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過去探討影響消費者對於健康食品或是機能性食品行為的決 定因素研究中,Kaur and Singh (2017)以系統性文獻回顧的方式歸納 出過去研究結果發現的因素,共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個人因素 (personal factors)、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文化及社會因素 (cultural & social factors)、以及與產品相關因素(related to product),其 中心理因素包含人類對於新型態食物的恐懼性格,也就是說,人們的 性格中有一種是屬於不情願去嚐試或者避免嚐試新奇食物的行為,在 Pliner and Hobden (1992)的研究中將這種內在性格,稱之為食物恐新 症(food neophobia)。但有關於食物恐新症如何影響消費者對於健康食 品 或 是 機 能 性 食 品 的 行 為 研 究 中 , 在 Siegrist, Shi, Giusto, and Hartmann (2015)的研究發現,中國消費者的食物恐新症程度會顯著負 面影響對於機能性食品的購買意願,而德國消費者則沒有此影響關係,

由此可知消費者的食物恐新症程度對機能性食品的購買意願可能還 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或是調節,以及在臺灣的消費市場中,臺灣消費 者的食物恐新症程度是否會影響他們對於健康食品的消費行為,成為 本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問題

過去研究發現影響消費者對於機能性食品使用行為的影響因素 可分為個人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及社會因素、以及與產品相關因素 四種(Kaur and Singh, 2017),其中心理因素中的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食物恐新症屬於個性特徵的一部分(Milton, 1993; Pliner and Hobden, 1992),與遺傳因子相關,是指人類傾向於不情願去嚐試 或者避免嚐試新奇食物的行為(Pliner and Hobden, 1992)。在過去有關 於消費者對於機能性食品的消費行為研究中發現,消費者若屬於強烈 支持傳統食物是健康食物論點者,對於新型態的機能性食品通常會採 取保守小心的態度,因此對於標榜保健效能的機能性食品之接受度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低(Dolgopolova, Teuber and Bruschi, 2015),故若在臺灣市場裡,臺灣 的消費者認為相較於傳統食物的健康食品屬於新型態的食物時,消費 者的食物恐新症可能就會影響其對於健康食品的接受度。

另外在Siegrist, Shi, Giusto, and Hartmann (2015)探討德國以及中 國的消費者之食物恐新症對機能性食品購買意願的實證研究中,發現 中國的消費者對於新奇食物的排斥行為會顯著反向影響他們對於機 能性食品的購買意願,也就是說當中國的消費者對於新奇食物的恐新 程度越高時,越不願意購買機能性食品,然而,此影響關係,卻在德 國的消費者身上,沒有得到顯著的影響效果,亦即德國的消費者之食 物恐新症程度的高低不會影響他們對於機能性食品的購買意願,造成 此結果的差異該研究提出以下幾點解釋:(1)該研究在測量購買意願 變項時,是以優格、非酒精性飲料、湯、巧克力等四種『劑型』,以 及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強免疫系統、紓緩壓力、提升專注力等四種

『保健效能』,將機能性食品細分成16 種產品類型,其中的優格以及 巧克力對德國的消費者而言,不屬於新奇的食物,因此食物恐新症的 作用力在這些熟悉的機能性產品的購買意願上沒有產生影響效果。(2) 相同的機能性食品概念在不同文化以及傳統背景之下,對於食物範疇 的認知將可能會強烈影響消費者對於新型食物的行為反應。

台灣位屬於亞洲地區,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雖然因歷史因素各 自發展出獨特的文化脈絡,各自的消費者對於食物範疇的認知情況也 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健康食品 法規的制定而言,健康食品法規雖於 1998 年制訂,但早期的法規只 粗淺闡述可補充人體缺乏之營養素皆屬於健康食品,而後於 2010 年 開始增列六項可稱為健康食品之保健功效(護肝、調節血糖、抗疲勞、

延緩衰老、調整過敏體質、免疫調節),截至今日共增列十三項,而 目前已通過審核的健康食品也才431 項,相較於日本共通過 892 項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康食品(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18),臺灣的健康食品仍僅處 於發展中的產業。另外從前四大健康食品類別的飲料類為例,根據台 灣區飲料工業同業公會(2018)2018 年會員工廠各類飲料銷售數量 統計資料顯示,2018 年上半年的各類飲料銷售額中,機能性飲料僅 佔1.90%,由此可知臺灣的健康食品以及機能性食品仍尚未全面普及,

因此健康食品對於臺灣消費者而言,仍可能屬於新型態的食品類型,

故臺灣消費者食物恐新症程度的高低可能會對健康食品的購買意願 造成影響,成為本研究問題一。

消費者對食物恐新的程度之所以會影響對機能性食物的消費行 為,主因來自於食物恐新程度較高的人在面對新型態的機能性食品時,

會顯著有較多的障礙(barriers)因素阻礙其對於機能性食品的消費意 願(Stratton,Vella, Sheeshka, and Duncan, 2015),因此要如何消弭這些 阻礙則成為減緩食物恐新程度較高的消費者排斥機能性食品的關鍵 因素。過去研究發現,如果讓消費者感受到機能性食品能為其帶來的 益處時,則可以有效緩解消費者對新型態食品的排斥感,例如:當消 費者相信機能性食品的保健效能能夠使他們維持身體健康,減少生病 的機會,消費者就會傾向於購買機能性食品(Rezai, Teng, Mohamed, and Shamsudin, 2014)。在 Marcia and Rafael (2011)針對巴西機能性食 品消費市場的研究,也發現影響巴西消費者對於機能性食品消費意圖 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機能性食品的醫療益處(medical benefits),亦即當 消費者感受到機能性食品所提供的醫療保健效果時,就會促使他們有 消費意圖。

Wansink, Westgren, and Cheney (2005)研究發現消費者對於攝取 大豆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知識與大豆機能性產品消費有正向 的影響關係。Seechurn, Neeliah, and Neeliah (2009)研究發現 89.5%的 模里西斯(Mauritius)受訪者在沒有意識到機能性食品的意義時,他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卻已經因為機能性食品所提供的益處(例如低卡路里、低脂肪),而 開始食用或是對機能性食品發展正面的態度。綜合上述,消費者若對 於機能性食品的知識以及產品效能有較多的認識時,對於機能性食品 的消費行為將會有正面影響。而在Ong, Kassim, Peng, & Singh (2014) 的研究中將『機能性食物與健康知識(Knowledge on food and health)』

以及『產品效能』(Product efficacy),以『機能性食品知識』統稱之,

並且發現消費者對於機能性食物與健康知識、以及產品效能知識皆顯 著正面影響消費者對於機能性食品的態度,進而影響對於機能性食品 的購買頻率,亦即當消費者對於機能性食品有較多的正確認知時,會 使消費者消弭對於機能性食品的排斥產,轉而朝向正面的態度,進而 增加消費者對於機能性食品的購買行為,因此,本研究推論臺灣食物 恐新程度較高的消費者如果對添加有機能成份的健康食品知識有較 高程度的認知時,將有可能減緩對於這類型產品的恐新害怕之內心感 受,而改變原先恐新排斥的購買態度,轉而朝向比較願意購買的行為 感受,因此臺灣消費者對於健康食品知識的認知程度在食物恐新症與 健康食品的購買意願之關係上,可能有調節效果,成為本研究問題 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