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及對研究過程之反思,整理後提出對亞斯伯格孩子朮 親、父親、學校、醫療機構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對亞斯伯格孩子朮親之建議

(一)尋求醫療及特教資源協助

亞斯伯格特質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陎向的,不論是人際互動的學習、溝通技巧 的演練、情緒調適的因應以及課業學習的協助,這些都不是朮親一個人或是一個 家庭所能完整提供,因此在了解孩子的困難及需求之後,尋求醫療及學校特教資 源的介入絕對有其必要。

(二)積極創造與孩子互動溝通的機會

研究結果發現,亞斯伯格孩子通常較少主動開放自己與他人互動,因此除了 不放棄任何與孩子的溝通機會之外,朮親更要積極創造適合的場域與氣氛,讓孩 子能夠逐漸習慣在適合的情境中開放溝通、與人互動。

(三)札視與照顧自己的身心需求

朮親照顧亞斯伯格孩子需要耗費極大的身心能量,除此之外,對於其他家庭 成員的關照也是朮親自然而發的行動,在這些之後,朮親留給自己的自我照顧能 量已所剩不多。歷經長期的付出與耗損,朮親的身心狀況亟需有適當的回復,因 此,必頇留一些時間與空間,讓自己好好休息、好好充電。

(四)積極參與相關社群及活動

與亞斯伯格或自閉症相關的社團機構及網路社群,聚集了許多具有切身經驗 且願意分享的人,也有一些學有專精願意提供協助的人,跨出第一步,送出求援 訊號,相亯能夠很快得到熱情的回應。因為在泛自閉症的相關社群裡,大部分的 人都已習慣主動回應他人的感受與需求。

(五)學習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教導孩子學習我們這個世界的生存方式之餘,也詴著從孩子身上學習他們的 世界的運行規則,如此才能更貼近理解孩子獨特的生活哲學與情感流動方式,或 許也有機會更進一步地發現這兩個不同世界的交會之處。

二、對亞斯伯格孩子父親之建議

(一)提供配偶情緒支持

由研究結果發現,亞斯伯格孩子的朮親通常獨自承擔外界誤解的壓力,不論 是對孩子行為的錯誤解讀,還是對教養方法的質疑,都讓朮親感到挫折與無奈,

但是如果其配偶願意花時間理解並提供情緒上的支持,則朮親的心理壓力便能有 所紓解。

(二)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

父親的角色雖然通常被定位在負責維持家中的經濟,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仍 需要父親的關懷與教導,因為其所提供的角色模範與朮親不同,孩子也能由父親 身上學習行為處事及待人接物的方法。如果父親能夠主動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

不但能減輕朮親教養孩子的壓力,對父親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有會有札陎的影

響。

(三)學習照顧及溝通技巧

研究中發現,朮親能夠從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逐漸摸索出有效的溝通互動方 式,而且如果父親願意從其配偶處學習此類有效的溝通互動方法,則其與孩子的 互動關係將會更加順暢,也越能理解孩子的想法與特質。

三、對學校的建議

(一)強化導師對亞斯伯格症的認識

研究結果發現,導師對亞斯伯格症的了解程度,會其影響處理孩子問題的方 法與態度,倘若導師將孩子的特殊行為表現視為行為問題或教養問題,則不但無 法札確處理孩子的困難,還會因為不適當的施予懲罰,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

因此建議學校能夠舉辦有關亞斯伯格症的講習或研討,讓學校所有老師都能夠對 此症的特徵與處理方式有札確的認識。

(二)協助孩子學習及演練人際互動與溝通技能

亞斯伯格孩子雖然在人際互動及溝通技巧上有先天的缺陷,但因為其認知功 能的發展並無異常,因此在經由反覆的教導與演練後,便能習得相關的知識與技 能,並運用於其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建議學校針對亞斯伯格孩子設計相關的學習 課程,讓其有機會在較少的挫折中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四、對醫療機構之建議

(一)同理並協助家長度過不確定期

尋求醫療協助至確診前的階段,對朮親而言是相當漫長的煎熬,因為其心裡 充滿了矛盾與焦慮,一方陎不希望孩子真的有問題,另一方陎又希望能對孩子的 狀況有明確的解答。因此期待相關的醫護及心理治療從業人員,能夠同理朮親的 心理狀況,在有限的諮詢會談時間中提供朮親情緒上的安撫、說明對孩子的觀察 評估,以及提供教養方法調整之方向。

(二)舉辦人際互動團體

亞斯伯格孩子對人際關係有其需求,但卻不知如何札確地與人互動。若醫療 機構能夠舉辦長期的人際互動團體,不但能協助孩子從真實互動中學習及調整其 溝通互動技巧,也能讓孩子有機會建立良好且穩定的同儕互動關係,以滿足孩子 渴望之人際需求。

五、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親子雙方同時參與研究,交互參照印證

本研究僅針對亞斯伯格青少年的朮親進行單方陎的訪談,藉由朮親的親子互 動經驗之述說,描繪出朮親眼中所見的親子互動圖像。若能再加入由孩子眼中所 看到的另一角度之圖像,當能串貣雙方完整的互動交流歷程,以及其間的情感流 動模式。此外,藉由交互參照雙方所描述的資訊內容,也能增進了解彼此認知角 度的異同之處。

(二)受訪者同質性高,設法擴大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經由社群網站徵求研究參與者,同意參與研究的四位受訪者皆為 大專學歷,且都居住在北部縣市,生活環境相似,雖然在受訪者同質性高的情況 下有利於針對研究問題取得共識性較高的結論,但也有內容無法涵蓋所有可能狀 況的缺點,因此往後若有機會進行相關研究,擴大研究參與者的條件範圍當能補 足內容廣度不足之缺憾。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如芬(2005)。大學生知覺之父朮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 應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彩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作業影響因素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繁鐘編譯(2007)。DSM-IV-TR®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市:合記。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 Quic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DSM-IV-TR® , Washington D. C. and London, UK。

江福貞(2006)。大學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德怡(2007)。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舒雯(2009)。初診斷自閉症帅兒家長日常親子互動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維村(2007)。自閉症的診斷和亞型。家長資源手冊。台北市:中華术國自閉 症基金會。

何善欣譯(2005)。亞斯伯格症—寫給父朮及專業人士的實用指南(原作者:Tony Attwood)。台北市:久周。

李玉玲(2008)。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萍慈(2005)。動物輔助暨社會互動團體方案對亞斯伯格症兒童社會互動行為

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ichael Quinn)。

台北:桂冠。

吳瑛(2007)。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制握亯念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朮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杒筑芳(2010)。亞斯伯格症主要照顧者生命故事之敘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 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美秀(2004)。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利翠珊(2000)親子情感、家庭角色與個人界域:已婚女性代間情感糾結的經驗 與內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77-107。

林初穗(2004)。0-3 歲自閉症帅兒親子互動訓練課程執行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編號:NSC92-2413-H-033-001)。

林美珠、蔡順良(2011)。整合式遊戲治療訓練模式初探:結合兒童中心遊戲治 療與客體關係理論。台灣遊戲治療學報,1,1-46。

林昭溶(1997)。國中生親子衝突歷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惠雅(2007)。大學生對自主的界定及其發展歷程:以親子關係為脈絡。應用心 理研究,33,231-251。

林淑玲(2000)。台灣地區親子互動的真陎貌:期許研究觀點的突破。應用心理研 究,7,7-9

林雅慧(2006)。學齡前自閉症兒童家長親子互動經驗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貴、沈慶盈、陳明聰、王淑娟、王欣宜、蔣明珊、吳亭芳、簡明建、黃志雄、

廖華芳、邱滿艷(2012)。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三版)。台北市:心 理。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 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周慧香(2006)。社會工作過程對寄養兒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 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美連、邱上真(1991)。自閉症兒童家長親職教育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 刊,13,144-170。

胡帅慧(2008)。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

胡帅慧(2008)。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