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研究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目的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過去所經驗的親子關係,以及現階段與青少 年子女的親子關係的狀況。

二、探討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所經驗到與上一代的親子關係,與其下一代 青少年子女親子關係的關聯。

三、探討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的個人或家庭背景因素、與其下一代青少年 子女親子關係的關聯。

四、探討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與上一代親子關係、及個人與家庭背景因 素,對其與青少年子女親子關係的解釋力。

第三節 第三節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過去所經驗的親子關係,以及現階段與青少年子 女的親子關係的狀況為何?

二、探討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所經驗到與上一代父母的親子關係,是否可 以有效解釋其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

三、探討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是否因個人與家庭背景因素的不同,其親子 關係有顯著差異?

四、探討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與上一代親子關係、及個人與家庭背景因 素,是否可以有效解釋其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

8

第 第第

第四四四節四節節節 名詞釋義名詞釋義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一、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台灣地區以歷年出生嬰兒數與人口成長率來觀 察,較適當的範圍約在於 1949-1966 年之間,人口成長率也是在這段期 間特別突出,1949 為千分之 29.22,然後上升至 1956 年 36.82 的高峰,

1966 年為 26.96,1967 年則更降至 22.63(薛承泰,2003a)。本研究將 採借學者薛承泰論述,以出生於 1949-1966 年間為嬰兒潮世代,並以 Whitbourne 與 Wills 的研究對象的世代區分,以在 2009 年正邁入 43-53 歲(Trailing-edge Boomers)的群體為研究對象。

二、青少年:法律通常用「少年」為用語,是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

本研究採取我國學制,落在國中及高中(職)或專科三年級,年齡在 13-18 歲之間者。

三、親子關係:指父母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一種人際關係,包含父母對子女 的情感關係、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與方式、以及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方 式等。涵蓋訊息交換、情感傳達、解決問題、親子界限與親子權力關係 等共五個面向。本研究之親子關係是指受試者在「親子關係量表」上的 得分來代表,訊息交換得分愈高表示個體趨於正向溝通方式;情感表達 分數愈高表示個體趨於正向;解決問題分數愈高表示個體趨於用正向方 式;親子界限分數愈高表示個體趨於尊重自主空間;與權力關係分數愈 高表示個體趨於平權。

四、代間傳遞:上一代有目的或無目的影響到下一代的親子關係,自己將過 去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之互動經驗,作為自己與子女互動的典範。本研究 之代間傳遞是指受試者在「親子關係量表」上的得分來代表,自己與青 少年子女、及與上一代父母的親子關係等各分量表,分數越相近表示親 子關係代間傳遞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9

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嬰兒潮世代嬰兒潮世代嬰兒潮世代嬰兒潮世代

壹 壹

壹、、、嬰兒潮世代定義、嬰兒潮世代定義嬰兒潮世代定義 嬰兒潮世代定義

大英簡明百科(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解釋嬰兒潮世代是指 出生在 1946 年至 1964 年的世代。其父母經歷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期,因生活的艱苦及不確定性,導致許多未婚男女延遲婚姻,和許多已婚 男女延遲生子;以及在美國和其他同盟國於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勝 利,百萬士兵返家。適逢國家在戰爭結束後的經濟重建,促使人民開始定居 生活並且開始生育,而導致人口激增的現象。

美國葛羅里百科全書(GrolierMultimedia Encyclopedia)解釋嬰兒潮世 代是關於在 1946-1964 年期間和緊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發生的現象和世 代。百萬軍人從戰區返鄉,促使一些國家出生率開始暴增,也創了 1910 年 以後新高紀錄。戰後的經濟發展,促使人民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和消費商 品。美國同時推動 G.I. Bill 教育法案,讓退伍軍人回到大專院校接受教育,

相對提高教育程度與就業機會。

Whitbourne 和 Wills(2006)透過觀察美國於嬰兒潮世代期間的出生率,

從 1946 年開始,出生率急遽上升並穩定增長,持續近二十年之久,在 1957 年達到高峰,並保持穩定,直到 1965 年開始下降。這段期間的人口爆炸增 長,被後來的人稱之嬰兒潮。由上述資料可知,嬰兒潮世代泛指歐美國家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於 1946 年至 1964 年代的人口,除了出生率的驟增 外,也包含文化、社會和經濟的改變,而且是全球性,非單一國家的獨特現 象。

貳 貳 貳

貳、、、誰屬於嬰兒潮世代、誰屬於嬰兒潮世代誰屬於嬰兒潮世代 誰屬於嬰兒潮世代

「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從字義上來看,是指嬰兒激增的意

10

思,意指高出生率而有大量的出生人口。觀察台灣地區歷年出生嬰兒數,從 1948 年 26 萬 4 千人上升至 1949 年的 30 萬人,之後 1955 年攀升到 40 萬人,

直到 1967 年才下降至 37 萬 4 千人(行政院主計處,2008),也從歷年來出 生率發現,出生率從 1947 年開始,高出生率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 1966 年才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圖 2-1-1)。相較於美國在此時期的出生嬰兒數,

其 從 1946 年 開 始 , 急 遽 上 升 並 穩 定 增 長 , 直 到 1965 年 下 降 至 萬 人

(Whitbourne, & Wills, 2006),因此,台灣嬰兒潮世代相較歐美國家較晚發 生。

圖 2-1-1 1947-1967 年間台灣地區粗出生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08)。歷年人口總增加及自然增加率、粗出生 率、粗死亡率、毛及靜繁殖率暨嬰兒出生時母親平均年齡。

2008 年 12 月 7 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

從出生率的攀升發現台灣較美國晚三年開始,其原因有二: 其一為我 國並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區國家;另一為國民黨政府於 1946-1957 年期間,

由大陸移民來台。在薛承泰(2003a)研究有關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

認為從人口學觀點,一般認為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s)泛指 1946-1964 年之間出生者,而台灣地區以歷年出生嬰兒數與人口成長率來觀察,較適當 的範圍約在於 1949-1966 年之間。因此,從出生率的增減本研究將採用學者

11

薛承泰論述,以出生於 1949-1966 年期間為台灣嬰兒潮出生世代。

参 参 参

参、、、嬰兒潮世代特徵、嬰兒潮世代特徵嬰兒潮世代特徵 嬰兒潮世代特徵

許多研究指出人口、經濟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是促發嬰兒潮世代發生的 主要原因(引自 Whitbourne, & Wills, 2006)。嬰兒潮世代除了經歷一段長時 間人口結構的改變外,戰後的經濟與教育發展也有重大的改變。在台灣嬰兒 潮世代所經歷的是戰爭結束之後的人口驟增,以及社會、教育政策和文化的 變遷,例如自耕農比例從 1946 年 32.7%,至 1974 年增加到 80%;國民義務 教育普及化,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從 1952 年的 8.8%提升到 44.9%

(黃俊傑,2006)。從上述資料發現,經濟發展政策增加擁有生產工具者、

以及教育政策的推行,提高了民眾的教育程度,這些改變也帶動了許多社會 現象變遷,如社會階層的流動趨於活潑、人口成長與遷移、教育擴展、中智 階級的茁壯、以及婦女的興起,這些改變也帶動了家庭結構的轉變。

盧羿廷(2004)發現嬰兒潮世代的婚姻狀況是不婚、晚婚、同居的伴侶 關係及高離婚率;以及教育機會增加,提高了教育程度及女性就業率。李瑞 金和盧羿廷(2005)提出嬰兒潮世代婦女的特質,包含因個人主義及女權運 動興起,導致婚姻維繫與家庭功能式微;生兒育女是選擇性非必要義務;教 育程度與就業率提高,女性更具有基本經濟能力也更獨立自主等。王順民

(2008)則認為嬰兒潮世代糾結著年齡、性別、身心狀況、家庭結構、社經 水準以及人文區域等等之物理環境改變,以及社會背景、文化脈絡與個人境 遇變遷的複合概念。Whitbourne 和 Wills(2006)指出嬰兒潮世代相較上一 世代的人經驗到更多元的婚姻關係模式,例如離婚率增高、不婚者增多等。

Whitbourne 和 Wills(2006)研究嬰兒潮中年世代親密關係發展,認為 此世代的家庭角色與關係組成是複雜的,其同時扮演父母與子女的角色,且 也同時扮演祖父母與孫子女的角色,而親子關係在此階段會有發展性的挑 戰,其分析 1960 年至 1980 年有關青少年發展、青少年家庭、約會及友誼的 出版品發現,在親子關係部份家庭結構因素、家庭特質及生活事件會影響親

12

子間的互動模式,並有長期的影響力。以及 1980 年代後期研究父母與子女 的親子關係相關文獻,發現嬰兒潮世代父母的生活型態是圍繞著子女轉動 的,並願意給與子女更多的協助。也在其研究中發現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 相較於上一世代的人經驗到更多元的婚姻關係模式,如不婚、晚婚或同居 等;教育機會的增加也提高了女性個人的經濟能力不需再依靠男性。由此可 知,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父母的生命歷程特質是有別於上一代的,社會的變遷 確實對個人和家庭的發展有持續性的影響力。

本研究運用 Whitbourne 與 Wills(2006)區分研究對象的方法,該研究 將嬰兒潮世代區分為二個出生組,以年屆 50 歲為分界點,分為 Leading-edge Boomers 與 Trailing-edge Boomers,在 2005 年 Leading-edge Boomers 已 50 多歲接近 60 歲,已漸邁入老年,脫離照顧子女,並開始計畫退休後的生活;

本研究運用 Whitbourne 與 Wills(2006)區分研究對象的方法,該研究 將嬰兒潮世代區分為二個出生組,以年屆 50 歲為分界點,分為 Leading-edge Boomers 與 Trailing-edge Boomers,在 2005 年 Leading-edge Boomers 已 50 多歲接近 60 歲,已漸邁入老年,脫離照顧子女,並開始計畫退休後的生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