研究,指出社會網絡比收入、職業更能預測運動 行為,朋友的運動情形、對健康訊息之需求與其運動意向有顯著正 相關。 Cousins(1993)以70歲老年婦女為對象,發現自覺社會支持是 影響老年婦女從事運動的因子之一,而支持的來源是包括來自家 人、朋友和醫生。Sallis et al .(1992)的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與參與 運動有關,其中以來自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尤為重要。Robinson (1992)以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自覺他人的社會支持對老 年人運動行為意向極具重要性。而Andrew(1981)指出配偶與家人 支持的態度可以讓當事者克服諸如:天氣不好、設備不足、不方 便、沒時間等障礙,而積極從事運動。季瑋珠、符春美(1992)研 究社區居民從事體能活動的情形,發現從事固定體能活動的居民 中,57.1%有家人陪同,23.6%有朋友陪同。郭青萍(1992)的研究 23.

(34) 亦顯示情緒支持網絡越多者,其運動休閒行為越好。童淑琴、李 蘭、卓俊辰、晏涵文(1994)及吳宏蘭、李蘭(1995)的研究均指出 「沒有運動同伴」是沒有從事運動的主要原因之一。陳麗鳳 (1994)的研究則發現家庭支持度高者,每週運動的總時間較長。 蔡淑菁(1996)的研究指出: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能活動量成顯著的 正相關,其中僅有同儕的支持達顯著相關,家人的支持則未達顯著 的相關水準。許哲彰(1999)、許泰彰(2000)及戴良全(2003) 以國小教師為對象,發現運動社會支持與規律運動行為有顯著正相 關。蔡美月(1996)的研究則發現配偶和朋友的社會支持是影響老 年人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鍾志強(2000)對大學生的研 究發現,運動行為與運動社會支持有顯著正相關,而男性、參加運 動社團及運動經驗愉快者,有較高的運動社會支持。綜合以上研究 可以發現,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態度是影響研究對象從事規律運動參 與行為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加入運動社會支持此變項探討 之。 三、自覺運動利益 吳宏蘭與李蘭(1995)指出:自覺運動利益愈多,實際採取運動 的可能性愈大。Schuster, Petosa, and Petosa (1995)指出,以自覺運 動利益來預測成年人的運動行為,是有高度的相關性。針對國小教 24.

(35) 師 (藍辰聿,1998;蔡淑菁,1996)、高中教師(鍾東蓉,2000;吳合 進,2010)、大學教職員工(牛玉珍,1999)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皆指 出,自覺運動利益是預測研究對象採取運動行為與否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研究加入自覺運動利益此變項探討之。 四、自覺運動障礙 自覺運動障礙是影響身體活動的重要決定因素,自覺運動障礙 對於運動有絕對的影響。對職場員工或成人而言,常見的自覺運動 障礙有:缺乏設施、缺乏領導、身體殘障,而四個主要的自覺運動 障礙為運動環境、時間的花費、運動花費力氣、缺乏家人的支持 (Booth, Bauman, Owen, & Gore, 1997;Bowles, Morrow, Leonard, Hawkins, & Couzelis, 2002)。研究指出:自覺運動障礙對於運動有絕 對的影響,且能預測運動行為(王蕙雯、張媚,2006;呂昌明、卓俊 辰、黃松元,2002;張淑華,2008;蔡守浦、錢慶安、陳業宏、陳 志明,2004)。再者,國內外研究者皆發現:自覺運動障礙與運動的 行為關係為負相關,換言之,自覺運動障礙愈高,個體愈不會從事 運動(Sallis, Hovell, Hofstetter & Barrington, 1992;黃茜莉,2003;黃 振紅,2004;林麗鳳,2004;呂淑美,2005;趙怡青,2005;王淑 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7;柏佩蘭, 2010)。因此,本研究加入自覺運動障礙此變項探討之。 25.

(36) 五、運動享樂感 運動享樂感是指身體活動的一種價值期待,是一種使運動者感 受到愉悅、欣喜、快樂等正向的感受(Scanlan & Simons, 1992; Wankel, 1993)。研究顯示:運動享樂感為運動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及 有效變項,且與身體活動量有顯著正相關,是引發運動參與動機的 重要因素(Kilpatrick, Hebert, & Bartholomew, 2005;何佩玲, 2005;呂淑美,2005;陳美昭、賴香如,2006;張淑華,2008;張 碧芳,2004;溫密欣,2008)。 低運動享樂感亦是身體活動不足的預測值(Leslie, Owen, Salmon, Bauman, Sallis, & Lo, 1999)。在鄉村的 12 個工作場所的藍領女性職 場員工的研究中,指出有越多的正向情緒反應,如:熱衷度、興奮 感,則越容易在未來執行運動行為。相反地,若負向情緒越多,則 越容易導致人們不運動。因此,本研究加入運動享樂感此變項探討 之。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 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享樂感,皆為社會心理因素的要素。本 研究將以此五項要素來做討論。. 26.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五節,包括第一節 研究架構、第二節 研究對象、第 三節 研究工具、第四節 研究步驟、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與教師運動行為的 相關性,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 27.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母群體 本研究以桃園縣 2013 學年度,公立國中教師為母群體(不包括 代理、代課及兼課教師)。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2013 學年度服務 於桃園縣國中的教師(不包括代理、代課及兼課教師),總計有 5,456 人。 二、樣本 (一)樣本人數 參考 Krejcie and Morgan(1970)之樣本數決定工具,來計算 樣本數,當研究母群體為 5,456 人時,所需樣本為 359 人。考量 問卷回收率(約 80%)及廢卷數量(約 5%),擬抽取 472 人為樣 本。 (二)抽樣方法 本研究以「分層機率比率集束隨機抽樣法」,考量研究的 時間與人力,以「學校」為抽樣單位,抽得之學校的全部教師 都為研究樣本。先依照學校教師規模大小來分層,分成三大 類,如下所述:教師數在 100 人以上,為大型學校;教師數介 於 50 人至 99 人,為中型學校;教師數未滿 50 人,為小型學 校。在各類學校中,以學校教師總數佔研究母群體的百分比, 28.

(39) 計算出應抽出的人數,再除以該類學校的每所教師平均數,得 到需抽樣的學校數目,結果需抽樣大型學校兩所、中型學校兩 所,以及小型學校一所,共五所學校。 抽樣時先將母群體依學校規模分為大型學校、中型學校及 小型學校,再將各規模的教師以個人為單位進行編號,抽出隨 機號碼,根據隨機號碼是屬何校,則該校全體教師皆為施測對 象,進行問卷調查。所抽樣之 2 所大型學校,其正式教師分別 為 152 人及 108 人;所抽樣之 2 所中型學校,其為正式教師分 別為 99 人及 74 人;所抽樣之小型學校,其正式教師數為 49 人,共有正式教師 482 人。.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依據研究架構之測量變項,參考國內外文獻,配合 本研究之目的,編製成問卷。問卷內容包含三大部分,分別為 背景因素、運動行為、社會心理因素,分別說明如下: 一、結構式問卷初稿 參考相關文獻、量表,並配合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研究架 構編制成問卷初稿(附錄二)。問卷內容包含三大部分,分別為背 景因素、運動行為、社會心理因素,詳細敘述如下: (一)背景因素:本部分係參考相關研究問卷(牛玉珍,1997;鍾東 29.

(40) 蓉,2000;黃貝玉,2004;洪詩婷,2011),並配合本研究目的修 編而成,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態、自覺健康狀況、參與運動 社團經驗,分述如下: 1. 性別:為男生或女生。 2. 年齡:以出生年月來收集,計算出實際年齡。 3. 婚姻狀態:指目前的婚姻狀態,為未婚、已婚、分居/離婚、 喪偶。 4. 自覺健康狀況:主觀評估自身的健康狀況,題目有三題,包 括:您覺得目前健康狀況如何?與去年比較,您覺得目前自己 的健康情形如何?與其他同年紀的人相比較,您覺得您的身體 健康情況如何?採里克式五點量表方式,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 並勾選出符合的選項,選項為「很不好」、 「不好」 、「普通」 「好」 、「很好」五種,分別給予1、2、3、4、5分,分數越 高,表示自覺健康狀況越好。 5. 參與運動社團經驗:研究對象過去曾經參加的運動社團經驗之 有無。 (二)運動行為: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出版的「台灣健康體能指 引」(2010),規律運動行為的定義為:1.運動頻率達每週三次以 上。2.每次至少持續三十分鐘。3.在運動中或運動剛結束時,感覺 30.

(41) 呼吸喘並有流汗情形。本研究參考此定義,自擬「運動行為量 表」,內容包括:運動頻律、運動持續時間、運動強度三部分,以 最近半年內的實際運動情形來填答,題目如下所述:一、每週運 動頻率,分為五個選項:(1)0 次(2)1 次(3)2 次(4)3 次(5)4 次以上, 根據選項,計以 0-4 分。二、每次運動持續時間,分為五個選 項:(1)不到半小時(2)半小時到一小時(3)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4) 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5)超過兩小時,根據選項,計以 1-5 分。 三、在運動中或運動剛結束時,身體感覺的狀態,分為兩小題; 一題是呼吸喘的程度,分為五個選項:(1)不會喘(2)有點喘(3)有些 喘(4)很喘(5)非常喘,根據選項,計以 1-5 分。另一題是流汗的程 度,分為五個選項:(1)沒流汗(2)流點汗(3)流一些汗(4)流很多汗 (5)流非常多汗,根據選項,計以 1-5 分。本研究根據上述四個題 目之得分,將其加總來代表運動行為,得分越高,表示運動行為 越佳,得分越低,則反之。 (三)社會心理因素:共分為 5 個量表,為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 支持、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享樂感,分述如下: 1.運動自我效能: 參考高淑芬等人(1999)依據 Becker 等人(1993)所發展 之自評健康行為能力中文量表修訂而成,用來測量個人對實行 31.

(42) 健康促進行為能力的信念。Becker 等人發展的健康行為自我效 能量表( 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 Scale),由 28 個題 目組成,每個題目以個人自己評估有把握能夠做到的程度,包 含營養、心理安適、運動、健康責任等四個層面的健康促進行 為能力(Becker et al., 1993)。總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α值為.94,各分量表係數自.78 至.88。本研究依據研究需求, 擷取運動層面的部分,包括:能夠做對自己有益的運動、能夠 將運動列入日常規律性的活動中、能夠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 式、能夠在住處附近找到方便運動的場所、知道何時該停止運 動、能夠做伸展性的運動、運動時,能夠避免自己受傷。並參 考國內學者(張碧芳,2004;柏佩蘭,2010;李思招,2000;鍾 東蓉,2000)所發展的問卷,予以歸納整理而成,評量研究對象 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從事運動的把握程度,題目包括:我能夠 做對自己有益的運動、我能夠將運動列入日常規律性的活動 中、我能夠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式、我能夠在住處附近找到 方便運動的場所、我能夠正確地做伸展性的運動、時間不夠用 時,我能夠做運動、感到疲倦時,我能夠做運動、心情不好 時,我能夠做運動、壓力很大時,我能夠做運動、有家務事要 處理時,我能夠做運動、身體不舒服時,我能夠做運動、天氣 32.

(43) 不好時,我能夠做運動。本量表採五點計分,0%代表完全沒有 把握做到,為 0 分、25%代表有很少的把握能做到,為 1 分、 50%代表有一半的把握能做到,為 2 分、75%代表大部分能做 到,為 3 分、100%代表完全能做到,為 4 分。量表得分越高, 表示其運動行為自我效能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2.運動社會支持: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主要參考 Sallis, Grossman, Pinski, and Patterson(1987)所編製之「與健康相關運動行為的社會支持量 表」,並參考國內學者(劉翠薇,1995;楊秋娥,2010;俞素 華,2007;洪詩婷,2011)所做相關研究之結果編製而成。內容 分為同事、朋友、家人的支持情形共三大題,每一大題有 11 小 題,分別為我的同事、朋友、家人會陪我一起做運動、會建議 我做運動、會鼓勵我持續做運動、會提醒我去運動、會指導我 運動方法、會和我討論有關運動的話題、會為了要和我運動而 改變原訂計畫、會幫我做其他事使我有時間運動、會提供運動 用品、會稱讚我的運動行為、會告訴我運動的好處。本量表採 三點計分,每題之計分範圍 0-2 分,0 分代表「從來不會」、1 分代表「偶爾會」、2 分代表「常常會」,並以來自同事、朋 友、家人的支持分數相加為其運動性社會支持總分,得分越 33.

(44) 高,表示其社會支持越強;得分越低則反之。 3.自覺運動利益: 自覺運動利益量表主要參考 Sechrist, Walker, and Pender (1987)所編製之「運動利益及障礙表」(Exercise Benefits/ Barriers Scale;EBBS),並參考國內學者(李思招,1999;曲天 尚、李碧霞、鄭綺,2009;鍾東蓉,2000)所做相關研究之結果 編製而成。內容共計 16 題,包含研究對象自覺運動對其生理、 心理、社會等方面之益處,如下述:我認為運動可以促進身體 健康、我認為運動可以增強體力及耐力、我認為運動可以增加 關節柔軟度、我認為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我認為運動可以 增進心肺功能、我認為運動可以使我放鬆心情、我認為運動可 以使我心情愉快、我認為運動可以使我感覺有活力、我認為運 動可以使我精神較佳、我認為運動可以使我減輕壓力、我認為 運動可以使我保持理想體重、我認為運動可以使我變得更年 輕、我認為運動可以使我臉色紅潤、我認為運動可以使我變漂 亮、我認為運動令我晚上較易入眠、我認為運動可以使教學有 效率。本量表採五點計分,回答「非常不同意」為 1 分、「不 同意」為 2 分、「中立意見」為 3 分、「同意」為 4 分、「非 常同意」為 5 分,得分越高則顯示自覺運動利益越多;得分越 34.

(45) 低則反之。 4.自覺運動障礙: 自覺運動障礙量表主要參考 Sechrist, Walker, and Pender (1987)所編製之「運動利益及障礙表」(Exercise Benefits/ Barriers Scale;EBBS),並參考國內學者(李思招,1999;曲天 尚、李碧霞、鄭綺,2009;鍾東蓉,2000)所做相關研究之結果 編製而成。內容共計 15 題,包括:我會因為沒有時間而不去運 動、我會因為缺乏運動器材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沒有適當的 運動場所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沒有同伴而不去運動、我會因 為想偷懶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疲勞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身 體不適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天氣不佳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 心情不好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壓力大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 工作多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家務負擔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 沒人指導而不去運動、我會因為沒人提醒而不去運動、我會因 為學校運動風氣不盛而不去運動。本量表採五點計分,回答 「非常不同意」為 1 分、「不同意」為 2 分、「中立意見」為 3 分、「同意」為 4 分、「非常同意」為 5 分,得分越高則顯示 自覺運動障礙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35.

(46) 5.運動享樂感: 運動享樂感量表主要參考 Kendzierski and DeCarlo(1991) 所編製之 Physical Activity Enjoyment Scale(PACES)量表, Cronbach'sα係數檢定高達.96,並參考國內學者(鍾東蓉, 2000;張少熙,2002;陳美昭、賴香如,2006;溫密欣, 2008;洪詩婷,2011)所做相關研究之結果編製而成。內容共有 14 題,包括:我享受運動、我喜歡運動、運動讓我感覺十分刺 激、運動時,我全心投入、運動時,我覺得很愉悅、運動時, 我覺得快樂、運動時,我覺得有好體力、運動時,我覺得精神 充沛、運動時,我覺得興奮、運動時,我覺得有自信、運動 時,我覺得有滿足感、運動時,我覺得有成就感、運動時,我 覺得有舒暢感、運動時,我覺得有充實感。本量表採五點計 分,回答「非常不同意」為 1 分、「不同意」為 2 分、「中立 意見」為 3 分、「同意」為 4 分、「非常同意」為 5 分,得分 越高則顯示運動享樂感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二、效度考驗 結構式問卷初稿完成後,委請國內衛生教育及體育等相關 領域專家(專家效度名單詳見附錄一),對問卷初稿內容之適用 性、正確性與涵蓋面的完整性做檢視並給予建議。專家審閱之 36.

(47) 後,研究者先匯集整理其建議,再與指導教授針對專家建議部 分進行討論,並修改問卷初稿,完成預試問卷內容效度。專家 建議之內容說明如下: (一) 修正第一部分背景因素內容: 1.參與運動社團經驗,舉例的部分更完善,包括學校和社區運動 社團。 (二) 修正第二部分運動行為內容: 1.每週運動頻率,以五分量表來表示,分別為:0 次、1 次、2 次、3 次、4 次以上。 2.每次運動持續時間,以大眾較習慣時間區間(小時)來做區分, 以五分量表來表示,分別為:不到半小時、半小時到一小時、 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超過兩小時。 3.運動中或運動剛結束時,身體感覺呼吸喘的程度,以五分量表 呈現,分別為:不會喘、有點喘、有些喘、很喘、非常喘。 4.運動中或運動剛結束時,流汗的程度,以五分量表呈現,分別 為:沒流汗、流點汗、流一些汗、流很多汗、流非常多汗。 (三) 將第三部份社會心理因素各分量表,專家效度低的題目予以刪 除,部份題目則依專家建議之意見,修改敘述用語,使題意更 加清楚明瞭。 37.

(48) 三、問卷預試 為了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時可能之反應,以及問卷用字遣 詞是否簡明易懂,以修訂後之問卷初稿進行預試。在 2014 年 3 月下旬,由桃園縣某國中非樣本學校,選取 35 人為預試對象, 進行預試,邀請受試教師針對題意不清之處或有問題的地方提 出意見,下午 2 點發問卷,當天放學前收回。總計共回收問卷 32 份,檢查後,皆為有效問卷,便將資料輸入電腦中。 在預試過程中,有 2 位預試對象反映,關於年齡的部份, 若以出生年月表示的話,在辦公室這麼小的工作場域,其實很 容易就知道受試者是誰,建議可以改成以年齡區間來讓受試者 勾選,才不會顯得尷尬。與指導教授討論後,考量日後統計上 的處理,故不予以更改,仍舊是按出生年月來蒐集研究對象的 實際年齡。 四、信度分析 預試施測後,將所蒐集之「自覺健康狀況」、「運動自我 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 礙」、「運動享樂感」、「運動行為」量表資料,以統計軟體 SPSS 22.0 版進行 Cronbach'sα係數檢定,確認問卷題目之內部 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如表 3-1,所有量表的 Cronbach'sα值皆 38.

(49) 大於 0.7,顯示本問卷各量表均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因此, 即以預試之問卷結果,做為撰寫正試問卷之依據,再加上預試 對象所提出的建議,和指導教授討論,進行最後修訂,產生正 式問卷(附錄三)。 正式施測後,再次檢定本問卷「自覺健康狀況」、「運動 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 動障礙」、「運動享樂感」、「運動行為」之內部一致性,以 參與正式施測的 380 位研究對象,檢測各量表的 Cronbach'sα 值,其結果如表 3-1 所示,各量表的 Cronbach'sα值介於.707 至.975 之間,顯示本問卷各量表均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 39.

(50) 表 3-1 問卷量表之 Cronbach'sα值① 量表名稱. 題. Cronbach'sα值. 數 預試問卷(n=32). 正式問卷(n=380). 自覺健康狀況. 3. .719. .707. 運動自我效能. 14. .804. .954. 運動社會支持. 33. .958. .937. 同事的運動社會支持. 11. .932. .925. 朋友的運動社會支持. 11. .943. .926. 家人的運動社會支持. 11. .903. .915. 自覺運動利益. 13. .934. .946. 自覺運動障礙. 15. .955. .943. 運動享樂感. 12. .971. .975. 4. .914. .881. 運動行為.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進行首先為行政聯繫上的工作,再進行正式施測,最 後回收問卷進行資料整理。 一、行政聯繫 首先,以 E-mail 的方式,將研究計畫和目的告知取樣學校之校 40.

(51) 長,徵得同意後,懇請幫忙配合。再以電話聯絡取樣學校,說明預 試的時間日期及方式,進行正式問卷的施測。 二、正式問卷施測 研究者先聯絡取樣學校之衛生組長,請求予以協助填寫問卷相 關事宜,並講解填答原則及應注意事項,問卷填答時間約需 15 分 鐘。問卷在 2014 年 4 月下旬發放至各校,由衛生組長協助,施測期 程約一個月,才將各校問卷回收完畢。 三、問卷回收與資料整理 本研究發出 482 份問卷,將有效問卷編號,共計回收 382 份問 卷,其中有 2 份廢卷,予以剔除,實得有效問卷 380 份,有效回收 率為 78.8%。再將資料編碼後,輸入電腦,開始進行統計分析。.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問卷回收後,去除填答不完整者,將有效問卷編碼並將資料譯 碼鍵入電腦,再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及變項特性分 析,選擇適當的統計方法,透過統計套裝軟體系統SPSS 22.0版,以 進行資料之統計處理與分析,若各變項有極端值,都予以排除。本 研究的資料處理方法如下:. 41.

(52)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及最小值等, 來描述研究對象在各變項的分布情況。 二、推論性統計分析 根據變項性質以及研究目的,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 較、斯皮爾曼等級相關、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分析變項間的關 係。本研究將各項統計考驗檢定水準定為α=.05,作為結果分析之 參考,下表3-2顯示資料分析之方法:. 42.

(53) 表3-2 研究目的與統計方法②. 研究目的. 統計方法. 一、 了解研究對象的背景因. 次數分配、百分率、平均數. 素、社會心理因素及運動 、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 行為之分布情形。 二、 探討研究對象的背景因.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 素、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 較、斯皮爾曼等級相關 行為之間的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背景因素、 複迴歸分析 社會心理因素對運動行為 之預測力。. 43.

(54)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包括第一節 了解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社會 心理因素及運動行為之分布情形、第二節 探討研究對象的背景因 素、社會心理因素與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第三節 探討研究對象背 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對運動行為之預測力、第四節 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及運動行為之 分布情形. 一、背景因素的分布情形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態、自覺健康狀 況、參與運動社團經驗等五項,其分布如表 4-1 所示。 (一) 性別 研究對象性別分布,男性 138 人(36.3%)、女性 242 人(63.7%)。 (二) 年齡 研究對象年齡分布介於 23 歲至 55 歲,平均年齡為 35.3 歲(標準 差 7.5 歲),其中以 31-40 歲的人最多,有 167 人(44.0%);其次是 30 歲以下的人,有 117 人(30.8%);41-50 歲的人有 83 人(21.8%);51 歲 以上的人數最少,有 13 人(3.4%)。由此可見,研究對象的年齡集中在 31 歲至 40 歲之間。 45.

(56) (三) 婚姻狀態 研究對象的婚姻狀態分為四類,其中,未婚者有 166 人(43.7 %);已婚者有 209 人(55%);分居/離婚者有 4 人(1%);喪偶者有 1 人(0.3%);由此可發現,已婚者最多,比率高於未婚者。 (四) 自覺健康狀況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分為五類:很不好、不好、普通、好、 很好,分別以 1、2、3、4、5 為代表,視為等距資料,分數愈高代 表自覺健康狀況愈好。統計結果平均數為 2.95(標準差 0.65),顯示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約屬於「普通」 。 (五) 參與運動社團經驗 研究對象過去五年曾經參與運動社團經驗者,有 131 人 (34.5%);無參與運動社團經驗者有 249 人(65.5%),可發現多數研究 對象過去五年未曾參與運動社團。. 46.

(57) 表 4-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分布情形③ 變項 名稱 性別. 年齡. 婚姻狀態. 人數 類別. 備註. (%). 1.男性. 138. 36.3. 2.女性. 242. 63.7. 1.30歲以下. 117. 44.0. 最小值:23. 2.31-40歲. 167. 30.8. 最大值:55. 3.41-50歲. 83. 21.8. 平均數:35.3. 4.51歲以上. 13. 3.4. 標準差:7.54. 1.未婚. 166. 43.7. 2.已婚. 209. 55.0. 4. 1.0. 1.有. 1 131. 0.3 34.5. 2.無. 249. 65.5. 3.分居/離婚 4.喪偶 參與運動社團 經驗. 百分率. 註:n=380 二、社會心理因素分布情形 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因素,包括: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 持、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及運動享樂感,其分布情形如表 4-2。茲將社會心理因素各變項之各子題分別敘述如下: (一) 運動自我效能 運動自我效能量表共計 14 題,每題得分範圍 0-4 分,平均得分 愈高代表運動自我效能愈佳。由表 4-2 可知,量表總得分範圍為 0. 47.

(58) 至 56 分,平均每題得分為 1.93 分(標準差為 12.24 分),其把握度約 為 50%。 由表 4-3 可得知,研究對象對運動把握度較高的情境,以「能 夠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式(第 3 題)」平均得分最高,為 2.73 分; 「能夠在住處附近找到方便運動的場所(第 4 題)」次之,為 2.71 分;「能夠做對自己有益的運動(第 1 題)」居第三,為 2.52 分。顯示 研究對象在下列三個情境:找到自己愛好的運動方式、在住處附近 找到方便運動的場所、能夠做對自己有益的運動,較能維持運動行 為。 而研究對象對運動把握度較低的情境,以「身體不舒服時,我 也能夠做運動(第 11 題)」得分最低,為 1.16 分;「外出旅遊或出差 時,我也能夠做運動(第 14 題)」次之,為 1.30 分;「感到疲倦時, 我也能夠做運動(第 7 題)」居第三,為 1.45 分。顯示研究對象在下 列三個情境: 身體不舒服、外出旅遊或出差、感到疲倦時,較不能 維持運動行為。. 48.

(59) 表 4-2 研究對象社會心理因素分布情形④ 變項名稱. 題數. 總平均值.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每 題得分. 運動自我效能. 14. 26.99. 12.24. 56. 0. 1.93. 運動社會支持. 33. 28.13. 18.24. 66. 0. 2.56. 同事運動支持. 11. 9.76. 6.14. 22. 0. 0.89. 朋友運動支持. 11. 8.95. 6.08. 22. 0. 0.81. 家人運動支持. 11. 9.42. 6.02. 22. 0. 0.86. 13. 58.30. 6.97. 65. 13. 4.49. 15. 47.58. 12.48. 75. 15. 3.17. 12. 46.70. 9.70. 60. 12. 3.89. 自覺運動利益 自覺運動障礙 運動享樂感. 註:n=380. 49.

(60) 表4-3 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分布情形⑤ 有把握做到的程度 題目. 標. 平. 0%. 25%. 50%. 75%. 100%. 準. 均. 人數(%). 人數(%). 人數(%). 人數(%). 人數(%). 差. 數. 1.我能夠做對自己有 益的運動. 5(1.3). 65(17.1). 98(25.8). 151(39.7). 61(16.1). 1.00. 2.52. 2.我能夠將運動列入 日常規律性的活動中 3.我能夠找到自己愛 好的運動方式. 26(6.8). 40(10.5). 79(20.8). 162(42.6). 88(23.2). 1.12. 2.19. 11(2.9). 40(10.5). 79(20.8). 162(42.6). 88(23.2). 1.02. 2.73. 4.我能夠在住處附近 找到方便運動的場所 5.我能夠正確地做伸 展性的運動 6.時間不夠用時,我 也能夠做運動 7.感到疲倦時,我也 能夠做運動. 12(3.2). 40(10.5). 91(23.9). 140(36.8). 97(25.5). 1.06. 2.71. 14(3.7). 77(20.3). 121(31.8). 116(30.5). 52(13.7). 1.06. 2.30. 70(18.4). 133(35.0). 109(28.7). 51(13.4). 17(4.5). 1.08. 1.51. 83(21.8). 131(34.5). 97(25.5). 50(13.2). 19(5.0). 1.12. 1.45. 8.心情不好時,我也 能夠做運動. 54(14.2). 105(27.6). 92(24.2). 89(23.4). 40(10.5). 1.22. 1.88. 9.壓力很大時,我也 能夠做運動 10.有家務事要處理 時,我也能夠做運動 11.身體不舒服時,我 也能夠做運動. 46(12.1). 93(24.5). 104(27.4). 94(24.7). 43(11.3). 1.20. 1.99. 62(16.3). 122(32.). 111(29.2). 69(18.2). 16(4.2). 1.09. 1.62. 117(30.8). 136(35.8). 87(22.9). 29(7.6). 11(2.9). 1.04. 1.16. 12.天氣不好(例:下雨) 時,我也能夠做運動. 71(18.7). 138(36.3). 91(23.9). 53(13.9). 27(7.1). 1.15. 1.54. 13.沒有運動夥伴時, 我也能夠做運動. 41(10.8). 86 (22.6). 97(25.5). 106(27.9). 50(13.2). 1.21. 2.10. 14.外出旅遊或出差. 97(25.5). 137(36.1). 96(25.3). 35(9.2). 15(3.9). 1.07. 1.30. 時,我也能夠做運動. 註:1. n=380 2.「0%」計為 0 分,「25%」計為 1 分,「50%」計為 2 分, 「75%」計為 3 分,「100%」計為 4 分。 50.

(61) (二) 運動社會支持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分別是詢問研究對象自覺有關同事、朋 友、家人這三類親友對其運動的支持情形。由表 4-2 可知,每個分 量表各 11 題,共 33 題,每題得分範圍為 0 至 2 分,最小值為 0 分、最大值為 22 分,得分愈高,表示所獲得的運動社會支持愈多。 由此三類親友的支持平均得分可知,來自同事的運動社會支持最 高,平均每題得分為 0.89 分,其次為家人的運動社會支持,平均每 題得分為 0.86 分,而來自朋友的運動社會支持最低,平均每題得分 為 0.81 分。茲分別說明如下: 1. 同事運動支持 由表 4-2 可得知,研究對象的同事運動支持平均得分為 9.76 分 (標準差 6.14 分),最大值 22 分,最小值 0 分,各子題平均值為 0.89 分,顯示研究對象的同事運動支持介於「不會」和「偶爾」之間。 由表 4-4 得知,研究對象來自同事的運動社會支持,以「會建議我 做運動(第 2 題)」平均得分最高,為 1.16 分;其次為「會鼓勵我持 續做運動(第 3 題)」,為 1.14 分;「會和我討論有關運動的話題(第 6 題)」居第三,為 1.11 分。而平均得分最少的是「會幫我做其他事使 我有時間運動(第 8 題)」為 0.34 分;其次為「會為了和我運動而改. 51.

(62) 變原訂計畫(第 7 題)」,為 0.48 分;「會提供我運動所需的用品(第 9 題)」居第三,為 0.57 分。 由研究結果可看出,同事會建議、鼓勵研究對象從事運動行 為,也會和研究對象討論有關運動的話題,但較不會為了讓研究對 象有時間運動,而幫研究對象做其他事及改變原訂計畫、也不會提 供研究對象運動所需用品。 表4-4 研究對象同事運動支持分布情形⑥ 不會. 偶爾. 常常. 標準. 平均. 人數(%). 人數(%). 人數(%). 差. 數. 120(31.6). 141(37.1). 117(30.8). 0.79. 0.99. 72(18.9). 171(45.0). 135(35.5). 0.72. 1.16. 87(22.9). 149(39.2). 142(37.4). 0.77. 1.14. 111(29.2). 152(40.0). 115(30.3). 0.77. 1.01. 5.會指導我運動的方法 6.會和我討論有關運動的 話題 7.會為了和我運動而改變 原訂計畫 8.會幫我做其他事使我有 時間運動. 163(42.9). 133(35.0). 82(21.6). 0.78. 0.78. 86(22.6). 156(41.1). 136(35.8). 0.76. 1.13. 222(58.4). 128(33.7). 28(7.4). 0.63. 0.48. 271(71.3). 86(22.6). 21(5.5). 0.58. 0.34. 9.會提供我運動所需的用 品 10.會稱讚我的運動行為 11.會告訴我運動的好處. 218(57.4). 104(27.4). 56(14.7). 0.74. 0.57. 97(25.5). 159(41.8). 122(32.1). 0.76. 1.06. 91(23.9). 152(40.0). 135(35.5). 0.77. 1.11. 題目 過去六個月,我的同事 1.會陪我一起做運動 2.會建議我做運動 3.會鼓勵我持續做運動 4.會提醒我去運動. 註:1. n=380 2.「不會」計為 0 分,「偶爾」計為 1 分,「常常」計為 2 分。. 52.

(63) 2. 朋友運動支持 由表 4-2 可得知,研究對象的朋友運動支持平均得分為 8.95 分 (標準差 6.08 分),最大值 22 分,最小值 0 分,各子題平均值為 0.81 分,顯示研究對象的朋友運動支持介於「不會」和「偶爾」之間。 由表 4-5 得知,研究對象來自朋友的運動社會支持,以「會建議我 做運動(第 2 題)」平均得分最高,為 1.06 分;其次為「會鼓勵我持 續做運動(第 3 題)」,為 1.03 分;「會稱讚我的運動行為(第 10 題)」 居第三,為 1.02 分。而平均得分最少的是「會幫我做其他事使我有 時間運動(第 8 題)」為 0.38 分;其次為「會為了和我運動而改變原 訂計畫(第 7 題)」,為 0.51 分;「會提供我運動所需的用品(第 9 題)」 居第三,為 0.54 分。 由研究結果可看出,朋友會建議、鼓勵研究對象從事運動行 為,也會稱讚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但較不會為了讓研究對象有時 間運動,而幫研究對象做其他事及改變原訂計畫、也不會提供研究 對象運動所需用品。. 5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erformance: vectorized code often runs much fast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code containing loops.. Zheng-Liang

• Using the remainder estimate for the Integral Test, answer this question (posed at the end of Group Exercise 2 in Section 12.2): If you had started adding up the harmonic series at

Although there was not m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durations of computer usage per day in the secondary

Elsewhe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d this plain wave is, in virtue of equation (A13), of order of .Generally the best choice for x 1 ,x 2 are the points where V(x) has

Second, we replicate the AN+MM and use European options sampling at exercise as control variates (CV-at-exercise). Last, we also replicate the AN+MM and use

Applicants are therefore advised to exercise extreme care in selecting premises for school use, as the presence of unauthorized building works, such as unauthorized sub-division of

The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has that users’ “user background variable” and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sers’ “ actual feeling for service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