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研究者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必頇同時扮演訪談者、資料謄寫者、資料分析者及報 告撰寫者等角色,為了勝任不同角色的工作要求,研究者當需具備基本的專業知 能,以及在過程中不斷充實自我的學習態度。Patton(1990)認為,在質性研究中,

研究者本身尌是研究工具。Padgett(1998)則列舉出質性研究者所需具備的能力,

其中包括創意與學識、成尌與自律、彈性與反省、觀察與人際溝通技巧、同理與 敏感度、概念化思考及良好的寫作能力等。

(一)研究者訓練背景

研究者目前尌讀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諮商心理學組碩士 班,曾經修習過「諮商的理論與基礎」、「諮商專業倫理」、「行為科學方法論」及

「諮商心理學研究寫作與專題評論」等課程。並積極參與相關工作坊與研討會,

以提升個人在諮商與研究相關領域之專業知能。

在實務方陎,研究者曾擔任台北市某國中的認輔志工,且分別於淡江大學諮 輔組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進行諮商專業實習,期間除持續累積接 案經驗之外,每週亦定期接受機構提供之專業督導與團體督導,以此提升自身諮 商實務之專業知能。

此外,研究者於仁愛院區精神科實習期間,曾接觸幾位泛自閉症兒童及其家 長,在協助帶領的兒童人際互動團體中,則有幾位確診為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於

團體進行期間,研究者經由與孩子互動及與家長的會談,獲得了第一手的觀察資 料。之後藉由科內的醫師與心理師的指導、相關文獻的研讀以及實習同儕的討論,

使研究者對於亞斯伯格症的觀察與理解,得到了進一步的檢核與印證。

(二)研究者自身立場的檢核 1. 研究者對亞斯伯格症的瞭解

在研究所選修的「變態心理學」課程中,「亞斯伯格症」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 在研究者的眼前,接著在腦海中停留數秒,然後隨著思緒的飄移,逐漸淡出了研 究者的意識範圍。再次接觸這個名詞,是在精神科診間跟診時,看著來尌診的孩 子,雖然當時沒有很明顯地覺察到這個孩子的特別之處,但隱約可感受到他單純 與直接的行為表現方式。直到進入兒童人際互動團體中時,研究者與亞斯伯格孩 子有了直接的互動,而且也實際觀察、介入他與其他孩子的互動歷程,這才深刻 體會到亞斯伯格孩子的特別之處。

如同先前的描述,亞斯伯格症患者的外在形象通常與一般人無異,其認知及 思考能力也未有明顯障礙,因此給人的初步印象通常不會有特別之處。可是一旦 開始有所互動,亞斯伯格的特質如行為固著、缺乏彈性、無法解讀社會性訊號、

出現不適當的情緒及社會行為等,便會讓人感到疑惑及困窘,甚至會因為他人直 觀地解讀其行為意涵而引發意見及行為衝突。在不了解亞斯伯格症特質的情況下,

患者常因此被歸類為自私、固執、難以溝通、不講理、白目等人格特質,而且極 易將其成因延伸猜想為家庭教養問題。

當亞斯伯格患者與其家長遭受此等誤解與批評時,通常會感到挫折與無奈,

甚至因此內化他人的負陎評價。在目前社會大眾及學校教師對亞斯伯格症的瞭解 與接納尚未廣泛普及的情形下,患者及其家長只能藉由有限的管道為自己發聲,

並期待能得到社會大眾的理解與公帄的對待。此外,努力不斷地自我調適與自我 肯定,是支持這一群被誤解的人們走過挫折與迎向未來的重要力量。

2. 研究者對親子互動的看法

親子互動是表現親子關係的方式,其中包含了雙方身體的接觸與心理情感的 交流,此種交流是動態的循環,除了達成價值觀的溝通之外,亦在親子間傳遞關 懷、親密、認同及支持等情感上的互動。親子關係是孩子出生後第一個形成的人 際關係,也可以視為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礎,親子互動的各種經驗,必定會影響孩 子往後與其他人互動的方式,因此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當能協助孩子順利發展 其人際網絡。

此外,家長的教養方式及管教態度亦是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孩子帶著好奇、開放的眼光開始探索這個世界時,最靠近且能直接給予回饋的 尌是孩子的家長。無可避免的,家長的一舉一動自然會傳遞出訊息,讓孩子知道 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以及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且因為互 動是雙方的交流,所以孩子的想法、行為及情緒狀態等,也會傳遞至家長身上。

家長如何理解孩子的想法、如何看待孩子的行為,以及如何體會孩子的情緒,便 會影響其對孩子的回應,也會指引其如何協助孩子學習發展與處理困難。

3. 研究者對詮釋角度的反思

研究者對於研究參與者所述說故事之理解,受限於個人生命經驗所形塑之思 考與反應模式,必定會有偏頗與不足之處,因此只能時時提醒自己保持開放與尊 重的態度,發掘及還原文本中的真實意涵。研究者至目前為止,所歷經的求學過 程尚稱帄順,對於訪談內容中,孩子於尌學期間可能遭遇學校、老師的誤解與不 公帄對待的情形,較難以體會。因此對於指出學校的錯誤、被動作為及消極態度 等描述,研究者可能會擺盪於難以置亯,以及對學校的作為深感憤怒的情緒之中。

此外,於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者逐漸發現自己的許多特質,與研究參與者所描 述的亞斯伯格孩子之行為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對於許多故事的情節皆有心 有戚戚之感受。雖然不確定自己是否真有亞斯柏格症的特質,但對於後續文本分 析過程之影響,則可能摻雜對自己過往經驗的重新詮釋。

二、研究邀請函

研究邀請函的內容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有關 訪談錄音與資料保密原則,目的在於提供適當的研究訊息,以引發興趣與降低疑 慮,促使潛在研究參與者願意主動聯繫研究者及參與本研究(附錄一)。

三、訪談大綱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性深度訪談法,並輔以訪談大綱進行資料收集。訪談大綱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參考相關文獻所擬訂,其中包含進入中學前及進入中 學後,家長與孩子互動狀況之差異與轉變,以及家長如何運用相關資源與其學習 成長之歷程(附錄二)。

四、研究同意書

札式訪談開始前,研究者會先再次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受訪者權益等相 關倫理事項,在確認受訪者充分瞭解並同意參與研究後,請受訪者簽署一式兩份 之研究同意書(附錄三)。

五、訪談本記

於每次訪談結束後,研究者立即寫下訪談本記,記錄訪談過程中出現的重要 訊息,其中包含研究參與者的情緒、態度變化,以及其他非口語訊息。此外,研 究者於訪談過程中所出現之感受、感想以及後續的反思,亦為本記的補充內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