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對質性研究而言,研究者本身為主要的研究工具,除此,還可能使用輔 助性工具,以及紀錄的工具(紐文英,2007),以下分別尌此三方面依序說明 本研究工具—研究者、訪談大綱與紀錄工具。

壹、研究者

研究者本身在質性研究中為關鍵的研究工具,研究者個人因素會對研 究產生莫大影響,以下說明研究者的學識與背景、研究者的專業學科訓練 以及研究者的角色。

一、研究者的學識與背景

研究者出生於 1985 年 10 月,在苗栗縣通霄鎮居住成長,並在通霄鎮 學校規模最大的通霄國小與通霄國中接受國民教育。當時社會期待學業成 績優異的女生未來擔任教職,父母親也同樣在研究者成長過程中說:「長大 當老師最好」。擔任教職也成了研究者的心願。始料未及,1994 年開放多元 師資培育,日後產生教職供需失衡的結果。

2001 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如願考上了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新竹女

程的師培生未來錄取教職的機率驟降的情況,直接打擊研究者未來從事教 職的心願。此外,研究者對於教育改革特別敏感,發現求學歷程總是深受 新制教育政策影響,包含高中與大學升學考詴制度皆是第一屆辦理、教科 書一綱多本的開放等等。

2004 年大學指定考詴完畢,在登記分發的選填簡章中,赫然發現了位 於南投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設有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也許期盼能從中 找尋瞭解教育政策如何制定、立意與執行,因此成了研究者的第一志願,

並幸運的錄取了。同時,也留意到 46 位高中同學中,有 10 位同學錄取師 範學院與師範大學相關教育學系,為數不少。

研究者在暨大教政系求學期間,教育部面對師資人力供需失調的問 題,於 2004 年 12 月提出《師資培育數量與規劃方案》,控制師資培育的數 量,規劃三年內至少減少師資培育量達 50%。隔年,2005 年師範學院改制 為教育大學,讓研究者印象深刻,也關心傳統素以師資培育聞名的教育大 學未來辦學走向,課程規劃如何衡量教育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科目之間的 比重,甚或是大學與教育大學合併等議題。

2008 年自暨大教政系畢業後,研究者到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攻讀碩士班。此時,身邊的高中同學正逢教育實習,研究所室友以及同學 大部分皆完成教育實習課程,總會提及與分享在實習學校實習輔導歷程的 所見、所聞與所感。其中有些同學適用舊制實習輔導,有些同學適用新制,

同學時常感嘆實習輔導制度的驟變,讓實習教師身分變成實習學生的身分 待遇大不相同,激發了研究者對於實習輔導制度變革的好奇。正巧在研究 者尌讀碩士班二年級時,指導教授亦正進行實習輔導制度變革相關研究,

並提供了「師資培育大學遴薦優質教育實習機構計畫」的訊息,當下即激 發研究者對此計畫進行研究之興趣,針對 2009 年師培大學與優質教育實習 機構初始辦理「師資培育大學遴薦優質教育實習機構計畫」的執行情況進 行深入的探討,期望此項計畫未來能更達成預期的效益。

二、研究者的專業學科訓練

研究者在碩士班期間,修習了「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獨立研 究」等專業研究訓練課程。「教育研究法」在教授的指導下,研讀了有關教 育研究之相關文獻,針對不同研究方法,包括調查法、實驗法、質性研究 及行動研究等進行練習作業,對採用上述不同方法的碩士論文,進行分組 討論評析的訓練。在質性研究方法上,做過觀察與記錄、訪談、逐字稿轉 譯、編碼等作業之演練,充實了研究者質性研究的知能。

在「質性研究」課程中,研究者接受了觀察、訪談、紀錄、逐字稿與 編碼繕寫、資料分析歸納討論,完成質性小論文等訓練,並自願將自己所 做的訪談逐字稿做為課堂範本,經教授之指教與建議使研究者在研究技術 上得到許多成長,對於往後進行訪談時亦能多加留意該注意之事項。

關於本研究主題內涵,研究者在撰寫研究論文中,為對師資培育大學 遴薦優質教育實習機構計畫深入的瞭解,參閱的相關文獻包含:國科會專 案研究、教育部方案計畫、法規命令、期刊及書籍等。釐清師培大學與教 育實習機構雙方實習合作契約的法源依據流變,概覽雙方在遴選、審查、

簽約合作過程,針對教育實習機構遴選制度之問題,做一番整理討論,並 瞭解為解決教育實習機構功能發揮良莠不齊問題的方案計畫,以及瞭解優 質教育實習機構背後以專業發展學校做為中心精神,奠定研究者對師資培 育大學遴薦優質教育實習機構計畫相關知識內涵,以助於本研究的執行。

三、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扮演的角色會對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的互動產生作用,進 而影響研究的結果;因此研究者頇釐清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 色,注意自己的個人特質、身分地位與受訪者的關係(陳向明,2002;鈕文 英,2007;鄭瑞隆譯,2008)。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研究者所扮演的是觀察者、訪談者及詮釋者的 角色,為避免研究對象擔心研究者帶著批判的角度,審視雙方在實習合作

上的相關事宜,而對資料提供上有所保留,因此在訪談時,研究者將以第 三者客觀的角度,清楚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師培大學與優質教育實 習機構雙方執行遴薦計畫之情況、困難以及因應策略,參與研究者所提供 的寶貴的經驗,可以提供給其他師培大學、教育實習機構以及教育行政機 關在師資培育教育實習規劃上之參酌,尋求更順利推展計畫的可能方式。

在資料整理的過程中,研究者扮演的是文字轉譯與歸納的角色,而在 資料分析時,研究者變成為資料分析者的角色。無論擔任何種角色,研究 者皆避免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而對資料做出不適當的詮釋。

貳、訪談大鋼

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訪談,研究者將事先擬定之訪談大綱,

做為訪談進行的指引,利於資料蒐集上具有系統性並保有彈性。本研究依 據第一章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參酌第二章文獻探討內容及研究者所蒐集 的文件資料編製訪談大綱,訪談大綱題目因師培大學與優質教育實習機構 執行項目而有所不同。訪談內容為:師培大學與優質教育實習機構進行「師 資培育大學遴薦優質教育實習機構計畫」的執行情況,執行所遭遇到的困 難以及面對困難的因應策略,最後是師培大學與優質教育實習機構對「師 資培育大學遴薦優質教育實習機構計畫」之看法與建議。

參、紀錄工具

本研究除了在訪談過程中以實地筆記記錄之外,為完整真實記錄訪談 內容,避免重要訊息有所疏漏,在徵求受訪者同意後,訪談過程中同步進 行錄音,以詳實記錄全程資料。此外,為免紀錄工具發生不可抗力之因素,

而無法發揮紀錄功能,研究者每次訪談必定準備兩支以上錄音筆或具錄音 功能的 MP3 進行紀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