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之工具有:魏麗敏(1996)所編製的學習動機量表、研究者 自編的幼童軍教育活動教學計畫實驗課程及、研究者自編的單元活動回饋單 及幼童軍教育活動總回饋表共三項,茲分述如下:

壹、學習動機量表

本研究係採用由魏麗敏(1996)所編學習動機量表,『該量表係依照Graham 和 Golan(1991)、Hakkarainen(1994)、Marshall(1984)、Schunk(1989)、Skinner、

Wellborn 和 Connell(1990)等人的學習動機理論所編擬而成』(轉引自魏麗 敏,1996)。

該量表初編包含35個題目,預試量表先對國立台中師院附屬實驗小學、

台中縣崇光國小學生高年級464人(男生240人、女生224人)進行施測,再將 所得資料進行各題的鑑別力分析,然後再用因素分析法,刪除鑑別力低於.30 以下,以及因素負荷量低於.30以下的題目,最後篩選30題確定為最後量表。

本研究所採用的學習動機量表經因素分析後,共有四個因素,因素一涵 蓋努力爭取成功、努力追求成功以獲得尊重、掛記功課無法早日完成、獲得 成功最為重要、追求成就感、尋求別人保證而下決心、幫助別人以獲得成就 感、努力學習、不斷努力不怕困難、先工作再遊戲等題目,將此因素命名為

「追求成功」(seekingsuccess);因素二則包含成績不好不灰心、工作不理想會 放棄、專心學習有困難、沒有興趣就不用心學習、不考試就不想念書、無法 按時做完作業、功課難會放棄學習、喜歡不要評定的科目等負向題目,將此 因素命名為「堅持性」(persistence);第三個因素則有喜歡讀書、標準訂得高、

花更多時間讀書、喜歡具挑戰性工作、勤奮用功、解決困難頗為興奮、不懂 會請教他人、認真努力以獲得他人好感等題目,因此將此因素命名為「目標 導向」(goal-oriented);第四個因素則包括有不能完成會有失敗感、成功不能

掌握、認識重要人物以獲得成功、不能名列前茅會不高興等,因此將此因素 命名為「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 α

=.92,此量表雙週重測信度是.89。是一份甚佳的評量表。

本量表採四點量表法,由受試者依實際情況從「非常符合」、「符合」、

「不符合」、「非常不符合」選項中勾選一項與自己動機最符合者。計分方 式正向題即依以上順序給4、3、2、1之加權分數;反向題即依以上順序給1、

2、3、4之加權分數,再計算其總分,作為學習動機之指標。得分愈高,表示 其學習動機愈佳、愈積極;反之得分愈低,表示其學習動機愈差、愈消極。

本量表正向計分題為1、2、3、6、7、8、9、10、11、13、14、18、19、20、

21、22、23、25、28、29等題,其餘均為反向計分。本量表在正式施測時以

「生活經驗調查表」稱之。

貳、幼童軍教育活動實驗課程

本研究針對實驗組學生施以幼童軍教育活動實驗課程,實驗課程包括八 個單元,每次80分鐘,以下就針對課程編製過程、前導性課程及教學內容、

方式及時間分別敘述之。

一、課程編製過程

研究者依據李咏吟(1993)所述 Brophy之學習動機策略為主軸,以結構 性班級輔導的方式,分為四個階段(探索期、轉換期、運作期、結束期)。

另外參閱中國童子軍總會(2004)頒訂之「中國童子軍幼童軍活動進程合格 標準」及教育部(2003)頒佈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 習領域實施要點」,及九十七年十月才公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 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進行實驗課程編擬。在設計課程之前先確認 幼童軍教育活動之特性,依小隊合作學習及團集會動、靜穿插原則,採用做 中學、學中做之方式設計實驗課程。

除了上述內容外,研究者參閱蔡炳炎(2006)編製之童軍探索教育活動 課程方案。本課程融入各項生活所需技巧及現實環境情況於遊戲活動中實施 教學,期望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

二、前導性研究

為使本研究之幼童軍教育活動融入綜合活動課程,能夠更符合正式上課 時使用,研究者於2008年11月5日至2008年12月25日,徵得樂活國小幼童軍社 團任課老師之同意,以該組五、六年級學生進行前導性教學,目的在瞭解此 課程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之缺失及需要補強修改之處,藉此讓研究者對實驗 課程有更進一步的熟練機會,並且掌握關鍵點及找出盲點。前導性教學完畢,

並與該社團任課老師交換意見,並請指導教授魏麗敏博士對教學計畫提出指 導。修正如下:

(一)實驗課程原本以六週規劃,為加強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將課程延長 為八週。

(二)每次活動結束前,應有一段時間作為情緒沈澱、反思分享教學。

(三)活動時間需做適度調整,有幾次活動時間未有效控制,結束會感到匆 促。例如:第一次活動的隊歌、隊呼設計,不論完成與否皆須交代學生 課餘要小隊作業一起完成。第四次活動中的分站活動,必須要求學生依 時間規定完成各站任務。第五次活動的急救法範圍較廣,應以書面提供 學生參考,教師就重點提示學生,實作部分僅就日常遇到的狀況做操作 練習,以免造成時間延宕。

(四)故事的講述掌握技巧及時間的控制要得宜,以增進學生參與的動機。

(五)要遊戲部分操作,適可而止,於高潮中結束,讓學生有意猶未盡的感 覺。

(六)配合協助的教師協同教學,可增加學生的新鮮感,要事先與協同教師 討論取得默契。

(七)分站部分進行可訓練由小隊長擔任。

(八)有協同教學的教師時,可做觀察學生學習情形的記錄,最為日後資料 分析的參考。

三、實驗課程專家效度之建立

本研究編製完成之實驗課程計畫,作完前導性研究後部分修正,為求實 驗課程更符合研究的需要,希望藉由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的提供建議,於 是廣泛與具有幼童軍專業背景且目前任職於國民小學之校長、主任、教師及 專家學長交換意見,並請教授們審閱後給玉建議,然後依建議修改完成實驗 課程計畫,作為研究實驗工具之用,參與之學者專家以及富有實務經驗的教 育工作者如表3-3及表3-4

表3-3 本研究實驗課程專家效度學者專家(依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學經歷

呂建政教授 美國伊利諾大學休閒研究哲學博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翁福元教授 英國雪菲爾大學社會學系哲學博士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

張淑芳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副教授

魏麗敏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兼人文社會暨藝術學院院長

表3-4 本研究實驗課程專家效度實務經驗教育工作者(依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職稱及幼童軍活動經歷

王秀珍老師

臺中縣大甲鎮文昌國小教師 臺中縣自然與科學領域專任輔導員

中國童子軍總會國家研習營 木章持有人

王姝媛老師 臺中縣大里市塗城國小教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研究所進修 中國童子軍總會國家研習營 木章持有人

王萬雙主任 臺中縣霧峰鄉桐林國小主任

中國童子軍總會國家研習營 助理訓練員

沈俊達主任 臺中縣豐原市福陽國小主任 健康與管理學院碩士 中國童子軍總會國家研習營 助理訓練員

范國樑校長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臺中縣潭子鄉新興國小校長 臺中縣童軍會副總幹事 中國童子軍總會國家研習營 訓練員

徐世敏主任 臺中縣新社鄉崑山國小退休主任 中國童子軍總會國家研習營 訓練員 董娜娜主任 臺中縣新社鄉崑山國小退休主任

中國童子軍總會國家研習營 助理訓練員

蔡炳炎主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臺中縣豐原市富春國小主任

中國童子軍總會國家研習營 助理訓練員

羅雪美主任 臺中縣東勢鎮新盛國小主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研究所進修 中國童子軍總會國家研習營 木章持有人

四、教學者與協同教學者

本研究的幼童軍實驗課程,由研究者自行編擬課程與教學,教學者 與協同教學者亦是研究工具之一,以下就教學者及協同教學者的經歷與 專業背景作介紹:

(一)教學者教學經歷與專業背景

本研究之教學由研究者親自擔任教學者,研究者任教於國民小學二十五 年,且兼任教務、訓導、總務及輔導行政工作多年,從接受幼童軍木章訓練 開始,實際參與帶領童軍團達二十多年。研究者在擔任班級導師之際,即已 開始嘗試以童軍活動中的小隊制度、榮譽制度及徽章制度強化班級經營,就 體悟到童軍教育活動是班級經營的利器,進而持續參加木章訓練、助理訓練 員訓練,獲頒木章成為國家訓練組員,為推動幼童軍教育活動而努力。亦曾 參與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領域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輔導團的運作,

嘗試將幼童軍教育活動與綜合活動、自然科活動結合,找尋幼童軍教育活動 的實施契機。同時研究者亦在校內積極推動幼童軍活動,培訓教師擔任義務 服務員,讓幼童軍團正常運作,並協助其班級經營。

(二)協同教學者教學經歷與專業背景

本研究由實驗組班導師擔任協同教學者,協助教學進行及課堂觀察。王 老師,任教於國民小學已近三十年,且歷任過教學、註冊、生教組長等行政 工作多年,更擔任過臺中縣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輔導團的 專任輔導員三年,回任級任導師仍積極負責,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創新教學,

本研究由實驗組班導師擔任協同教學者,協助教學進行及課堂觀察。王 老師,任教於國民小學已近三十年,且歷任過教學、註冊、生教組長等行政 工作多年,更擔任過臺中縣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輔導團的 專任輔導員三年,回任級任導師仍積極負責,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創新教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