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以金面山高中在高瞻計畫一至三期中,相關課程開發社群之人、事、物 為主。本節將以研究場域,研究對象選擇方式、研究參與者介紹做說明。

壹 、研究場域介紹 一 、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為臺北市金面山高中,該校建校宗旨是兼顧科學及人文素養,培養 健全人格之青年,並加強訓練科學方法、陶冶科學態度、增進創造能力和領導才能,

以培植科學人才。其中所注重的是培養人文兼備的科學基礎人才,是針對具有科學 頃向的學生做科學研究的基礎訓練,培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是一所以科學教育 為主的高級中學。該校的「校本課程」包含「研究方法」、「專題研究」等課程,從 創校以來,每年投入 20~30 位老師進行課程設計與規劃,為科學教育方向與目標 奠定了深厚的基礎。2004 年該校教師會辦過公聽會,針對校本課程「研究方法」

與「專題研究」課程,在校內雖然有些不同的聲音,但是以科學發展的學校目標仍 未改變。也因此在第二任校長接任時,對於金面山高中的處境,他認為必須藉由外 部的資源來改善目前的環境,剛好教育部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部)推動「高瞻計 畫」,針對高中端發展新興課程開發,經由老師們多次的開會與討論,學校獲得申 請「高瞻計畫」來充實學校設備不足的窘境,同時也利用「高瞻計劃」邀請大學端 教授來協助修正「校本課程」的內容,96 學年度起「研究方法」(一學年)課程的

42

變化較大,分成創思週(1 週)、基礎科學探究(6 週)、領域探索(8~10 週)、專 題初探(一學期)等四階段,利用「高瞻計畫」分別對這四大階段設計出不同的教 材。本研究以高瞻計畫第一期負責開發與實施「基礎科學探究」課程,所成立之「校 本課程發展」社群,以及高瞻計畫二期,針對一期「基礎科學探究」課程之評量所 成立的「校本課程能力評量開發」社群為主要研究場域。

二 、研究社群簡介

(一) 「校本課程發展」社群介紹:

本社群為因應高瞻計畫之「基礎科學探究」課程而設立,「基礎科學探究」課 程為該校創新發展,結合人文與自然類科教師,著重學生基礎科學能力之培養,以 學習策略、基礎科學探究能力及科學過程技能等課程之設計為主,並融入人文關懷 與科技倫理等議題,可視為奠基工程。

這是個跨學科的社群,包含國、英、數、自、社與藝能學科之老師,成員共推 發起人為召集人、歷經多年仍是同一位召集人。社群運作經費由高瞻計畫支應,主 要工作為建立校本課程之共同課程研發「基礎科學探究」課程,是利用所研發的創 新基礎科學探究課程、發展學生基礎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過程技能,並增進人文與 科技倫理之涵養。社群人數約 10 人左右,每月固定聚會 1 次。課程審查於設計後 每月 1 次,課程分享每學期一次,共歷時 4 年。社群課程研發從課程設計、試教、

評量等過程,成員所設計之課程也須經過課程審查與公開分享。因此,在 4 年之間 成員的理念與共識更趨接近,所以雖然高瞻一期計畫結束,但是社群依然繼續運作。

高瞻二期時改為非依計畫所支持社群方式進行,但是社群的運作已經不再單純以 計畫的任務為導向了,也不再依賴計畫的經費而運作。也因為退出計劃,成員不再 享有共同空堂時間後,社群也不再規律聚會,社群因自行運作數年後自動進入休眠 期。

(二) 「校本課程能力評量開發」社群介紹

2011 年 11 月獲得高瞻第二期計畫補助,以 2 年 9 個月為期,將高瞻第一期與

43

高瞻銜接之課程發展經驗,做為高瞻二期課程推廣和創新之基礎,透過教師專業的 發展,進行跨校性基礎科學探究課程推廣及本校新興科技課程的研發與創新,並融 入「科技倫理」、「人文關懷」等議題,冀望藉由系統化與精緻化的科學教育課程,

全面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依循一期計畫,將「校本課程」中「基礎科學探究」

所開發共同的研究課程,當做課程能力評量開發的基礎課程。能力評量開發主要目 的在依據高曕計畫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標,轉化並提升教師的學科與教學知能,

以引導學生學習。該目的涉及評鑑的價值、標準參照來源及評鑑效用,並相應於參 與成員之經驗轉變而得採取不同的評鑑立場,因此,無法以單一評鑑模式概括之。

該社群成立目的是為檢核一期所開發「基礎科學探究」課程,學生經過學習這個共 同的新課程之後是否有達到學習能力指標。

社群亦為跨學科社群包含國、英、數、自、社與藝能學科之老師,主要成員 9 人,每月月會一次,小型會議不限次數。評量規劃從教師訪談、擬定共同能力 指標,指標向度確認、評量試題的撰寫、修訂、組卷、學生試寫、檢驗試題信效 度等過程,歷時 3 年,二期結束後,社群亦解散。

貳 、研究對象選擇與介紹

本研究對象的選擇以曾經參與該校高瞻計畫之成員為主,首先從成員中選擇 教學經歷至少要大於 10 年以上的教師,已具備較豐富的教學經歷;其次是在社群 交流中,成員教師有過實踐智慧的展現;最後以成員教師參與社群程度、經驗及願 意分享等因素來考量,從上述三點來篩選,一共選擇三位教師為研究參與者。

三位教師在金面山高中的關係如圖 3-2,三位教師分別在不同時期進入教職工 作,也在不同學校任職,直到金面山高中成立後,虔誠老師在第 1 年、隨和老師在 第 2 年及奈斯老師在第 3 年分別進入該校服務,並於高瞻一期時,共同參與計畫。

在高瞻一期第二年,隨和老師退出計畫,但是還留在「校本課程發展」社群中,高 瞻二期時復出參與計畫,並擔任「校本課程能力評量開發」社群召集人;而虔誠老

44

師則在高瞻二期時,退出計畫,但也留在「校本課程發展」社群裡,社群繼續發展 2 年後進入休眠期;奈斯老師則從高瞻一期參與至目前高瞻三期(2015 年起)。

圖:3-2 三位教師關係 三位研究參與者介紹:

虔誠教師是數學教師,國小曾任教 4 年,國中曾任教 4 年,高中任教 18 年,

共 26 年,教學經驗豐富,並參與該校高瞻計畫一期「校本課程發展」社群,為該 社群之召集人。選擇虔誠老師之因素,是因為他擔任社群召集人這個職務,必須負 責該校「校本課程」精緻化的重大任務,在這項任務中,他是如何利用實踐智慧來 帶領一群跨學科教師,從對課程認知差異到共同完成「校本課程」之「基礎探究能 力」課程的產出,引導教師們走向課程發展之路,且他也因為帶領社群的經驗,寫 成文章投稿參與比賽,並獲得臺北市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行動研究論文類 特優的肯定。

奈斯老師是公民教師,國中曾任教 13 年,高中任教 15 年,共 28 年,也是教 學閱歷豐富的人。她參與該校高瞻計畫一至三期,並於高瞻一期參與「校本課程發 展」社群,高瞻二期參與「校本課程能力指標開發」社群。選擇奈斯老師的理由,

是因為她是唯一參與計畫全勤的人,也是一位很樂意與人分享智慧的老師。在參 與社群之後,她也將課程發展與教學成果寫成文章投稿,獲得臺北市教育專業創新 與行動研究-創新教學活動設計類優選及-行動研究論文類佳作。

隨和老師是物理教師,國中曾任教 8 年,高中任教 17 年,共 25 年,曾獲得教 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的肯定。參與該校高瞻計畫二期,擔任「校本課程能力評量開

45

發」社群召集人。選擇隨和老師的原因,除了有金質獎的肯定外,他是一個如果決 定參與工作就會很投入的人。就算計畫結束後,他還是會執著在他所想要了解的事 務上。

表:3-1 研究對象簡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