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根據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與操作,編排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選手 於課程中獲得對自我身體的體驗與認知,進而探究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 不同專項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本章共分成六節,第一節闡 述本研究之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之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 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第四節為各項名詞解釋,第五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 限制與研究範圍,第六節強調本研究之重要性。希望藉由本研究能提供不同運 動型態運動員及教練一個重新思考其訓練策略及選擇訓練方式之參考。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在身心學哲思和身心教育的理念下,所發展出來的課 程模式,它提出了「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的主張,藉由「身體動作」

進入自我內在世界,來重新教育身體與學習對身體的尊重和傾聽(劉美珠,

2003a)。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基於身心學(Somatics)觀點,強調由內在「第一人 稱」去經驗身體,開發身體覺察與重新探索身心關係(林大豐、劉美珠,2003)。

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教育身體、強調身心合一的觀點,應用身心技巧來開發身 心覺察能力,透過各種不同自我身體溝通的方法,讓選手能夠隨時體會自己身 體內在的經驗,自我調整和放鬆不必要的肌肉緊張,了解身體使用的方法,使 動作的表現更精準,更可以幫助選手放鬆身體、減少運動傷害及進行傷害的復 健工作。是故身心學理念及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深具價值與啟發。

對從事競技運動的運動員而言,身體動作的控制和表現極為重要,他們透 過對身體的長期嚴格訓練,以達到最完美的表現,因此如何以正確方式修正動 作的技巧,讓動作的表現更有效率及預防因訓練所造成的身體傷害,都是影響 訓練與提昇技術表現的重點。身心學提供與身體溝通的方法,進而能有更精細 的控制,讓身心一體來呈現高度技巧(Kogler, 1995)。

創造良好運動成績表現的三要件是指體、技、心的結合(陳全壽,1993),

換言之,一個完整的運動訓練計畫必須包括體能、技戰術與心智等三要件。體 能(physical fitness)係指身體具備的能力,可視為人類身心機能的具體反應。

其中與運動能力有關的「運動體能」(sports related fitness)為身體從事各項運動 所需適當的能力(王錠堯,2004)。擁有良好的運動能力是實施各項運動的基礎,

不僅可以增加學習各項運動技巧的效率,同時更可以預防運動時所導致的傷害 及意外事件的發生。

傑出的運動選手,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展露絕佳的運動能力,加上良好的 環境和體育活動,對人體運動能力和體格之發育成長,有著極大誘發與促進的 作用(陳俊忠,1995)。田麥久、鍾添發、王路德(1994)認為,給予有潛力的 青少年系統化的訓練,是成為高水準選手的必要歷程,教練的責任與任務就是 進行有目的、有系統的訓練,以發揮出選手的最佳才能。許多相關的研究結果 也指出,經由有計畫的身體活動課程後,可改善運動能力,增加動作表現(Lord, Ward, & Willias, 1996; Violan, Small, Zetaruk, & Micheli, 1997)。所以安排適當的 訓練活動與課程,對運動能力的提昇有極大的助益。

然而觀諸當前的運動訓練,仍深受西方二元論哲思和運動科學研究發展的 影響,習慣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看待身體,著重外顯動作和運動技術的學習,

以增進、強化肢體功能和技能學習為導向來訓練,並以可測量的數據作為評量 訓練成效的依據,運動員沒有機會體察身體、動作、訓練之間密切的連動關係,

更無法透過身體實際的操作、覺察、反省、改變自己身體的認知與使用方式。

Olsen(1991)認為在現今的體系下,對身體內在的覺察,全人內在與外在 經驗的對話是被徹底忽略的區域之一;換言之,我們花很多時間專注於外在的 認知學習,卻很少開發與生俱來之內在感覺能力,並逐漸地關閉傾聽身體的能 力。同時指出身體覺察能力的喪失可能因素有三項:一、認為必須盡可能地增 加對身體的控制,以避免做出社會規範中尷尬或麻煩的任何事;二、透過訓練 技巧,以操作身體成一個特定樣本為目標,為了協調、效率、美感或競賽,如 芭蕾、體操、運動或任務;三、在人的一生特別是青春期,身體的外在形象被 認為必須與社會文化宗教所定義的規準相符,造成內在衝動和外在表現的不一 致。我們時常被教導如何擁有健康美麗的肉體,卻越來越少去關注來自內在的 呼喚,感受身體的訊息,與自我進行溝通,及享受身體的能力和效率。

漢菊德(1999)、Feldenkrais(1977)及Johnson(1995)等人認為藉著身 體的自我表達,經由身體直覺到心思意念,並透過身體內在感覺的探索,可以 重新建構態度和信念。而Fox(1987)針對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行為的關係,提 供另一個模式,認為身體自我概念會影響活動參與的持續時間,進而提升運動 技能與體適能;而運動技能與體適能的增加能提升身體自我概念。經由Fox模 式,可以瞭解到身體自我概念、運動持續時間與運動技能三者之間的循環關係。

Hanna(1977:51)認為「人類是一個有自我調整、自我修正和自我改進能 力的有機體」,而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即將焦點回歸到 這個有機體本身,透過動作與課程活動的設計來檢視和體察自我個體的結構與 功能、動作與感受、身體與心理等相互間的密切關係,進而了解自己、掌握自 己,它是一個改善身心狀態的全人教育(劉美珠、林大豐,2001)。

Marsh and Peart(1988)發現孩童對於自己身體能力的知覺不僅影響其對自 我整體能力的認知,事實上更進一步影響其未來在運動領域的投入與發展。因 此於訓練課程中,實施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和操作,即提供了再訪身心的好機 會,透過活動內容的安排,與實際操作的體驗,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和內在

的自我做深度的溝通;以便能在進行身體鍛鍊的同時,隨時留意身體所發出來 的訊息,並用心體會及享受當下的每一過程(劉美珠、林大豐,2001;Hanna, 1970, 1977, 1983a, 1988; Kleinman, 1990; Linden, 1994)。

讓選手能由內在第一人稱體察自我身體的奧妙,開發身體的覺察能力,學 會正確的傾聽、覺察、善待與使用身體,更透過身心運動的方式和正確姿勢的 教育來改善和預防運動傷害及二次傷害的發生,以達到訓練及運動傷害防護的 成效。唯國內目前並無應用身心學理念或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運動訓練的實證 研究,因此希望藉本研究探討不同專項運動員經過身心動作教育,重新學習身 體的使用,增加身體的覺察能力,對於運動能力與身體自我概念的改變情形,

來探究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可行方式,期能提供給運動員及教練未來進行 訓練規劃的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