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分析結果,以下針對國內未來在發展支持性就業服務提出幾點建議。

(一)支持性就服員的專業能力提升

支持性就業服務對象的障礙類別已較二十年前更為多元,承接支持性就業服務的 單位也已是各種障礙類別均需提供服務,就服員在面臨服務對象的多元化及就業市場的 變動,其專業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多數資深就服員認為開案晤談時評估個案就業能力極 為重要,但本研究發現,就服員實際執行的平均次數僅 1.57 次,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 服員是否能真正瞭解個案的能力及其支持需求?另外,對照表 3-2 的就業服務計畫中的 支持程度與及就服員實際執行狀況,可發現兩者有所差異,顯示就服員在擬訂計畫及執 行的專業能力上仍須加強。

根據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專業人員遴用及培訓準則,目前國內對於就服員的 專業能力培訓規定非相關科系畢業者需完成職前 80 小時,而所有就服員在初任一年內

需完成 36 小時的就業服務相關專業課程。建議可在相關的培訓課程中加強就服員評估 個案的支持需求及運用支持策略的專業能力,以確保就服員具備提供有效服務的專業能 力。

此外,身心障礙者除了工作技能外,亦有其他層面的需求可能影響其就業穩定,

目前國內職業重建系統日趨完善,建議支持性就服員應與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及其他相關 專業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協助身心障礙者聯結其他資源以促進其就業穩定。

(二)促進建立職場自然支持

國外多篇文獻研究結果指出,協助建立職場自然支持對於個案持續穩定就業十分 重要(West et al., 1997;Parent, Wehman, & Bricout, 2001;Inge, Wehman, Revell, & Brooke, 2007),國外的就服員除了訓練個案外,主要是協助個案在職場上聯結資源,建立自然 支持者,並為雇主諮詢的對象。然而國內目前仍以就服員為主要支持的來源,從本研究 的次級資料編碼統計分析發現,就服員最常提供的支持策略是對個案工作相關技能的訓 練,使用其他支持策略十分有限,建立及運用自然支持的平均次數亦不多,但在焦點團 體中資深就服員多數表示自然支持的重要性。建議相關主管機關應推動自然支持的建 立,可設立獎勵辦法,鼓勵就服員及雇主共同合作,協助身心障礙者在職場建立穩定的 自然支持者。

(三)提供密集輔導後的持續支持

本研究中接受支持性就業服務而穩定就業三個月結案的個案,他們的就服員提供 服務的天數都達到法定的最低 10 個工作天的要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民 101),並提供追蹤輔導,追蹤輔導期時就服員提供的服務以了解個案目前工作狀況的平 均次數為最多,多數在結案後已沒有繼續追蹤。然而,經本研究電訪及面訪追蹤就業現 況發現,有將近一半的個案已不在原安置單位或未就業,無論個案需要重新安置工作,

或已無繼續就業,可能都需要再度使用支持性就業資源,這顯示支持性就業的穩定度成 效仍有待加強。支持性就業服務應以身心障礙者的需求為主,個別所需的服務時間亦有 所不同,密集輔導後的持續支持對身心障礙者穩定就業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已有一些縣市開始重視就業穩定後的追蹤(如:台北市及台中市等),並提供

就服員補助。建議相關主管機關應重視持續支持對支持性就業成效的重要性,明確規定 將後續支持的時間延長,例如:一年至一年半,編列預算補助就服員或其他單位提供延 續服務,讓有需要的身心障礙者能獲得長期的支持,以達到真正穩定就業的目標。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102年5月31日)。促進身心障礙者及特定對象就業。取自 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51749ea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民101)。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身心障礙者就業 服務計畫。補助地方政府辦理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及職業訓練等業務計畫編審手 冊。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何華國(1989)。殘障者支持性就業之實施。特教園丁,5(1),1-6。

李基甸、林世瑛(1998)。【八十六年度殘障者社區化就業服務輔導報告。路得啟智學園】。 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林沛伶(2006)。智能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輸送系統之探討--以台中縣市就業 服務員觀點為例(未出版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林雅玲(2012)。台灣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對其職務功能的看法(未出版論文)。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麗珍(2012) 。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成效影響因素與服務品質之探討(未出版 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邵素真(2009)。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中的困擾—雲林地區就服員角度之 分析(未出版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胡若瑩(1995)。殘障者職業復健模式之探討。載於許天威、徐享良(主編),身心障礙 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理論與實務 (36頁-65頁)。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 業訓練局。

孫淑柔(1994)。支持性就業面面觀。特殊教育季刊,51,23~28。

徐文豪(2011)。支持性就業服務對智能障礙者工作適應之影響-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天威、林千惠(譯)(1994)。美國支持性就業:模式、方法與論題(原作者:Frank.

R .R)。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叢書:就業輔導類第54輯。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職業訓練局編印。

許天威、林幸台(譯)(1994)。美國的殘障者支持性就業方案(原作者:Arnold .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叢書:就業輔導類第55輯。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 練局編印。

陳玫伶(2006)。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論 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玫伶(2011)。從開放系統檢視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品質-以A 縣(市)

的執行經驗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0,54-72。

陳靜江(2002a)。支持性就業成果分析與自然支持之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中心。

陳靜江(2002b)。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模式。就業安全,1,88-94。

陳靜江、胡若瑩、李崇信(1995)。殘障者社區化就業輔導模式之發展與成效分析-第一 階段成果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編印。

陳靜江、胡若瑩、李崇信、李基甸(1996)。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安置模式理念與實 務-工作表格與使用說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職業訓練類叢書第55輯。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編印。

張宸瑄(2013)。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對穩定就業智能障礙者之服務分析(未出版論文)。

私立靜宜大學,台中市。

張陸崑 (2010) 。台灣精神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品質評估與成效關係探討(未出版論 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鈕文英、王欣宜(1999)。輕度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效果之研究。師大 學報,44,1&2,19-41。

鈕文英、陳靜江(2002)。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19,199-228。

曾信壽(2010),台灣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現況與政策分析-參與台中縣支持性就業方 案的肢體障礙者觀點(未出版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新竹縣。

謝秀蘭(1997)。啟智學校高職畢業生就業支持網絡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健全(1993)。智障者支持性就業模式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1,40-45。

關婉珍、陳靜江 (2001),支持策略在支持性就業中之應用情形與成效分析。特殊教育 學報,15,21-48。

蕭月華(2013)。心智障礙者工作參與動機與支持性就業方案執行之研究(未出版論 文)。私立南華大學,南投縣。

貳、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1992). The new defini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upport syste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0).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s of supports (11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Bond, G. R. (2004). Supported employment: Evidence for a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27 (4), 345-359.

Bond, G. R., & Kuala, M. (2009). Service Intensity and Job Tenure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A Final Report. VCU final report.

Coker, C. C., Osgood, K., & Clouse, K. R. (1995). A comparison of four different employment models for person with disabilities. Menomonie,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

Inge, K. J., Wehman, P., Revell, W. G., Brooke, V. A. (2007). Supported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supports: Tools for change. In P. Wehman, K. J., Inge, W. G, Revell, & V. A.

Brooke (Eds.), Real work for real pay: Inclusive employment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p.139-162).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s Publishing Co.

Laarhoven, T. V., Johnson, J. W., Laarhoven-Myers, T. V., Grider, K. L., & Grider, K. M.

(2009).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a video ipod as a prompting device in employment settings. J Behav Educ,18,119-141.

Mank, D., Cioffi, A., & Yovanoff, P.(2000). Direct support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job typicalness, coworker involvement,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Mental Retardation,38(6), 139-162).

McGurk, S. R., Mueser, K. T., Harvey, P. D., LaPuglia, R., & Marder, J. (2003). Cognitive and symptom predictors of work outcomes for cl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Psychiatric Service, 54 (8), 1129-1135.

Minarovic, T. J., & Bambara, L. M.(2007). Teaching employee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o manage changing work routines using varied sight-word checklists. Research &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32(1), 31-42.

Moon, M. S., & Griffin, S. L. (1988). Supported employment service delivery models. In P.

Wehman & M. S. Moon (Eds).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Supported Employment.

Springer.

Parent, W., Wehman, P., & Bricout, J. (2001). Supported employment and natural supports. In P. Wehman (Ed.), Supported employment in business: Expanding the capacity of workers with disabilities (pp.93-112). St. Augustine, FL: Training Resource Network,

Inc.

Rubin, S. E. & Roessler, R. T. (2008). Foundations of the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cess.

(6th ed). Austin, Texas: Pro- Ed.

Schalock, R. L. (2012, November). Using a quality of life framework to integrate the Supports Intensity Scale into supports planning and service delivery. Kaohsiung City

Seminar.

Trach, J. S., & Mayhall, C. D. (1997).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natural supports utilized during job place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3 (2), 43-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