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

Copied!
2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麗敏 博士

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

學童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白金樹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者 根據中國童子軍進程合格標準之幼童軍活動進程內容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 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之四大主題軸及十二項核心素養設計 幼童軍教育課程,以台中縣樂活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為對象,選取一班為實驗組, 另一班為對照組,實驗組成員接受每週一次,每次80分鐘共計八次之幼童軍教育 課程,而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兩組成員均於實驗處理前、實驗處理後 進行國小學童學習動機量表之施測,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4.0中文版統 計軟體進行相依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實驗組成員於實驗處理後另外 填寫課程回饋表,進而了解其對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之看法與感受。本研究主要 獲致以下結論: 一、幼童軍教育課程對於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具有顯著效果。在分量表 方面,追求成功與目標導向二項學習動機方面均有顯著效果,唯堅持性、控 制感等二項學習動機未達顯著效果。 二、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實驗組成員具有正向的影響,參與課程的成員所給予的回 饋大部分為正向反應。整體而言,學生喜歡參加幼童軍教育課程,也認為自 己表現很好,更覺得幼童軍教育課程對自己有幫助。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國小教育人員及未來研究提 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童軍教育課程、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cub scouting training program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ixth-grade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er designs the cub scouting curriculum that bases on Cub Scouting contents of China Scouts standard, the four subjects and twelve disciplin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outlines of Integrated Course’s ability target of Nine-Year Consecutive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sample of students is selected from the Loho Primary school of Taichung County. One class is considered the experiment sample, and the other class is the control sample. The experiment group has received one time one week of eighty-minute training of cub scouting program. This experiment is all eight weeks. The other control has not received the cub scouting training program. The students in participants are required to fill out learning motivation evaluation form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Finally, the gathering data is analyzed by t-test of correlated samples and one-way ANOVA. In addition to the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have to fill out another feedback sheets in order for the researcher to collec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experiment.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below.

1. The cub scouting program affects grievously to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e seeking success and goal orientation is higher influences to students; however, there is not any effective in the persistence and perceived control.

2. The student attends the cub scouting program is positive influences upon the experiment group of students. From the feedback data of the participants, it is found that students enjoy this cub scouting program. Generally speaking, students like to participate in cub scouting program. They feel that they benefit form the cub scouting program. It is very helpful to them.

To sum up, the research offers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and support to some future research in references.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幼童軍教育的意義與活動內涵………11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與內涵………23 第三節 幼童軍教育課程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63 第一節 研究設計………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65 第四節 研究步驟………77 第五節 研究倫理………81 第六節 資料處理………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5 第一節 全體學生學習動機前測組間差異情形………85 第二節 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影響效果………87 第三節 幼童軍教育課程回饋表之分析與討論………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 127 中文部分 ……… 127 英文部分 ……… 135 附錄 ……… 141 附錄一 幼童軍教育課程教學計畫 ……… 141 附錄二 幼童軍教育課程單元活動回饋單………189 附錄三 幼童軍教育課程總回饋表………190 附錄四 幼童軍教育課程協同教學教師回饋單………194 附錄五 施測量表使用同意書………197 附錄六 參與課程實驗同意書………198 附錄七 生活經驗調查表………199

(5)

表 次

表 2-1 中國童子軍總會各類童軍三項登記統計……… 16 表 2-2 中國童子軍總會中部五縣市幼童軍三項登記統計……… 17 表 2-3 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28 表 2-4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要點……… 37 表 2-5 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與內容……… 39 表 2-6 Brophy學習動機策略歸納……… 42 表 2-7 幼童軍教育可提供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 51 表 2-8 幼童軍教育活動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 54 表 3-1 研究實驗設計……… 63 表 3-2 研究對象人數分配……… 64 表 3-3 本研究實驗課程專家效度學者專家……… 68 表 3-4 本研究實驗課程專家效度實務經驗教育工作者……… 69 表 3-5 幼童軍教育課程毛克利的探險統整課程教學雙向細目表……… 71 表 3-6 幼童軍教育課程教學計畫……… 73 表 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組間差異之獨立樣本t考驗比較 ……… 86 表 4-2 實驗組在國小兒童學習動機量表前測與後測平均數相依樣本t考驗 87 表 4-3 對照組在國小兒童學習動機量表前測與後測平均數相依樣本t考驗 89 表 4-4 國小兒童學習動機量量表同質性考驗……… 90 表 4-5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學習動機量表上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91 表 4-6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追求成功分量表上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92 表 4-7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堅持性分量表上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93 表 4-8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目標導向分量表上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94 表 4-9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控制感分量表上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95 表 4-10 單元回饋活動單百分比統計……… 100 表 4-11 幼童軍教育課程單元回饋活動單「我有話要說」內容摘要………… 101 表 4-12 幼童軍教育課程整體感受程度統計……… 103 表 4-13 幼童軍教育課程各單元受學生喜歡或不喜歡的程度分析……… 105 表 4-14 幼童軍教育課程各單元受學生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摘要……… 108 表 4-15 學生自陳學到內容摘要……… 109 表 4-16 學生參加以後類似課程意願調查……… 110 表 4-17 學生想對老師說話內容摘要……… 111 表 4-18 協助教學者課堂教學觀察意見回饋……… 115

(6)

圖 次

圖 3-1 研究流程……… 77 圖 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組間平均數、標準差統計……… 86 圖 4-2 實驗組學生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統計……… 88 圖 4-3 對照組學生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統計……… 90 圖 4-4 幼童軍教育課程整體感受程度統計……… 104

(7)
(8)

第一章 緒論

近年來學校教育著重在追求卓越及多元化的發展,教育的腳步更開放、更自 主,學生學習領域也更寬廣。當今教育主管機關積極推動九年一貫教育課程,多 年以來除了加強統整、協同教學,更期望要發展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學生的學 習被期望將不再只是侷限於教科書的知識與課堂上的學習,新式教育理念推動者 更講究的是,親身體驗學習、自我探索,希望學生注重學習「過程」,而不是「結 果」,也能在「做中學」裡,獲取寶貴的知識與能力(許書維,200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學習是人類成長的必經歷程,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原動力。好奇心是人類學習 最原始的出發點,探索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又因人而異,學習當中又受到環境因素 的影響,黃德祥(1995)指出學生的各種學習活動,大抵受到個人與環境因素交 互作用影響。美國學者杜威曾說過:「想改變一個人,必先改變它的環境,環境 改變了,他自然也就跟著改變」。由此可知,個人的學習是在環境中進行,因此 環境的作用極為重要。本研究以學童的學習動機為出發點,設計幼童軍教育課程 提供學童學習,以了解兩者之間的關係。 壹、研究動機 童軍活動在世界上已有百年歷史,童軍活動是以大自然為場域,以做中學之 活動教育,有別於學校課程著重於室內活動。幼童軍的諾言「我願盡力、愛國家、 守規律」,其中的「我願盡力」,希望幼童軍能發自內心對自己期許能盡力做好 每一件事,更能保持積極的心,面對一切挑戰。學童是否願意學習、樂於學習, 則端賴學童是否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基於以下幾個原因,促使研究者從事本研究 的進行。

(9)

一、幼童軍活動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學校的教育體制中,幼童軍並不是正式的課程運作,以往都是以社團方式在 校園中運作,由於其特有的活動方式,吸引無數的青少年參加,從一些學者的研 究中可見,童軍活動的推動有助於學校教育,如陳鐵(1992)指出童軍教育活動 是以合作學習、榮譽制度、徽章制度、特定儀典、自願參加及由做而學等方法融 合而成的獨特制度,以達成其品格的培育、技能與知識的教導、健康與自我照顧、 助人與服務等方面的教育目的。呂建政(1988)也發現童軍教育的課程可以增進 學生自信,讓學生心胸更開放。吳國基、瞿德淵、張淑慧、許瑛珍(2005)提出幼 童軍活動是學校教育重要一環,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同時吳國基(2005)研 究指出學生參加幼童軍活動後可以改善人際關係。蔡炳炎(2006)研究指出幼童 軍活動對於增進學童自我概念具有顯著的效果,研究結論也顯示幼童軍教育活動 實施後,學生對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看法都是正向且積極的。范國樑(2006)研 究結論也指出教育人員對於幼童軍活動內涵之態度均有極高度的認同感,認為兒 童參加幼童軍活動對其合群的態度有幫助,有助於其表現善的行為、可以學習野 外生活技能、並增進其榮譽感及遵守規律的態度,以培養其良好品德,養成適當 的生活習慣,成為健全的國民;可激發個人的潛能,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積極參與社區和服務社會的精神,以補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功能之 不足。楊朝祥(2001)指出,童軍運動固然不宜侷限於學校,而應是社會教育的 一部分,但不可諱言的,如果能從學校的童軍活動開展,訓練更多的幼童軍、童 子軍,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童軍活動可從幼兒教育、國民教育開展到大專院校, 為社會的童軍運動奠下良好的基礎。 諾言、規律、由做中學、小隊制度等是童軍訓練方法,也是童軍運動的主要 內涵,將童軍的訓練方法、內涵、原則予以整合,與徽章制度、榮譽制度相結合, 設計系列晉級考驗、體驗的活動方案,施以循序漸進的進程教學,最適宜兒童的 學習,也能吸引兒童青少年的學習興趣。貝登堡爵士認為培養一位傑出的領導者 其目的不只是帶領資賦優異的孩子,更應能幫助那些魯鈍的孩子。童軍強調活

(10)

動,鼓勵是成功的助力,失敗者也應受到鼓勵。因此研究者藉本研究對幼童軍課 程對學童學習是否有幫助做驗證。 二、學生的學習動機會影響其學習表現 學業成就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但因個人能力及學習歷程的影響,會有不同 的發展結果。學生的學習動機會影響其學業表現,教師則是扮演學校教育中的前 線者,因此教師的領導行為對學生的學習歷程有其重要性。教育工作者通常期盼 學生能維持高度的學習動機,以便能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並且堅持到底,以提高 學習成就(魏麗敏,1999)。為增進教學的效果,教師應深入瞭解如何激勵學生 學習動機,並採取有效的激勵策略,正面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更加投入於 學習活動(Hofer,2006)。因此,激勵學生學習動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工作 之一。如盧青延(1992)針對國中補校學生的研究發現,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呈 正相關。張玉茹(1997)針對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動機的研究亦顯示,英語學習 動機與學習成就成正相關。賴珮以(2005)研究指出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具有正 相關。若要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宜從提升學習動機著手(周新富,1998)。在教 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的動機常是教學的第一要項,因此,提升學習動機是一切學 習的開始。 魏麗敏(1999)的研究中,學習歷程變項與學習結果變項之關聯分析顯示, 學習動機、教師學習支持程度自我調節學習較高組別之學生有較高的教室專注行 為。故對教學者而言,了解學習動機有其必要,利用許多有效的教學策略經營運 用以提升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成就。Cordova 和 Lepper(1996)認為人天生具有喜 歡學習的傾向,由柏拉圖至皮亞傑,都強調兒童具有喜歡學習的內在動力。 Busato、Prins、Elshout 和 Hamaker(2000)針對大學生的學校教育進行研究調查時 也發現到,學生的智力、人格特質、動機與學業成就有正相關,亦即學生有較高 的智力、較好的人格特質、較強烈的學習動機,相對的較容易獲得學業成功。學 習動機影響學生的學習,也影響其學習的成就,因此,若能增進學生學習動機, 對提升學生學習是有助益的。若能透過幼童軍教育活動,系統規畫作課程統整,

(11)

以童軍小隊制度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善用榮譽及徽章制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便可提供教學模式的另一參考。因此,本研究規劃幼童 軍教育活動課程,配合各種激勵學習動機的策略,以達到提升學童學習動機之目 標,是研究者研究的動機也是現今教育應當重視的課題。 三、幼童軍教育課程在學校教育實施之空間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範圍包含各項能夠引導學習者進行實踐、體驗與省思, 並能驗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原國中小的輔導活動、童軍活動、家政活動、團體 活動等,因頗能符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故包含在該學習領域的範圍 內(教育部,2003)。輔導活動、童軍活動、家政活動三大活動中,尤以童軍教 育活動可融入在綜合活動中來實施達成十大內涵。幼童軍教育活動可以改善同儕 關係,而良好的同儕關係可以使兒童在充滿自信中獲得他人的肯定,更進一步獲 得自我肯定,獲得成就後增強學習的動機,原本幼童軍活動是以社團活動存在於 各校園中,只有參加的幼童軍才有機會接觸,若能將幼童軍活動融入在課程中實 施,會使得幼童軍活動更普及化,更多兒童及青少年受惠。研究者的動機著眼以 幼童軍教育為基礎,規劃統整的主題活動,以了解學童對幼童軍教育課程的喜好 感受為何,作為課程規劃的參考。 四、研究者知識背景,激勵研究的進行 研究者任教於國民小學二十多年,且兼任教務、訓導、總務及輔導行政工作 多年,從接受幼童軍木章訓練開始,實際參與帶領幼童軍團達二十多年,發現幼 童軍教育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個人在擔任班級導師之際,即已開始嘗試以童軍 活動中的小隊制度、榮譽制度及徽章制度強化班級經營,就體悟到幼童軍教育活 動是班級經營的利器,進而持續參加木章訓練、助理訓練員訓練,獲頒木章成為 國家訓練組員,為推動幼童軍教育活動而努力。在校內積極推動幼童軍活動,培 訓教師擔任義務服務員,並協助其班級經營。近年來,教育部推動精進教師課堂 教學能力計畫,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課堂教學之能力,落實教學現場的經驗分 享與回饋,改進教學技巧,並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分享教學經驗,開發

(12)

教學內容,精進教育專業知能,促進親師合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提升教育 品質。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本研究,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實施幼童軍教育課程, 藉此提升學童學習動機。同時希望透過幼童軍教育課程之規劃,從培養學童對人 對物之正當態度到養成優良品格;從培養群性到落實生活教育實踐力行;從「做 中學,學中做」到養成心中常存日行一善、服務助人之信念,以肯定國小幼童軍 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綜上所述,為突破幼童軍教育目前發展之瓶頸,讓課程呈現另一種教學模式, 了解幼童軍教育活動除了以社團方式進行外,可否普遍在課程中實施是一個考 驗,因此研究者依據中國童子軍進程合格標準之幼童軍活動進程內容及綜合活動 學習領域綱要中之分段能力指標之四大主題軸及十二項核心素養,規劃一套幼童 軍教育活動實驗課程,於研究者服務學校之高年級學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實 施,再驗證其教學結果對學童學習動機的影響情形。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瞭解幼童軍教育課程實施,是否有助於國小 高年級學童提升學習動機。冀能透過理論探討與實驗研究之結果,提出建議做為 國內國民小學推動幼童軍教育課程之參考。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之影響。 二、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實施幼童軍教育課程的看法。 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國內國民小學推動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及提升學 童學習動機有所助益。

(1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設: 假設一:幼童軍教育課程在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的效果上,實驗組學童 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童。 1-1 接受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之實驗組學童在影響學習動機追求成功上之效 果,有顯著提升。 1-2 接受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之實驗組學童在影響學習動機堅持性上之效 果,有顯著提升。 1-3 接受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之實驗組學童在影響學習動機目標導向上之效 果,有顯著提升。 1-4 接受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之實驗組學童在影響學習動機控制感上之效 果,有顯著提升。 1-5 接受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之實驗組學童在影響學習動機追求成功上之效 果,顯著高於對照組學童。 1-6 接受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之實驗組學童在影響學習動機堅持性上之效 果,顯著高於對照組學童。 1-7 接受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之實驗組學童在影響學習動機目標導向上之效 果,顯著高於對照組學童。 1-8 接受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之實驗組學童在影響學習動機控制感上之效 果,顯著高於對照組學童。 假設二:實驗組學生對綜合活動實施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有正向之看法與感受。

(1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相關的變項名詞界定如下: 一、幼童軍教育課程 幼童軍,乃指八至十二歲兒童參加的一種童軍社團,在經過家長許可下自願 參加幼童軍活動的學生。藉由做中學,學中做,透過寓教於樂及實踐、體驗的活 動方式,同時運用小隊制度、徽章制度、榮譽制度,激勵兒童自發性的服從長上, 幫助他人、不說謊話、不怕困難,爭取榮譽的向上向善的態度,培養成為良好公 民的教育活動。 本研究之幼童軍教育課程,是指研究者參考中國童子軍進程合格標準之幼童 軍活動進程內容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分段能力指 標之四大主題軸及十二項核心素養,編寫之幼童軍教育課程教學計畫,計八次課 程之活動課程,以此瞭解學童在學習動機之變化情形。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 國小高年級學童指在公私立國民小學高年級就讀之學生。本研究中之高年級 學童係指2009年度就讀於臺中縣樂活國小(化名)所選取之二班六年級學生,每 班30人。 三、學習動機 本研究所稱學習動機是指受試者對於學習的努力、堅持、朝著目標前進,會 努力克服困難的內在促動力量。本研究以魏麗敏(1996)所編定的「學習動機量 表」得分作為受試者學習動機的指標,得分越高,表示學習動機越強烈,反之越 弱。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就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以臺中縣樂活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選取一班六 年級為實驗組,另一班六年級為對照組。 就課程內容而言,實驗組學生是以自編之幼童軍教育活動實驗課程進行教學, 對照組學生照原訂綜合活動課程內容進行教學。 就研究時間而言,研究之實驗課程教學時間,每週二節八十分鐘,為期八週。 正式實施之前也針對原為幼童軍團員進行前導性課程。 貳、研究限制 由於實驗課程並非學校正式課程,因此必須徵得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同意 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實驗。實驗組及對照組兩班學都需接受量表的測試,實驗 組學童更需接受八週的實驗課程,也必須徵得班級導師的同意才進行。但本研究 範圍是以六年級的兩個班學童為施測對象,在樣本數量上明顯較少,以及需要其 他教師的協同配合,所以有些研究上的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結果推論上的限制 本研究只以臺中縣樂活國小六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因樣本人數有限,並不 具全國代表性,研究之結果在推論至其他群體上有其限制。受試樣本學生測驗當 時的身心狀況及前、後測期間身心自然發展與成熟、家庭及學校生活狀況的變化 及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差異,也可能引起的學習動機之改變。 在實驗課程設計方面,本研究之實驗方法和學童選擇方式是以維持原班級方 式進行教學,也不能完全控制實驗誤差,在解釋和推論上宜謹慎。 二、課程實施上的限制 本研究之實驗課程由研究者親自設計與施教,故備課與教材準備為研究者所

(16)

自行安排。惟研究者擔任行政工作,也非班級導師,所以在實驗課程執行上需與 導師擔任協同教學者配合實施協同教學,協同者是否完全了解課程的目標與內 涵,或多或少會影響研究過程的進行與研究結果的解釋。因此課程計畫事先與協 同教學者充分溝通,並請其協同研究,於課程進行以外時間,持續配合計畫內容 於班級內進行。

(17)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幼童軍教育之意義與活動內涵,第二節為學習動機 的理論與內涵,第三節為幼童軍教育課程與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幼童軍教育之意義與活動內涵

在升學競爭激烈的時代,青少年為考試,將大多數的時間花費在課業的準備, 在校園裡靜態的讀書,成為學童生涯的主要生活方式,而由於大小考試的試煉, 成績的好壞直接帶來重要他人包括教師、父母、同儕的評價,形成在他們心中地 位的唯一標準。沉重的壓力,讀書變成是一種負擔,更常使學童失去了繼續讀書 的動機。英國貝登堡(Baden Powell)從1907年創辦了童軍運動,吸引了全世界億 萬以上的青少年,成為世界性的組織,能歷經百年發展,必有其吸引人之處。幼 童軍教育是童軍制度下的一環,若在國民小學課程中實施,是否能為教育注入一 股活水,讓學童有更強的學習動機,則必須要對幼童軍教育的意義、活動內涵、 教育功能與其價值作了解。 壹、幼童軍教育的意義

童軍運動是英國貝登堡將軍(Sir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 Powell, 1857-1941)所創辦。貝登堡原為十二歲以上的青少年創立童子軍運動,隨後為了 達成將青少年培養成為健全公民之目的,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直至青少年持續的 訓練。因此,乃依據其發展階段分別增設稚齡童軍、幼童軍、行義童軍及羅浮蘭 傑童軍。其夫人也為了女童及女性青少年創設幼女童軍、女童軍、資深女童軍、

(19)

軍、資深女童軍、蘭姐女童軍及蕙質女童軍。幼童軍教育屬童軍教育的一環,其 活動內容與童軍教育階段的訓練相銜接。有許多學者將童軍活動、童軍訓練或童 軍運動直稱為童軍教育,係因其具有教育功能,因而以童軍教育稱之(呂建政, 1988)。因此幼童軍活動在國小階段實施,也是具有教育的功能,故也稱之為幼 童軍教育,本研究採廣義的觀點,認為幼童軍教育包含幼童軍活動、幼童軍訓練 及童軍運動之各項名稱及內容。首先就學者們對幼童軍教育的意義看法,敘述如 下: 首先陳鐵(1992)指出,幼童軍是以戶外活動、徽章制度、特定儀典、自願 參加、由做而學等方法融合而成的獨特制度以達成其品格的培育,技能與知識的 教導,健康與自我照顧,愛國與助人等方面為教育目的。劉彥俊(1994)認為幼 童軍教育是時代的教育,處處都表現愛國家、愛民族、負責任、守紀律,以培養 良好純正的公民為目的。幼童軍教育必須符合當代教育思潮,配合時代的需求, 調整訓練活動的內容,但其訓練活動的方式與方法應維持不變。中國童子軍國家 研習營(2000)指出幼童軍教育是啟發青少年五育並進,使成為智仁勇兼備的青 少年,在遊戲活動中學習的成長團體。幼童軍教育是以戶外活動為主,有其獨特 活動方式及訓練內容,引導幼童軍成長的教育團體。 幼童軍教育在我國的童軍發展歷史上,大部分的義務服務員都是教師,因此 長久以來與學校教育的關係很密切。劉鳳英(2001)認為幼童軍教育對學校及教 師而言具有下列意義:(一)充分準備的意義: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二)尊 重個別差異的意義:幼童軍教育之評量重視和自己做比較的歷程。因為每個人都 是獨特的個體,無法以齊一標準來衡量評比。(三)開放心胸的意義:願意聆聽 他人、願意拋開面子問題,勇於提出自己的疑慮和困惑、願意放下身段,不怕出 醜犯錯、對學童的失誤能以理解體諒的心情看待。(四)勇於嘗試創新,不怕失 敗的精神:坦然面對自己的失誤,保持繼續努力的勇氣和動力。幼童軍教育在學

(20)

校教育的推動上具有輔助的教育功能。 近來幼童軍的發展為因應時代潮流的趨勢,漸漸修正訓練內涵以符合學童所 需,近年來的學者如陳榮輝(2003)認為幼童軍教育是一種自我教育的群體活動, 青少年在民主自由的氣氛下,相互研究,相互討論,互相砥礪,互相學習。李錫 津(2005)認為幼童軍教育意在培養青少年探索生活、理解知識、學習知能、啟 發智慧的方法,同時透過真實生活的體驗,培養關懷自然、護衛大地,關懷人群、 服務社會的人文情懷、人文素養,從而發展健康的身心靈。吳國基(2005)指出, 幼童軍教育是童軍教育的基礎,以八歲到十二歲自願參加的兒童為對象,透過叢 林故事背景及生動有趣的團集會活動,運用小隊制度、徽章制度及榮譽制度,啟 發兒童五育並進,使其成為良好國民之世界性活動。蔡炳炎(2006)認為幼童軍 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好活動、喜表現、肯冒險,以及合群的天性,在大自然的環 境和實際的生活中施行做中學和學而做的教育。它重視組織與規律,在團體的規 範下,鼓勵發揮自己的潛能與創意。所以幼童軍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也是一種特 殊的公民教育,更強調隨時準備、重視個別差異、勇於嘗試創新及盡自己最大努 力的教育方式。范國樑(2006a)提出其看法,認為幼童軍教育就是:(一)幼 童軍是八歲至十二歲的兒童,經家長同意自願參加的童軍組織。(二)幼童軍教 育活動是有一整套統整的教育活動進程,依據獨特的故事背景,編製成各項的團 集會活動,並採取小隊制度、運用徽章制度激勵其上進,滿足其成就慾望,進而 輔導其成為健全國民的教育活動。(三)幼童軍是童子軍生活的起點,是童軍訓 練的基礎。(四)幼童軍教育活動是促使兒童發揮自主性,適應團體生活,樂於 為人服務的美德之教育活動。(五)幼童軍是以團為單位,這是一個家庭,小隊 只是為了活動上的方便,同時賦予小隊長一份責任。未滿八歲不能參加的原因, 是因其尚未能了解諾言規律的意義。(六)幼童軍活動以叢林奇談做為永恒的背 景,因貝登堡認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具有先天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所以才把這本

(21)

書拿來做訓練計畫的基準。 綜合以上說法,研究者認為幼童教育的意義就是幼童軍教育為童軍教育的基 礎,以八歲半到十二歲自願參加的兒童為對象,透過叢林故事背景及生動有趣的 團集會活動,運用小隊制度、徽章制度及榮譽制度激勵其上進積極學習的動機, 滿足其成就慾望,活動利用遊戲、歌唱、故事、寓教於樂的方式進行,啟發少年 好活動、愛冒險,以及合群的天性,進而輔導其成為健全國民的教育活動。 貳、幼童軍教育的活動內涵 幼童軍教育具有獨特的活動方式,有固定的活動進程及制度,從瞿德淵 (2006)研究發現幼童軍活動中,許多制度的設計、活動的方式,均與現今主要 的教育思潮是相結合的,並指出幼童軍活動與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精神與特色, 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一)幼童軍活動注重基本能力的培養;(二)幼童軍教育是 以青少年的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三)幼童軍教育活動具備統整性與連貫性:(四) 幼童軍教育活動設計強調共同參與;(五)幼童軍教育活動注重家長及社區資源 的整合;(六)幼童軍教育即是全人教育。 范國樑(2006a)研究歸納,從西洋教育史層面、教育哲學思想層面、教育 心學、教育社會學的基礎、中國固有的道統思想層面或是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的精 神層面分析,幼童軍教育活動的內涵,均有其教育理論的基礎與精神,其活動的 內涵更是能符合教育的核心價值,尤其在活動中「寓教於樂」的「做中學」原則 指導下,更有利於德、智、體、群、美教育目標之達成,是新世紀不可忽視的重 要教育活動內容。蔡炳炎(2006)的研究同時指出幼童軍教育活動的內容有獨特 性,以吉布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所著的「叢林奇譚」作為訓練背景。 內容包括諾言、規律、吼聲、活動進程、技能章,訓練的方式以團集會的方式進 行,將幼童軍活動進程及技能章的內容以遊戲、故事、戲劇方式來充實訓練內容。

(22)

幼童軍訓練的方法以小隊制度、徽章制度、榮譽制度交互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活動 效果。 Jarman(2005)指出好的幼童軍科學活動特徵,應該有:1.特別在做事時要專注 積極;2.創造期望並且激發奇蹟; 3.至少在讀書寫字是和學校科學不同; 4.是短的, 富有多樣性和獨立性; 5.容易地充實地; 6.最重要的是趣味和活動的中心性。 研究者綜合以上所述,幼童軍教育活動內涵豐富,其內容有獨特性,包括諾 言、規律、吼聲、活動進程、技能章,訓練的方式以團集會的方式進行,將幼童 軍活動進程及技能章的內容以遊戲、故事、戲劇方式來充實訓練內容。更以儀典、 小隊制度、榮譽制度、徽章制度強化學習。幼童軍教育強調諾言、規律的實踐, 活動採「寓教於樂」的方式,體驗「做中學」,導引學童省思。在幼童軍的活動 中更重視創意性,不論是遊戲、戲劇都隨時展現不同風貌,常保新鮮感。幼童軍 教育活動內涵包含德、智、體、群、美五育的培育,更以培養全人教育為目標。 所以幼童軍教育與全人教育的宗旨和理想亦是完全契合。 参、幼童軍教育的實施近況 我國第一團童子軍1912年在武昌文華書院興辦後,全國各地相繼成立童軍 團,經過各界推廣及發展表現優良,迄今已有九十餘年,其間歷經十局動盪變遷, 中國童子軍總會在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遷台灣,又歷經人民團體法公佈,中國童 子軍組織經歷多次轉折已改組成為人民團體。 教育部(1993)規定,國小必須成立團,又無幼童軍課程,幼童軍的發展全賴於學 校行政之決策而定;柯登祥(2001)指出,國小幼童軍團之實施,因為國小學童沒有升 學壓力,所以家長都能支持,但是限於時間、場所和服務員數量,無法滿足需求。李光 源(2002)表示,學校童軍教育活動遭遇到:升學主義之抬頭、教育行政式微、學校童 軍運動逐漸轉移社區、經費短絀、專業人員不足及各級童軍會人民團體化之困境。

(23)

吳國基(2005)對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幼童軍教育之研究中得知:臺北市政府教育 局於2002年1月頒布「臺北市發展與推廣童軍教育行動方案」,期望臺北市各級學校於 2004年12月達成百分之百實施童軍教育之目標,同時鼓勵學校童軍團與社區團、社會團 彼此支援、觀摩學習。雖然由各國小及社區成立童軍團,但在學校教育方面仍無法達到 全面童軍化的目標。吳國基同時也發現台北市幼童軍教育推展的困難問題為:幼童軍服 務員人力短缺、教師參與意願低落、幼童軍服務員專業能力不足、經費不足、幼童軍教 育不是學校正式課程等。高宏上(2005)則針對高雄縣國民中學童軍活動的推展困 境,提出家長的認知與觀念、學童課業壓力、義務服務員人力不足、活動時間不 足、經費不足、器材設備及場地不足、學校行政支援不足等方面之問題,均足以 影響童軍活動的推展。 范國樑(2006a)針對台中縣國小教師實施幼童軍教育活動態度之研究中也探 討到台中縣的童軍教育與活動訓練幾乎是以國中的童軍教育為主軸,有關國民小 學幼童軍教育活動的推動,雖然有教育行政單位的全力支援與配合,但在實施現 況上仍以學校童軍團為主,因而提出將幼童軍教育活動課程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 實施之建議,希望將童軍教育的方法與精神,融入課程教學與班級經營中。 表2-1 中國童子軍總會各類童軍三項登記統計 年度 團數 稚齡童軍 幼童軍 童子軍 行義童軍 羅浮童軍 服務員 總人數 1989 3,051 33,562 23,540 5,267 4,387 9,452 68,700 2004 2,165 773 18,102 14,817 3,822 2,876 9,535 49,925 2005 2,185 982 17,731 15,363 3,974 2,551 9,743 50,344 2006 2,131 1,167 16,533 16,238 3,764 2,428 9,694 49,824 2007 2,034 1,101 16,116 15,644 3,854 2,289 9,326 48,330 2008 2,069 1,130 16,528 15,984 3,715 2,243 9,306 48,906 資料來源:中國童子軍總會(2009),2009年5月30日,取自http://scouting.edu.tw/

(24)

表2-2 中國童子軍總會中部五縣市幼童軍三項登記統計 縣市別 台中市幼童軍 台中縣幼童軍 南投縣幼童軍 雲林縣幼童軍 彰化縣幼童軍 年度 團 人數 團 人數 團 人數 團 人數 團 人數 2005 76 1,199 57 548 12 160 130 1,529 169 1,462 2006 75 1,133 48 446 13 138 107 1,284 171 1,215 2007 76 1,260 47 504 9 95 115 1,408 165 1,134 2008 71 1,179 39 525 9 94 100 1,202 171 1,318 資料來源:中國童子軍總會(2009),2009年5月30日,取自http://scouting.edu.tw/ 童軍活動自1907年創始以來已經歷百餘年,從表2-1可見,我國在1980年代童 軍的活動人口有七、八萬人,近幾年來的登記人數已大幅滑落,其中的幼童軍部 分更減少一半。表2-2顯示,中部五縣市在幼童軍的三項登記上,台中縣有一百六 十幾所小學,幼童軍登記明顯落後其他縣市。因童軍活動是屬於人民團體,政府 有意無意忽視,所以童軍活動人口已明顯萎縮,台中縣更是嚴重。 綜上所述,目前幼童軍教育與童軍教育在實施上同樣面臨許多困境,幼童軍 團在各級學校正日漸減少,政府機關不重視不積極推動,校長也未主動支持,教 師擔任義務服務員也是嚴重不足;學校教育方面無法達到教育童軍化及融入課程 教學中,當前教育政策並未將幼童軍編定為正式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的綜合活動 領域亦只將童軍教育是為其中一部分而已,並未強制實施。基於各種不利的因 素,幼童軍教育推動面臨困境,是因為學童、青少年及一般大眾對童軍活動的不 了解或是升學壓力導致沒有時間參與,讓幼童軍教育無法普遍化,所以,如何實 施幼童軍教育課程更是一大課題。正因如此,實施幼童軍教育課程作為本研究之 探討重點,以了解學童對幼童軍教育課程中的接受度與看法,以供今後推動幼童 軍教育課程的參考。

(25)

參、幼童軍教育的價值 幼童軍運動能訓練兒童做事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其常識豐富,體魄 健全。在服務活動中培養出責任感、互助合作和領導能力,進而成為一個健全的 公民,和國民教育是殊途同歸。 學者對幼童軍教育的價值的見解,如吳國基(2005)研究發現,幼童軍教育 的價值表現有:(一)兒童參加幼童軍活動對其合群的態度有幫助:可培養良好 品德與優質生活環境,能增進其榮譽心,有助其表現善行。(二)兒童參加幼童 軍活動對其守規律的態度有幫助:可以學習野外生活技能,可激發個人潛能並強 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培養積極參與社區和社會服務的精神。蔡炳炎(2006)認 為幼童軍教育活動價值具有:(一)對兒童而言:幼童軍活動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對家庭而言:提供親子親密互動機會,營造美滿幸福家庭。(三)對學校 而言:激發教師創意教學,提昇學童有效學習,建立有效能校園。(四)對社會 而言:幼童軍教育提倡互助合作、改善社會風氣。(五)對國家而言:幼童軍教 育能影響個人,達成人盡其才之目標。(六)對人類而言:建立友愛和平之基礎, 共創世界大同。 范國樑(2006b)從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精神層面探討幼童軍教育活動,提出 幼童軍教育活動的在教育上具有多項價值,如1.符合七大學習領域精神,童軍活動 是永續的綜合學習活動;2.分站活動、生活體驗具有強調統整概念的價值;3.遊戲、故 事、歌唱、活動進程穿插之訓練內容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四大主題軸相契合;4.重視小 隊制度與分工合作,強調團隊合作學習;5.技能章、晉級考驗、專科章、追蹤、大自然 遊戲的教育內容,強調帶得走的基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開發多元智慧。6. 接近大自 然生活化的野外露營活動,重視環保及生態教育。7.遊戲、故事、戲劇、團集會中副團 長合作支援,重視協同教學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26)

研究者綜合上述,幼童軍教育活動,透過多元教育方式,期許不同年齡層之 青少年培養崇高品格、鍛鍊強健體魄、增廣知識與技能並隨時隨地扶助他人,服 務公眾,達到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的全人格發展。研究者認為,幼童軍 教育在國小教育五育均衡發展上具有以下的價值: (一)在德育的發展方面:幼童軍活動是重諾言、規律的實踐、品格的發展。 (二)在智育的發展方面:幼童軍教育是多元學習,採做中學、學中做,培養解 決問題能力,開發多元智慧和增進技能。激發教師創 意教學,提昇學童有效學習,促進學童的學習成就。 (三)在體育的發展方面:幼童軍教育以叢林為活動背景,以大自然為教室,鍛 鍊強健體魄。 (四)在群育的發展方面:幼童軍教育採小隊分工,提倡互助合作、以服務人群 為目的。 (五)在美育的發展方面:幼童軍教育重榮譽制度,加強審美觀與激勵向善向上, 是全人教育。 肆、幼童軍活動在教育上的功能 在教育改革的訴求中,強調帶得走的能力,幼童軍教育運用做中學、學中做、 寓教於樂的方法,融合小隊制度、徽章制度、榮譽制度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幼童 軍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具有輔助的功能,試就其教育功能而言分述如下: 一、服務教育的功能 幼童軍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為提升學童的服務知能。童軍的銘言「準 備、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期使參與幼童軍的學童能以服務他人作為 自己努力的座右銘。林錦盛(2001)指出,服務是訓練童子軍成為一個快樂、積 極、有用公民的有效方法。他同時強調,童子軍的服務與一般所稱之服務,有其

(27)

不同之意義,因為童子軍的服務是盡一己之力的精神表現,是有組織、有計畫的 實施服務。吳務貞(1986)也指出,童軍運動不但提供學童親身體會實際生活的 經驗,也可以培養學童互助合作的美德,發揮以助人、行善為快樂的精神。服務 活動最能啟發學童的愛心與同情心,培養助人的美德,增進人際的親愛關係,在 工作過程中可以養成自立自治的能力並學習待人處事的行為。身為童軍的人都能 發揮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精神,在助人、服務有極佳的表現,可見養成良好德 性、樂於助人、服務社會的精神、行為和習慣,正表現出童軍的教育功能。由上 可知幼童軍教育在教導學童達成「一日童軍,一世童軍」的服務精神上,具有良 好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的功能 道德好壞是對人評價的一個標準,即使有好的能力或表現,沒有良好道德操 守是不為眾人所接受及讚許的。幼童軍教育的另一功能就是為提升學童的道德表 現。童軍活動的設計,完全是以生活道德訓練為基礎,培養健全的品格及道德觀 念(劉彥俊,1994)。童子軍教育最後目的是修養品格,最後仍然是修養品格 (徐 觀餘,1985)。童軍運動的功能在於達成品格陶冶,發揮博愛的服務精神及培養利 社會行為(賴敏慧,2003)。幼童軍教育希望影響兒童,使他們樂觀奮發,並鼓 勵他們自我發展,讓兒童由自立自強,而成為一個向上向善的人。幼童軍的諾言 「我願盡力、愛國家、守規律」,引導學童對自己承諾,盡自己的最大努力要守 規律,幼童軍的規律「服從長上、幫助他人、不說謊話、不怕困難」,是一種道 德規範,透過活動體驗而生活實踐,因此幼童軍教育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三、提昇兒童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是對自己的探索與發展,幼童軍教育的另一功能就是可提升學童的 自我概念,如學者Prouty(1990)研究指出,探索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在經過實

(28)

驗課程教學後,在自我概念量表獲得積極正面之效果。探索教育其精神本質,乃 在於運用各式心靈與體能上的冒險挑戰,以開發個人潛能與促進團隊精神,探索 教育著重經驗式的學習模式與幼童軍教育強調做中學,學中做的精神是一體二面 (轉引自余紫瑛,2000)。蔡炳炎(2006)認為幼童軍教育是透過實踐、省思與 體驗方式,在學童生活現場實施教學。最好的教學活動就是讓學童在適當時機露 出滿意的笑容,幼童軍教育透過發展自我知識、冒險精神及好奇心驅使,來發現 新事物、學習新技能、完成活動進程、鍛鍊強健體魄,促進和諧同儕關係,尊重 個別差異滿足青少年成就感之學習活動,建立自信心,提昇自我價值後,自我概 念相對提升。所以幼童軍教育對青少年人格發展及學習之影響愈形重要。 四、提升學習興趣的功能 引起學童的興趣是學習的開始,因此幼童軍教育的另一功能就是可提高學童 的學習的興趣。童軍的榮譽制度與徽章制度是吸引學童參與的重要制度,學童要 追求榮譽,自己必要積極努力,對學習的內容就會更感興趣。小隊的分組競爭與 合作,更可透過分工合作增進自己的信心,減少單打獨鬥的挫折感;遊戲、故事、 戲劇等方式是學童喜歡的上課方式,所以幼童軍教育就是要讓學童喜歡參加與學 習。李錫津(2005)指出,幼童軍教育具有通識教育的功能,幼童軍教育活動就 是小隊合作學習的表現。晉級考驗是童軍訓練的過程,徽章目的在使青少年受到 鼓勵與榮譽,使其更努力學習,並幫助青少年學得更多的知識技能,使徽章成為 進步和成功的標誌,在不斷的成就中建立自信心。鼓勵其對自身及團體榮譽的追 求,以養成合作、克制自己的習慣,培養其進取向上的精神(范國樑,2006)。 許書維(2007)探討一個將服務學習、水環境教育與童軍活動三者結合的統 整教學活動, 對參與的幼童軍之影響,同時亦探究國小童軍團日常活動之推動 策略。幼童軍以小隊模式運作,參與幼童軍可以透過相互討論、合作互助完成各 階段任務。活動歷程觀察顯示,幼童軍在過程中面對水環境問題,思考過的行為

(29)

方案是勸導、宣導、說服、報告師長等策略;在遭遇困難時,他們也會自發反省、 自我要求、以身作則、鼓起勇氣、改變策略,並自我肯定,他們在過程中逐漸增 強膽識、人際交流、積極樂觀表現。幼童軍皆出於自願,參與動機較一般生為強 烈,行為表現上顯然較主動積極。每位幼童軍都是主動爭取各項工作,懂得分工 合作,良性互動,一起分享與學習。 綜上所述,幼童軍教育在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上具有其價值及可發揮輔助學 校教育的功能。研究者認為幼童軍教育是透過實踐、省思與體驗方式,在學童生 活現場實施教學。最好的教學活動就是讓學童在適當時機露出滿意的笑容,幼童 軍教育透過發展自我知識、冒險精神及好奇心驅使,來發現新事物、學習新技能、 完成活動進程、鍛鍊強健體魄,促進和諧同儕關係,尊重個別差異,滿足青少年 成就感之學習活動,透過小隊學習、榮譽與徽章制度的激勵,建立自信心,藉由 體驗學習,回饋反思,應有助於提升自我學習動機。幼童軍教育對青少年學習之 影響愈形重要,而且教育部辦理精進教學計畫,其目的之一是要發展適性、多元、 創新之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童基本能力,幼童軍教育活動正適合與課程相結合, 發展行動策略,以幫助學童學習。

(30)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與內涵

學童才是學習主體,再好的環境、設備、師資,若不能引起學童學習動機, 仍不能達到學習效果,因為學習動機乃是整個學習成敗之關鍵(林美惠、郭秋勳, 2006)。首先對動機和學習動機的涵義作了解。 壹、動機與學習動機的涵義 動機(motivation)是個體發放出能量和衝動,指導個體將行為指向某一特定 的目的,並將這一行為維持一段時間的種種內部狀態和過程(王文科,1989)。 張春興(1989)定義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該活動 朝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心理學家研究動機時大致有兩個取向;一是生理的 取向,主要研究以生理作用為基礎的動機,如原始性動機、趨力、需求等概念。 二是心理的(社會的)取向,主要研究以心理作用或學習得來的動機,如成就動 機、親和需求、合作動機和學習動機等。葉和滿(2002)則認為,動機即為個體 感覺需欲(needs)、促進行為(drives)、朝向目標(goals),以致於獲得滿足(satisfaction) 等環節的重要因素,如人類飢則食,好奇而求知,為成就而奮鬥不懈,皆為動機 的具體表現。動機不僅是人類最為複雜的心理特質,也是在學習歷程當中影響學 習成就高低的重要關鍵因素。 Graham 和 Weiner(1996)認為,動機是使內在感到奮發、能夠指引及維持行 為的一種狀態。Winter、John、Stewart、Klohnen 和 Duncan(1998)認為動機是引 發、引導和維持行為的一種內在狀態,它常和特質產生交互作用後影響一個人的 行為。 研究者綜合以上認為,動機乃是引發個體活動,並持續已引發的活動,並朝 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行為歷程。

(31)

學習動機主要是指學童學習活動的推動力,又可以稱之為學習動力,是達到 學習目標的動因和力量(林崇德,1995)。許繼德(2002)於研究中歸納指出, 學習動機是學習者於學習活動中,將個人喜好的預期及達成喜好的可能性之組 合。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係指引起學童的學習活動並維持之,最後令該 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2003)。賴香如(2004) 認為學習動機乃是一種趨使學習者積極學習的內在動力。 McKeachie(1961)對學習動機下的定義為:當動機被活化後,個體會選擇一個 可以達成最大滿足與最少後悔的策略;而個體將個人主觀喜好的預期和達成喜好 的可能性結合後,就組成了所謂的學習動機。Garrison(1997)認為個體內在需求反 映特定學習目標的重要性與價值;而需求與價值觀反映堅持學習的理由,如學習 的重要性,將決定個體對學習的興趣。Maehr 和 Meyer(1997)認為,動機乃是可 使個體充滿精力、具有方向性、並使個體保持行為或維持活動,換句話說,動機 能促使學童能夠主動,並為其指引方向去從事學習活動。Ormrod( 2003)定義學習 動機為能夠導引個體學習目標,引起學習行為,並持續不斷努力,強化認知歷程, 之內在信念。 研究者綜合上述,認為學習動機是指引起學童學習活動,主動並維持學習活 動,增強及改善學習結果引導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 本研究所稱學習動機是指受試者對於學習的努力、堅持、朝著目標前進,會努力 克服困難的內在促動力量。強烈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可以提升學習速率,當學童具 有更高的學習動機時,其學習成效也會隨之提升(McCombs,2000)。如何提升學習 動機,使其能投入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能,便成為今日教育工作者之主要任務 (黃富順,1992)。

(32)

參、學習動機相關的理論 Townsville Bulletin(2005)指出,心理學家展開研究為什麼某些孩子的學習動 機在第一年教育突然猛烈的減少。他們相信所有孩子是出生就與生俱來固有動機 去掌握他們的環境和學習,但隨著時間的改變,種種的原因使這些動機漸漸的侵 蝕掉。 動機是行為表現的原始動力,學習也是屬於行為表現的一種,有了動機,學 習的列車如同添加了燃料,使學習活動得以進行。因此,以下分別就成就動機理 論、歸因理論、內外動機理論、Ecc1es 的期望-價值模式、Covington 的自我價 值論、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Pintrich 的動機理論,介紹學習動機的理論內 涵,學習動機的相關文獻及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 一、成就動機理論

McClelland, Atkinson, Clark 和 Lowell (1953)主張成就需求即為成就動 機,成就需求是個體期望將事情做好的傾向,此傾向會影響到個體的工作態度, 因此成就需求是影響成就動機的重要因素;所以具備成就需求的人,就會有追求 目標的傾向,也就是具有成就動機的表現。再者,McClelland認為學童成就動機 高低與父母教養類型有關,成就動機較高的孩子,其父母常能給予鼓勵、讚美、 激勵及酬賞;在Atkinson、McClelland 相繼提出人類追求成就的內在動機後,許 多心理學家便投入有關人類成就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一直受到研究者最多的青 睞,也有許多學者以成就動機為理論基礎設計相關的量表來進行研究,陳麗玉 (2001)、魏麗敏(2000)也參考相關的動機理論編製成就動機量表以應用於教育 上。 另外,Atkinson(1964)的成就動機理論是趨避衝突模式,Atkinson 認為個體 在從事或選擇某項工作時,會同時產生「追求成功」與「避免失敗」的心理作用,

(33)

「追求成功」是指個人表現趨近目標,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避免失敗」是個 人設法從工作情境中逃脫,以避免失敗的心理傾向,而個體成就動機的強弱與個 人的特質有關,若追求成功的動機超過避免失敗的動機,個體將表現出奮發向 上、積極進取,而成為成就導向者;反之,則表現出焦慮、退縮等現象,而成為 「失敗導向者」; Atkinson認為成就動機是決定個人抱負水準,努力程度與毅力 表現的重要因素,也是追求成功的原動力。 綜合以上,Atkinson的成就動機理論強調個人動機的強弱取決於個人對成敗 經驗的預估,此又與個人過去之生活經驗與發展過程有關,Atkinson 的動機理論 中納入個人變項、環境變項及經驗變項來解釋人類的成就動機及成就行為,對之 後認知取向的研究具有很深的影響。有不少學者以Atkinson 的動機理論為研究的 基礎,例如,葉曉月(1994)、黎瓊麗(2004),這些研究指出成就動機與學習成 就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亦即成就動機高者,其學習成就也高。每個人都有追求成 就的學習動機,然而原因不見得相同;有人為了求知、成長而學習,有人為了表 現優越、勝過他人而學習;而採取不同的目標導向,會影響個體的認知知覺、歸 因型態、學習策略的使用以及行動傾向當然,其學習動機的高低也就有所差異了。 本研究所探討的學習動機包含四個面向,當中如努力爭取成功、努力追求成 功以獲得尊重、掛記功課無法早日完成、獲得成功最為重要、追求成就感、尋求 別人保證而下決心、幫助別人以獲得成就感、努力學習、不斷努力不怕困難、先 工作再遊戲等都是追求成功的表現,本研究實驗課程,基於成就動機理論中成就 經驗可以促使個人繼續積極追求成功,在課程設計包含以上內容,透過激勵的策 略,提供學童的成功經驗,更配合榮譽制度的獎賞鼓勵,引導學童設定努力目標, 積極追求個人及團體的優良表現,獲得成功經驗,避免失敗,幫助學童提高學習 動機。

(34)

二、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以Weiner(1985)的理論較為完整,其認為與成就有關的因果歸 因包括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心情、疲勞、生病及他人等八類,八類歸 因又分為三個向度:1.內外在向度:如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為內在向度,而運 氣、他人干擾及工作難度為外在向度;2.穩定性向度:如能力及工作難度較不會 隨時變動,而努力、運氣及情緒較易變動;3.可控性向度:如努力、注意等可由 個人意向控制,而能力、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則非個人意向所能控制;此 外,Weiner又將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等四項歸結為個人本身行動成功或 失敗的主要因素;Weiner 也發現不同成就動機的人,對成功或失敗的解讀方式 不同,求成型的人會將成功歸於個人因素,將失敗歸因為努力因素,而避敗型的 人將失敗歸因為能力因素,將成功歸因於外在因素而無法肯定自我。 綜合Weiner成敗歸因理論中的八類再歸為六項成敗影響因素與三個向度,可 由表2-2內容得知其關係。而張春興(2004)表示成敗歸因理論是從學習者為本位 的觀點顯示出學習成敗的原因。以此觀點看來,透過Weiner的歸因理論,教師若 能先行瞭解學童學習動機的歸因取向,因此亦能夠幫助學童建立正確的歸因方式 而利於學習。在教育上,Weiner 的歸因論有助於分析教室中師生互動對學童學 業成敗歸因的影響,並啟示教師安排適當的學習環境及給予學童歸因訓練,以激 發學童奮鬥不懈的學習態度(轉引自賴清標,1993)。葉和滿(2002)綜合歸因 理論認為,個人的成敗經驗及個人對成就需求會影響到個人對成敗的期望、工作 的努力及情緒反應。Alderman(1990)認為,學童若將自己的失敗原因歸因為內 在、穩定又不可控的能力因素時,他自己就會覺得無助、無希望,不想再努力。 由上述得知,成敗歸因理論強調個人的成就行為受到歸因歷程的影響,而個 人過去的成敗經驗及個人的成就需求,會影響個人對成敗的歸因本質,也會因為 歸因的向度不同而影響個人未來對成敗的期望及個人行為的表現與選擇;學者運

(35)

用成敗歸因理論當理論依據來進行研究,如黃素芬(2005)、陳秋麗(2005), 結果發現受試者對成敗的歸因情形或多或少都與Weiner(1985)的理論有符合之 處。因此,依據歸因理論體悟,本研究實驗課程進行前教師應了解學童的歸因取 向,重視其個別差異,盡可能給予成功經驗,透過鼓勵與讚賞,幫助學童建立正 確的歸因方式而利於學習。 表 2-3 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成敗歸因向度 歸因別定 穩定性 因素來源 能控制性 穩定 不穩定 內在 外在 能控制 不能控制 能力 V V V 努力 V V V 工作難度 V V V 運氣 V V V 身心狀況 V V V 他人 V V V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頁314),台北:東華。 從表2-2 可見努力是不穩定但可控制的,能力雖然穩定但是無法掌控,另外 其他向度都是不穩定且無法掌控,所以透過激勵,促使學童積極努力,不受失敗 歸因的影響而喪失學習動力。本研究所探討的學習動機四個面向中的堅持性與控 制感,與歸因理論有其相關性,對學習的堅持性上如成績不好就灰心、工作不理 想會放棄、專心學習有困難、沒有興趣就不用心學習、不考試就不想念書、無法 按時做完作業、功課難會放棄學習、喜歡不要評定的科目,不能完成會有失敗感、 成功不能掌握、認識重要人物以獲得成功、不能名列前茅會不高興等控制感的表 現,應是負向歸因的結果。本研究在課程設計上應注意學童的學習表現,適當透 過激勵策略,引導學童學習

(36)

三、動機來源-內、外在動機理論 (一)外在動機 1.理論-行為主義的動機觀點 行為主義是當代心理學的主流之一,其對學習動機的基本理念是:行為是由 驅力所促動,而驅力則因生理上的需求而產生;如個體行為能夠滿足需求,便產 生後效強化的效果。而行為的養成主要是透過制約作用(conditioning)的歷程而 形成,因此特別重視環境的作用,主張獎罰兼施的外在控制。 2.功能與限制 外在動機可以促進表現,但是否能一直發揮正向功能呢? Deci(1972)發 現對於缺乏興趣的工作,給予外在酬賞,將增進其內在動機,他進一步指出外在 動機有兩大功能:(1)控制:若學童感覺到自己是受酬賞的控制,行為便會從 內控轉而為外控,因而降低了內在動機;(2)訊息:若學童獲得酬賞乃感到是 由於自己表現優異,提供的是能力的訊息時,則會提升學童的學習表現及內在動 機。Kohn(1993)認為過度依賴獎賞或懲罰,會對學童的內在動機產生負面影響; Stipek(1988)且依賴獎懲引發的行為,一旦外在刺激撤回,期望的行為也會消 失(引自王麗華,2006)。由此可知,外在的酬賞仍有其正面功能。 (二)內在動機 1.理論-認知、人本主義的動機觀點 張春興(1994)採發展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的認知觀點來說明內在動機的產 生。在發展心理學上,Piaget提出認知結構失衡而引起調適的說法;在應用心理 學上,則是因為個人有對事物產生看法或解釋的求知需求。而人本主義所指的內 在動機,是指個體皆與生俱來有趨向自我實現的各種需求所形成的內在動力。如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依次分為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尊重、認 知、審美以及自我實現等七個層次的需求,為內在動機提供了理論依據。

(37)

2.內在動機的本質 內在動機是指個體能激發與維持其從事某活動的內在需求或驅力,其工作的 原因在於興趣或喜好,是為了個體內在的滿足或活動本身的樂趣,而非外在的酬 賞或懲罰。根據Csikszentmihalyi(1988)確認立即的主觀發生的經驗活動是促進個 人從事某種行為的條件。許多登山好手、舞蹈家、棋士、籃球好手和作曲家都曾 描述那一種情緒狀態,Csikszentmihalyi將他們的經驗命名為---浮流。其特點為︰ (1)完全投入專心一意(2)意識行動合一(3)關注特定領域(4)缺乏自我知覺(5)能控制 行為及環境(引自王麗華,2006)。 當一個人認為在一特定的情境中,掌握行動和挑戰並符合能力時,浮流經驗 是可能產生。具體如攀登的一座山峰般或者是抽象和象徵的事情,或是如完成一 套音樂筆記、完成個故事或者解出一個謎題。新近研究顯示這種浮流經驗在發生 的可能之前,學習者的意志和技能通常會繼續被提升。 Csikszentmihalyi(1988) 也強調主觀經驗的重要性,內在動機有助於最後的目 標的達成,即使當前只有立即性的獎勵。一種典型的情況是個體探索或是從事某 一行為,內外控動機幫助個體增加行動力,也因為他們的投入而感到激動、愉悅 以及享受,個體會因為再次獲得這樣的經驗,而去從事相似的活動 (三)動機內化的歷程與要素 1.動機內化的歷程 Ryan、Connell 和 Deci(1985)提出動機內化是指兒童把透過外在酬賞所 表現的良好學習行為變成內在的動機行為。在內化歷程中,學童要把外在的調節 統整到自我中,把原來不是自動自發產生興趣的外在動機行為導向到內發而受內 在興趣引導的行為。 Deci 和 Ryan(2000)將動機內化依程度由淺而深分為以 下四個階段。 (1)外律(extrinsic regulation):個體表現或不表現某種行為,是受到行

(38)

為之後隨之而來的外在增強的影響,行為的動機在於追求外在的酬賞或逃避懲 罰。 (2)內攝自律(introjected regulation):個體是否約束自己的學習行為, 受到自我讚許或不讚許的影響,也就是以內在心理感受或個人自尊來獎賞或懲罰 自己的學習行為。在此階段的孩子,已將學習的成敗責任內化成自己的責任。 (3)認同自律(identified regulation):個體把外在的價值觀或目標內化成 自己的,因此行為是內在歸因、自我決定的,其勝任感與自我價值感也會較高。 由於動機內化與年齡的發展有關,因此國小兒童的動機內化最多只到認同層次。 (4)統整自律(intergrated regulation):個體有其價值系統及目標,學習 是因為學習本身的樂趣,亦即行為是受內在動機所驅動的。 2.動機內化的要素 根據Deci 和 Ryan(1985)的觀點,影響內在動機有三個基本前提:(1) 感覺到自主性,讓個體經驗到內控感,知覺到他們的行動是由自己決定或出於自 由意志的;(2)勝任感,當環境對個體的表現提供正向有效的回饋時,會增進 內在動機,而當學習的挑戰性是在理想水準時,亦會增進個體的內在動機;(3) 現象學和動力學的影響,個體對內外控及勝任感的知覺是非常主觀而可能有所改 變的,因此影響內在動機的是事件對個體所具有的意義,而非事件本身。Stipek (1988)認為構成內在動機的因素有四:(1)個體有尋找機會以發展勝任感的 本能;(2)個體對與自己期望不一致的新奇事件或活動具有好奇心;(3)個體 有感覺到自主性從事某活動的需求;(4)個體會把成人有關學習成就的價值觀 內化成自己的。由此可知,利用學童的好奇心,培養學童的自主性,發展學童的 勝任感,讓學童經驗到內控感與成就感是動機內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內、外在動機之統整應用 就傳統的觀點而言,強調增強的行為主義者和內在動機的研究者即對外在酬

(39)

賞抱持著不同的看法,行為學派學者認為行為透過外在酬賞的控制,可以增進表 現,而動機研究者則將目光聚焦在動機的內在要素,前者忽略了外在酬賞的潛在 負面效應,後者則忽略外在酬賞的好處(Hidi,2000)。 內、外動機何者影響較大,目前國外大多數動機研究者多採取內外在動機並 存的看法,認為它們並非互不相容,而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因而提出了統整內外 在動機的趨勢。認為內外在動機這兩股力量可以同時對行為產生正向的影響力, 所以在引發學童內在動機的學習過程中,若能適切地應用外在動機,相互調整, 可以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進而循序漸進的提升其內在動機。 綜合以上論述,教師在教學中,無不希望能夠引導孩子成為一個自主學習的 主動學習者,使其能夠從活動中體驗到樂趣、獲得經驗與成就、從自身的滿足進 而更加願意投入學習且樂於學習。由於學校的學習活動,仍不免反覆乏味的練 習,或者認知負荷較重,因而導致學童學習動機低落,所以在此之時,老師可以 透過外在動機的吸引,善用榮譽制度及徽章制度,如酬賞、讚美、鼓勵、徽章等 來引起學童的學習動機,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求知欲,設計有趣多元的 教學活動以豐富課程內涵,之後再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學習的重要性上,並使學童 從中體驗到勝任感及學習的樂趣。 Slavin(1994)認為影響學習者對於一特定目標願意去採取行動前進的因素,大 致上可分為外在因素及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外在環境與其他人的特質、增強 機制、獎賞、回饋、讚美、誘因(刺激)、他人所表達的期望、他人的歸因、目 標與標準、引發、維持或增強外在因素的相關事件等。內在因素包括個性特質、 學習者的過去經驗、需求、意欲和喜好、目標定位、焦慮層次、自我概念與自尊、 自我堅持、期望與歸因、自我效能、成敗預測、好奇心、興趣等。因此,影響學 童學習動機的因素是相當廣泛的,許多國內外研究亦顯示,個人的性別、成就動 機、抱負水準、學校科別、學校環境、同儕關係、家庭社經地位及父母管教方式

(40)

等因素,皆可能影響學童學習態度的形成及改變(引自黃金山,2002)。 本研究之實驗課程,亦以此為最終目的,期使學童能夠將所學活用於日常生 活中,透過對幼童軍教育活動的親身體驗,藉由外在動機的正面鼓勵,希望藉由 實驗課程的引導及外在獎賞制度激勵其學習,進而轉化學童喜歡讀書、花更多時 間讀書、也喜歡具挑戰性工作、勤奮用功、解決困難、不懂會請教他人、認真努 力以獲得他人好感等內在的學習動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積極學習樂於學習。 四、Ecc1es 的期望-價值模式 期望-價值模式肇始於Atkinson(1964)的成就動機模式。Atkinson(1964) 認為成就行為是期望成功和害怕失敗兩種情緒衝突的結果,而成功的機率則是由 工作的困難度(task difficulty)來決定。但 Eccles(1983)的研究則發現,決定 學童成功期望的並不是真實的困難度,而是學童對成功機率的知覺(perceived probability of success )、工作難度的知覺(perception of task difficulty),以及對 自己能力的知覺(perception of ability)。因此,Eccles的期望價值模式乃是以知 覺為中心而建立的。其基本假定是:直接決定個體的價值、期望及行為,不是事 實(如過去的成敗經驗)本身,而是個體對於事實的解釋。可以說個體對於事實 的知覺,才是決定價值、期望及行為的重要因素。Eccles認為成就模式當中有兩 個重要的成分,分別為心理成分(psychological components)及發展成分 (developmental components),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心理成分:主要是由期望(expectance)與工作價值(task value)所 構成。它用來決定學童行為選擇的重要變項是期望,可包括自我概念的能力、工 作難度的知覺、他人期望的知覺、因果歸因及制握信念等重要因素,這些因素一 再被證實對學童的「成就相關行為」有重大影響。至於工作價值,Eccles 認為會 被性別角色認同及個人價值、成敗成本的知覺及情感經驗三個成分所調節。

數據

表 2-5  (續)Brophy 學習動機策略歸納  方向  引起學童學習動機的策略  四、激發內在性動機  (一)教學時配合學童的興趣。  (二)提供具有新奇創意性的教材。  (三)給予學童自由選擇及作決定的機會。  四、激發內在性動機  (四)給予學童有主動反應的機會。  (五)提供學童立即的回饋。  (六)允許學童自由創作以完成其作品。  (七)提供幻想及模擬的機會或學習情境。  (八)提供遊戲化的學習活動。  (九)提供高層次及擴散性思考的問題。  (十)提供同儕互動的機會。  五、刺激學童有學習的
表 3-5  幼童軍教育課程毛克利的探險統整課程教學雙向細目表  學習動機  配合 Brophy  促進學習動機策略  追求成功  堅持性  目標導向  控制感  1.協助學生設定目標肯定自己 的表現與自我增強。  2.建構適度的競爭氣氛  3.提供遊戲化的學習活動  4.讓學生注意學業的價值  5.允許學生自由創作以完成其 作品  6.提供學生立即的回饋  7.表現良好時給予獎賞  (三)  叢林規律  1.提供遊戲化的學習活動  2.提供遊戲化的學習活動  3.作業有趣味且有價值  4.表現良好時給予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使用 MapleTA 做作業,是本課程的主要學習活動之一。今年 4—6 月課程進 行期間,NCUx 學習平臺可以和 Windows 伺服機上面的 MapleTA,以 LTI 介面 進行串接。可是,我們在 9

「老師知道了在討論一、二的兩件事後,要求 班中有份「 嘲笑別人的男生」 和「 杯葛別人的 女生」

(A)考完數學,楊咩咩「輕輕」哼著菊花台的歌走向殘障廁所。 (B)賴達拉媽一人走在小 徑上,聽著「涓涓」流水沁人心脾,猶似天上人間。

研習影響工業區位的各種因素是地理科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主題旨在以鋼

活動的設計對學生要有挑戰性。教師需要從學生生活層面中尋找他們會遇到並需 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可以引起他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