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根據主要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重視家庭與媒體的社會化功能

根據本研究調查發現,幾乎不收看新聞報導及家人間不討論新聞 話題之受訪者,其法律知識與法治態度得分明顯偏低,也就是法律知 識明顯不足,法治態度偏於負向。顯示,個人接受媒體與家庭社會化 之深度,也會影響到法律知識、態度的學習成效。因此鼓勵學生適度 收看新聞報導,父母適度與子女理性討論新聞話題。既可增廣孩子的 知識見聞,也可促進親子的互動,可謂一舉兩得。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讀書環境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根據本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裏有良好讀書環境者,其法律知識成 績較為優良,法治態度也較為正向。良好讀書環境的提供,通常是經 由“人為"努力,用心營造的結果。其中可能包含了父母良好的教養 態度及家人持之以恆的規律作息。根據心理學上的研究(張春興 1987:

156

48),影響個體行為的因素,不外乎遺傳與環境,父母形塑良好的家庭 讀書環境是幫助孩子有效學習的最佳利器。

三、重視學生生活適應能力之培養

根據王淑女(1993:291)的研究發現民眾是否守法與個人社會生 活適應有關,亦即生活適應愈不好,人際關係越差者,愈缺乏守法觀 念,筆者以為增進人際的互動,滿足個體「愛與歸屬的需求」,使個體 在社會網絡中與其他成員互助互愛緊密連結,如此不但可減少團體成 員的情感疏離,也可防範,因疏離冷漠所造成的行為乖離。

四、充實教學內涵,提升學生對法律學習的興趣與意願

根據本研究調查發現,北市國中對法律有興趣者(含非常有興趣 者)僅有兩成,有意願了解切身相關的法律規定者也不到五成,顯見 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與了解切身相關法律規定的意願並不高。這也表 示老師教學上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筆者以為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 方式,採用更生動、活潑、趣味的教學方式,將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 的動機與興趣,也助於提升法治教學活動的品質與內涵。

五、加重青少年相關法律課程之比例

根據本研究發現,北市國中生對於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行政法規 所知有限,若能從教材編輯著手,透過學校課程規劃有系統地傳授更 多少年切身相關之法律,將有助於提升少年行政法規方面的法律知識。

關於少年之福利與保護措施除了民法外,也規定在「兒童及少年福利 法」及「勞基法」中,由於近幾年九年一貫公民科教材中針對兒童及 少年福利法之規定內容著墨不多,因此學生對少年福利法中與自身權 益有關之規定所知有限,筆者以為加強這方面的課程介紹與宣導實屬 必要,畢竟法律不會保護權利的睡眠人。

六、提供教師更多元之進修學習管道,以提升法治專業知能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7

根據本研究二章文獻探討發現,國中生之法律知識來源主要來自 學校老師(林嘉音,1998:75),根據李冬梅(2002:94)之調查研究 發現,修習法律相關課程的公民老師其法律知識較豐富。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顯示,有六成六北市國中生覺得學校老師對法 律知識的增進有幫助(含非常有幫助),作為學生法律知識增進的主要 關鍵人物,定期進修或參加法治相關研習活動,顯然有相當的必要性。

因此充實各師資培育機構相關法律課程,提升教師法治專業知能意義 深遠。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