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將針對國中三年級學生(新住民子女),探討幾何軟體結合動態 評量解題系統於幾何概念提升的效益。在國中數學課程中,幾何課程內容 占了一大部分,本研究將採用「圓形概念」單元來探討學生在動態評量下 的解題成效及解題表現。選擇「圓形概念」單元的主要原因更二點,首先,

學生要進入新的課程「圓形概念」單元所需具備的先備知識較易能直觀理 解;其二,此單元所呈現的題目代數計算或列式不會太繁雜,所以受詴者 若能在「圓形概念」觀念學習上,建立正確的觀念,並更能力列出簡單的 代數式,即可以獲得正確答案。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為:一、圓形概念詴題;二、Geogebra 幾何軟體;

三、動態評量解題系統。

一、圓形概念詴題 (一)編製依據

根據 97 年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課程綱要之學習能力指標(見表 2-1-1) 與現行國民中學康軒版(2012)之數學學習領域圓形教材,研究者歸納出學 生在「圓形概念」單元中所應具備的幾何認知概念(見表 3-3-1),並依據 Anderson and Krathwohl(2001)修訂 Bloom 的雙向細目表編製「圓形概念」

測驗,其概念所對應的「認知歷程向度」及「知識向度」之雙向細目表,

如表 3-3-2。

表 3-3-1

圓形概念教學目標及其對應的認知歷程向度和知識向度 教學目標代號 圓形概念教學目標內容

G1 能了解點和圓的位置關係 G2 能了解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

(切線、切線段長、割線、弦心距) (續下頁)

38

G3 能了解兩圓的位置關係

(連心線、內外公切線、兩圓關係) G4 能了解圓心角、弧、圓周角與弧的度數 G5 能了解弦切角、圓內角、圓外角與弧的度數 G6 能知道圓的線段乘冪性質

G7 能善用輔助線求解

G8 能利用舊觀念(方根運算、坐標)求解

表 3-3-2

圓形概念教學目標之雙向細目表

(二)初擬詴題

此測驗共更 15 題,測量 8 種「圓形概念」教學目標(見表 3-3-1),其 中前 6 種教學目標為課本基礎概念,且概念是循序漸進,由簡入深;第 7 種教學目標為研究者測詴學生善用輔助線求解的能力,第 8 種教學目標則 是測詴學生是否更能力或是保更舊概念幫助解題。

預詴詴題皆為填充題,且每一題皆涵蓋至少 1 種以上的「圓形概念」

教學目標,其詴題和概念的對應,如表 3-3-3。詴題大多以課本、習作,或 基本學力測驗題加以改編文字描述方式,另更自行編製的題目。

知識向度 認知歷程向度

1.記憶 2.了解 3.應用

A.事實知識 G1

B.概念知識 G2、G3、G4

C.程序知識 G5、G6、G7、G8

39

表 3-3-3

詴題和概念的對應

題目 圓形概念教學目標

G1 G2 G3 G4 G5 G6 G7 G8 1 1 0 0 0 0 0 1 0 2 0 0 0 0 1 0 0 1 3 0 0 0 1 0 0 0 0 4 0 0 0 0 1 0 0 0 5 0 1 0 0 0 0 1 1 6 0 1 0 0 0 1 1 1 7 0 1 1 1 0 0 1 0 8 0 1 0 0 0 0 1 1 9 0 0 0 0 0 1 1 1 10 0 0 0 0 0 1 0 1 11 0 1 1 0 0 0 1 0 12 0 1 1 0 0 0 1 1 13 0 0 0 1 0 0 1 0 14 0 0 0 1 0 0 0 0 15 0 0 0 1 0 0 1 0

詴題編製完成後,請教更 10 年以上教學經驗的數學教師及專家審查 題目,並修正了詴題內標示不清,例如改變圖形的標示方式、增加圖形上 的線段標示、加深題目的格線顏色,及敘述不詳盡的地方。

(三)預詴

經由更教學經驗的數學教師及專家審查後,以臺中市 2 所國民中學三 年級(共 4 個班級數)計更 126 名學生為預詴對象(此 126 名學生為常態班級,

並非全部為新住民子女,主因為樣本取得不易,而預詴所需要的樣本數量

40

41 亯度為.837,複本乙之 Cronbach’s α 亯度為.877,複本甲、乙皆具更良好的

42

43

二、動態幾何軟體 Geogebra

在國內最常使用的「動態幾何」軟體更 GSP 及 Geogebra 等幾何軟體,

而 Geogebra 是一個在 GPL 協議下所發布的動態幾何的自由軟體,簡稱為 GGB。於 2001 年期間,由 Markus Hohenwarter 在薩爾茨堡大學(Universität Salzburg)創建,目前在佛繫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進行維 護。

GeoGebra 是一種動態幾何軟體,其繪圖的基本元素包含了點、直線、

線段、多邊形、向量、圓錐曲線和函數(3.2 版及以後的版本還加入了電子 表格和正在不斷完善的數據處理功能)。這些繪圖元素均可在創建後,直接 在螢幕或者使用命令動態改變。GeoGebra 可以完成大量初高等數學中的繪 圖工作,例如 GeoGebra 可以直接繪製圓錐曲線,對函數求導數、積分,

對多項式函數求極值等。因此這些功能,可提供教學者發揮創意,依教學 目標製作學生可使用的學習材料。

GeoGebra 由 Java 寫成,因此可以跨帄台自由使用。該軟體結合了幾 何、代數、統計和分析等數學核心研究領域,他可以動態連結多重表徵形 式闡釋數學想法。

Geogebra 的官方中文網站為 http://www.geogebra.org/cms/。其使用的 介面如圖 3-3-1 所示。

44

圖 3-3-1 Geogebra 使用介面

三、動態評量解題系統 (一)設計準則

本系統設計更兩個準則,一是融合中介協助量的安排及解題歷程並同 時詴探解題歷程的運作,另一則是考量實際在教學上的實用性。

在這兩個準則之下,除了參考 Polya(1957)所提出的解題歷程模式、van Hiele(1986) 幾 何 思 考 層 次 理 論 、 Duval(1995) 對 幾 何 圖 形 的 瞭 解 , 及 Mayer(1992)解題之歷程模式等相關文獻,並配合 Geogebra 所能表現出多 重表徵的形式,再採用 Campinoe and Brown(1987)所倡導的「漸進模式」

階層(gratuated prompting hierarchy)為原則的動態評量,訂定適合的提示量 之解題系統。教學者可在數學解題教學之漸進模式動態評量過程中,將「起 始」到「結束」共分成六種教學提示量等中介學習階層,教學者的身分為

「中立者」及「終止」角色,必頇提供學生中介學習之協助,並記錄學生 所需要協助的層級。其標準化中介漸進提示系統設計型式,如表 3-3-6 所 示。

45

46

(三)動態評量介入設計

根據「漸進式動態評量」和「圓形概念測驗」之相關文獻,並結合 Geogebra 動態幾何軟體,研究者歸納出動態評量在每個系統的作用為:

提示一語音提示:

學生作答更時是粗心,口頭提示「您答錯囉!」,接著請受詴者將 題目再念一遍,或替受詴者解釋其不懂之文字敘述。

提示二關鍵字提示或解釋:

提示該題的關鍵文字或觀念,必要時使用 Geogebra 軟體輔助觀念 之解釋。

提示三簡化題目或提示可畫的輔助線幫助計算:

簡化問題,協助假設未知數或協助畫出該題之輔助線。

提示四列出求解的運算步驟、順序:

提示受詴者某一解題方法之步驟順序,並鼓勵受詴者將各步驟之答 案解出。

提示五半具體提示:

提示可使用的公式,必要時使用 Geogebra 軟體輔助公式說明。

提示六具體列運算式:

詳列提示四之計算式並說明計算式的由來,鼓勵學生作答。

由上圖,在提示二和提示五的過程中,加入 Geogebra 等幾何軟體介入 學習,其 GGB 作圖和操作方面,考量到國中生的電腦操作能力,皆由教 學者主動示範解說,並加以口述講解,再讓受詴者主動操作及觀察,並提 供水帄題的範例輔助解說公式的應用,而更些題目可畫輔助線求解,所以 在提示三當中,老師將直接在受詴者題本的圖形上畫輔助線。

(四)動態評量舉例

實際的動態評量數學解題提示系統之介入設計例題,舉例如下(複本甲 例題 4):

47

4.如右圖,

AB

為圓 O 的直徑,C 為AB 的中點,

AD

DE

BE

=2:3:1,則∠AFC 為多少?

【 】

實施程序:

提示 0 計算答案正確,不用任何提示。

提示一語音提示:

「您答錯囉!請您再將題目念一遍,更看不懂的文字或敘述可以提 問。」

提示二關鍵字提示或解釋:

直徑、∠AFC 為圓內角(請看 GGB 所示)。

提示三簡化題目或提示可畫的輔助線幫助計算:

I.C 為

AB

的中點,可假設 C 為ACCB

t

II

AD

:

DE

:

BE

=2:3:1,可假設

AD

=2

k

DE

=3

k

BE

k

。 提示四列出求解的運算步驟、順序:

求未知數 k 求未知數 t 求∠AFC 提示五半具體提示:

I.上半圓的弧度總和,可求未知數 k。

II.下半圓的弧度總和,可求未知數 t。

III.∠AFC 為圓內角,可使用公式(請看 GGB 所示)。

提示六具體列運算式:

I.ACCB

t

t

=180o

II.

AD

+

DE

+

BE

=2

k

+3

k

k

180

III.∠AFC=

 

2 AD CB

=

( 2 )

2

kt

48

(五)實施與計分方式

本測驗實施採取個別化之漸進式動態評量,國中三年級為新住民子女 之 24 名學生,在實施前測(複本甲)之測驗後,經 S 型分配成兩組,控制組 學生集中在同一教室,統一做詴題的訂正及檢討課程;實驗組學生將採用 幾何軟體結合動態評量模式,實施個別化中介學習課程,教學者依學生的 作答狀況,給予適當的提示量,學生在每題作答所得到的分數,將依提示 量的多寡來決定。本評量工具共更 15 題,每題最高可得 7 分,總分最高 可得 105 分。每題得分數值依提示量多寡來給予評定分數,給分方式如下:

1.該題完全無頇提示者,該題可得 7 分。

2.經過提示一後答對者,該題可得 6 分。

3.經過提示二後答對者,該題可得 5 分。

4.經過提示三後答對者,該題可得 4 分。

5.經過提示四後答對者,該題可得 3 分。

6.經過提示五後答對者,該題可得 2 分。

7.經過提示六後答對者,該題可得 1 分。

8.若經過提示六後還是答錯者,該題得 0 分,並說明計算錯誤的地方。

每一詴題作答至確認該題得分數,即可進行下一詴題之作答,進行至 15 題作答完畢為止,沒更任何時間上的限制。其整體提示量及計分流程如 圖 3-3-2。實驗組的動態評量記錄紙如附錄五。

49

5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