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場域的背景資料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場域的背景資料

第一節 研究場域的背景資料

一、研究對象

在本節中呈現研究場域的整個情境脈絡,同時將永吉國小附設幼稚園、幼兒 基本資料、協同教師與家長背景等做一介紹。

(一) 學校概況

永吉國小附設幼稚園位於台北市信義區鄰近忠孝東路 5 段附近的寧靜巷弄 中。該園設立於民國 76 年,目前設有三班(兩大班、一中班)。相較於其他國小的 附設幼稚園,本園擁有獨立的戶外活動空間,不但體能遊戲設施齊全,且在愛心 家長的支援下庭園花木扶疏,是在都市叢林中難得一見的美麗花園。

除三間教室外,尚有教師辦公室、廚房、幼兒圖書室、幼兒體能活動室等四

工 5

解決策略,經過教學活動後再從中反省檢討,以做為下一次教學行動的起點。透 10:40---11:20

*團體活動 *體能活動 *分組活動 *團體活動 *團體活動

15:20---15:50 團體活動 故事時間 15:50

快 快 樂 樂 回 家

(二) 課程規劃

主題活動的產生,乃經全班幼兒與老師充分討論後所決定,教師並無事先安 排主題亦無採用坊間教材為學習主體。主題進行的狀況以書面文字定期告知家 長,並非常重視家長的參與及資料的提供。永吉國小附設幼稚園中,各班主題皆 不相同,可由各班師生自行決定。晨光班於一學期中乃進行一個主題;而其他班 級則視情況而定,通常一學期二至四個主題不等。除了每週固定有一堂體能課外,

其餘時間皆可彈性運用,並無教授注音符號、陶土或美語……等其他才藝課程。

因此,晨光班進行主題課程的時間,可說較為完整與充裕。

雖然主題教學在許多幼稚園已行之多年,但每個園所實施的情況或依辦學理 念、家長需求、經營條件、師生素質、社區特性…等眾多因素而有所取捨,因此 所呈現出來的面貌也不盡相同。有些學校雖標榜主題教學,卻是使用現成的套裝 教材,小朋友所能參與的部分較少,甚至連兒歌都是出版社早就印製好的兒歌圖,

小朋友只能跟著背、照著唸。在一切課程均已設計好的情況下,小朋友能發揮的 空間實在有限。然而,也有主題教學的形式與方案精神較為相似的課程,主題與 課程規劃的方向,皆由師與生共同討論後再做決定。本研究以此主題教學形態為 主,如此方能在課程中嘗試與探索「全語言」的觀點與精神。

研究者與協同教師根據文獻探討中(李連珠,2006;薛曉華譯,1997)所提 及的課程原則,同時衡量晨光班實際的各項狀況,並配合日常作息,遂將每日學 習活動規劃如下:

1. 於每日早晨及中午時刻,進行安靜看書活動,以培養幼兒閱讀習慣。

2. 推展日記圖的實施,讓幼兒透過圖畫或書寫等方式,表達與展示其想法。

3. 著重團體討論的時間,給予幼兒充分的聽與說之機會。

4. 將團討事項轉為書面文字存留張貼,以利幼兒閱讀及認字。

5. 主題活動的介紹與分享,以幼兒為主體,老師扮演幼兒的語言使用伙伴。

6. 自由活動時段鼓勵幼兒閱讀,除充實教室的圖書外,並擴大圖書角範圍。

7. 學校所發放之通知單於課堂中皆予出聲唸讀,並做適當之解釋。

8. 於用餐時,菜單與點心表皆公布並張貼於領取餐點處,以利幼兒閱讀。

9. 善用機會促成幼兒與他人的互動,期望每個幼兒都能成為語言使用者。

10. 安排豐富的語文環境,讓幼兒能接觸日常生活常見的環境文字。

雖然幼兒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乃同時發展,但為避免在課程中偏向某 一方面,所以規劃時便以聽、說、讀、寫為四個向度。

(三) 環境規劃

晨光班教室為一般普通教室,平時為學習活動用,午餐與午休亦於此場地。

教室為角落規劃的形式,研究前原設有四個學習角落,分別是:娃娃家、美勞角、

圖書角、益智角。各個角落皆採開放設計,方便幼兒自行取材及運用。

娃娃家的傢俱最豐富,玩具也最多,所以常吸引許多小朋友駐足停留。但每 到收拾的時間,卻也成為最不易整理的區塊,因為相關物品規格多樣,導致歸位 頗為費時。而原來的圖書角,僅有書架一座;因此,能展示的書量較少。而小朋 友閱讀的風氣不佳,且多被娃娃家所吸引,因此少有人主動光臨圖書角。

美勞角附有基本的材料,如:剪刀、膠水、膠帶、色紙、黏土、水彩用品、

回收瓶罐等,雖然取用方便,但使用的頻率、參與的人數仍屬偏低的狀態。益智 角的玩具多樣且有趣,是僅次於娃娃家的高人氣區。然而,在收拾的規劃上依然 也面臨了 一些困難。原本已將放置玩具的籃子標上編號,但內置的物品卻也常常 被錯置,而許多成套的玩具更會散至不同籃中。此一狀況導致:外表看起來擺放

全語言

聽的理解 說的練習

讀的安排 寫的嘗試

圖 3- 1 -1 課程規劃圖

整齊,但籃中的物品卻不一定是正確地歸位。

(四) 教學活動發展與師生互動

兩位教師皆為師院幼教系畢業,其中一人已有十六年教學資歷,另一位則為 擁有五年資歷的年輕教師。兩人平時協同教學,並無明顯主、助教之分別。對於 全語言的觀念,兩人的看法與接受度一致,並以此為教學研究之重點,參加九十 五年元智大學幼教教師行動研究(榮獲入選)。在平日的教學中,規劃一段共同閱 讀的時間,鼓勵小朋友看不同類型的圖畫書;同時,對於團體討論的活動非常重 視。除了教師將幼兒所發表的言論書寫成文字紀錄外,更鼓勵幼兒發表、談論、

分享、兒歌創作等。兩人的教學理念可說是相當契合,同時,勇於嚐新與冒險,

更是兩人共有的特質。二位教師深知:全語言教師的首要責任在於安排一個豐富 的讀寫環境,創造各種可能的語言使用以及社會性互動的機會。教師同時還需要 是幼兒的語言伙伴,並做為幼兒聽、說、讀、寫的對象。更重要的是,教師對幼 兒發展中的語言形式必須有接納的態度。

(五) 教學評量的方向

研究者從文獻的探討(李連珠,2006;林佩蓉譯,1999;陳芬虹,2003;黃 瑞琴,1995)中得知:語文課程既然建構在真實的、生活的、統整學習的原則之 上,並環繞著幼兒的自身經驗及興趣,那麼對幼兒的評量也應該符合這樣的哲學 觀。隨著主題的轉進,教師的評量亦隨之不同。為了瞭解幼兒實際的語文發展,

應盡量採取全面性檢視幼兒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語文活動和內容,因此評量的途 徑應是多元化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語言使用、口說語言和書面語言行為、單 獨的和互動性的、在所有領域和生活中語言文字使用的實況。

除了平日活動的拍照外,也參考全語言相關書籍等資料,研擬評量之內容以:

觀察紀錄、軼事紀錄、幼生書寫或圖畫作品等為主,以做為觀察與分析之用。同 時,在學期結束時,依照教學日誌中所紀錄每位幼兒的發言次數予以統計,藉此 觀察並比較其改變與進步之情形(參照 表 4-3-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