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及進駐場域的時程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及進駐場域的時程

本節即依「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以及「進駐場域的時程」之序,依次 地說明與本研究之研究場域相關之人事時地。

壹、研究場域

本研究的研究場域為一所國立之高級中等學校裡邊的一間一年級教室,而研 究的時段為其教授國文科,尤其是當其教授文言文,之節堂。

本研究所選擇的這所高級中等學校,其學生之學科能力素來皆在全國平均值 之上,校風自由開明,並長期享有聲譽。其校址位于台灣六都之內,坐落在頻繁 的大眾交通線路之上,因而該學生享有良好的交通機動資源,是以擁有較豐富的 機會接受多元的社會刺激。

面對前頭所陳說的學校特質,研究者本身的想法是:由於學生學科表現優良,

研究者假定所研究的學生,其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溝通表達能力俱擁有相當程度的 品質,而能有助于本研究之運作。另外,因為其校園所坐享的交通機動性,研究 者預設參與本研究之學生,其多是與時俱進的青少年學子,而非接受刺激較少的

28 / 178

偏鄉弱勢學生,是以有相當的能力來反映當代之學生思維。

貳、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共包含了研究者本人我、參與本研究之學生、以及參與 本研究之教師。以下分列三項,依序說明之。

一、研究者本人

本研究屬於質性研究。在質性研究之中,由於研究者本人身當「研究工具」,

故而在這類的研究裡頭,探討研究者的個人因素相當重要(陳向明,2002)。換句 話說,因為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乃是「以身為度」地對研究現象進行探索。是 以,研究者本身的個人因素乃會滲入研究的進行過程。因此,在質性研究裡邊,

應當對研究者本人的狀態加以著墨。

陳向明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一書中,在提到研究者本身的個人因素之時,

分由兩個面向來處理它。一個面向是研究者的個人身分;另一個面向則為研究者 的個人傾向(陳向明,2002)。在研究者的個人身分部分,陳向明提及了諸如性別、

年齡、文化背景、種族、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個性特點、以及形象整飾等討 論點;而于研究者的個人傾向部分,提到了研究者從事研究的目的、研究者的角 色意識、研究者看問題的視角、以及研究者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個人經歷等細項(陳 向明,2002)。

接下來,旋讓我來參酌陳向明所提列的諸多點項,列表地順次標明來自我的 這「研究者本身的個人因素」:

29 / 178

30 / 178

關於表 3-2,我想需要特別說明的有「族群」與「研究者的角色意識」這兩列。

在「族群」一列,我填寫了「閩南人」。關於這列,我想特別說明的是,就血統而 論,我實是 3/4 的閩南人加上 1/4 的客家人。惟自小生長在運用台灣閩南語與國語 的家庭環境裡邊,所以我幾乎完全不會客家語。因此我在「族群」之列,逕粗略 地標注為「閩南人」。至於「研究者的角色意識」這一列,我填寫的是:「學習者」

或「研究者」。「學習者」是指,在面對被研究者之時,我像是「學生」,而他(她)

們則像是「老師」,我來乃是要虛心地「請教」他(她)們的所思所感;至於「研 究者」,這則是指我像是一個「客觀事實的探求者」,我進入研究乃是為了要帶出 更趨近「客觀真理」的敘述(陳向明,2002)。于此要補充的一點是,研究者的角 色意識與研究者個人所信仰的科學典範是會有關係的:「學習者」角色多是信奉建 構主義者;而「研究者」角色則多推崇後實證主義(陳向明,2002)。

誠如先前所述,之所以要探討「研究者本身的個人因素」乃是因為研究者本 人身當「研究工具」。因而,上頭所標列的這些細項,並非為標明而標明,而是由 於它們極可能會隨著我進入研究關係,而對研究的過程與結果產生影響。是以,

藉由公開這些關於我的個人狀態,概能夠幫助閱讀者更細緻地掌握本研究。

二、參與學生

參與本研究之學生悉皆來自于本研究所選擇之個案教室。他們是高中一年級 下學期的學生。因為他們方處高中階段的第二學期,所以他們學習高中文言文的 年資乃介于半年至一年之間,學資未能言深。然而,由於高中一年級距離大學考 試最遠,因此相較于研究高中二年級、甚至三年級的學生,那來自于學生家長、

學校教師、甚至學生本身之研究壓力干擾可能較低。而這個狀態應當能夠幫助本 研究較為順利地進行。

31 / 178

32 /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