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之訪談文本資料採用主題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進行分析。主題 分析法為質性研究資料的分析方法之一,其特點在於不做預先設定或抽象概念的 資料分類,而是使用發現取向的開放編碼,詴圖從一堆瑣碎、雜亂無章的的研究 素材中抽絲剝繭,整理歸納出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意義本質,並以主題的方式呈現,

其目標在於發現蘊含於文本中的主題,以及發掘主題命名中語詞背後的想像空間 與意義內涵(高淑清,2008a)。

主題分析法基於詮釋分析學「整體—部份—整體」的詮釋循環架構,其分析 過程需來回於文本與詮釋之間,亦即在綜觀整體與細察部分間來回省視,以真札 達到瞭解的境界。主題分析法的分析流程包含七個步驟:

一、述說文本的逐字抄謄

將訪談的口語資料轉成逐字稿,即一字不漏地謄寫訪談內容,包括沉默、表 情、聲調及現場偶發事件等,都要據實描述,以利於訪談情境的掌握與再現。

二、文本的整體閱讀

閱讀整個文本的內容,以宏觀受訪者整體生活經驗的大塊陎,此時研究者需 懸置自己原先對經驗的詮釋,或先前具備的知識背景,完全進入受訪者的生活世 界中,讓受訪者的顯明重要的經驗描述從文本中自在地呈現,並寫下個人對整個 文本最初的理解與初步省思。

三、發現事件與視框之脈絡

即時掌握由整個文本中躍出的重要訊息陎向,並直觀地將其標記、編碼與註 解,接著是理性地逐步檢視「事件」(incident)與「視框」(framing)之意義編碼,

並從中決定個別「意義單元」(meaning units)之命名。意義單元之斷句與編碼,

即是依據文本中出現之最小獨立意義、事件或觀點,分別斷開為一個小段落並給 予編碼,接著再給予意義之命名。例如受訪者 A 第一次訪談的第五次發言內容中 的第二個小段落,即給予 A1-5-2 之編碼。

以受訪者 A 為例:

A1-59-3:可是重點是他要講得出來,他如果什麼都不說,只說我明天 不上學,那這個我就沒辦法接受。

(意義單元命名:如果孩子不說出理由,則不會接受他請假不上學)

A1-99-6:所以我以前其實心裡...喔!我覺得就是那種(嘖)幸福的那 個期望啊,降到很低很低。

(意義單元命名:以前對幸福的期望降到很低)

四、再次整體閱讀文本

再次閱讀整個文本的內容,幫助研究者再回到整體經驗的省思,再一次浸濡 於受訪者的經驗世界。藉由一次次重新閱讀文本及反思的過程,研究者會產生不 同於初次整體閱讀的「新的理解」,此時的理解將進入下一波詮釋循環中的「整 體」。

五、分析經驗結構與意義再建構

研究者重新建構意義單元,從研究問題的角度去省視,或新增先前未看見之 意義單元,或重新命名意義單元,或合併相關的意義單元。藉由群聚(cluster)意 義單元形成子題,並逐漸產生初步的次主題,歸納初步的個別主題。

以受訪者 A 為例:

主題:彼此情感狀態的傳遞與相互影響 次主題:孩子對媽媽的生氣感到焦慮

意義單元

A1-21-6、A1-21-7、A1-22-1、A1-23-1 孩子被大聲嚇到後,會 因為怕媽媽生氣所以 哭

A1-21-8、A1-21-10、A1-23-1 孩子希望媽媽馬上變開心 A1-25-1 媽媽沒有馬上開心,所以孩子開始第二波吵鬧 A1-26-1 孩子的情緒會鬧很久

六、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

將主體的初始經驗在研究者的分析轉化下,成為一個聚焦的、重點的或有意 義的經驗之集合,且透過「子題、次主題與主題」之命名而形構成共同主題之組 型。在此分析過程中,研究者需將抽離歸納出的共同主題之組型,再放回研究問 題及整體情境脈絡中,以不斷檢視與現象質問的方式,反思共同主題是否回答了 研究問題,以及是否真實呈現了現象本質等問題。

最後本研究所定義之親子互動依據江德怡(2007)所提出,依互動的內容、

頻率及媒介,區分為心理互動、身體互動及語言互動三個陎向予以歸類。

七、合作團隊的檢證與解釋

包含研究者、指導教授、研究同儕以及研究參與者等,在研究進行過程中,

針對各項研究工作的計畫、執行、歷程、成果等,進行意見的交換與討論,以協

助研究者產生深層的洞察與了解,並維持研究歷程的品質,以期能達成具有嚴謹 性的研究成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