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搜集、管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節 資料的搜集、管理、與分析

壹、資料搜集方法

本研究在研究場域裡邊之資料搜集,全面採用質性研究的三種主要資料搜集 方法──訪談、觀察、以及實物搜集──以期多方面、多層次地豐富本研究之研 究基底。下頭,我將分按定義、實施技巧或原則、與本研究之實行等三方面,依 次序地來說明本研究所採用的這三種資料搜集方法。

一、訪談

(一)定義

陳向明有一段兼容俗雅的文字,簡要地說明了何為「訪談」,她說(陳向明,

2002:221):

35 / 178

顧名思義,「訪談」就是研究者「尋訪」、「訪問」被研究者並且與其進行「交 談」和「詢問」的一種活動。「訪談」是一種研究性交談,是研究者通過口頭 談話的方式從被研究者那裡搜集(或者說「建構」)第一手資料的一種研究方 法。

由此可知,「訪談」是一種以搜集研究資訊為目的之一種談話活動。就其過程,

實即「問問題和得到答案」(趙如錦,2005a:272)。

(二)實施技巧

這段文字的本意是要說明實施訪談的技巧,而主要欲表達的是:留意有「訪 談提綱」這樣東西,並且嘗試適切地運用它;以及留心訪談氣氛的影響。

陳向明參考了 Bernard、Fontana 和 Frey 等人于 1990 年左右之文獻,提及訪談 若以研究者對談話結構之控制程度來分類,可以分為封閉型、開放型、以及半開 放型三類(陳向明,2002)。這三種類型,亦有人稱為「結構型」、「無結構型」、

以及「半結構型」(陳向明,2002;趙如錦,2005a)。

就上述三種訪談類型而言,其中的差別──在實際的操作裡邊──可以說即 是在于「訪談提綱」的運用差異。所謂的「訪談提綱」是指:研究者在正式訪談 之前,就其研究問題所設計的一份涵蓋研究範圍之「問題清單」。

所謂的「結構型」訪談即是在訪談過程中,亦步亦趨地遵循訪談提綱的設計。

與之正好相反的是「無結構型」訪談。在「無結構型」訪談裡邊,研究者根本不 使用所謂的訪談提綱,而讓受訪者盡量地申說、盡情地抒發其所思所感。而在「半 結構型」訪談裡面,是使用訪談提綱的,但不將其視為訪談的標準軌道,而是將 之看作「提醒大綱」,用作研究者訪談受訪者之時的一份「重點提示」。故而在「半 結構型」訪談裡頭,訪談提綱之內所臚列的問題,順序、甚至內容,都能夠依照 實際的訪談狀況隨而調整。

36 / 178

37 / 178

察」活動。當然,此處所言之「觀察」,乃是陳向明所謂之「作為科學研究手段的 觀察」,而非「日常生活中的觀察」。

陳向明參考了水延凱的著作,說觀察分為「作為科學研究手段的觀察」以及

「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兩種型類。她表示(陳向明,2002:308):

一般來說,觀察可以分成兩大類型:(1)日常生活中的觀察;(2)作為科學研究 手段的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觀察是人的一種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沒有明確的目 的性和計畫性。就好像人需要呼吸一樣,人生活在世界上也需要不斷地對周圍 的事物進行觀察。由於這種觀察是人的一種本能的活動,如果不通過有意識的 反思,人一般對自己的觀察習慣沒有意識。在科學研究中,觀察是研究者有目 的、有計畫的一種活動。觀察者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借助科學儀器能動地對 自然或社會現象進行感知和描述,從而獲得有關的事實材料。

因而,我們此地所謂的「課堂觀察」,便能夠更精細地定義為:在正發生著教 學活動之「課堂」裡邊所進行之「有目的、有計畫的」「觀察」活動。

(二)實施技巧

誠如上述,此處所指的「觀察」活動乃是「有目的、有計畫的」。而一項「有 目的、有計畫的」「觀察」活動,在實務操作上,即是會事先準備觀察問題、觀察 計畫、以及觀察提綱(陳向明,2002)。並且在觀察的實務過程中,研究者會有意 識地「逐步聚焦」(陳向明,2002;趙如錦,2005a)。而觀察問題、觀察計畫、與 觀察提綱的準備,以及觀察過程中「逐步聚焦」的意向操作,即是我這段文字所 指的「課堂觀察實施技巧」。

那麼何謂觀察問題、觀察計畫、以及觀察提綱呢?另外,這裡所說的「逐步 聚焦」之意向操作是什麼意思呢?接著,我們便要來簡要地回應一下這些重要的

38 / 178

具體問題。

參考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一書的說明,我們可以說:所謂的觀察問 題是指:可以回應本研究所陳列之研究問題,並且可透過觀察來獲得答案之問句。

諸如:當老師拋出問題時,是否有學生回應呢?有多少學生回應呢?班級氣氛偏 向熱絡,抑或冷靜呢?而觀察計畫則指:對於該次觀察所預擬的、與形式或內容 相關的設定。它會包含像是觀察對象(人)、觀察內容(事、物)、觀察時刻(時)、 與觀察地點(地)的擬設。至於觀察提綱則是指:綜合觀察問題以及觀察計畫,

而全面包含了 6W(Who、What、When、Where、hoW、Why)的觀察實務要點 提示(陳向明,2002)。另外,此處所謂的「逐步聚焦」是指:研究者對於觀察現 場擁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並且更加地明確自己所希望回答的觀察問題之後,逐 步所為之「觀察重點注意」(陳向明,2002)。于此,吾人應當知曉:其間,觀察 的性質會逐步改變;一般而言,當對焦點更為敏覺之後,便會帶出更清晰的觀察 意識,隨之而來的即是更特定的觀察(趙如錦,2005a)。

(三)本研究之實行

本研究依事先所設擬之觀察問題、觀察計畫、以及觀察提綱,實行本研究之 課堂觀察。並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觀察問題、觀察計畫、以及觀察提綱,便隨 著「逐步聚焦」,以此而能更適切地回應本研究之研究問題。

三、實物搜集

(一)定義

所謂的實物搜集,當然就是指研究者有意識地去「搜集」與其研究相關之「實 體物質」。此地所謂的「實物」,亦有稱之為「檔案資料」或「文件」者(鈕文英,

2015;趙如錦,2005a)。陳向明曾稍加仔細地說明何為「實物」,她說(陳向明,

2002:349):

39 / 178

「實物」包括所有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物品等,可以是人工 製作的東西,也可以是經過人加工過的自然物。這些資料可以是歷史文獻(如 傳記、史料),也可以是現時的紀錄(如信件、作息時間表、學生作業);可以 是文字資料(如文件、教科書、學生成績單、課表、日記),也可以是影像資 料(如照片、錄影、錄音、電影、廣告);可以是平面的資料(如書面材料), 也可以是立體的物品(如陶器、植物、路標)。

那麼,回到這次的研究裡頭來說,本研究所搜集的實物,包括:教師授課所 使用的教材,像是課本與講義等等,以及學生的座位表。

另外,于此,我想簡單地提一下,為什麼「實物」能夠作為質性研究的研究 分析基礎。陳向明曾說(陳向明,2002:349):

將實物作為質的研究8的資料來源是基於這樣一個信念,即任何實物都是一定 文化的產物,都是在一定情境下某些人對一定事物的看法的體現;因此這些實 物可以被搜集起來,作為特定文化中特定人群所持觀念的物化形式進行分析。

換句話說,「實物」之所以能夠成為質性研究之研究分析基礎,是因為相信:

「實物」並不會憑空出現,它之所以存在,乃是反映了相關人物的思想與情感。

既然「實物」反映了相關人物的思想與情感,那麼,它當然就能夠對相關研究彰 顯它的價值了。

(二)實施原則

談到實物的搜集,它大概不像訪談與觀察,有一些研究者可能需要留意的實

8 陳向明所謂「質的研究」,即本文所謂「質性研究」。其英文寫法皆為:qualitative research。

40 / 178

施技巧。因為實物搜集,就只是把實物「拿過來」,然後「保存好」而已。然而,

陳向明卻提到了另一件事,需要研究者留心,那就是實物搜集有一個實施原則:「搜 集實物必須獲得當事人的同意」(陳向明,2002:359)。

陳向明(2002)認為,研究所欲搜集的實物都有其「守門人」;並表示「我們 在搜集這些資料的時候必須瞭解他們是誰,如何最順利地獲得他們的首肯。」(陳 向明,2002:359)。並且,接著說明:「如果他們不同意提供這些資料,我們應該 尊重他們的選擇」(陳向明,2002:359)。我想,我是同意陳向明的意見的。因為 取得物件,必須獲得物件所有人之同意,概是眾所公認的道德倫理原則,亦是佛 家五大根本戒之「不偷盜」──「離不與取」──的具體落實。惟陳向明不忘對 研究者留有提醒。當研究者面對物件所有人未加首肯之際,她提醒道(陳向明,

2002:359):

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辦法說服對方,表明我們的誠意和研究的「純潔 性」,並且許諾保密原則。

無論如何說,關於搜集實物一項徹頭徹尾的簡要原則就是:當事人要同意。

(三)本研究之實行

即如前頭所言,本研究所搜集的實物,包括教師授課所使用的國文課本、講 義、評量試卷,以及學生的座位表等,此類與本回文言文教學研究直接或間接相 關聯之文件。實行的過程,若以簡要且詼諧的方式來述說,那就是:人同意、拿 過來、收起來。接著,便待後續的資料分析了。

41 / 178

20170517_001_S9+S13_L 椅

這是本研究于「2017 年 5 月 23 日」當 天,所進行的「第 1 場訪談」。受訪對 象是「11 號同學」。地點是在「L 椅」。

20170523_001_S11_L 椅

(續下頁)

42 / 178

這是本研究于「2017 年 6 月 9 日」當天,

所進行的「第 1 場訪談」。受訪對象是

「36 號同學」及「40 號同學」。地點是 在「輔導室小間」。

20170609_001_S36+S40_輔導室小間

這是本研究于「2017 年 5 月 15 日」當 天,所進行的「第 4 場訪談」。受訪對 象是「4 號同學」。地點是在「L 椅」。

末標「下」字,以顯別於

「20170515_003_S4_L 椅上」。

20170515_004_S4_L 椅下

我之所以如此編號,是由於訪談資料為本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材料,是以,我 希望以重要的訊息──盡量避免不需要的訊息──之呈現,來提醒我該訪談資料 的「位置」。我想,「訪談日期」、「當天訪談場次」、「訪談對象」、兼及「訪談地點」

等訊息之組合,最能幫助我回憶該場訪談的情境。所以,我決定以這些訊息的組 合,作為本研究訪談資料的編號模式。

二、課堂觀察資料

二、課堂觀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