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從一兩年前參與有關家庭照顧者就業的相關計畫開始,對家庭照顧的議題便 萌生興趣,根據調查顯示,我國家庭照顧者的平均照顧年數高達10年,每天照顧 時數平均14小時,多達八成以上的照顧者希望可以「放鬆與休息」、「好好睡個 覺」,而超過六成的照顧者希望「家人給予肯定及支持」。據研究,長期照顧家 人的家庭照顧者有87%罹患慢性精神衰弱、65%有憂鬱傾向、20%確診罹患憂鬱 症,家庭照顧者死亡率比非家庭照顧者更高出60%,沉重的照顧負荷以致近年來 照顧者攜被照顧者自殺新聞時有所聞,每年有超過五十多起照顧者悲劇新聞,足 以顯示此議題的重要性與嚴重性20,這些現象教人看了怵目驚心。 

由於傳統觀念使得大多數的人認為照顧是家庭的義務與責任,而選擇默默在 家照顧家人,但在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下,家庭已經沒有能力獨自負擔起照顧 責任,沒有手足作為照顧替手,也缺乏公共化服務進入協助,使得家庭照顧者無 法獲得片刻的放鬆與休息,甚至無法獲得正面的肯定與支持。長久以來,政府將 長照經費大多配置於失能者的服務、而忽略照顧者的服務,總不能等這些家庭照 顧者老了、病了、倒下了,才來伸出援手,這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 

國家政策應著重於就業、所得條件的維持、性別平等和照顧服務等友善家庭 體系方向做全盤性規畫,減輕照顧者在工作與照顧兼兩難的困境,可從以下建議 幾點為方向思考、改進: 

一、 加強照顧相關知識,並提供更切實際需求的技巧協助 

在照顧兒童上,尚有親朋好友的經驗傳授或育兒機構可諮詢或提供幫助,市 面上也有大量育兒書籍可供參考,但在照顧失能者方面,大部分的照顧者在照顧 需求出現以前,不曾學習過照顧失能者的技巧和方法,更遑論相關知識。失能者

       

20  「我要睡覺!全台 72 萬家庭照顧者陷入睡眠障礙威脅!」聯合記者會,2011,婦女新知基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照護其實無論是在日常照護或者是照顧者本身的心理調適,都十分有專業性,

他們經常在害怕、摸索的情況之下且戰且走,提供的協助可分為兩部分: 

(一) 技巧:政府應擬定政策,鼓勵專業照護機構可與醫院配合,向家屬 宣導照護知識、甚至主動至失能者家中提供必要協助,提供失能者長 期照顧的資訊以加強照顧者的居家照顧技巧。 

(二) 情緒支持:失能的主要照顧者是非常需要外界關懷和主動伸出援 手,近年來自願者的志工風氣日盛,建議醫院或社區團體可組成志願 服務團隊,在接受一定時數的課程與實務實習訓練後,取得照護志工 認證,以實際家訪、協助就醫照顧、家庭託顧、傾聽、支持鼓勵、為 其尋求相關資源等方式提供直接的、就近的及有實質意義的喘息服務 或急難救助,也將日間托育、臨時托育,都更加社區化,建設時間彈 性有就近便利的福利服務,以紓解其無時無刻待命的照顧壓力並感受 到溫馨的情緒支持。 

二、 政府推行公共托育政策 

由於照顧幼兒的機會成本過大,讓更多人光想到龐大的照顧費用或萬一無法 負擔照顧費用而必須退出職場的經濟損失,就讓人打消生子念頭,國際比較顯 示,北歐的普及公共托育政策對於促進良性生育成效最佳。公共托育制度不僅能 產生它本身所需的財源(政府稅收+家長自付額),還能促進家庭、社會、國家的 安定與富裕(劉毓秀,2010),因此北歐各國幾乎都針對就業父母提供公共托育服 務。我國政府雖然在2000年推行「幼教券」和2008年的「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 用補助實施計畫」,但幼稚園和聘請保母這些高昂的費用都沒有降低,照顧品質 卻也不見得有提高,政府補助助益不大,對於真正在社會底層、經濟弱勢的人們 的幫助只能算是杯水車薪,目前只有新北市出現廣設公共托育中心的計畫21,建

 

21  「首座公共托育中心  托育費 6 千」民視新聞,2011。

http://tw.news.yahoo.com/%E9%A6%96%E5%BA%A7%E5%85%AC%E5%85%B1%E6%89%98%E8%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議政府應該將廣設公共托育中心的計畫由中央整合資源規劃,再交由各地方縣市 執行,越弱勢越貧窮的縣市對公共托育的需求越大,而設立公共托育,讓原本必 須專職照顧幼兒的照顧者能安心出外工作,增加就業率和有助於經濟發展,而不 是只有富有的縣市能有良性循環,窮困偏僻的縣市卻乏人伸出援手。 

三、 友善職場環境 

當工作生活平衡概念在社會上的施行具體展現,便是友善職場環境。我國近 幾年來開始推動友善職場政策,但在企業具體作為上,仍不脫性別平等法的範 圍。國內學者(劉梅君,2011)提到「友善職場」和「友善家庭」的內涵雖有高度 重疊,但仍有些許差異,「友善職場」關照到員工在工作上遇到的工作負荷、壓 力、歧視、公平對待、工作環境安全衛生與否,及關心員工家庭需求等面向;「友 善家庭」的焦點較偏向支持並協助員工照顧家庭的需求。研究者認為「友善職場」

的概念較為廣泛全面,因為疲勞和工作壓力其實都是種種圍繞在受僱者身邊的相 關因素,堆疊、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結果,政府和企業如能推展政策,將勞動環 境更加改善,讓勞工得以安心照顧家人,其所帶來的生產質量提升以及潛在的職 業危險降低,都是難以估算的利益。其亦介紹許多國外「友善職場」的概念措施,

研究者就本研究之重心,提出幾個較為重要的努力方向: 

(一) 假期購買方案(Holiday purchase scheme):指法定年休之外,員工願意犧 牲部分薪資以換取更多休假的方案,而能夠買的休假日有其上限。 

(二) 自我調班(self‐rostering):依據企業既定的人力與任務要求,員工自行調 沛工作時間與型態,用以完成企業交付的工作。 

(三) 交換輪班(shift  swapping):允許員工與其他同事交換或代替原訂之班 別,以便換取其所需之週末休假。 

(四) 生涯休假(Sabbatical leaves):滿足員工或照顧子女、進修或旅遊所需的 一段時間的假期。 

(五) 醫療健康諮詢補貼(Subsidized healthcare therapies):雇主購買健康舒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方面的服務,然後以折扣價提供員工此等服務。 

實行方案須要有足夠的彈性,政府除了在法制面上施力外,還需加以經費補 助的經濟誘因,健全國內短期派遣人力體制,協助企業解決替代性勞動力的問 題,當勞資雙方互為夥伴的共識後,才能共同面對問題並找出雙方都可接受的可 行解決方案,各階層對此有正確的認識,並且保持包容開放的態度,而施行友善 職場政策的一大前提,便是企業不會懲罰選擇這些方案的勞工,同事之間能彼此 協助並不帶有歧視、排擠使用這類方案的員工,而勞工本身,能珍惜並妥善使用 友善職場措施,不讓此等善意方案,受到濫用,傷害勞資雙方彼此的信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秀紅(1994)。照顧者角色對婦女衝擊: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1(3),  18‐23。 

王雲東(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初版)。臺北:威 仕曼文化。 

王佳雯(2011)。社會心理危害、不安定僱用模式與受僱者之健康。國立臺灣大學 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呂寶靜(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王雅各(編),性屬 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臺北:心理。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  老人、家庭、正式服務。臺北:五南。 

呂寶靜、吳淑瓊、徐亞瑛(2006)。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之 整合研究-高齡社會之老人健康與社會照顧。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

NSC94‐2420‐H004‐006‐KF)。 

朱翠燕、李素卿、王祖琪、謝瑞雲、李秋玉、林秀麗(2010)。女性照顧者負荷之 質性研究。北市醫學雜誌,7(2),  144‐153。 

林旗德、林璟玲(2010)。三明治世代家人照顧壓力之探討。幼兒保育論壇,第5 期,  193‐211。 

李佩君(2008)。「愛的勞務」-以失能老人之家庭照顧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 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陷阱與迷思。臺北:巨流。 

張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Nancy, J. Chodorow 原 著)。臺北市:群學。 

陸洛、高旭繁、黃茂丁(2005)。工作與家庭的雙向衝突:前因、後果及調節變項 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第 27 期,  133‐166。 

邱啓潤、許淑敏、吳瓊滿(2002)。主要照顧者負荷、壓力與因應之國內研究文獻 回顧。醫護科技學刊,  4(4),  273‐290。 

邱逸榛、黃舒萱、徐亞瑛(2004)。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照顧者之疲憊、負荷與憂鬱 之間的關係。長期照護雜誌,7(4),  338‐351。 

邱麗蓉、謝佳容、蔡欣玲(2007)。失智症病患主要照顧者的壓力源、評價和因應 行為與健康之相關性探討。精神衛生護理雜誌,  2(2),31‐44。 

張晏蓉、葉婉榆、陳春萬、陳秋蓉、石東生、鄭雅文(2007)。臺灣受僱者疲勞的 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台灣衛誌,  26(1),75‐87。 

張茹娟(2007)。女性輪班工作者之生活圖像-以育有十二歲以下子女為例。國立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國偉(2008)。照顧工作外包化:照顧失能女性老人的家庭分工動態。社區發展 季刊,第121期,385‐4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珍珍、徐亞瑛、邱逸榛、陳明岐(2009)。影響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其照顧酬賞與 照顧品質的相關因素之探討。長庚護理,20(2),155‐166。 

許淑敏、邱啓潤(2003)。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源與因應行為—以一個支持團體為例。

護理雜誌,50(5),47‐55。 

徐儆暉、李諭昇(2008)。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2007年(計畫編號:

IOSH96‐M319)。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郁芬(1999)。婦女擔負老人照顧與就業責任處境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如(2000)。男性家庭照顧者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彥宜(2005)。照顧的難題:以一個婦女志工成長團體為例。台大社工學刊,第 12期,51‐88。 

黃秀梨、李逸、徐亞瑛、張媚、翁麗雀(2007)。影響北臺灣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 利用的因素:前趨性研究。長期照護雜誌,  11(1),51‐65。 

楊嘉玲、孫惠玲(2003)。「照顧負荷」概念分析。馬偕學報,第三期,15‐27。 

楊嘉玲、孫惠玲(2003)。「照顧負荷」概念分析。馬偕學報,第三期,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