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建議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90-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2 研究建議

由於現今全球環保貿易的趨勢,雖然使企業面臨環保趨勢的衝擊與危 機,但不可否認的也為企業帶來新的商機。綠色採購已成為日本、美國及歐 盟各國等知名企業發展的趨勢,並進一步的要求上下游廠商進行相關環境保 護活動,雖然目前所受到衝擊的大部分是規模較大的企業,而中小型企業影 響較少,不過環保趨勢已受到全球的肯定,如不對市場情報有所因應策略,

將可能導致企業競爭力降低。根據本研究文獻探討之結果顯示,廠商如具有 市場導向的觀念,對於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統、綠色供應鏈及環境化設計 的投資意願相對較高,進而影響到企業在綠色採購時的意願,並可使企業獲 得較佳的環保績效。因此,本研究建議企業在推行綠色管理活動前,必須考 量企業本身的能力及未來所需環境目標,例如要因應歐盟的 WEEE 及 ROHS 指令,透過市場導向的觀念考量企業本身的能力及市場的需求,在依企業類 型選擇綠色管理活動,例如企業是知名的大廠可藉由綠色供應鏈管理整合上 下游廠商,進而提昇企業本身的環保績效,而企業如屬於小型企業對上下游 廠商的影響力不足,則可透過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統,而企業本身的研發

82

能力夠強的話,更可藉由環境化設計開發新的綠色商品,並獲得新市場。企 業可藉由舉辦相關活動來宣導消費者的環保概念,進而提昇企業形象。

5.3 管理涵意

過去大部分的學者在探討市場導向時,主要是偏重在行銷的觀念,而綠 色採購則偏向於政府的綠色採購,但比較缺乏使用策略性的觀點來探討產業 的綠色採購活動,加上綠色消費的訴求對象已從一般消費者,逐漸擴展至企 業的採購行為。因此,本文將市場導向的觀念納入到產業的綠色採購活動加 以探討,探討企業在因應市場的綠色需求時,將如何反應,進而影響至綠色 採購活動,並提昇企業環保績效。因此本文之結果可提供有關產業在面臨環 境問題及未來環境趨勢時,給予參考與建議。

5.4 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

一、以本研究之假說作量化之研究

因本文經由文獻探討,建構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說,在綠色採購活動 上主要以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統、綠色供應鏈及環境化設計來探討,因 此,在實證上的問卷不易發放,只運用質性研究並無結合量化方法一起 使用。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本研究所推論之命題,進行問卷調查,並運 用統計工具加以驗證。

二、本研究以環境報告書為個案研究,資料收集上尚有缺失

環境報告書中,並無詳細說明情報傳遞的內容及綠色活動為產業改 善了何種環境績效,因此,在資料收集上不夠完整。

三、以本研究之綠色管理活動與市場導向作深入的探討

本研究之綠色採購以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統、綠色供應鏈及環境化 設計來探討,此構面之範圍較廣。因此,可能使在探討時未考慮完善,

所以建議後學者將市場導向與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統、綠色供應鏈及環 境化設計分別探討。

四、加強綠色供應鏈之探討

83

本研究在綠色供應鏈文獻蒐集時,以最近產業所受到歐盟指令之衝 擊,因而可能造成在探討時未考慮完善。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加強綠色供 應鏈這方面之研究。

五、以策略面結合綠色管理活動

本研究以市場導向為綠色採購活動與環保績效之干擾變數,建議後 續研究者亦可以市場導向與環保策略結合研究,如市場導向與綠色行銷 之關係研究。以增加本土產業之環保觀念。

84

參考文獻

1. 丁執宇(2003),「知識經濟時代清潔生產新趨勢-綠色供應鏈管理」,永續 產業發展雙月刊,第七期,第 21-32 頁。

2. 于 寧 (1996) , 「 環 保 標 章 與 綠 色 採 購 」 , 環 保 標 章 簡 訊 , 第 四 期 , http://greenmark.epa.gov.tw/declare/mag_content.asp?Serial=39。

3. 于寧(2003),「國際間綠色採購聯盟之興起與現況」,環保標章簡訊,第 三十四期,http://greenmark.epa.gov.tw/declare/mag_content.asp?Serial=318。 4. 于寧(2004),環保標章與綠色採購,經濟部綠色設計聯盟第十一期,

http://gdn.ema.org.tw/newsletter/gdnEpaper2004011E01.htm。

5. 于寧、賴明坤(2000),「全球各國政府綠色採購運動之發展現況與展望」,

環 保 標 章 簡 訊 , 第 二 十 一 期 ,

http://greenmark.epa.gov.tw/declare/mag_content.asp?Serial=204。

6. 大 同 公 司 , 企 業 環 境 報 告 書 , 2004 , http://www.tatung.com/b5/message/default.htm。

7.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師大書苑:台北。

8. 王俊敏(1997),「影響企業取得 ISO14001 認證組織面因素之研究」,東華 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9. 台 灣 愛 普 生 , 企 業 環 境 報 告 書 , 2004 , http://w3.epson.com.tw/ett/report/index.asp。

10. 申永順(2000),「企業環境報告書中環境績效指標系統之建立」,環境管理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1. 吳芝儀、李奉儒 譯,Michael Quinn Patton 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

桂冠圖書。

12. 李俊易(2000),「高科技產業執行 ISO 14001 績效評鑑之研究─以新竹科 學園區為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杜富燕(1999),「政府單位與通過 ISO14000 之企業良性互動策略探討」,

環境管理報導,第十四期,第 21-23 頁。

14. 汪銘生(1991),「臺灣的環境事務與環境管理」,中山社會科技學刊,第六 卷,第四期,第 26-42 頁。

15. 林雯瑜、湯奕華、陳文輝(2000) ,「由工業減廢/環境管理談環境績效量化 之方法與工具」,工業減廢暨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第 1-15 頁,經濟部

85

工業局:台北市。

16. 侯勝文(1999),「產業推行 ISO14000 之調查分析」,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 究所碩士論文。

17. 施勵行、林琨翔(2003),「綠色供應鏈中企業的整合策略,永續產業發展 雙月刊,第十二期,第 11-18 頁。

18. 段國慶(2003),「台灣廠商環境管理策略與環保績效之探索性研究-以環 保得獎廠商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洪佩菁(1998),「環境管理內涵與成功關鍵因素之探討-兼論 ISO 14001 認證的影響」,台灣大學商學系碩士論文。

20. 洪彥琦(1996),加拿大「環境選擇 Environmental Choice」。環保標章簡訊 第五期,http://greenmark.epa.gov.tw/declare/mag_content.asp?Serial=45。

21. 洪順慶、陳振燧(1995),「中小企業市場導向之實證研究」,第二屆中小企 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第 151-172 頁。

22. 胡憲倫(2004),「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價值創造」,經濟部綠色設計聯 盟,http://gdn.ema.org.tw/newsletter/gdnEpaper2004012E01.htm。

23. 徐宗國譯,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 著(1997),「質性研究概論」, 巨流圖書公司。

24. 高明瑞(1995),「環境保護與企業管理」,教育部大專商管科學生通識教育 課程規劃,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5. 統 一 超 商 「 7-ELEVEN 」, 企 業 環 境 報 告 書 , 2003 , http://www.7-11.com.tw/pcsc/7-11-environment/p4_1.htm。

26. 陳小娟、徐木蘭、劉仲矩(1997),「企業環境管理績效評量因素建立之探 討」,科技管理學刊,第二卷,第一期,第 179-205 頁。

27.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 北。

28. 陳冠勳(2003),「企業採行 ISO 14000 環境管理系統之動機與財務面影響 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29. 陳致谷(1998),「日本環保標章現況報導」,環保標章簡訊,第十二期,

http://greenmark.epa.gov.tw/declare/mag_content.asp?Serial=121。

30. 陳致谷(1998) ,「全球綠色貿易發展趨勢」,環保標章簡訊,第十期,

http://greenmark.epa.gov.tw/declare/mag_content.asp?Serial=100。

31. 陳潤明(2003),「全球化過程中的焦點—綠色趨勢」,工安環保報導,第十 四期。

86

32. 傅文淵(1998),「影響企業推動積極的環境管理之因素探討- 以鋼鐵業為 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3. 黃孝信(2005),「我國電機電子產業如何因應綠色環保趨勢」,兩岸經貿月 刊,第十五期。

34. 黃秀惠(2000),「台灣廠商申請 ISO 9000/14000 認證動機與實施經驗之現 況分析」,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

35. 黃佩琳(2002),「晶圓製造業環境績效評估指標之建立研究」,台中師範 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36. 黃萬居(2001) ,「政府在推動綠色消費中扮演的角色」,環保標章簡訊第 二十四期,http://greenmark.epa.gov.tw/declare/mag_content.asp?Serial=208。 37. 楊之遠(1997),「推動 ISO 14000 與提昇國家競爭力」,ISO 14000 速報,

第二十五期。

38. 楊致行(1996),「企業為何與如何推動 ISO 14000?」,中衛簡訊雙月刊,

第一百二十四期,第 16-23 頁。

39. 楊致行(2005),「企業建立全球綠色供應鏈的新思維」,電子與材料雜誌,

第二十五期,第 17-23 頁。

40. 楊義榮(1996),「ISO14000 中有關組織評估標準之內涵及因應」,工業 污染防治,第十五卷,第四期,第 59-75 頁。

41. 溫肇東、陳銘昆(1998),「企業導入 ISO14000 之研究—以台灣公司為例」, 中山管理評論,第六卷,第一期,第 195-210 頁。

42. 經濟部工業局(1999),「ISO 14000 系列-環境績效評估技術與應用」,經濟 部工業局:台北。

43. 經濟部工業局(2000),「ISO1400 系列-電路板業環境技術與建制環境管理 系統指引」,經濟部工業局:台北。

44. 經濟部工業局(2002),「綠色採購與綠色設計」,經濟部工業橘:台北。

45. 經濟部工業局(2003),「產業綠色採購指引- 邁向產業永續發展之路」,

經濟部工業局:台北。

46. 董德波(1999﹚,「環保標章與產業之永續發展」,環境管理報導,第七 期。

47. 齊 家 (2001) ,「 政 府 機 關 綠 色 採 購 」, 工 安 環 保 報 導 , 第 五 期 , http://she.moeaidb.gov.tw/issue/issue5/gover_active5_3.htm。

48. 蕭國坤(2005),「惠普公司綠色供應鏈經驗分享」,工安環保報導,第二十 五期,第 10-12 頁。

87

49. 賴明伸(1996),「ISO14001 對產業界之衝擊」,ISO14000 速報,第十一期。

50. 賴明坤(2000),「英國政府之綠色採購」,環保標章簡訊,第十八期,

http://greenmark.epa.gov.tw/declare/mag_content.asp?Serial=175。

51. 賴麗瑩(2000),「日本綠色採購實施現況」,環保標章簡訊,第二十期,

http://greenmark.epa.gov.tw/declare/mag_content.asp?Serial=197。

52. 薛華泰(2001),「台灣企業環保策略與環保績效之相關研究」,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3. Ames, Charles B. and James D. Hlavacek, (1989). Market Driven Management, Dow Jones-Irwin

54. Baker, T.L. and J.M. Sinkula (1999),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27, No.4, pp. 411-427.

55. Bansal﹐P. and W.C.Bogner(2002),“Deciding on ISO 14001:Economics,

Institutions,and Context”,Long Range Planning,35,p269-290。

56. Berry, M. A. and D. A. Rondinelli (1998),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Vol.12, No.2, pp. 38-50.

57. Brezet, H. and C. Rocha (2001), “Towards A Model for Product- oriented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Sustainable Solutions –Develop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the Future”, a book edited by M.Charter and U. Tischner, Greenleaf Publishing, Sheffield, UK.

58. Callan, S. J. and J. M. Thomas (1996),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ory, Ploicy, and Applications, Irwin, Chicago.

59. Charter, M. (1997), “Managing eco-design,” Ind Environ(UNEP IE), Vol.20, No.1-2, pp. 29-31.

60. Chater, M.(1997), “Managing the eco-design process,” Th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 Vol.2 , No.2 , pp. 48-51.

61. Chen, C. H. (2000), “The Integration of Market Orientation Constructs, ” WDSI Proceeding, Hawaii, U.S.A

62. Coddington, W. (1993), Environmental Marketing: Positive Strategies for Reaching the Green Consumer, New York: McGraw-Hill.

63. Fiksel, J. (1993), Design for Environment: An Integrated Systems Approac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Virginia,

88

USA.

64. Fiksel, J. (1996), Design for Environment: Creating Eco-efficient Products and Processes, McGraw-Hill, New York.

65. Fiksel, J.(2001), “Design for Environment: Creating Eco-efficient Products and Processes,” New York: McGraw-Hill.

66. Fischer, K. and J. Schot(1993), “Environment Strategies for Industry,”

Washington , D.C.: Island Press,.

67. Freeman, P.K. (1994),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Risk into Corporate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Vol.41, No.7: pp. 54-59.

68. Gatignon, X. and Xuereb Jean-Marc (1997),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 Firm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XXXIV, pp. 77-90.

69. Girard, G. and C. Perras (1994),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rom Europe to the USA, The National meeting of ORSA/TIMS, Boston, USA.

70. Glaser, B. G. and A. L. Strauss.(1967),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ative Research.Chicago:Aldine.

71. Guba, E.G., and Y.S.Lincoln(1981), Effective Evaluation:Improving the Usefulness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rough Responsive and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72. Hall, J. (2000) “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dynamics,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8, pp. 455-471.

73. Hammer, M.(1990),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 104-112.

74. Hammer, M. and J. Champy(1993),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Harper Business.

75. Han, J.K., N. Kim and R.K. Srivastava (1998),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 ”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62, No.4, pp. 30-45.

76. Hart, S. L. (1995),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0, pp. 986-1014.

77. Hart, S. L. (1997), “Beyond greening: 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world,”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5, No.1, pp. 67-76.

78. Hemel, C. G. (1997), “The IC Eco-Design Project: results and lessons from a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90-10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