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個人因素、家庭生活及學校生活與受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個人因素、家庭生活及學校生活與受

一、 母群體

本研究限於研究經費、時間與人力因素,因此僅針對新竹縣公私立高 中職學校學生進行研究;根據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民國 100 學年度新竹縣公 私立高中職學校基本資料為抽樣依據,資料中包括:學校的年級、班級數、

男女生人數及總數;新竹縣內共有三所國立高中、四所私立綜合高中、一 所私立高職,皆為本研究之母群體。本研究母群體人數共計 294 班,12189 人。

表 3-1 新竹縣高中職學生人數

校名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班數 人數 班數 人數 班數 人數 國立竹北高中 18 688 18 675 18 682 國立竹東高中 14 546 14 573 14 576 國立關西高中 8 282 8 295 8 305 私立義民中學 11 528 9 417 7 323 私立忠信高中 29 1349 27 1281 25 1191 私立東泰高中 3 127 7 136 5 180 私立仰德高中 7 262 6 197 5 168 私立內思高工 10 445 11 461 12 502 總計 100 4227 100 4035 94 3927

二、 樣本

為取得足夠樣本數,本研究採機率比率集束抽樣法,以新竹縣八所高 中職一至三年級所有班級為抽樣單位(建教班及特教班因其他因素考量,

故不列入樣本中),共抽出10班,而以所抽得班級內的所有學生為調查樣 本,樣本數約420位學生。依據Krejcie and Morgan(1970)的建議:當母群體 人數為10,000~15,000人時,至少抽樣375人,本研究母群體12,189人,為了 使樣本更具代表性,並考慮回收率及廢卷問題,故抽出樣本420人,符合 此項原則。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自填式的結構式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編製過程分為四 個部分,分述如下:

一、 問卷初稿設計

問卷初稿是參考相關文獻及適當的問卷後,根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 設計編修而成,內容包括背景變項,個人因素(參考郭惠玲的「人格特質 量表」編修而成)、家庭生活(參考林項爵的「家庭生活型態調查問卷」

編修而成)、學校生活經驗(參考黎素君的「國小校園生活經驗問卷」編 修而成)及受凌經驗量表(參考黎素君的「國小校園生活經驗問卷」及林 項爵的「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型態調查問卷」)編修而成。

二、內容效度處理

為確定問卷初稿是否適切,研究者函請衛生教育學者以及與本研究主

題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專家學者共7 位(附錄一),就研究架構及問卷題目之

「重要性」、「適當性」、「明確性」等原則,逐題進行內容效度考驗,

研究者參酌審查建議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修改,完成預試問卷。

三、預試與信度考驗

由母群體中排除正式樣本後,由剩餘的班級中每年級各隨機選取一個 班級作為預式樣本,共計85人,預試過程模擬正式施測情境給予預試問卷

(附錄二),藉以瞭解此份問卷對於高職生的適用情況、研究對象對問卷 題目之了解狀況、作答反應及實際施測時可能發生的情形、並估計填答問 卷所需時間。

預試問卷回收後則進行Cronbach’s α 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分析,各量表 之結果如表3-5,結果顯示各分量表之Cronbach’s α值介於0.740~0.901之 間,顯示各部份量表內部一致性達到水準。

四、完成正式問卷

研究者根據專家學者對於問卷內容的建議及學生預試後信度考驗的 結果,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並對問卷內容做最後之修改,完成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的內容(附錄三)包括「背景變項」、「個人因素」、「家庭生 活」、「學校生活」、「受凌經驗」等資料,說明如下:

(一)背景變項

1.性別:分為男生、女生。

2.年級:分為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

3.學業成績:指 100 學年度學業成績平均分數。

4.家庭結構:根據家庭組成成員完整與否加以分類。分為雙親、單親、

繼親、隔代教養、寄養家庭。

5.家庭社經地位

(1)參考林生傳(2005)修訂美國 Hollingshead 於 1957 年所提出的二 因素社會地位指數(Two-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方式,分 別由父或母親教育程度(見表 3-2)與職業類別(見表 3-3),依定 義計分後加權計算而得到的社經地位指數(見表 3-4)所得社經地 位指數中較高者當為家庭社經地位之代表;若父親失業、單親或死 亡,才只以母親資料來計算。

表 3-2 教育程度等級與計分

等級 教育程度等級 計分

I 碩士、博士學位者 5

II 大學院校畢業、技術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者 4

III 大學肄業、專科畢業者 3

IV 高中、職畢業者 2

V 國中畢業者及其他 1

表 3-3 職業類別等級與計分

等級 職業等級 計分

I 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5

II 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4

III 半專業人員、一般公務人員 3

IV 技術性工人 2

V 半技術、非技術工人 1

表 3-4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與計分

等級 社經地位指數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

I 55-52

高(41-55)

II 51-41

III 40-30 中(30-40)

IV 29-19

低(11-29)

V 18-11

註:家庭社經地位指數=教育指數× 4+職業指數× 7

(2)依計算得到的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將總分 41-55 分者定義為高社經 地位家庭、總分 30-40 分者定義為中社經地位家庭、總分 11-29 分 者定義為低社經地位家庭共三個等級。

(二)個人因素

1.人格特質:分為聰穎開放性、神經質性、友善性、外向性、嚴謹自律 性共五類,採用郭惠玲(2009)的「人格特質量表」,探討研究對象的 人格特質屬於何者。作答方式採五等級的分法,包括「我從未這樣」、

「我很少這樣」、「我有時這樣」、「我經常這樣」、「我總是這樣」,將同 一因素各題加總後所得之分數即代表受試者在該因素之得分,分數愈 高表示受試者於該項人格因素特質愈明顯。計分方式如下:

1 分:從未這樣 2 分:很少這樣 3 分:有時這樣 4 分:經常這樣 5 分:總是這樣

量表共計 30 題,編排如下:

(1)聰穎開放性:共計6題,分別為問卷中的第1、2、11、12、21、

22題。衡鑑主動追求經驗和體驗經驗的程度;以及對陌生事物 的容忍性和探索程度。

(2)神經質性:共6題,分別為問卷中的第3、4、13、14、23、24題。

衡鑑適應良好-情緒不穩定性。能鑑定出容易心理抑鬱、有不 切實際的想法、過度欲求或衝動、不健全的因應反應者。

(3)友善性:共6題,分別為問卷中的第7、8、19、20、25、26題,

皆以反向計分。衡鑑人際互動上的量與強度。對活動水平、尋 求刺激或歡樂的能量的評量。

(4)外向性:共6題,分別為問卷中的第5、6、17、18、27、28題。

衡鑑個人在思想、情緒與行動上,從同情到反對的連續向度中 的人際取向程度。

(5)嚴謹自律性:共6題,分別為問卷中的第9、10、15、16、29、

30題,其中29、30題以反向計分。衡鑑個人的組織性、堅毅性、

可信賴性及目標取向行為的動機。

2.外表:參考蔡文華(2008)的問卷分為臉上有多量青春痘、兔唇、斜 視或鬥雞眼、暴牙或戴牙套、學習障礙(領有手冊)、正常。

3. 體型:分為高瘦、高胖、正常、矮瘦、矮胖。

4.穿戴名牌:分為不穿戴名牌、偶而穿戴名牌(每週 2 天以下)、時常穿 戴名牌(每週 3 天以上)。

5.每週可支配的零用錢:除了家庭提供的零用錢外,也包含自己固定打 工所得的收入,指每週可以運用的零用錢金額。

(三)家庭生活

1.父親的教養方式:參考林項爵的「家庭生活型態調查問卷」編製而成,

評定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的教養方式,由研究對象依題目選項導引自 行評定;可分為民主威信型、寬容溺愛型、權威型、袖手旁觀型。

2. 母親的教養方式:參考林項爵的「家庭生活型態調查問卷」編製而成,

評定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的教養方式,由研究對象依題目選項導引自 行評定;可分為民主威信型、寬容溺愛型、權威型、袖手旁觀型。

3.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方式:若父母親皆已過世或因故未在身邊照顧,請 填寫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方式。

4. 有無手足:分為有、無。

5. 排行別:分為老大、老么、非老大老么。

6. 手足感情:分為很好、好、普通、不好、非常不好。

(四)學校生活

本研究之學校生活量表為參考黎素君(2006)的「國小校園生活經 驗問卷」、林項爵(2010)的「學校與家庭生活型態調查問卷」編製而成,

內容包含「學校獎懲」、「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等三項。作答方式採 五等級的分法,包括「從未這樣」、「很少這樣」、「有時這樣」、「經常這 樣」、「總是這樣」。計分方式如下:

1 分:從未這樣 2 分:很少這樣 3 分:有時這樣 4 分:經常這樣 5 分:總是這樣

量表共計 26 題,編排方式如下:

1.學校獎懲:共計 8 題,分別為問卷中的第 1~8 題,其中第 1、3、4、5、

6、7、8 題以反向計分,評估學校獎懲是否客觀、公平、賞罰分明,以 及學生對於獎懲的行為反應。得分愈高表示學校獎懲愈正向,得分愈 低,則反之。

2.師生關係:共計 9 題,分別為問卷中的第 9~17 題,其中第 10、12 題以 反向計分,評估學生與班級導師的關係。得分愈高表示師生關係愈正 向,得分愈低,則反之。

3.同儕關係:共 9 題,分別為問卷中的第 18~26 題,其中第 21、22、25 題以反向計分,評估學生與同班同學的關係。分數愈高表示同儕互動 愈正向,得分愈低,則反之。

(五)受凌經驗

參考蔡文華(2008)之「被害經驗量表」及林項爵(2010)的「學 校與家庭生活型態調查問卷」編製而成,調查研究對象六個月內的受凌 經驗。答案採五等級的分法,包括「從來沒有」、「只發生過一、二次」、

「一個月發生過二、三次」、「大約一星期一次」、「一個星期好幾次」。計 分方式如下:

1 分:從來沒有

2 分:只發生過一、二次 3 分:一個月發生過二、三次 4 分:大約一星期一次

5 分:一個星期好幾次

量表共計 19 題,編排方式如下:

1.受凌經驗:共計16題,為問卷中的第1~16 題,各題加總後所得之分數 即代表受試者在受凌經驗之得分,得分愈高表示受凌狀況愈嚴重,得 分愈低,則反之。

2.受凌後的求助狀況:共計3題,為問卷中的第17、18、19題。

(1)受凌後是否求助:分為會、不會。

(2)最先找誰求助:分為同學、學長姐、老師、父母、兄弟姐妹、

其他。

(3)不求助的原因:分為覺得自己沒用、忍一忍就算了、擔心被 報復、因為自己有辦法解決其他。

正式問卷施測後也進行 Cronbachs α 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分析,各量 表 之 結 果 如 表 3-5 。 結 果 顯 示 各 部 份 量 表 之 Cronbach’s α 值 介 於 0.782~0.882 之間,顯示各部份量表內部一致性達到水準。

表 3-5 本研究問卷中各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分析 量表名稱 信度指標 預試問卷

(n=85)

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