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及討論

第二節 研究啟示

本節要記錄我的一些研究心得。內文分作三部分,分別是:「對課程與教學的 啟示」、「對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以及「我自身的研究省思」。

壹、對課程與教學的啟示

這份研究帶給課程與教學領域什麼樣的啟示,或許是為人所關心的。我謹將 思考所及,書列兩點於後供參。

一、文言文學習經驗五面向──「生命」、「知識」、「文化」、「語文」、及「考試」

本研究最終為高中生國文科文言文課程經驗抽繹出了兩個核心概念:「考試」

與「進步」。研究者陳言:高中生國文科文言文之課程經驗乃是奠基在這兩個概念 之上所轉織出來的。是以,若課程與教學領域欲于高中國文科文言文方面回應學 生之課程經驗,則應當留心「考試」與「進步」二概念。

惟值得於此再提者,此地的「進步」,並非僅指著「考試」成績的「進步」。 其乃更廣地包涵了「生命」、「知識」、「文化」、及「語文」等層面的「進步」。因 而「考試」與「進步」二概念能夠化出高中生國文科文言文學習的五個重要學生 關心面向:「生命」、「知識」、「文化」、「語文」、及「考試」。此五面向為本研究為 課程與教學領域相關面向所帶來的第一項啟示。

二、教育工作者應當留心學生的真實需求

如前所言,高中生國文科文言文之課程經驗包蘊著兩個核心概念:「考試」與

「進步」。研究者認為,這兩者即反映了高中生學習文言文之際的主要心念。學生 欲求進步成長,同時也必須面對考試這項現實的挑戰。從某個角度觀察這兩項核 心概念,蓋能夠發覺,它們其實就是學生真實的「需求」:學生需要成長,同時他 們也需要考試技能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前進。至此,吾人終而覺察,原來高中生

143 / 178

對於文言文的課程經驗乃是繞著其真實需求而生。

教育欲求成功,除了合乎真善美的價值規準以達「契理」,亦必循著學生的經 驗脈絡而行,方能「契機」。是以,教育工作者應當掌握學生相關的課程經驗。自 本研究觀之,掌握學生相關的課程經驗即是留心其真實需求。

至於學生在高中國文科文言文方面的真實需求,依前所述,至少涵蘊了五個 面向:「生命」、「知識」、「文化」、「語文」、及「考試」。這些需求,不應當被忽視 或被簡化。

又,值得一提者,本研究以所發現之相關學生經驗,嘗試建議國文課綱擬定 者于課綱「教學」要點處,增列「讀書指導」相關項目。因為「學」與「教」是 如此地緊密相連。此般細緻的學生需求不應當被忽視。(其細節內涵,當能參酌本 研究之所發現的學生有效讀書方法──「先把文章看過」、「『設身處地』的讀」、 及「自己理解,然後變成『自己的』」。)此外,本研究再而思量建議高中國文課 綱于「課程目標」說明處,增列高層次學習成就目標──「讀得流暢、感應共鳴」

之相關點項,以去「教育期望不足」之缺憾。

然而,課綱擬定是一端,實際的教學運作是另一端。唯有現場教師具體地實 踐教學藝術、身體力行地轉化課綱理想、留心地關照學生真實需求,真正的教育 效果方得以生發。

研究者相信:留心學生真實需求的理想應當被實踐!主其事者當為誰?全體 之教育工作者是也!

貳、對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這份研究的運作讓我得到了一些關於操作相關研究的心得。下方謹列兩點。

一、學生語文課程經驗研究可能值得納入學生語文程度作為研究考量

在這次的研究過程中,我心中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熟悉度

144 / 178

可能正在影響他們對於教師教學方式的期待與學習文言文的感受等等經驗。

且讓我舉學生對於教師教學方式的期待為例。有學生在訪談中提到,希望教 師能夠實施「兩段式教學」,亦即先行講解基本字詞並及範文全篇翻譯之後,再進 行相關知識的補充(20170608_002_S35_教室對面石椅區)。理由是,如此方能免去 訊息的雜亂交織。另有學生反而希望教師可以省去字字句句地講解,逕讓學生各 自閱讀,然後直接發表學生自己的理解,老師於後提點學生理解的盲點即可

(20170517_001_S9+S13_L 椅)。理由是,如此方能更加有效地運用課堂時間。我猜 測學生對於教師教學的期待之所以會呈現如此不同的樣貌,很可能與學生本身對

145 / 178

146 / 178

社會物已換星已移。然而,在高中校園裡邊,有的是素樸的生活環境,保有過往 的生命韻味。這樣的經驗,讓我想到我的指導教授湯老師曾經提示我的:縱使環 境不同,場域中的課程與教學元素,會是相似的。這回的場域體驗,完全與湯老 師的指導相符。而這樣的經驗與感觸,帶給我的啟示是:教育有常!因而,如果 我們投注足夠的研究與學習,我們對於教育現象有所掌握,是可能的!

二、平行對話確乎能夠帶出優質的真實訊息

質性研究的訪談實施要點總是提醒研究者要真誠地、平等地、並尊重地與研 究參與者互動。我也願意相信真誠且平行的對話,最能夠讓受訪者自然且自在地 述說真實想法。在一次與學生的訪談之中,我的這項信念得到了經驗證據的強化。

請看這段對話(20170515_004_S4_L 椅下):

雁輝:因為平常會有國文課嘛!那國文課,你是在國文課之前就自己先讀一次 嗎?還是上課跟著老師讀?還是上課老師上他的,我自己在讀的時候,

是我自己要讀我自己的?所以等於是從頭來過?

學生:我覺得變成是,我會就是看老師在講什麼,就是不可能…因為我…老師 剛剛……剛才說的就是,你把…就是…有點太武斷。就是說只能一不能 二。可是我可能想說,我的方法就是想說兩個抓在一起。

請留意學生回應語言中的斜體加粗畫底線的部分,那是學生正在「跳脫研究 者的思考框架」的關鍵句子。在這段對話中,我自以為掌握了所有可能狀況地將 許多行為選項列給學生選擇,然而,我相信是由於訪談氛圍的真誠安全感,讓學 生能夠勇敢地「跳出」我所架設的「框框」,嘗試說出更為貼近內心真實的想法。

於此回的研究中,我確實讓自己真誠真摯地與場域師生互動,並且讓自己與 學生保持一種「平等」的狀態,因為我不希望讓他們感受到任何的「壓迫感」。我

147 / 178

想另一則的學生回應,亦能反映這一點(20170523_001_S11_L 椅):

學生:嗯,就有點像,可能我們現在在聊天,那對我的生命也是另一種印象。

那文言文也是。就是看了之後,你會對你的生命有另一種感受,或是另 一層體悟。

學生直覺地將我和他之間的訪談描述成「聊天」,可見氛圍的狀態是健康的。

是以,這次的研究經驗,符應了前輩的提醒,也強化了我的信念。這概也能 作為我的研究省思了:平行對話確乎能夠帶出優質的真實訊息。

148 / 178

149 / 17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思翰(2012a)。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聯盟介紹 。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scuechinese/home

王思翰(2012b)。「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共同發起人暨團體 94.1.14--98.7.13 。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scuechinese/a2

王修曉(譯)(2007)。J. M. Ruane 著。研究方法概論(Essentials of research methods:

A guide to social science research)。台北市:五南。

王清平(2013)。心智圖法之教學運用──以高中文言文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光中(2008)。白玉苦瓜。台北市:九歌。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 著。質性研究入門: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台北市:濤石文化。

呂怡欣(2010)。高中九九課綱文言文選文情境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明輝(2014)。評論台灣近來有關「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爭議。思想,25,267-289。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 Yin 著。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宜箴(2015,5 月 4 日)。"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推動 10 年 重申訴求。國立教育 廣播電台。取自 http://eradio.ner.gov.tw/news/?recordId=18719&_sp=detail 郝永崴(2015)。談 Web2.0 網路工具的教學價值。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方

永泉、湯仁燕(執行主編),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頁 271-285)。台北市:

學富文化。

150 / 178

高美英(譯)(2010)。R. K. Schutt 著。社會研究法:歷程與實務(Investigating the social world: 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6th ed.)。台北市:洪葉文化。

國家教育研究院(維護)(201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7 年 11 月 30 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4.Rpjl&o=e0&sec=sec 1&op=v&view=0-1

教育部(2016a)。普通高級中學國文課程綱要(101 學年度起高一新生適用[版])。

E4%BF%AA%E6%AD%A3%E7%99%BC%E5%B8%83.pdf

教育部(2016b)。中華民國 105 年 5 月 31 日臺教授國部字第 1050060672B 號教育 部令。2016 年 11 月 7 日,取自

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a7285432-45bf-4371-b514-3eb12aff9 871/doc/%E5%BB%A2%E6%AD%A2%E4%BB%A4.pdf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151 / 178

廖美雪(2006)。高中國文唐宋選文之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甄曉蘭(1997)。教學理論。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 27-66)。台北市:

師大書苑。

趙如錦(譯)(2005a)。K. F. Punch 著。蒐集質化資料。載於林世華(總校閱),社 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頁 271-306)。台北市:心理。

趙如錦(譯)(2005b)。K. F. Punch 著。質化資料的分析。載於林世華(總校閱),

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頁 307-364)。台北市:心理。

劉月卿(2010)。高中國文融入式經典教學究--以 95 暫綱之四十篇文言選文及相關 篇章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姿吟(2013)。國語流行歌詞於高中國文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 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慧玲(2003)。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 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 1-34)。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克榮(1997)。學習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 255-301)。台北 市:師大書苑。

152 / 178

英文部分

Boote, D. N., & Beile, P. (2005). Scholars before researchers: On the centr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 literature review in research prepar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4,

Boote, D. N., & Beile, P. (2005). Scholars before researchers: On the centr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 literature review in research prepar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