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程序主要參考曾淑賢等人(2006)的研究方法,透過非參與式的自然觀察 方式進行。觀察重點聚焦在班級教師與特殊幼兒、班級教師與一般幼兒之互動,

藉以拍攝研究對象在融合班級中的活動資料,登錄幼教老師與幼兒行為類別與次 數,以瞭解教師與幼兒互動中的主動與回應行為的情形。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錄影影帶拍攝、以及行為觀察 檢核表。使用工具分述如下:

一、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修訂版(ECERS-R)

本研究以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修訂版(ECERS-R)(Harms, Clifford, &

Cryer,2006),作為評定融合班級學習環境品質之工具。Harms 等人將環境品質概 念轉化成具體可觀察的評量架構,包含有七個子量表,分別為:空間與設施、個 人例行照顧、語言-推理、活動、互動、作息結構以及家長與教師。本量表為七 點量表格式,共 43 個題項,每個題項以 1(不適當)、3(最低要求)、5(良好)、

7(優良)來描述品質。評量結果可以獲得一個總平均分數和七個子量表平均分數,

平均分數在 1 至 7 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學習環境品質越佳。

ECERS-R 是由廣為人知的 ECERS 原版所修訂而來。它保留了原有的概念架 構、評分方法與實施流程。由 ECERS 長期研究歷史顯示,它所評定出來的品質具 有良好的預測效度,而修訂版亦繼承該優點。由整體量表來看,兩個量表的觀察 者間皮爾森積差相關為.921 和史比爾曼等級相關為.865,組間相關為.915。這些數 值都在一般可接受的範圍內,且其整體同意度相當高。這些所有的數值和原來 ECERS 的同意度是相類似的。實地測試本修訂量表在評分指標、題向和總分上具 有相當可接受的評分者同意度。

為了便於研究之統計分析,本研究將各幼托園所在 ECERS-R 的得分情形,區 分為七個等級,分別為:不適當(1~2 分)、不足(2~3 分)、最低要求(3~4 分)、

尚可(4~ 5 分)、良好(5~6 分)、非常良好(6~7 分)、優良(7 分)。

為了建立評分者信度,研究者在九十六年十月參加由台東大學兒童發展中心 舉辦的「ECERS-R 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評分員工作坊」,訓練內容包括講習、實地 評核與信效度訓練,結訓時研究者與其他評分員評核信度達 85%以上。本研究由 研究者與另一位受訓過的評分員共同進入融合園所進行 ECERS-R 環境品質評估,

兩人的評分員一致性信度達 90%。

二、錄影帶拍攝

為了便於分析本研究以錄影帶拍攝方式紀錄所有研究對象在融合教育環境中 的課堂互動狀態。為不影響融合班級中師生互動的自然樣貌,本研究採取非參與 式觀察方式,每次觀察拍攝一個焦點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情形,每個幼兒觀察 拍攝兩次。

為了顧及拍攝資料之品質,在欲拍攝之目標時段或活動開始前即預備好,從 上一活動結束後之轉銜活動時間即開始拍。且在能收到適當音量的情況之下,儘 量以廣角方式拍攝,以納入拍攝對象及其附近至少在其手臂張開範圍的人物。並 在正式拍攝取樣前,與協同研究者經過拍攝訓練信度達90%,才正式進入機構進行 拍攝工作。

表3-2 拍攝時間與活動型態一覽表

活動型態次數/百分比 平均長度

最長/最短 小組 團體 自由 全體幼兒 29.27(17/39分) 33(27.5%) 74(61.67%) 13(10.8%)

特殊幼兒 29.25(17/39分) 16(26.67%) 37(61.67%) 7(11.67%)

一般幼兒 29.28(17/38分) 17(28.34%) 37(61.67%) 6(10%)

本研究中之師生互動錄影帶,每位幼兒被拍攝的平均總長度為29.27分鐘,最

長的有39分鐘,最短的是17分鐘。其中特殊幼兒被拍攝的平均總長度為29.25分鐘(最 長的有39分鐘,最短的是17分鐘);一般幼兒被拍攝的平均總長度為29.28分鐘(最 長的有38分鐘,最短的是17分鐘)。拍攝到的活動類型包含小組活動、團體活動、

自由活動,全體幼兒在團體活動被拍攝的次數最多共74次占61.67%,其次是小組活 動33次占27.5%,最後是自由活動13次占10.8%。其中特殊幼兒在團體活動被拍攝的 次數最多共37次占61.67%,小組活動16次占26.67%,自由活動7次占11.67%;一般幼 兒在團體活動被拍攝的次數最多共37次占61.67%,小組活動17占28.34%,自由活動6 次占(10%)

三、行為觀察檢核表

本研究的行為觀察檢核表,乃是參考曾淑賢等人(2006)所設計的行為觀察檢 核表,並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改編而成。本檢核表包含:(1)基本資料:觀察 時間、活動型態、教師和幼兒代號….;(2)主動行為和回應行為的型態和次數。

使用的方法如下:

1. 記錄影帶之時間: 由活動開始(老師給予開始的訊號或兒童開始探索)三 分鐘後連續 30 分鐘內,一分鐘觀察,一分鐘紀錄。

2. 登錄活動的型態:分為團體、自由與小組活動

(1). 團體:全班共同參與的活動,教師互動的對象以全班幼兒為主。

(2). 自由: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活動的時段。

(3). 小組:幼兒分組同時進行活動的時段。

3. 登錄互動行為之內涵:在紀錄時需記下時間序與前一分鐘所觀察到的下列 行為代碼。

(1). 一般、特殊兒童及教師之主動:以口語或肢體等形式,對一特定對象 建議或開始一個互動,直到二人皆離開此互動,才算結束。

(2). 回應行為:分為六類

I. 無,即當對方在主動者約二手臂張開的距離內,忽略對方。

II. 例行照護,如擤鼻涕等,但無互動。

III. 基本教導,即回應非社交性問題(與人無關的問題)或給指令。

IV. 簡單回應或觀察,即回應社交性問題(與人相關的問題)或注意觀 察對方但未參與。

V. 中度回應,即回應並延伸對方的社交性問題或邀請(展現繼續互動 的意圖)。

VI. 強度回應即熱絡的互動甚至包括肢體接觸。

其中(I)表示無互動,(II)、(III)、(IV)的互動僅是生活上的照顧或觀察 並無實質社會性的互動成分,只有(V)、(VI)的互動是真實具有社會性互動的 成分,是有意義的社會互動。

第四節 研究步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