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市場導向、綠色採購活動對環保績效之 概念性關係研究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203084 林 立 偉 指導教授:楊 振 隆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七月

(2)
(3)
(4)
(5)

i

市場導向、綠色採購活動對環保績效之概念性關係 研究

學生:林立偉 指導教授:楊振隆博士 摘 要

以往製造業的經營方式著重於低成本、高品質和增加生產力等,但現今 的製造業由於消費者意識的抬頭,再加上近年來世界各國實施許多對環境保 護的政策,如歐盟的 WEEE、RoHS 和日本的京都議訂書等,每項新的環保 政策均對產業造成極大的衝擊。當市場產生變化時,產業必須適時的對環境 變遷作出回應。因此,產業為了因應市場快速變化,必須著重於顧客情報、

未來市場需求情報收集、情報的傳遞,和瞭解市場需求的變遷,且對這些情 報有所作出回應。以符合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而達到企業永續經營。

本文經由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以建構市場導向、綠色採購活動與環保 績效之影響關係,探討推行綠色採購活動的廠商,如持有市場導向的觀念,

是否有助於提昇廠商的環保績效,藉以提供管理者採取綠色採購管理活動之 決策參考。本研究以企業所發行的環境報告書做為本研究之個案探討,以證 實市場導向程度與綠色採購活動之關係。

關鍵字:市場導向、綠色採購、環保績效。

(6)

ii

目 錄

摘 要 ... i

目 錄 ...ii

圖目錄 ... iv

表目錄 ... v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步驟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2.1 市場導向的觀念、定義與衡量... 5

2.2 綠色採購... 13

2.3 環保績效... 33

2.4 綠色採購活動與環保績效之關係... 40

2.5 市場導向與綠色採購活動之關係...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5

3.1 研究架構... 65

3.2 研究方法 ... 66

3.3 研究變項說明 ... 67

第四章 個案研究 ... 70

4.1 統一超商個案研究... 70

4.2 大同公司個案研究... 73

4.3 愛普生個案研究... 75

4.4 結論...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0

5.1 結論... 80

5.2 研究建議... 81

(7)

iii

5.3 管理涵意 ... 82 5.4 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 82 參考文獻 ... 84

(8)

iv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4

圖 2.1 Narver and Slater(1990)市場導向架構圖 ... 8

圖 2.2 公司導向類型 ... 10

圖 2.3 綠色採購在永續發展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 20

圖 2.4 國際環保議題影響下的綠色議題 ... 21

圖 2.5 種環境化設計類型 ... 32

圖 2.6 建立環境績效評估指標流程圖 ... 36

圖 2.7 環境績效評估指標之內容及其分類 ... 37

圖 3.1 研究架構 ... 65

圖 4.1 為客戶著想程序 ... 76

(9)

v

表目錄

表 2.1 市場導向量表(MARKOR)... 7

表 2.2 市場導向理論整合 ... 9

表 2.3 市場導向之定義 ... 10

表 2.3 市場導向之定義(續) ... 11

表 2.4 各國綠色採購推動之經歷 ... 14

表 2.4 各國綠色採購推動之經歷(續) ... 15

表 2.5 環境管理的發展 ... 24

表 2.6 環境管理的歷程 ... 25

表 2.7 綠色供應鏈因應不同產業特性等的差異 ... 30

表 2.8 ISO 14031 之環境績效指標分類表... 38

表 2.9 企業推行 ISO 14000 環境管理系統主要的效益... 44

表 2.9 企業推行 ISO 14000 環境管理系統主要的效益(續) ... 45

表 2.10 各國際知名品企業對環境管理的要求 ... 55

表 2.10 各國際知名品企業對環境管理的要求(續) ... 56

表 2.11 企業推行 ISO 14000 主要的因素... 56

表 2.11 企業推行 ISO 14000 主要的因素(續) ... 57

表 3.1 本研究之研究構面及衡量指標 ... 69

(10)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以往製造業的經營方式著重於低成本、高品質和增加生產力等,但在於 現今社會由於消費者意識的抬頭,再加上於近年來諸多環境政策的執行,企 業為了保持競爭力,必須更加著重消費者的社會行銷方式。因此,當生態環 境的需求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也漸漸改變了產業的競爭環境,而產業 必須適當地回應環境的需求。當產業為了因應市場快速變化,將會著重於顧 客情報及未來市場需求情報的收集,並將情報傳遞擴散至各部門,使各部門 瞭解市場需求的變遷,且必須對情報有所作出回應,才可使企業擁有較佳的 競爭優勢。

在現今環保意識抬頭的社會,消費者對於環保也逐漸採取積極的態度,

產業也不再只是一昧的追求利潤,而是為了要達到永續發展。因此,環保觀 念勢必會落實於世界各國的法律制度中來維護地球生態環境,如歐盟執行委 員會於 2003 年 2 月 13 日於正式公佈了一項有關於電子電器產品的產業政 策,規定歐盟區域內將於 2005 年 8 月 13 日起,針對電子產品含有的有害物 質正式實施「電機電子設備限用有害物質指令」(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簡稱 RoHS)

將禁止含有鉛、汞、鎘等 6 種有毒有害元素的電子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和報 廢電子電氣設備廢棄物處置實施「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Directive on Waste Electrical and Equipment , 簡稱 WEEE)將強制製造商必須負責報廢家電、電 子及資訊產品的回收責任;1997 年於日本京都簽定議訂書之後,訂定了溫室 效應氣體排放減量認證管理制度。由於世界各國之制訂與限制均有所不同,

每項新的政策將會直接衝擊各國之能源配比與產業結構,影響各國經濟發 展,甚至損及國際競爭力。

過去,我國以各種產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台灣經濟奇蹟」,但也由於過 度的著重經濟,破壞了我們的生態環境產生許多環境問題,近年來,環保已 逐漸受到民眾的重視,民眾的消費也會選擇較具環保的產品,根據經濟合作 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9, 簡稱 OECD)統計,世界環保市場在 2000 與 2005 年的估算分別為 5,138 與

(11)

2

6,092 億美元,其市場每年平均約以 3.3%成長,許多企業也紛紛投入環保這 個市場,使得競爭環境更加激烈,而我國產業如何因應環境趨勢、市場及顧 客消費習性的改變,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之競爭優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議 題。

近年來政府積極的推動綠色採購活動,並逐漸影響到產業的經營模式,

而政府為了能讓我國產業迎頭趕上國際發展的趨勢、因應跨國企業的綠色採 購要求,使產業將綠色採購活動納入企業的經營策略,因此,經濟部特委託 台灣環境管理協會編撰「產業綠色採購指引」及「綠色採購與綠色設計」,幫 助產業對綠色採購活動進一步了解。而目前國內有關綠色採購活動主要的研 究大多數側重在如何實施綠色採購活動或綠色採購活動與環保績效之關係的 探討。而尚無導入策略性觀念的研究,基於此,本研究將市場導向的觀念導 入和綠色採購活動與環保績效的研究,並加以探討其影響關係。

1.2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文主要研究目的;

一、藉由文獻之探討與整理,建構市場導向、綠色採購活動與企業環保績效 之影響關係。

1.3 研究步驟

本文旨在建立市場導向、綠色採購活動對環保績效影響的概念性架構,

經由研究背景與動機的引發,並界定本文之研究問題及研究目的,在根據其 問題及目的進行相關文獻之探討,而研究方法乃採質性研究。藉由期刊、論 文、網站資料等各方面廣泛蒐集相關文獻,再將蒐集而來的文獻加以整理分 析,依分析結果推論出本文之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最後提出本文之結論與 建議,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

本研究依研究步驟之流程,作為在撰寫研究結果時之順序,其章節安排 如下: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市場導向與綠色採購活動對環保績效影響之研究背 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流程。

(12)

3

第二章:文獻探討,主要針對本研究之主題,進行相關文獻之回顧。並利用 文獻回顧與探討之結果,建立變數間關係及研究架構,並建立假說。

第三章:研究方法,建立研究架構,並說明質性研究及本文之研究構面。

第四章:個案研究,以個案來探討本研究之架構。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針對研究假說,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建議及未來研 究之方向。

(13)

4

圖 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研究背景與動機

建立研究目的

選定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建立研究架構與假說

個案研究

結論與建議

(14)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經由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以建構市場導向、綠色採 購活動與環保績效三者關係之研究,所以本章先對市場導向、綠色採購活動 及環保績效三者之相關理論進行文獻回顧,其次再進一步探討整合三者之間 的相關文獻。

2.1 市場導向的觀念、定義與衡量

過 去 的 學 者 有 人 將 行 銷 導 向 (makerting orientation) 稱 之 為 市 場 導 向

【115】,雖然市場導向主要是由行銷觀念發展出來的(Kohli and Jaworski

【86】;Siguaw et al.【103】),但市場導向並不等於行銷導向。Kohli and Jaworski

【86】 指出「市場導向」一詞比「行銷導向」較適合反應出行銷觀念的真諦,

其理由為;(1)行銷並非只是行銷部門的責任,應包含其他相關功能之部門,

因此,「行銷導向」一詞過於限制且易造成誤導。(2)市場導向可避免過度強 調行銷部門,可增加行銷部門與其他的協調及共同的責任分擔。(3)市場導向 所強調的是整個市場,而不只是顧客群,包括消費者及任何影響市場變化之 因素。而 Han et al.【75】研究亦證實企業普遍認為市場導向並非只有行銷部 門的責任,因此,市場導向也可說是行銷導向的擴大化觀念(洪順慶、陳振燧

【21】)。

Shapiro【102】認為市場導向是將所有與購買者有關的資訊均傳遞於組 織內每一個部門。並強調具有市場導向觀念的組織必須具有三項特徵:

一、所有影響購買者有關的重要資訊,傳遞於組織每一個部門。

二、跨部門人員共同制定策略性與戰術性的決策。

三、各部門間相互協調且承諾共同執行公司的決策。

Webster【115】認為市場導向是一種組織文化,以顧客為中心來做策略 及未來發展方向。並認為組織要發展市場導向時,必須具有下列五項特性:

一、高階主管必須認同具顧客導向的價值觀和信念。

(15)

6

二、重視市場和顧客的態度,並加入策略規劃的過程。

三、增加行銷經理的能力,以強化行銷計畫的發展。

四、建構以市場的表現為基礎之績效衡量指標。

五、全公司對顧客一致的承諾。

Ames and Hlavacek【53】認為市場導向主要是瞭解顧客的需求,依顧客 的需求推出具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進而發揮本身的能力,致力於降低成本,

並整合跨部門功能的努力來達成企業目標。

Kohli and Jaworski【86】起初為了瞭解市場導向之概念,然後經由回顧 相關文獻整理後,認為市場導向包含三個內涵:(1)顧客至上(2)協調行銷(3) 利潤導向-追求互利能力。再經由六十二位經理人對市場導向的認知,發現經 理們一致認為顧客至上為市場導向的中心概念。並將市場導向區分為三個構 面:

一、情報的收集(intelligence generation) :除了收集市場上有關的資訊,尚須 瞭解顧客需求改變之因素,及分析市場環境的多變與衝擊。

二、情報的傳遞(intelligence dissemination) :組織要能充份瞭解市場的需求,

必須使收集到的市場情報能夠在部門間有效的溝通與傳播,使員工均能 瞭解到市場的變化與達成共識。

三、對情報的回應(Responsiveness) :企業對市場情報的回應,回應包括產 品的設計、目標市場與滿足消費者現在或未來的需求。

Kohli 與 Jaworski【87】並利用這三個部份作為衡量市場導向的指標,

並發展出 32 項衡量問項,透過因素分析,發展出市場導向之量表,如表 2.1 所示。

(16)

7

表 2.1 市場導向量表(MARKOR)

情報收集 情報傳遞 情報回應

1.會見顧客了解需求 次數

2.是否進行市場研究 3.察覺顧客偏好的改 變

4.消費者商品品質評 價調查

5.以非正式管道搜集 產業資訊

6.由不同部門產生競 爭者情報

7.預測改變對商業環 境對顧客影響之可能 性

8.調查消費者對產品 及服務之品質 9.製造部門與顧客直 接互動

10.察覺顧客偏好改變 的速度

1.跨部門會議討論市 場發展趨勢

2.跨部門討論競爭者 策略及戰術

3.跨部門討論顧客未 來需求

4.整體組織獲得顧客 需求變化的速度 5.定期傳播顧客滿意 度資料給各部門 6.競爭者動態訊息傳 播速度

7.重要的顧客或市場 事件發生時,所有單位 都知道

8.關於行銷發展,在行 銷及製造部門間有溝 通

1.競爭者價格變動的反應 2.市場區隔原則驅使新產品 發展

3.因某種原因而忽視顧客需 求的改變

4.定期檢查產品開發是否符 合顧客需求

5.企業計劃是由技術發展引 導而非市場研究

6.產品線依賴內部決策的銷 售

7.跨部門凝訂計畫以反應變 化

8.競爭者攻擊行動的回應 9.部門協調反應

10.顧客抱怨回應

11.快速回應競爭者價格結 構的大幅變動

12.行銷計畫執行的即時性 13.共同努力修正產品以及 顧客需求

14 顧客不滿意時,採取立即 的改善行動

資料來源:【87】

Narver and Slater【97】 認為市場導向是一種組織文化,此文化能夠有 效率與有效能為顧客創造較佳的價值,並為組織帶來較佳的企業績效。因此,

將市場導向的內容分為三項行為因素及兩項決策準則,如圖 2.1 所示:

一、顧客導向(customer orientation):指組織充分地瞭解目標市場的顧客需求,

並以顧客的需求及期望來創造企業的價值。

(17)

8

二、競爭者導向(competitor orientation) :分析競爭者之產品如何滿足顧客之 需求,及未來潛在競爭者之優勢與弱勢,進而採取必要的策略因應。

三、跨部門協調(interfunctional coordination):整合組織資源的使用,以創造 較佳的顧客價值。

四、長期觀點(long-term horizon):組織用長期的觀點來思考策略及投資計畫。

五、利潤導向(Profit emphasis):組織的最終目標,就是位組織帶來利潤。

圖 2.1 Narver and Slater(1990)市場導向架構圖 資料來源:【97】

Chen【61】將 Kohli and Jaworski 及 Narver and Slater 所提出的理論整合,

以 K-J 的情報的收集、情報的傳遞及情報的回應為基礎,並以 N-S 的顧客導 向及競爭者導向為區分,提出包含文化與活動之市場導向之五構面:顧客導 向的情報收集、競爭者導向的情報收集、內部情報的傳遞、顧客導向的情報 回應及競爭者導向的情報回應,如表 2.2 所示。

目標市場 顧客導向

競爭者導向 部門間協調

長期 利潤 焦點

(18)

9

表 2.2 市場導向理論整合

情報收集 情報傳遞 情報回應

顧客導向的情報收集 顧客導向的情報回應

競爭者導向的情報收集 內部情報的傳遞

競爭者導向的情報回應 資料來源:【61】

Ruekert【100】 將市場導向加入策略發展的概念。認為市場導向是經由 組織對顧客資訊的收集且利用此資訊,以發展出符合顧客需求的策略,並執 行策略來回應顧客的需求與期望。且提出三項觀察來觀察企業的市場導向程 度:

一、組織所收集到顧客資訊的使用率。

二、組織如何發展出符合顧客需求的策略。

三、組織如何執行策略以符合顧客的需求及期望。

Gatignon and Xuereb【68】在對企業的創新績效進行研究時,整合 Narver and Slater 和 Kohli and Jaworski 等人所提出的市場導向概念,將市場導向分 成三方面:

一、顧客導向:組織整合顧客資訊,並反應在產品與行銷中。

二、競爭導向:組織整合競爭對手的能力,並反應在產品與行銷中。

三、產品導向:組織整合市場上的新產品,並反應在產品與行銷中。

Baker and Sinkula【54】認為市場導向是一種企業文化,其使組織持續為 顧客創造出更好的價值。

Kotler【88】認為現代化的企業必須同時兼顧顧客導向與競爭導向,並 將公司導向的類型依「以顧客為中心」及「以競爭者為中心」區分為四種類 型,如圖 2.2 所示。

(19)

10

圖 2.2 公司導向類型 資料來源:【88】

Langerak【90】將市場導向區分為上游市場導向及下游市場導向。上游 市場導向內容為供應商導向、上游競爭者導向及上游功能間協調三個部份。

下游市場導向內容為顧客導向、下游競爭者導向及下游功能間協調。

將各學者對市場導向的定義整理於下表 2.3:

表 2.3 市場導向之定義

年代 學者 定義

1988 Shapiro 市場導向是所有與購買者有關的資訊均傳 遞於組織內每一個部門。

1988 Webster 市場導向是一種組織文化,以顧客為中心來 做策略及未來發展方向。

1989 Ames and Hlavacek 市場導向主要是瞭解顧客的需求,依顧客的 需求推出具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進而發揮 本身的能力,致力於降低成本,並整合跨部 門功能的努力來達成企業目標。

1990 Kohli and Jaworski 組織全面性的收集有關顧客目前及未來需 求的市場情報,並將情報傳遞於組織內的各 部門,且組織將對該情報給予回應。

1990 Narver and Slater 市場導向是一種組織文化,此文化能夠有效 率與有效能為顧客創造較佳的價值,並為組 織帶來較佳的企業績效。

產品導向 顧客導向 競爭導向 市場導向 以競爭者為中心

以顧客為中心

是 否

(20)

11

表 2.3 市場導向之定義(續)

年代 學者 定義

1992 Ruekert 市場導向是經由組織對顧客資訊的收集且 利用此資訊,以發展出符合顧客需求的策 略,並執行策略來回應顧客的需求與期望。

1997 Gatignon and Xuereb 整合 Narver and Slater 和 Kohli and

Jaworski 等人所提出的市場導向概念,將市 場導向分成三方面產品導向、競爭導向及顧 客導向。

1998 Deshpandé and Farley 市場導向一組跨功能的流程與活動,企業持 續評估顧客的需求以使顧客滿足。

1999 Baker and Sinkula 市場導向是一種企業文化,其使組織持續為 顧客創造出更好的價值。

2000 Chen(2000) 也將 Kohli and Jaworski 及 Narver and Slater 所提出的理論整合,提出包含文化與活動之 市場導向之五構面。

2000 Kotler 認為市場導向類型的企業是「以顧客為中 心」及「以競爭者為中心」。

2001 Langerak 將市場導向區分為上游市場導向及下游市 場導向。上游市場導向內容為供應商導向、

上游競爭者導向及上游功能間協調三個部 份。下游市場導向內容為顧客導向、下游競 爭者導向及下游功能間協調。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市場導向文獻中可以得知,學者們對於「市場導向」持有不同的見解,

但其活動與行銷觀念是相似的。Shapiro【102】和 Webster【115】對市場導 向的定義及看法,兩者皆著重於顧客導向及部門協調,其涵義與行銷觀念之 定義是相同的。而 Narver and Slater【97】將市場導向加入了組織文化,並認 為除了顧客導向及部門協調,尚須加入競爭者導向、長期觀點與利潤導向。

同時 Kohli and Jaworski【86】則將市場導向以情報的方式表達,從市場資訊 的取得、資訊在組織中傳遞及對資訊的回應。Ruekert【100】延伸 Kohli and Jaworski【86】的定義,將市場導向加入策略發展的概念,。另外,Han et al.

(21)

12

【75】認為市場導向可以區分為組織的行為及組織的活動:組織的行為以 Narver and Slater【97】所提出的為代表,組織的活動以 Kohli and Jaworski【86】

所提出的為代表,而學者 Chen【61】則將兩篇所提出的理論整合,提出顧客 導向的情報收集、競爭者導向的情報收集、跨部門的情報傳遞、顧客導向的 情報回應及競爭者導向的情報回應。Langerak【90】則將市場導向加入上下 游來探討,將市場導向區分為上游市場導向及下游市場導向。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不難發現大多數的研究都以 Kohli and Jaworski

【86】或 Narver and Slater【97】作為研究的基礎,來發展出新的衡量準則。

而本研究仍依大多數學者之研究採用 Kohli 與 Jaworski【86】所提出的情報 收集、情報傳遞與情報回應三個構面,作為市場導向之衡量構面。

(22)

13

2.2 綠色採購

一、綠色採購之定義及發展

自西元 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議正式提出「永續發展」的主題以來,

永續發展逐漸成為世界先進國家所關注的議題,使得綠色採購成為全球 發展的趨勢。美國環保署對「綠色採購」的定義是:「在所有競爭的產品 與服務中,選擇傷害環境及人類健康較少,且具同等功能的產品與服 務」。而日本綠色採購網路組織之定義,係針對一項產品與服務之採購需 求進行評估,並納入品質與價格之考量後,採購對環境較友善之產品與 服務。而我國于寧【2】對綠色採購定義是由產品的採購面與使用面,幫 助消費者(包括大眾、企業與政府單位等的採購系統)選擇較綠色的產 品,因此它與「環保標章」是相輔相成的。經濟部工業局【45】則認為 綠色採購具有兩種不同意義,其一為鼓勵生產者須生產對環境友善之產 品及服務,其二為刺激消費者對環保產品與服務的需求。

西元 1977 年時德國政府為了提昇民眾的環保觀念及改變其消費方 式,進而推行藍天使環保標章計畫。「環保標章」是指當產品透過嚴謹的 驗證方式,且符合對環境較友善的產品時,授予環保標章,使消費者較 易選擇環保商品(董德波【46】)。當時推動環保標章,主要較偏重於一 般的消費大眾,經過約 30 年的發展,綠色消費的訴求對象已從一般消費 者,逐漸擴展至政府部門及企業的採購行為,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發展,

其原因有四點(于寧【4】):

(一)法人採購為消費大宗。

(二)個人消費行為較難掌握。

(三)企業環保責任的加重。

(四)藉新系統輔助環保標章之不足。

二、各國政府的綠色採購

1977 年德國首創藍天使環保標章計畫之後,接著加拿大、日本與英 國等相繼推行。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環保標章,鼓勵民眾購買綠色產品,

(23)

14

以減少消費行為對環境所產生的衝擊。目前先進國家於鼓勵綠色消費之 多種措施中,以推動政府機關之「綠色採購」(Green Procurement)為最 重要。依據 1996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 GDP 數據調 查顯示,政府消費約占 10%至 15%,其中 30%屬於全國性政府層次的消 費,70%屬於地區性政府的消費,而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 82 年底正 式推出環保標章制度。根據調查,我國民眾對於環保標章的認知度在 87 年度即達到 55%。政府自 91 年起致力於推廣政府綠色採購方案遍及各縣 市及各鄉鎮市公所,同時採購目標亦將提高至 50%。因此,如果建立政 府綠色採購制度且確實施行,則其對環境的正面影響將十分地顯著。這 也顯示政府在綠色採購間扮演這一個相當關鍵的角色(經濟部工業局

【44】)。

日前歐盟國家與 OECD 會員國均有政府綠色採購推動計畫,其實施 方式主要有兩種:(1)頒布正式法規/行政命令,規定各級政府機構必須執 行,如:我國、美國及日本等國家皆採此種方式;(2)發表政策宣示,由 各政府部門自行擬定綠色採購政策與推行方法,如:加拿大與英國政府 皆採此種做法(齊家【47】)。因此,本節將介紹我國、美國、英國、日本 及加拿大政府推動綠色採購之經驗(表 2.4)。以下說明各國目前主要的推 動經歷:

表 2.4 各國綠色採購推動之經歷 國家

措施 我國 美國 加拿大 英國 日本

法令依 據

採購法第 96 條

資源保育法 與總統行政 命令

國家永續發 展策略

永續發展政 策

綠化政府行 動方案、綠 色採購法 執行/

主導機 構

環保署 環保署 環境部 環境/運輸/

區域部

環境廳

出版指

導綱要 是 是 是 是 是

(24)

15

表 2.4 各國綠色採購推動之經歷(續) 國家

措施 我國 美國 加拿大 英國 日本

綠色產 品準則

環保標章 或等同

政府指定項 目

環保標章或 等同

環保標章或 等同

環保標章或 等同 追蹤/

考核/

獎勵制 度

給予 10%

之價格優 惠

環境經理每 兩年彙報

環境與永續 發展經長進 行稽核

納入國家環 境報告

每年向內閣 報告

資料來源:【5】

(一)美國政府綠色採購經歷

美國政府推動政府綠色採購計畫之推動,主要是依據美國總統於 1998 年 9 月簽署的第 13101 號行政命令:「透過廢棄物減量、資源回 收 及 聯 邦 採 購 來 綠 化 政 府 行 動 」, 以 及 美 國 資 源 保 育 與 回 收 法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簡稱 RCRA)第 6002 條文 的規定。

而美國聯邦政府為了使綠色採購推廣較順利,除了美國環保署 (Environmentally Preferable Purchasing,簡稱 EPA)提供之"全面性採購 指導綱要計畫(Comprehensive Procurement Guidelines Program)"及"具 環境優越性之採購計畫"(Environ-mentally Preferable Purchasing,簡稱 EPP)為主,此外尚包括能源之星與能源管理等計畫;其他自發性的會 員組織尚包括:全球環境管理組織(GEMI)的環安衛策略性採購,以 及供應鏈委員會(Supply Chain Council)所提出的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式 等來推動綠色採購【44】。

美國環保署指定含有回收材料的產品,頒布採購產品的指導綱 要,一經指定,使用聯邦經費進行採購的機關就必須採購含有最高回 收物質比率的產品。CPG 計畫規定適用於任何使用聯邦經費進行採 購的聯邦、州或是地方機關。

依據美國資源保護回收法案(Resource Conservation & Recovery

(25)

16

Act,簡稱 RCRA)第 6002 條與美國總統第 13101 號行政命令之規定,

美國環保署必須指定含有回收材料產品之項目,並且頒布其採購產品 的指導綱要。當此類產品經美國環保署指定後,使用聯邦經費進行採 購的機關就必須採購含有最高回收物質比率的產品。雖然 RCRA 中 並未授權環保署或任何美國聯邦機關,來負責執行監督 RCRA 第 6002 條實施情況之規定。但是第 13101 號行政命令中則授權環保署 對各聯邦設施進行檢查,是否符合於 RCRA 第 6002 條。同時,聯邦 環境經理具有監督第 13101 號行政命令所有要求事項之權責(于寧、

賴明坤【5】)。

(二)日本政府綠色採購經歷

日本於 1988 年成立「環保標章推進委員會」,規劃具體之實施方 法、組織運作與標章使用規定等事項。到了 1989 年起正式推動「環 保標章事業」,開啟一系列推動環保標章產品與綠色消費之相關工作 (陳致谷,1998)。1995 年 6 月由日本下議院通過綠化政府行動方案,

這項方案要求各機關擬訂綠色行動方案至 2000 年結束為止。為了使 此項行動計畫擴大化,日本政府、企業及社團於 1996 年 2 月聯合組 成日本綠色採購網路組織(Green purchasing network,簡稱 GPN),其 創立宗旨包括(1)在產品的生命週期中加入會對環境衝擊的考量;(2) 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前瞭解製造者的環境政策、管理系統與所有績效的 環境品質;(3)鼓勵消費者在採購前儘可能收集相關環境資訊等 (于 寧,2003)。日本下議院亦於 2000 年 5 月通過政府綠色採購法,規定 政府機關在採購時應選擇具有第三者驗證系統(例如環保標章等),或 依綠色產品資訊系統所提供之準則來進行綠色採購。同年 6 月 GPN 公布的年度最新調查結果。調查在 1999 年 9 月到 10 月實施,針對實 施綠色採購的動機、目的、效果、推動辦理的相關活動、實施績效等 做詳細的調查。結果摘要如下(賴麗瑩【51】):

1.實施綠色採購的團體在 1999 年由 80%增加至 91%。

2.以種類別來看,「紙類」、「文具辦公室用品」、「影印機及印表機」的 採購量增加。

(26)

17

3.目前有 29%以上的企業實施「組件及材料」的綠色採購。

4.實施綠色採購的主要動機為對環境的責任感。

5.實施綠色採購的主要效果為提升員工的環境意識。

從數據上可以發現日本人綠色採購的重視,並且以往的調查對象 是以 GPN 的會員為主,此次調查對象則擴大至非會員、都道府縣市 及績優廠商等。由調查對象的改變,我們就可發現日本綠色採購不再 只是特定人士及組織。因此,同為亞洲國家的我們,日本 GPN 的相 關做法更值得我國學習。

(三)加拿大政府綠色採購經歷

加拿大於 1988 年推動環境「環境選擇(Environmental Choice)」,

也就是環保標章的意思,由加拿大環保署負責推行,此計畫係給予自 發性市場導向的制度。而推行的結果相當優異,到了 1995 年 8 月 1 日起完成「民營化」 ,由加拿大環保署獨 家授權新成立的公司 TerraChoic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c.,負責處理加國的環保標章作 業(洪彥琦【20】)。到了 1992 年巴西召開地球高峰會議,明列各國 對環境的權利及責任之原則,使得「里約宣言」及「二十一世紀議程」

的永續發展議題成為世界各國發展之重點。加拿大政府為了因應此潮 流,發展出「綠色政府行動計畫」,而綠色採購屬於計畫中的一部份,

計畫的執行是由聯邦環境部負責主導。該部門於 1992 年後與各機關 合作制定許多供各部門參考的實施指導綱要。例如頒布「綠化政府指 南」與「物料管理之環境指導綱要」等,做為各部門實施綠色採購之 指引,且由各政府機關依情況所視自行擬定實施辦法,並定期向環境 部回報實施成果(黃萬居【36】)。

(四)英國政府綠色採購經歷

世界上最早實施「政府綠色採購」的國家應該是英國政府,在 1990 年時英國政府的白皮書中就要求各政府部門,於 1992 年底前完 成政府各部門推行良好管理實務(Good Housekeeping)的策略規劃。內 容包括綠色採購、能源規劃、廢棄物管理等各方面的對環境友善規劃

(27)

18

(賴明伸【50】)。

英國政府推動綠色採購之業務主要是由環境、運輸及區域事務部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emnt, Transportation and the Regions,簡稱 DETR)來負責進行。DETR 之推動方法主要除了頒布各項進行綠色採 購之指引,包括給採購者與供應商的採購指引,可使採購人員參考使 用。並且制定各項產品之採購規格與採購指引,例如紙製品與文具採 購契約規格,以及具環境優越性之資訊產品採購指引等。各政府機關 則需要設定綠色採購政策,依情況所視自行擬定採購行動計畫,並且 定期報告實施成果(于寧、賴明坤【5】)。

(五)我國政府綠色採購經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民國 81 年 8 月訂頒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環保標章推動使用作業要點」,促成我國環保標章制度於民國 81 年底 之正式推出。此制度的推出,使得政府機關在採購綠色產品時,具有 明確之優先選擇項目。民國 85 年時,立法院更積極促成於政府採購 法中加入綠色採購條款(即第九十六條),也就是「機關優先採購環 境保護產品辦法」,並在民國 88 年 5 月 27 日由環保署及公共工程委 員會會銜發布後開始實施,規定政府機關得優先採購環保標章產品及 其他符合「再生材質、可回收、低污染及省資源」的產品,允許政府 機關採購此類產品時,可以不超過百分之十的價格優惠下採購。

「機關優先採購環境保護產品辦法」是全球各國中第一各完成立 法之國家,且由政府機關首先實施倡導綠色採購行為之立法精神,因 此將具有極大政策宣示之作用(于寧、賴明坤【5】)。將環保產品分 為三類,第一類產品:取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認可之環保標章使用許 可,以及取得與我國達成相互承認協議之外國環保標章使用許可者;

第二類產品:非屬環保署公告之環保標章產品項目之產品,經環保署 認定符合再生材質、可回收、低污染或省能源條件,並發給證明文件 者;第三類產品:指該產品經相關事業主管機關認定符合「增加社會 利益或減少社會成本」之產品,並發給證明文件者。

政府也逐漸將綠色採購推行到國內產業上,民國 91 年後經濟部

(28)

19

工業局發行「綠色採購與綠色設計」及「產業綠色採購指引」,主要 的目的期望我國產業望開始由策略面著手,並逐步建立內部綠色採購 之制度,使產品符合國際對環保的要求,提升競爭力,且有助於推動 我國的產品環境化設計及綠色消費,為產業帶來較佳之環境績效(經 濟部工業局【45】)。

環保署公布 92 年度機關綠色採購績效成果,由 91 年的 26 億大 幅增加到 56 億,綠色採購的金額比去年成長 115%,指定採購項目 的環保產品平均採購比例達 73.8%,且遠超過行政院原本核定之目標 值 50%。而我國環保標章制度自 1992 年 12 月由環保署開始推動以 來,至 2004 年 12 月為止,已開放 84 項規格標準、近 2347 件產品獲 頒環保標章。因此,也顯現出我國政府對綠色採購推行與帶動,成功 的影響到廠商生產綠色產品,帶動全民綠色消費模式,創造新的綠色 市場。

三、綠色採購活動

日本綠色採購聯盟認為綠色採購擁有的力量可以使企業和社會改 變,並讓我們達到永續發展的社會(圖 2.3)。由於政府、企業及消費者的 需求,使得銷售者為了爭取到這方面的市場,進而向材料製造商與零件 製造商要求提供綠色商品,而製造商的環保設計、環境經營及環境資訊 的公開對於採購人員在採買時有相當的幫助,也使得綠色採購更為容 易。另外,當組織以綠色採購的方式購買辦公室設施時,不只影響到上 游廠商,也提昇員工的環保意識,進而帶動全民綠色消費模式,創造出 新的綠色市場,造成另一波新的效應(經濟部工業局【45】)。因此,製造 商的環保設計、環境經營及環境資訊的公開對於企業的綠色採購具有影 響性。

(29)

20

圖 2.3 綠色採購在永續發展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資料來源:【45】

台灣環境管理協會經理陳潤明【31】認為綠色採購的需求來自於產 品的使用者的要求,而使用者要求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與組織的政策或要 求、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 NGO)的推動及國際 性產品規範組織訂定規格,因此,本土產業在全球工業供應鏈體系中主 要扮演的角色為產品加工生產階段(OEM/ODM),因此,末端使用者有綠 色需求時,便會透過供應鏈體系,要求上下游廠商配合執行綠色相關措 施,以達成綠色產品的供應,形成綠色供應鏈,因此,綠色供應鏈也是 造成綠色採購活動發展之因素。如圖 2.4 所示。

(30)

21

圖 2.4 國際環保議題影響下的綠色議題 資料來源:【31】

企業也可能為了商業目標而開始進行綠色採購活動,進而創造出屬 於 自 己 的 競 爭 優 勢 , 全 球 環 境 管 理 協 會 ( Glob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itiative, GEMI)就列出了企業相關的採購策略可使企業達 到的競爭優勢,如表 2.4 所示。而美國環保署(USEPA)的資深產業政 策顧問 Marty Spitzer 指出:「GEMI 的報告對於採購的看法相當有前瞻 性,它切中提昇環境績效及增加商業利益的關鍵」【120】。由於不同的採 購策略將為企業帶來不同的競爭優勢,而企業在選擇採購策略時,必須 先分析產品之發展方向以及未來所需的競爭優勢。

綠色採購 Green Procurement

產品使用者 Product User

國際環保議題 政府與組織的政策或要求 非政府組織的推動

國際性產品規範組織訂定規 跨國企業

BUYER

綠色設計 Green Design 一線供應商

Tier1 二線供應商 Tier2 綠色產品

Green Product

綠色消費 Green Consumption

(31)

22

表2.4 可能競爭優勢與相關採購策略

可能優勢 相關採購策略

產品創新 與重要供應商密切合作,以提升產品的市場優勢(包括 市場佔有率與價格)。

價格/成本 提升特定的環境績效可減低供應商的成本與價格,而降 低生產成本必須仰賴這種可靠與有效率的供應。

品牌/公司形象 著重於大眾關心的環境衝擊,確定所有的供應商不僅符 合,甚至超越一般人接受的績效標準。

產品/服務品質 與供應商共同提升品質,研發綠色產品/服務。

責任/彈性 確定採購策略不會損及與供應商的關係。

財務優勢 企業可投資於供應商能力的提升。

遵守法令規章 在企業的營運中與相關供應商合作,提升供應商投入的 環境績效。

訴訟/法律責任 的管理

留意企業必須擔負的供應商責任,並讓顧客充分了解企 業責任管理的能力。

資料來源:【45】

Zsidisin and Hendrick【119】綜合相關綠色採購的研究進行文獻研 究,並提出影響企業推動綠色採購的主要十一項活動,最後認為企業將 採購活動納入相關環境議題活動可分有下列所列三方面來探討:

(一)具有危害性物料、化學品及設備的採購:

(1)提供詳細規格設計說明包含符合環保法規與標準之產品規格 納入採購項目中並提供給供應商;(2)要求供應商通過 ISO14000 環境 管理系列認證;(3)與供應商協力合作以提供原料、設備、零件及服 務以達成環境目標;(4)公司進行廣泛的環境稽核;(5)要求供應商進 行環境稽核。

(二)供應鏈關係:

(1)將庫存多餘的原物料加以買賣;(2)銷售剩餘的報廢品或使用 過的原物料;(3)將多餘的資本設備進行變賣。

(32)

23

(三)資源回收的投資:

(1)設計減少物料和能源的設備;(2)改善產品設計以使得用過的 產品、原料及零組件可以再回收使用;(3)設計避免使用生產時所需 的危害物料或產品中具有危害物料。

在具有危害性物料、化學品及設備的採購活動上,主要是要求供應 商在對環境保護上有投入一定程度的努力,而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統屬 於較適用於任何組織機構的系統,並可幫助組織發展、維護和改進其環 境管理系統,且屬於公開聲明的環境政策與目標。使得企業在選擇較具 環保商品時,將會考慮以供應商是否有推行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統衡 量。

陳潤明【31】認為末端使用者有綠色需求時,便會透過供應鏈體系,

要求上下游廠商配合執行綠色相關措施,而 Zsidisin and Hendrick【119】

亦認為供應鏈關係將會影響企業推行綠色採購活動。

Fiksel【63】對環境化設計所下之定義為系統化地考量在產品及製程 之全程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健康與安全目標的功能設計績效。梁旭程、

陳怡君【45】亦認為環境化設計係指以產品的生命週期觀點,在產品設 計與發展的過程中有系統性地將環境因素納入考量,將可減少生產過程 中的自然資源與能源之消費情形並減低產品可能會對環境產生的衝擊。

與 Zsidisin and Hendrick 的資源回收投資方面觀念相近。

因此,本研究將採 Zsidisin and Hendrick【119】推動綠色採購主要的 十一項活動,並依陳潤明【31】、Fiksel【63】及梁旭程、陳怡君【45】

的研究,將綠色採購活動區分為推行 ISO14000 環境管理系統、供應鏈關 係及環境化設計三方面為影響企業推行綠色採購活動之構面。

四、企業環境管理

(一)環境管理的演進

在 1970 年代時期,企業對於環境汙染採消極的管末處理,而逐 漸演變至今的永續發展,並發展出環境管理系統幫助企業實施環境管

(33)

24

理。各學者將環境管理的演變分成許多階段,彙整如下:

Hunt & Auster【82】將企業環境管理的發展分成五階段,包含(1) 初學者(beginner):對於環境管理的投入極少;(2)救火者(fire fighter ):當環境問題發生時,才有投入; (3) 關 懷 者 ( concerned citizen):認為環境管理是值得發展,但資源投入不多;(4)實用主義 者(pragmatist):將環境管理視為一項重要的企業功能,有充足的投 入;及(5)主動積極者(proactivist):將環境管理視為最優先的事項,

且高階管理者積極涉入。從五個階段中可以發現企業由漠不關心,逐 漸改變到將環境管理視為最優先的事項。

Coddington【62】分析 1970 年代到 1990 年的環境管理,經由關 鍵驅力、關注焦點及影響公司層面等構面分析,結果將環境管理的發 展區分為四個時期:(1)順應民意(2)降低污染(3)污染防治(4)環境策 略,說明詳如表 2.5 所示。

表 2.5 環境管理的發展

年代 1970 年代 1980 年代後 期

1990 年代

構面\時 期

順應民意 降低污染 污染防治 環境策略

關鍵驅力 環保法規 環保法規、

環境成本

環保法規、降 低成本、提升 效率

市場滿意度、環 保法規、競爭優 勢、世界潮流 關注焦點 減少污染物對

廠外的排放

製程管理 重新設計生產 製程

競爭定位、產品 與包裝開發、追 求利潤、績效衡 量

影響公司 層面

環境 環境、作業 管理

環境、生產 管理、供應 商管理

行銷、通路、產 品開發、全面品 管、財務 資料來源:【62】

(34)

25

Hart【77】以企業永續發展為基準,將企業的環境管理歷程分為 四個時期,分別為 1990 年代以前的管末處理、1991 年~1995 年工業 減廢、1996 年~2000 年污染防治及 2001 年以後的永續發展,如表 2.6 所示

表 2.6 環境管理的歷程

年代 1990 以前 1991~1995 1996~2000 2001 以後 時期 管末處理 工業減廢 污染防治 永續發展

面臨 問題

•環保法規要 求日益嚴苛

•環保成本高 漲

•能源危機

•環保意識高漲

•國際間環保與 貿易關係複雜化

•履行國際環保公 約的義務

•闡明文化的管理 要求(BS-7750、

EMAS、ISO-14000)

•水資源與能源更 匱乏

•資源保育

環境 政策

•符合國家環 保標準,使環 境衝擊最小化

•帶動上游業,善 盡社會責任

•杜絕環境污染發 生

•強調綠色生產 力,兼顧環保與企 業發展

•環境導向 之研究發展

環境 目標 及執 行方 案

•污染物之管 制

•廢棄物之處 理

•化學品之管 理

•工廠內減廢

•用水合理化

•節約能源

•製程最適化

•廢棄物資源化

•推動中衛體系 減廢

•建立廢棄家電回 收與資源化系統

•建立 ISO14001 環 境管理統,取得驗 證

•加強責任照顧降 低風險

•研究產品生命週 期,發展清潔技 術,研發綠色產品

•循環利用 有限資源

•全力保護 生態平衡

•善盡企業 社會責任

資料來源:【77】

(35)

26

Berry and Rondinelli【56】認為環境管理由 1960 年代以後,企業 為了回應政府法規、環境問題及利害關係人,所採取的策略可區分為 三個階段:

1.危機模式(1960s-1970s):環境發生危機時的處理及試圖控制結果的 損失,為一種未準備的危機模式。

2.成本模式(1980s):致力遵循快速改變的政府環保法規和降低環境衝 擊的承諾,為一種反應的成本模式。

3.永續企業模式 (1990s):透過企業預期其開始營運的環境衝擊,事 先採取對策來減少廢棄物和污染,以及尋求正面的方法,透過全面 環境品質管理,來取得產業機會的優勢,為一種積極的永續企業模 式。

(二)環境管理的定義與效益

Winn and Roome【117】認為企業環境管理是指企業在營運時,

產品、製程及組織對環境、生態與文化系統中所產生衝擊之管理方式。

汪銘生【14】認為當企業處理環境的問題時利用管理的理念、知 識、方法及工具,並增進社會的福祉時,這就是環境管理。

高明瑞【24】認為,環境管理是一個新的理念、新的倫理及新的 機會。Berry and Rondinelli【56】亦認為企業如採取積極的環境管理 策略,事先採取可降低環境衝擊的策略,日後在面對嚴格的法規,亦 可免於受罰並提昇企業本身之形象,甚至可發展出新的商業機會。諸 多的研究亦指出企業採取積極的環保策略,將可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Stock et al.【106】;Maxwell et al.【94】;Hart【76】)。

Little【91】認為企業如注重環境議題,將可為企業獲得兩個企 業競爭力策略為成本降低及產品區隔。

Hutchinson【83】 研究指出企業如以主動積極、重視環保的態 度推行環境管理將使企業具有以下的潛在利益:

(36)

27

1.提高企業形象與知名度。

2.吸引更多綠色的消費者。

3.獲得正面的投資審查。

4.透過回收再利用及污染控制使生產效率提昇以降低成本。

5.透過有效的管理來節省能源。

6.避免過高的保險成本。

7.吸引並留用瞭解環境的員工。

8.和臨近社區保持良好的關係。

9.做綠色產品或服務的供應者。

Taylor【108】認為企業以積極的及正面的態度來回應環境問題。

並採行綠色管理與環境創新技術將為企業增進環保績效並具有以下 的效益:

1.可以避免環保糾紛、環保意外與環保局取締的支出,也可避免因顧 客抵制的損失,因而減少成本花費。

2.滿足綠色消費者的需求,並創造行銷機會。

3.提昇企業的形象。

4.增加企業的競爭優勢。

5.激勵員工,使員工以工作為榮、增進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及績效。

6.可影響新環保法規、設定時程表或強化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使政府 滿意。

(37)

28

(三)環境管理系統

環境管理系統主要提供企業以有組織有系統的方式來改善及驗 證企業在環境上的運作機制,以期獲得更好的環境績效及增加獲利機 會。而 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自從 1996 年 9 月推出以來,由歐盟 率先採用,截至 2003 年底,全球已有 66,070 家企業已取得這項驗證。

我國政府單位為了因應此國際趨勢及鼓勵產業界加入環境管理系 統,即結合經濟部工業局、中央標準局、行政院環保署及工業技術研 究院等相關單位成立工作小組,並結合其他政府環境管理及民間部門 共同進行推動工作,共同制定國家標準、檢討現行環保政策及法規、

建立認證及驗證體系、發展本土化技術工具。至 2005 年 5 月已有 1463 家取的驗證。由此可見,環境管理系統已成為國際環保潮流發展的趨 勢,是企業在環境保護上一項重要評估標準。

由以上文獻探討可發現,當企業如以積極的態度去回應環境問 題,預測未來環境變遷,並事先採取適當的環保策略,在經濟與環境 中取得平衡,不僅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也給我們一個乾淨的環境。

五、綠色供應鏈管理

許多企業已經推行供應鏈管理多年,但早期供應鏈策略的研究主要 是研究實體的配送過程,並不重視供應鏈間資訊的流通或夥伴關係管 理。而現在的供應鏈已加入了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思維模式,即是企業將 依據消費者的需求而改變製造的流程(Hammer【73】;Hammer and Champy

【74】)。因此,企業為了因應國際性的環保趨勢,則將環境議題加入於 供應鏈管理中,形成了綠色供應鏈。而 Walton et al.【114】將綠色供應鏈 定義為整合供應商進入到組織的環境管理程序中。即是要求供應商將環 保原則納入供應商管理機制中,使其產品加入相關的環境管理,並利用 供應鏈關係在採購時要求供應商生產對環境友善之產品,其目的是讓商 品更具有環保概念、改善環境績效及提升市場的競爭力。誠如 Krajewski and Ritzman【89】所述:「供應鏈管理本身應有加入策略的考量,其內容 包括整合一些關鍵部門或關鍵功能的效果,其中包括行銷、財務、工程、

資訊系統、作業管理及後勤管理等。」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也是有加 入策略的觀念,將需整合各種功能、部門,將各種功能協調一致並同步

(38)

29

進行(施勵行、林琨翔【17】)。

Hall【72】指出環保的壓力不僅包含法令上的壓力,尚包含非法令上 的壓力,非法令壓力來源有消費者、顧客、股東、環保團體、居民選民 以及企業公民義務,在壓力的施壓上會因各行業本身的不同,使施加在 各種企業身上的環境壓力不同,因此,各行業有不同程度的反應,也因 此形成綠色供應鏈在建構時會產生不同的型態。

胡憲倫【22】亦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會因產業的不同,而會影響綠 色供應鏈管理有不同的方式與做法,主要的不同為(1)產業別的不同,一 般可分成:複雜系統製造之產業、多品種產品製造之產業、大量消耗用 品製造之產,以及基本製造的產業四種;(2)產品的不同;(3)生產製程的 不同(如表 2.7 所示);而綠色供應鏈更會受到供應鏈上與供應商之關係的 影響而產生差別,內容如下:

(一)整合關係:與其他正在實施的影響供應商行動之企業,將綠色供應鏈 管理計畫進行整合。

(二)競爭關係:環境績效通常被作為“非經濟要求的標準”。而綠色供應鏈 管理將納入供應鏈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並用於供應商的選擇。

(三)合作關係:將屬於關鍵的小供應商,給予參與客戶的合作、並解決問 題及商業發展項目。

(39)

30

表 2.7 綠色供應鏈因應不同產業特性等的差異 企業

經營 型態

複雜系統製 造之產業 (如汽車業)

多品種產品製造 之產業(如保健 業)

大量消耗用品製 造之產業(如食 品、服裝業)

基 本 製 造 的 產 業 ( 如 化 工、造 紙 業 )

產品

產品與零件 均非常複 雜,且難以 調整。

產品與零件相對 簡單,雖種類繁 多,有時以更換 供應商進行調 整。

因為與顧客的緊 密關係,產品受 到廣泛關注。

產 品 複 雜 性 較 小 , 供 應 鏈 相 互 關 係 主 要 集 中 在 正 確 的 運 輸 與 管 理 。

生產 過程

客戶與供應 商可能共享 營運,並發 展出一些指 導和合作項 目。

利用分類和專門 化運作簡化了許 多過程。

原物料在開採過 程中,主要考慮 供應鏈管理的永 續項目,並轉移 過程的目標是減 少使用有毒材料 及提高效率。

生 產 過 程 改 變 非 常 昂 貴 和 困 難 。 環 境 績 效 的 長 期 改 進 , 主 要 透 過 生 產 與 使 用 新 產 品 得 以 實 現 。 資料來源:【22】

綜合上述文獻,企業的綠色供應鏈須以企業本身的狀況及配合適當 的策略來實施,進而藉由交易過程對下游客戶及上游供應商來降低對環 境的衝擊,使綠色供應鏈發揮其最大效用,才能完整而有效的進行全面 性管理。

六、環境化設計

全球永續發展的趨勢,使得企業面對環保問題的態度,由消極的管 末管理轉向積極的源頭減廢。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及行動,亦從追求生 活的便利性與豐裕性,逐漸演變成以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及破壞生態的觀 念為前題,進而創造更為寬廣、更有深度的環境。此時,一群美國的電 子公司研究人員嘗試將環保訴求的理念納入其產品的研發中,開啟了「環 境化設計」的理念。Fiksel【63】對環境化設計所下之定義為系統化地考 量在產品及製程之全程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健康與安全目標的功能設 計績效。Charter【60】將環境化設計定義為以系統化的程序考量並透過 環保良知(Conscious)的方式,將環境議題納入公司產品或製程的設計中。

(40)

31

企業在實施環境化設計時並非僅能將環境需求當作產品設計的唯一 考量,設計過程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公司現有的製造能力、產品 的經濟價值、體積與重量、功能擴充性、環境考量因素以及顧客需求(經 濟部工業局,2001)。而環境設計硬考量的觀點則包括新產品設計、減少 廢棄物、具危害性物質的減量、使用時造成污染之產品設計使可回收 (Starik【104】;Stead and Stead【105】;Morrs et al.【96】;Girard and perras

【69】;Lund【93】)。而 Fiksel【64】則認為產品環境設計考量的構面 包含可回收、重複使用、可拆解性設計、設計廢棄物少量化、節省能源、

節省物質、減少及預防風險危害設計。Horvath et al.【81】則將環境化設 計主要的目標分為三項:(1)將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率降至最低;(2)有效 率地管理再生資源;(3)將釋放至環境的毒性降至最低。

Hill【79】則依 Fiksel【63】對環境化設計的定義發展出八種產品環 境化設計應考量的觀點:

(一)產品在製造過程應避免產生有害的廢棄物。

(二)產品在生產過程應儘量使用較清潔的技術。

(三)應減少消費者因使用產品而排放對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

(四)應儘量減少產品在生產過程所耗用的能源。

(五)產品設計應儘量選擇使用無害的可回收物質。

(六)產品設計應考慮產品是否容易拆解。

(七)生產過程應使用回收再利用性的物質與重複使用零組件。

(八)應考慮產品廢棄後回收與重複使用的機會。

R.Steinhilper【99】綠色設計技術中所提環保化設計準則如下:

(一)在開採、製造、使用及廢棄回收各階段時,選用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材 料。

(二)設計時避免使用具危險與毒性材料。

(41)

32

(三)危險物質若需使用時應容易辨識與移除。

(四)所有零件都應有明確的材料標示及成份。

(五)盡可能使用單一材料。

(六)材料盡量避免使用標籤、裝飾與二次加工,如油漆等。

(七)若符合設計要求時,使用後可回收或重複使用的材料。

(八)對於周圍的零件及拆卸部分使用相容性材料。

Yarwood and Eagan【118】認為產品環境化設計對企業可為企業帶來潛 在效益如改善產品的設計、減少生產的成本、提昇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應法規的要求、節省公司負擔產品廢棄與回收的責任及提升產品的環境績 效。而 Brezet and Rocha【57】則將產品環境化設計依其改變的幅度及可能達 成的生態效益之差別,區分為四種類型,如下圖2.5 所示:

圖 2.5 種環境化設計類型 資料來源:【57】

(一)「產品改良」(Product Improvement):

(42)

33

「產品改良」類型主要係指產品的局部改良或改善,而這類型在 現有的市場已經存在。一般而言,產品與生產技術仍維持原有的情 況,而此類型的設計可能獲致的生態效益約為傳統產品的 2-3 倍。

(二)產品再設計(Product Re-design):

「產品再設計」類型係指現有的產品概念仍維持不變,將產品的 相關零組件進行改善或使用替代。此類型將重視在產品生命週期內所 有或部分的零組件,設計使採用非毒性的原物料、可回收與促進容易 拆解、改善運銷模式、零件重複利用以及達成能源減量的目標。這類 型的設計約能獲致 5 倍左右的生態效益,但是產品在設計時仍會受限 於現有的產品的概念。

(三)「機能創新」(Functional Innovation):

「機能創新」類型係指當產品加入環境觀念在設計時不受限於現 有的產品概念,因此,產品的機能在這種情況時會有所改變,將目前 有形產品進一步轉換成為無形的服務是這種類型的一種創新方式,將 可能獲致的生態效益達到現有的 10 倍以上。

(四)系統創新(System Innovation):

「系統創新」類型係指產品原有的系統(產品、生產鏈以及相關 的機制與公共制度結構)將由一套新的系統取代之。此類型創新所產 生的生態效益將可高達 20 倍。

環境化設計是屬於企業自發性的設計,當決策者在決定推行環境化 設計時,將會面臨重視環境保護與追求產品利潤之間的相互衝突,因此,

企業必須視本身產品特性及市場需求等發展適合的環境化原則。

2.3 環保績效

企業環保績效是企業在環保上的一項重要指標,因為傳統的企業管理者 普遍認為推動環境相關措施,將會為企業帶來負面的績效(Freeman【67】)。

而管理大師戴明博士亦曾經說過:「無法量測,則無法管理」【45】。同樣的 企業在投入環境相關措施時也是一樣的,如果只有在綠色管理上努力,而無

(43)

34

有力的指標及數據來證明,將很難得到高階管理者的支持。因此,需要有力 的工具來證明企業的環保績效。

Tellus Institute 研究中心曾經針對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的 30 家企業環境 報告書中,對企業所選用的環境績效指標之種類及數量進行研究,發現(1)指 標種類太廣泛;(2)不同的行業,業者選用指標不同;(3)指標單位複雜;(4) 指標的未標準化等四項問題,成為各產業推動環境績效之障礙(申永順,

【10】)。

自 1999 年 11 月國際標準組織公告 ISO 14031 後,ISO 14031 便成為企業 診斷其組織之環境績效的有利工具,且提供管理階層可靠及可驗證之資訊,

以決定組織之環境績效是否符合組織管理階層所設定之準則,使組織能夠有 效的評量自身的績效。而企業如果實施環境績效評估,可獲得下列幾點效益 (經濟部工業局【43】):

(一)瞭解環境衝擊的程度:

環境績效指標透過是當的量化,可以提供決策者或利害關係者瞭 解環境衝擊的資訊,進而訂定進一步的方向。

(二)協助系統的持續改善:

環境績效評估的結果,能夠反應出組織的作為及環境的變化,因 此,組織可以藉此指標不斷檢討及改善,使企業進行最經濟有效的改 善投資組合。

(三)展現環境管理的成效:

在環境管理系統的環境政策之下,決策者必須設定環境目標與標 的,並藉由環境績效評估的方式,以具體展示量化的成效,來證明是 否達成目標與標的,同時也可反應是否改善了廠房外的環境,以達成 環境管理系統之「持續改善」。

(四)取信於利害相關者:

環境績效評估因為是一套有系統的評估方法,受到諸多企業的肯

(44)

35

定,因此,以環境績效的評估過程及數據資料,較易取得利害相關者 的信任。

(五)增加組織溝通的效率及效能:

企業推行環境管理時,如組織內部對「環境」沒有產生共同的定 義,由於,對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或改善方向有不同的期望,容易造 成錯誤的行動或管理資源的浪費,甚至有些部門會覺得環境保護只是 某些專責人員的事。而環境績效評估是以一套組織內部已建立共識的 指標,可使所有人員對環境有共同的看法,避免無謂的浪費。

(六)決定管制準則:

環境績效評估是根據「PDCA 循環」(Plan-Do-Check-Act)的模式 (圖 2.6),對組織持續進行改善的工作,並非一個階段完成即宣告終 止的專案計畫。因此,在剛開始導入環境績效評估時,可能設定的不 適當,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檢討及修正之後,組織能找到最適切的環 境績效指標,並以這些量化指標作為管制準則的基準,使得管制的效 果能越來越好。

(七)協助資源有效分配: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決策者會想瞭解每一項活動的成本及收益改 善成果。可惜目前環境成本學尚未發展出完整的理論和實務技術,不 過環境績效評估的結果至少能提供決策者一些有用的資訊,利用此資 訊比較一段時間後,管理資源投入與產出量化環境績效指標的互相關 係,就算無法作到「活動基礎成本會計(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至少能做到簡單的效益評估,以協助資金的合理分配。

(八)發現環境問題的根源:

藉由環境績效指標的建立,可避免受到個人感情因素的影響,使 決策者以客觀的角度發現組織中環境問題的根源。

(45)

36

圖 2.6 建立環境績效評估指標流程圖 資料來源:【42】

ISO 14031 將環境績效評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PEs)

分為兩大類描述,分別為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PIs)與環境狀態指標(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s,簡稱 ECIs)。而環 境績效指標又區分為管理績效指標(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 MPIs)與操作績效指標(Operati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 OPIs)。如圖 2.7 所示。

Do

使用數據及資訊 收集數據

分析與轉化數據 取得資訊

報告與溝通

Check & Act

審查與改善環境績效流程 Plan

規劃環境績效評估 選擇環境績效指標

(46)

37

圖 2.7 環境績效評估指標之內容及其分類 資料來源:【15】

一、管理績效指標:

管理績效指標提供管理行為對組織環境績效影響之相關資訊,可反 應出管理階層在改善組織環境作業績效上所作的努力。包括下列之相關 項目:

(一) 管理績效指標和組織各階層的政策、人員、法規化之活動、措施、

程序、決定和行動有關。

(二) 管理績效指標可提供組織在管理業務方面的管理效能評估、改善環 境績效之決策與行動方案。例如訓練、法令需求、資源分配、環境 成本管理、採購、產品研發、文件化及能影響組織環保績效之矯正 措施。

二、操作績效指標

操作績效指標可反應組織在操作上的環境績效。包括下列之相關項 目:

(一)組織在運作時所做之輸入原料、能源和服務。

(47)

38

(二)屬於組織硬體設施和設備之設計、安裝、操作和維護作業。

(三)組織運作所做之產出,例如產品(包括他們之設計研發和儲存)、服 務、廢棄物(包括他們之型態和儲存)、排放物。

(四)組織運作時所產出之運輸。

三、環境狀態指標

環境狀態指標是提供組織週遭之環境狀況,通常應用於地方、區域、

國家、國際性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科學及研究團體之功能,並非一 個單獨事業組織之功能,尚可幫助組織在瞭解其環境考量面時可能面臨 之潛在環境衝擊,將有助於環境績效評估之規劃與實施。

ISO 14031 建議管理績效指標及操作績效指標可考量的環境績效分 類項目如下表(黃佩琳【35】)。

表 2.8 ISO 14031 之環境績效指標分類表

管理績效指標(MPIs) 操作績效指標(OPIs) 環境狀態指標(ECI)

1.環境管理政策與方案 之實施

2.管理系統之符合性 3.財務運用及管理績效 4.社區關係

1.物料使用量 2.能源使用量

3.組織運作與相關服務 4.硬體設施與設備 5.供應與運輸 6.產品生產量

7.組織所提供之服務 8.廢棄物產出量 9.污染物排放量

1.區域性、國家性、全 球狀態指標。

2.地區或區域性環境狀 態指標。

資料來源:【35】

經濟部工業局目前正極積推動以 ISO 14030 為環保績效評估之重 點,主要衡量管理績效與作業績效。而管理績效衡量之重點為組織對鄰 近社群的關係,是否提昇企業的形象;對內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

提生內部管理與資訊溝通及對法規的認知與掌握等方面的績效。操作績 效方面之重點為組織節省能(資)源的使用績效與減少廢棄物(空、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mpany Ready for One-to-One Marketing?. ” , Harvard Business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996),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Consumer Markets,” Journal

(1999),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Data Quality Management,"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004), “The Role of Multichannel Integration in Customer

Episcopos, A.,1996, “Stock Return Volatility and Time Varying Betas in the Toronto Stock Exchange”,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Vol.. Brooks,1998 Time-varying Beta

Norton (1993b),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rton(1996),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Wilson (1996),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Market Structure, Firm Structure, Strateg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Culture on Dimensions of Small-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ethod and motivation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a business simulation system context: An experimental study. Four steps to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The Free Press.. (1998),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