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2 研究建議

1. 學校教育方面

(1) 課程設計方面:可運用在沒有固定答案、鼓勵自由發揮的非結 構性問題上,而工作任務需具備某種程度以上的難度,使其每 個人均能對小組有所貢獻,避免造成一人獨挑大樑之現象,應 用的課程並非只有電腦課程,如美術課、商概課、經濟課、生 涯規劃、人際關係等課程均能加以運用,以發掘及培養學生的 創造力。

(2) 教師教學方面:鼓勵任何具創意之點子,表揚具創意之作品及 學生,可配合學校每年例行的慶祝活動或生活中的大小事,運 用創造性思考活動設計一連串的作業單,使學生能將所有的思 考歷程實現在最終作品上。

(3) 合作分組方面:將不同思考風格的成員形成一組,成員間能觀 察與學習到彼此不同的想法與做事方式,並能激發出不同的創 意。

69

2. 未來研究方面

(1) 研究範圍方面:高職課程相當多元化,未來可將研究範圍推廣 至其他課程上,甚至研究對象也可針對不同科別、不同年級或 國中、小學的學生進行比較。

(2) 研究設計方面:如能增加受試學生的樣本,將可探究出不同的 組長自我效能、組長思考風格與思考風格分組間的最佳團隊組 合。

(3) 評量方式方面:未來可與不同領域專家設計與討論創造力評量 項目,再經由更多老師進行專家評量,以提昇評量信效度。

(4) 研究變項方面:影響團隊創造力的因素相當多,本研究並未納 入所有可能的變項,甚至是研究者有興趣的團隊組合變項,也 僅針對分組方式及組長因素這兩部分進行討論,在組長因素方 面,更只針對組長思考風格及組長自我效能部分進行探討,未 來可加入組長領導方式、組長產生方式、自我效能與思考風格 搭配的分組方式等變項,進行進一步討論。

70

參考文獻

王淑如 王裕德(2001):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臺灣教育,603 期,

頁 33-39。

朱柏州(2001),合作學習在網路教學上對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林奇芳(2001)。廿一世紀組織決勝之道:論團隊創造力的本質與內涵。研 習論壇,10,44-45

柯明月(2001),網路合作學習實施之整體性策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電資 學院學程碩士論文。

翁秋玲(1999),高中教師與學生思考格及其教學互動之關係,國立中山大 學教育研究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梁家玉(2001),自我效能對網路合作學習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電資學院 學程碩士論文。

許湧坤(2003),網路合作學習模式應用於程式設計課程之研究,銘傳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伯銓(2001),應用全球資訊網培養國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英豪、蔡武利(1996)。談創造思考。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創作研究 發會專輯。臺南:臺灣省立臺南高級職業學校。

陳炳煌(2002),學習單、思考風格及自我概念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

71

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系碩士論文。

程上修(1999),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 成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

黃荷婷(2002),研發團隊成員目標導向與創新行為、創新績效-自我效能 與集體效能的中介效果。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雯蓉(2001)。組織特性與工作特性對員工創造力的影響──以行銷相關 工作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劉彥君(2002),累積接續式網路合作學習設計,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碩士論文。

潘宏明(1996),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載於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1-218 頁。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錢毓琦(2002),影響團隊創造力因素之研究-以廣告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鍾一先(1997),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銘原(2003),思考風格對非同步學習網路中合作學習之影響。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Amabile, T. M.(1988a).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Amabile, T. M.(1988b). How to kill creativ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77-87.

72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pp.191-215.

Bandura, A.(1984). Recycling misconceptions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8(3), pp.231-25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199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 pp.248-287.

Bonneau, G. A. & Amegan, S. (1999). Evaluating communit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ethodological proposal and reflexion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3(3), 208-222.

Coste, T. G.(1996). Group creativity :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in technological desig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Michigan.

Davis, G. A.(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

2nd ed.

. Dubuque, Iowa: Kendall/

Hunt.

Firestien R. L. & Treffinger D. J. (1983b). George's group: a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facilitation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7(1), 32-37.

Guzzo, R. A., Yost, P. R., Compbell, R. J., & Shea, G. P.(1993). Potency in groups: Articulating a construct.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2, 87-106.

Isaksen, S. G. & Parnes, S. J. (1985).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1), 1-29.

73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a).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ing, N. & Anderson, N. (1990).Innovation in working group. In M.A. West &

J.L. Farr(Ed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Psych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pp.81-100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Kirsch, I. (1982) Efficacy expectations or response predictions: The meaning of efficacy ratings as a function of task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1), 132-136

Koehler, J. W. & Pankowski, J. M.(1996). Team in government: A handbook for teams-based organizations. Delary Beach, F.L.: St. Lucie Press

Osborn, A. F. (1957). Applied imagination. (2nd ed). New York: Scribner.

Treffinger, D. J (1983). George's group: a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facilitation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7(1), 39-48.

Slavin, R. E. (1983). Cooperative learning. New York: Longman.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 667-668

Sternberg, R. J. & O’Hara, L. A.(1999).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 In Sternberg, R.J.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251-27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as, G.(1926). The art of thought .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atson, S. B., & Marshall, J. E. (1995). Effects of cooperative incentives and heterogeneous arrangement on achievement and interaction of cooperative

74

learning groups in a college life science cours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3), 291-299.

Woodman, R.W., Sawyer, J.E., & Griffin, R. W.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8(2),293-321.

Woods, D. R. (1989). Creativity and PS.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15(4), 409-412.

75

附錄一 思考風格問卷

各位同學,大家好!

這份問卷主要是想了解“當你在做事時"而作答說明的。量表上的 1-7 表示題目與 你的情況相像的程度:數字越多(比如 7)就表示越像你,而數字越少(比如 1)就跟 你越不像。請同學認真作答,因為所測出的結果,除了作為研究的參考之外,對老師的 教學也會有幫助,本研究的結果會加以保密,不會影響到你的學業成績,請同學放心地 作答。

敬祝

學業進步

謝綺文

個人基本資料 測驗日期: 年 月 日 姓 名: 性 別:□男 □女

班 級: 年 班 座 號:

作答說明:

量表一的目的在瞭解你如何以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來解決問題、擬定計劃,以及做決 定。量表二的目的在瞭解你上這門課的動機。請你仔細閱讀量表中的每一個句子,然後 決定該句子描述你在學校、家裏、或工作時所使用方法的符合。如果該句子的描述與你 的情形一點也不符合,也就是你從來沒有以這種方式做事情,請圈選 1;如果這個句子的 描述與你的情形完全符合,就請圈選 7。請根據你實際的情形,使用 1 到 7 的數字,來 表示該句子符合你的程度。

1 2 3 4 5 6 7

完全不符合 大部分不符合 些微符合 尚符合 符合 很符合 完全符合

你所圈選的答案沒有對或錯。請仔細閱讀每一項句子的陳述,然後在答案紙上圈選 出最適合你的情形。請依照你自己的意思來作答,但不要在每一句子上花太多時間,也 請勿漏答任何一個題目,如有問題請隨時發問。請謝你的合作與協助。

76

完全符合

非常符合

符合

尚符合

些微符合

大部份不符合

1. 遇到問題時,我喜歡依自己的想法及方式來解決。 1 2 3 4 5 6 7 2. 我喜歡按照明確的規則來解決問題。 1 2 3 4 5 6 7 3. 我常會出一些新點子,並會試著去做做看。 1 2 3 4 5 6 7 4. 我會小心謹慎的選用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 2 3 4 5 6 7 5. 我喜歡按照規定來做事。 1 2 3 4 5 6 7 6. 我喜歡處理突發的問題,要如何去做,都由自己

決定。 1 2 3 4 5 6 7 7. 我喜歡對別人所做的事,給予忠告。 1 2 3 4 5 6 7

8. 當我讀小說時,我喜歡評論故事中的人物表現。 1 2 3 4 5 6 7 9. 我喜歡目標明確、說明清楚的工作。 1 2 3 4 5 6 7 10. 寫作業時,我喜歡先用自己的想法試做看看。 1 2 3 4 5 6 7 11. 寫讀書心得時,我喜歡按照作者在文章中從頭到

尾的條理順序,來寫我的讀書心得。 1 2 3 4 5 6 7 12. 在課堂討論時,我喜歡去比較自己和他人意見有

什麼不同的地方。 1 2 3 4 5 6 7 13. 我喜歡在可以讓我充份表達想法的環境中做事。 1 2 3 4 5 6 7 14. 我喜歡一一比較文章的內容。 1 2 3 4 5 6 7 15. 面對問題時,我會去分析問題的不同和比較問題

的優缺點。 1 2 3 4 5 6 7

77

附錄二 自我效能問卷

各位同學:

這份問卷是描述有關您目前學習這份作業的動機,亦即所有問卷中所提問題都是針對 您目前所學這份作業的感受,請您就學習這份作業的實際感受與狀況作答,答案沒有 對錯之分,保證絕對不會計入期末總成績。

請利用 1-7 數字刻度答題。若您認為某題目敘述與你的狀況完全相符請圈選 7,若題目 敘述與您的狀況完全不符,則圈選 1;若敘述與您的狀況部份相符,請圈選適當數字。

與我 與我 完全 完全 不符合 符合

1.我相信我可以在這份作業得到優異的成績。 1 2 3 4 5 6 7 2.我相信我能理解這份作業最困難的部分。 1 2 3 4 5 6 7 3.我自信能學好這份作業所教的基本觀念。 1 2 3 4 5 6 7 4.我自信能理解這份作業老師所教最複雜的部分。 1 2 3 4 5 6 7 5.我自信能將這份作業所指定的內容做好、考試也能考 1 2 3 4 5 6 7

好。

6.我預期能在這份作業拿高分。 1 2 3 4 5 6 7 7.我確信能精通這份作業所教的方法技能。 1 2 3 4 5 6 7 8.考量這份作業的困難度、老師、和自己的能力,

我覺得我可以學好這份份業。 1 2 3 4 5 6 7

78

附錄三 團體效能問卷

各位同學:

這份問卷是描述有關您們小組目前學習這份作業的動機,亦即所有問卷中所提問題都 是針對您們小組目前所學這份作業的感受,請您就貴組學習這份作業的實際感受與狀 況作答,答案沒有對錯之分,保證絕對不會計入期末總成績。

請利用 1-7 數字刻度答題。若您認為某題目敘述與貴組狀況完全相符請圈選 7,若題目 敘述與貴組的狀況完全不符,則圈選 1;若敘述與貴組的狀況部份相符,請圈選適當

請利用 1-7 數字刻度答題。若您認為某題目敘述與貴組狀況完全相符請圈選 7,若題目 敘述與貴組的狀況完全不符,則圈選 1;若敘述與貴組的狀況部份相符,請圈選適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