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旨在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運 動能力部份之研究工具包括相關運動能力檢測器材,用以進行運動能力檢測,

以探討運動能力的變化情形;身體自我概念部份研究工具包括中學生身體自我 概念問卷、身體自畫像及身體檢視單,中學生身體自我概念問卷為量化研究之 數據,身體自畫像及身體檢視單為質性研究之描述,綜合所得結果探討身體自 我概念的變化情形。

一、運動能力檢測器材

(一)DONG SAHN DS-120 型電子式身高體重測量器:一台,測量身高及 體重,將數值帶入公式,計算身體質量指數作為身體組成評定標準。

(二)SEIKO SO31-4000碼錶:6個,單位秒精確度至小數點第二位,計時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閉眼單足立、10公尺4次折返跑測驗、60公尺 衝刺、800、1600公尺跑走之秒數。

(三)海棉墊:長、寬各一公尺,二塊,一分鐘仰臥起坐測驗及柔軟度坐 姿體前彎檢測時鋪設於地面上。

(四)皮尺:一捲,測量坐姿體前彎、垂直跳、立定壘球擲遠之距離。

(五)鐵尺:一支,45 公分長,上肢握棒反應測驗時測量落下距離,作為 反應能力依據。

(六)壘球:2 個,立定壘球擲遠測驗時拋擲用。

(七)標示旗:一組,60 公尺衝刺、800、1600 公尺跑走時,發令員利用 標示旗通知計時員開始計時。

(八)膠帶:固定坐姿體前彎皮尺、垂直跳測驗海報用。

(九)石灰、劃線器:劃立定壘球擲遠測驗時之投擲範圍區域及邊線。

(十)板擦:一個,坐姿體前彎用來標示前彎之距離。

(十一)木塊:二塊,5cm厚5cm寛10cm長,10公尺4次折返跑測驗折返時 標記用。

(十二)雙色印泥:一盒,垂直跳測驗時做跳躍高度記號用。

(十三)海報:一張,垂直跳測驗時做跳躍高度記號用。

(十四)三角板:一支,測量垂直跳測驗之高度。

二、中學生身體自我概念量表(參見附錄四)

本研究之中學生身體自我概念量表主要是引用Marsh and Redmayne於1994 年編製適用於青少年學生的身體自我描述量表﹙簡稱PSDQ﹚。研究者經由電子 郵件取得原作者Marsh研究中心檔案後編修為預試問卷,施測相關注意事項(參 見附錄五)。

(一)量表架構

Marsh and Redmayne原量表架構為依據Shavelson等人的理論,

問卷內容共有70題,為11個分量表,分別為﹕健康、協調、身體活 動、身體脂肪、運動能力、全方面身體狀況、身體外觀、彈性、耐 力、力量與自我認同。

本研究中的中學生身體自我概念量表依循其架構,身體外觀為 對自己外型的滿意程度;身體組成為對體重高低與胖瘦的個人主觀 認知;身體能力為參與體能活動的能力;耐力為低強度運動時間的 長度;柔軟度為關節活動的最大範圍;協調與運動能力為知覺個人 動作協調與運動表現的能力;身體狀況為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滿意成 度;自我認同為對自己的認同程度。

(二)編題及審題

將原量表題目譯為國內中學生適用之身體自我概念量表。首先 將PSDQ翻譯成中文後,請英文老師將所翻譯的中文翻譯英文﹔再將 英文老師所翻譯的英文與原文對照。經回譯相符後,改編成本研究 之「中學生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為預試工具(參見附錄四)。

(三)量表信效度

本量表計方分方式採用Likert-type六點量尺計分,分別以「完全 不同意」、「大部分不同意」、「不同意較多」、「同意較多」、「大部分 同意」、「完全同意」,依序計為1、2、3、4、5、6。

原量表中1、4、12、15、22、23、26、31、33、37、40、41、

44、45、48、56、59、62、67、68、70等二十一題為負面題目,採 反向計分,在各選項作答之給分依序為6、5、4、3、2、1分。就整 個量表及分量表而言,累加分數後之平均分數愈高,則代表身體自 我概念愈高。

本研究共發出預試問卷 1023 份,回收 968 份,回收率 94.6%。

進行檢核、整理,初步刪除漏答情形太多(3 題以上)無效問卷,剩 餘有效問卷為936 份。接著檢測其信度與效度。

1. 項目分析:本研究依有效樣本936人之答題反應進行題目之刪減工 作。經分析結果,第48題CR值未達顯著水準,未能鑑別出不同受 試者的反應程度,故予以刪除。而第1、3、12、14、22、23、31、

34、37、56、59、67、70等13題在與題目總分相關上小於.30或刪 除後的Cronbach α係數超過總量表Cronbach α係數(=.947),

故予以刪除。前後共刪除第1、3、12、14、22、23、31、34、37、

48、56、59、67、70等題目,共14題。接著以剩餘56題進行探索 性因素分析。

2. 因素分析:前後歷經四次因素分析。

(1)第一次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 19 個疊代,KMO 取樣適切性 為.960,Bartlett 球形檢定達顯著(.000),共取出10 個因素,

刪除第 8、9、19、30、35、40、41、45 題(因素負荷量低 於0.4),共刪除 8 題;另刪除跨因素者,第 11、20、55 等 3 題;由於題項太少,無法測出所要測量的構念,因而刪除自 成一因素的第69 題。剩餘 44 題,再進行第二次因素分析。

(2)第二次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 8 個疊代,KMO 取樣適切性 為.953,Bartlett 球形檢定達顯著(.000),共取出8 個因素,

刪除第 63 題(因素負荷量低於 0.4);另刪除跨因素者,第 49、60 等 2 題,剩餘 41 題,進行第三次因素分析。

(3)第三次因素分析,轉軸收斂於 8 個疊代,KMO 取樣適切性 為.948,Bartlett 球形檢定達顯著(.000),共取出8 個因素。

(4)最後在由指導教授與研究者共同審題、篩選,並刪除歸類有 爭議的題目第50、52、62、66題,剩餘37題。再進行因素分 析,共取出8個因素,見表3-2,累積解釋變異量達63.423%。

表3-2 中學生身體自我概念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異量 11.581% 10.480% 9.506% 7.108% 7.009% 6.867% 5.834% 5.037%

累積解釋變異量:63.423%

3.信度分析:以Cronbach α係數分析各分量表及總量表的內部一致 性,所得結果如表3-3。7個分量表的α係數皆在.70以 上,表示信度良好,另有一分量表為.67,為可接受。

總量表的α係數為.931,在.90以上,表示此量表信度 良好。

表3-3 中學生身體自我概念量表預試分量表與總量表之信度、題數一覽表 量表 題數 Cronbach α 係數

協調與運動能力 9 .889

耐力 6 .879

身體外觀 6 .771

身體組成 3 .904

身體能力 4 .759

柔軟度 3 .849

身體狀況 3 .786

自我認同 3 .670

總量表 37 .931

三、身體自畫像:(參見附錄六)

本研究之身體自畫像為參與運動員於八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前、後針對自 己所認為自己的身體所繪製的自畫像,作為本研究之質性資料,用此探討參與 運動員對於身體覺察及身體自我概念的改變情形。

四、身體檢視單:(參見附錄七)

本研究之身體檢視單為參與運動員於八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前、後針對自 己的身體進行檢視,寫下我所欣賞自己的身體特點、不喜歡的身體特點及檢視 過程作為本研究之質性資料,藉此探討參與運動員對於身體覺察及身體自我概 念的改變情形。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規劃與實施

一、課程實施時間:於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進行八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二、課程實施時段:每週一、三、四,下午16:30 ~ 17:30,每次 60 分鐘。

三、課程實施地點:國立台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體育館舞蹈教室。

四、課程設計:

經由相關文獻探討得知田徑、柔道、射箭運動員皆須中等程度以上的平衡 感及協調性,對其他運動能力的需求則較不一致,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據此將所學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與身心技巧加以挑選、整合及設計,編排之理 念、目標、架構如下:

(一)課程理念:

身心動作教育與訓練課程最大的不同在於,身心動作教育實施 中強調由內在去經驗身體感受,透過「身體」,重新思索動作的意義,

體驗身體的使用及各種可能性;並提供一個開發覺察、自我探索的 機會;再經由實施過程中的操作、感受、感覺、思考、分享和反應,

開發潛能,進而於過程中能夠學習面對身體、面對自己,面對問題,

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身心動作教育的目的。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學習目標的重點在於以身心動作教育的過程為主要導 向,在設計過程中主要的思考重點在於藉由呼吸的學習,透過呼吸 與意念的配合,開發身體自我覺察能力,增進身體結構了解,搭配

一系列的身體動作探索,融合於動態的肢體調整,建構正確的身體 空間感覺,學習自我調整身體的方法,增進對自我身體的認知與控 制,體察良好姿勢對身體各方面之效能,進而改善身體的使用,提 昇動作效率,增進身體自我概念。

(三)課程架構:

因此,本研究課程的基本架構有四個項面:呼吸的學習、身體 自我覺察、身體結構認知、身體動作探索。在此四大基本架構之下,

設計相關的身心動作教育。本研究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架構參閱 圖3-2。

呼吸的學習

五、課程實施內容的分析與編排

基於課程的四大基本架構:呼吸的學習、身體自我覺察、身體結構認 知、身體動作探索,設計相關的身心動作教育,因考慮到操作的正確性與 引導的熟悉度,均以所學習、體驗過的身心技巧為課程編排的內容,主要 內容為研究者在民國九十三年於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進修時,劉美珠 教授教導之「身心學」課程及種子教師研習會中所學之操作體驗及其理論 概念,配合各專長訓練規劃及時間,進而設計本研究課程架構的四個項面,

作為體會身體、覺察自我的課程活動。主要是藉由引導發現和啟發探索的 教學法來進行課程的教學,內容著重在有重新認知與動作探索,目的是要 透過這些動作技巧的功能以實際的操作,讓身體經驗更多的可能性,了解 身體正確的結構與使用,藉由動作的過程中不斷向內自省的探索,開發自 我覺察、自我調整、自我放鬆的能力,讓身體的感覺更敏銳。活動內容以 前述之四個單元為主題來實施,以下將針對其內容分析、編排與實作情形 做詳細敘述:

(一)呼吸的學習

1.三度空間的呼吸(breathing)

(1)搭配胸腔結構介紹(圖 3-3),說明呼吸的重要性及機轉,吸氣

(1)搭配胸腔結構介紹(圖 3-3),說明呼吸的重要性及機轉,吸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