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綜合相關文獻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給予以下建議 : 一、 對政府的建議

(一) 於目前的導入後執行階段,應整合專家意見,多瞭解執行者的看法

新興服務模式的推展並非挹注資源即一蹴可及,在不同階段的成功關鍵因素,

都必須適時被納入考量。目前政府既已挹注資金、遠距設備技術也已就緒,正可謂 處於前置規劃結束,進行導入後執行的階段。

根據本研究結果,遠距健康照護關鍵成功因素的認知及結論,因專家特質屬性 為「規劃」或「執行」而異;顯示現今幕僚規劃與實際執行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意見 衝突。

而相對於目前執行階段,政府立場多屬規劃者的角色,因此應正視及多瞭解實 務執行者的看法,妥善整合溝通專家意見,探究現狀執行的績效不如規劃預期的原 因;找出問題根源,分析問題及其影響因素;並根據影響因素的重要優先程度,有 效調配資源、制定相對措施,以期持續改善、達到良好的績效,及開闢永續經營的 管理途徑。

(二) 加強對使用者的宣導,補強其於規劃階段可能被低估的關鍵成功因素

遠距照護模式的應用,係希望突破時空限制,服務更多數的用戶,因此使用者 所重視的要素為不可或缺的關鍵。根據本研究結果:「使用者認為有助於健康控制」、

「醫護人員的關懷電話與追蹤」、「易操作的儀器介面」為優先的關鍵成功因素。但 其中執行群組專家所重視的「使用者認為有助於健康控制」、「易操作的儀器介面」

並不是規畫群組專家的優先關鍵,表示此二項要素有可能於之前的規劃階段被低估 其重要性,而未獲得對等資源的投入,因此應在目前的執行階段,再檢視是否需要 作適當補強,例如加強對用戶端的推廣活動,宣導遠距照護模式有助於其健康控制、

教育使用者知悉儀器如何操作;而對於全體一致認同的「醫護人員的關懷電話與追

蹤」,則可確認是否已包含在目前遠距照護的流程之內,以期提高附加價值,獲得更 多使用者的支持及信賴。

(三) 建立完整的績效回饋機制,確認得到高階主管的支持

醫院內部之高階主管的強力支持,對於遠距健康照護的推行有著絕對的影響力,

因此必須有回饋機制來驗證是否真正得到高階主管的支持;可藉由遠距健康照護營 運的評估指標,來建立政府與醫療院所之間完整的績效與獎勵回饋制度,形成高階 主管與遠距健康照護之營運共榮共利的局面,亦可提醒高階主管,要密切監控其支 持是否確已被落實於行動。

(四) 經由持續溝通,設法得到醫師的認同及配合

醫療創新服務的推展,絕對有賴於醫師的配合,因此必須重視醫師的想法,並 設法降低創新科技所可能帶來的衝擊,應積極傳達:「遠距照護模式,僅為科技的 運用,醫師的判斷仍為不可取代的關鍵,其專業地位及權益不受影響」的訊息,經 由不斷的協調溝通,克服障礙,及來消除科技工具介入醫療的顧慮,讓醫師能真正 安心的接受遠距模式,進而獲得其配合與支持。

(五) 適時修訂相關法令規章,以建構穩定的財務機制

醫療產業受政策、法令及保險制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亦 然。因此宜適時適地制訂或修改法令規章,建構有利於實施「遠距健康照護」的財 務機制,轉變目前「遠距健康照護」普遍不利於成本效益的窘境;例如考慮納入健 保法的補助範圍,避免造成與健保制度政策間產生排擠作用,俾利於相輔相成。

二、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 後續研究者可參考本研究所列權重較大之考慮構面及評估因素,進行細節部份的研 究,以使關鍵成功因素的理論架構更臻周全。

(二) 本研究的設計並未對受訪者其工作的醫院文化、經營策略目標和人力資源配置作探 討和整理,而策略及目標關係著如何衡量成功的指標,建議後續研究者可朝此一方 向作更深入的研究。

(三) 本研究專家受訪者係服務於非營利組織的醫院,後續研究可考慮對其他營利組織、

業者(供應商)及使用者進行研究,以比較結論異同,亦能針對不同動機背景,擬定 不同的管理策略。

(四) 在後續研究上,可以針對遠距照護業者正在研發之其它新產品/服務模式進行研究,

依新產品/服務之特性予以修正或調整評估因素,以繼續延伸關鍵因素之討論、比 較,並期對該特定產品/服務的關鍵成敗因素管理評估,產生重大貢獻。

第三節 研究限制

一、 由於層級分析法(AHP)之問卷填答,係透過兩兩成對比較判斷的方式,此方式看 似單純,但實際上受訪者在作答時,很容易因直覺判斷的比例偏誤,而未通過一致 性檢驗,成為無效問卷,相對也影響了本研究之有效樣本數,因此可能造成資料的 代表性及分析上的限制。

二、 本研究未取得高階主管(例如:院長、副院長等)的受訪評估,故樣本之代表性較為 狹隘。

三、 為了提高受訪者填寫意願,本研究對於問卷的題數及因素定義說明力求精簡,相對 的也可能導致受訪者對題意認知的差距,而影響填答及資料品質。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Boynton, A. C. and R. W. Zmud (1984), An assessment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5(4): 17-27.

Broens, T. H., et al. (2007), 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telemedicine implementations: a literature study,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13(6): 303-309.

Buck, S. (2009), Nine huma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user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applications: a cognitive-emot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15(2):

55-58.

Cilliers, L. (2010),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telemedicine centres in African countries, University of Fort Hare: 51, 150.

Clark, M., et al. (2010), Sustaining innovation in telehealth and telecare, WSD Action Network, King's Fund.

Cook, D. J., et al. (2001), "Administrator and provider perceptions of the factors relating to programme effectiveness in implementing telemedicine to provide end-of-life care,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7(suppl 2): 17-19.

Daniel, D. R. (196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9(5):

111-121.

Gaski, J. F., 1984, The theory of power and conflict in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48, pp.9-29.

Haas, P. and J. Sembritzki (2006), The European eHealth Initiative-Objectives and Solutions.

ECEH.

Hossein Ahmadi, e. a. (2014), Evaluat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using AHP, Life Science Journal 11(3): 202-207.

Hussain, N. (2014), Rank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Healthcar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using AHP,

Joseph, V., et al. (2011), Key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lehealth projects,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17(2): 71-77.

Judi, H., et al. (2009), Feasibility and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implementing telemedicin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8(3): 326-332.

Kodukula, S. and M. Nazvia (2011), Evaluation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telemedicine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12(10).

Leidecker, J. K. and A. V. Bruno (1984), Identifying and us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Long range planning 17(1): 23-32.

Liu, C.-F. (2011),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 of telecare adoption: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Telemedicine and e-Health 17(4): 288-293.

Obstfelder, A., et al. (2007),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telemedical applications, Implement Sci 2(25): 1-11.

Organization, W. H. and W. H. Organization (1998). A Health Telematics Policy in Support of WHO'S Health-For-All Strategy for Global Development: Report of the WHO Group Consultation on Health Telematics 11-16 December, Geneva,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ockart, J. F. (1978), 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7(2): 81-93.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

Saaty, T. L. (1999). Decision Making for Leaders. P.A. :RWS

Steventon, A., et al. (2012), Effect of telehealth on use of secondary care and mortality:

findings from the Whole System Demonstrator cluster randomised trial,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44.

Taneja, U. (2013).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eHealthcare. eTELEMED 2013,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Health, Telemedicine, and Social Medicine.

Tjosvold, D., 1997, “Conflict within interdependence: Its value for produc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in De Dreu, C. K. W., & Van de Vliert E. (Eds), Us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 pp.23-37, Sage, London

Wade, V. A., et al. (2014), Clinician Acceptance is the Key Factor for Sustainable Telehealth Service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049732314528809.

Zakaria, N., et al. (2010), Managing ICT in healthcare organization: culture, challenges, and issues of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中文文獻     

巫素怡  (2013),遠距照護介入措施對門診,  住院與急診醫療利用的影響,南開科技大學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李卓倫, et al. (2013),台灣發展遠距健康照護的現況與挑戰,醫學與健康期刊  2(2): 1‐10. 

周春珍, et al. (2009),科技始於人性‐淺談遠距醫療於老人健康照護之應用,  護理雜誌  56(6): 76‐80. 

林玉惠, et al. (2013),遠距健康照護介入措施對門診醫療利用之影響‐以  [銀髮族  U‐Care  計畫]  為例,長期照護雜誌  17(3): 297‐314. 

林怡欣  (2014),淺談亞太地區遠距健康照護市場機會,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業經濟與趨 勢研究中心  IEK 產業情報網. 

徐淑玲  (2012),以遠距醫療為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管理成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學院 碩士論文 

張慈映  (2007),遠距照護產業之成功關鍵因素分析,  ITIS  智網 

陳再晉  (2006),國家資訊通信發展對於遠距醫療機制之建立關係,立法院第 6 屆第 2 會 期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   

彭心儀  (2010),由法律角度看寬頻遠距照護,網路通訊國家型科技計畫簡訊第 13 期. 

程永明  and  施柏州  (2006),醫學中心導入  PACS  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  績效與策略研 究  3(1): 79‐99. 

褚志鵬  (2009),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學  講義 

樓美玲, et al. (2005),遠距居家照護之現況、可行性及困境,護理雜誌  52(1): 66‐73. 

蔡侑錚  (2011),遠距照護服務對醫療費用之影響:  以南投地區系統建置為例,南開學報,

第八卷,第一期。 

蔡宗宏, et al. (2011),遠距健康照護評估量表之發展與驗證,電子商務學報  13(2): 

435‐463. 

鄧振源、曾國雄  (1989),層級分析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第廿七卷,

六,七期,頁 5‐22. 

謝松哲  (2010),機構式遠距照護服務之成本效益分析─  以北部護理之家為例,臺北醫 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ATA 美國遠距醫療協會,available at : 

http://www.americantelemed.org/about‐telemedicine/what‐is‐telemedicine. Accessed  August 10,2014. 

HRSA 美國健康資源與服務管理局,available at:   

http://www.hrsa.gov/ruralhealth/about/telehealth/telehealth.html. Accessed August  10,2014. 

TSA 英國遠距健康照護協會,available at : 

http://www.telecare.org.uk/consumer‐services/what‐is‐telecare. Accessed August  10,2014. 

衛福部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入口網,

http://mohw.telecare.com.tw/WebPages/Sidebar1/ProjectArea.aspx.引用 2014/08/10. 

鄭智銘  (2012),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http://ewpg.insight.ntu.edu.tw/l2‐2356023478355422272765374369603631720581242 472998626989303402969429376332872641020358.html.  引用 2014/08/10..

附錄

附錄一、分析層級程序法 (AHP) 之應用分析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 AHP)為 1971 年匹茲堡大學教授 Saaty 所發展出來的方法,該方法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及具有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 策問題上(鄧振源、曾國雄 1989)。AHP 法的理論簡單,同時又具實用性;因此,自發 展以來,已被各研究單位普遍使用,其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特別是應用在規劃、預測、

判斷、資源分配及投資組合試算等方面都有不錯的效果。

一、AHP 法的基本假設

AHP 法的基本假設,主要可分為下列九項:

(1) 一個系統可被分解成許多種類(Classes)或成分(Components),並形成有向網 路的層級結構。

(2) 層級結構中,每一層級的要素均假設具獨立性(Independence)。

(3) 每一層級內的要素,可以用上一層級內某些或所有要素作為評準,進行評估。

(4) 進行比較評估時,可將絕對數值尺度轉換成比例尺度(Ratio Scale)。

(5) 成對比較後,可使用正倒值矩陣(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處理。

(6) 偏好關係滿足遞移性(Transitivity)。不僅優劣關係滿足遞移性(A優於 B,

B優於C,則A優於C),同時強度關係也滿足遞移性(A優於B二倍,B優於C三倍,

則A優於C六倍)。

(7) 完全具遞移性不容易,因此容許不具遞移性的存在,但需測試其一致性 (Consistency )的程度。

(8) 要素的優勢程度,經由加權法則(Weighting Principle)而求得。

(9) 任何要素只要出現在階層結構中,不論其優勢程度是如何小,均被認為與整個 評估結構有關,而並非檢核階層結構的獨立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