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8 網路合作學習理論

在網路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必再受時空的限制,就能按照自己的興 趣、能力、經驗,透過分工合作、相互討論及腦力激盪等方式進行合作 學習。

1. 網路合作學習之功能(王淑如、王裕德,2001)

(1) 提高學習動機

利用網路資源能夠豐富傳統教材的呈現方式,引發學習動機並提供 更多樣化的學習資訊;而且面對小組成員的不同思維方式與意見,

會刺激學生挖掘更多的知識以面對挑戰,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同儕間 的互相支持與激勵使學習得以延續。

(2) 培養創造思考能力

網路上的合作學習、動腦互動的機會更多,從討論區或互動寫作區 上,每組成員可同步看到它組同學的觀念或創造表達,從而激勵更 多的新觀念和表現手法,創造思考能力大增。學習延伸和能力轉換 尤為明顯。

(3) 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科技教育的本質為問題問題解決,透過以「問題」為起點的網路合 作學習方式,藉由學生彼此腦力激盪、討論、知識分享,將對問題

24

有多方面的認知與看法,因而產生眾多的解決方案,學生可從中選 取最佳的方案來解決問題。因此除了體會知識分享的重要,無形中 更具備了問題解決能力。

(4) 培養主動探索能力

網路學習使學習主體從教師轉變為以學生為學習中心,學生資訊獲 得從被動吸收者轉變為主動積極的建構,學生將成為一位具有主動 探索能力的學習者。

(5) 學習範圍增廣

網路無遠弗屆,是最具耐性、彈性、多樣性、廣佈性的學習工具,

學生可因應個別時間、興趣、需求、學習進度來進行學習,學習範 圍無形中增廣,學習將不再只侷限於教室、學校內。

2. 網路合作學習環境

目前的網路合作環境大致可分成二大類:

(1) 主題導向

針對課程主題而建立一個虛擬社群的環境,以同步或非同步的 方式,進行資料呈現、彼此討論、相互學習、共同創作等合作 歷程,並透過資料庫等科技工具來將收集到的資料建立成一個 具有豐富參考價值的資訊,結合專家的幫助,以提升資料分析 的結果及品質。

(2) 遊戲導向

一為網路連線遊戲方式,二為透過文字、圖片、影片等多媒體 的呈現方式所進行的網路郊遊。

25

本研究所採用之網路合作環境為主題導向的方式,然單純地把 學生放到群組中,對學生並沒有幫助,必須同時考慮到許多條件,

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

3. 網路合作學習條件 (1) 合作群組結構

包含了群組大小、組員的差異性、群組凝聚力、群組權力分配 等因素的考量。

(2) 合作權責結構

「個人權責」是為了減少「責任模糊」發生的一個方法。Slavin

(1983 )指出,只有在計較個人權責情形下,提供群組獎勵,

才能促進學習的效果。合作小組內的權力與控制不應專屬於某 人,這種情況可透過工作角色的分派來達成。

(3) 合作任務結構

「任務分工」和「群組研究」是兩個常被使用的任務設計(Watson

& Marshall, 1995)。「任務分工」是指每個小組成員在此活動中 均被賦予一個責任,強調成員的參與;而「群組研究」是指群 組成員雖一起工作,卻未嚴格劃分責任,強調成員對相同資訊 能有相同的瞭解。

(4) 合作誘因結構

獎勵的方式有二,一為以個別成員的表現為基準,二為以群組 的共同表現或作品為基準。在設計誘因結構時,應盡可能以內 在誘因取代外在獎勵,讓小組成果有公開展示的機會,或讓學 生可從學習活動本身找到樂趣。

26

(5) 合作空間結構

設計群組專屬的空間,讓群組可以緊密的聚集成一個群體,以 助於小組會議、討論、和學習工作的進行,並能提供群組間互 動的管道與工具,讓學習者亦能與其他小組成員接觸、溝通、

共享資源。

本研究綜合了上述之理論,設計了一個專題式的合作任務,並 規劃一個屬於各小組的討論區,其考量要件如下:

網路合作學習條件 實驗環境設計

合作群組結構 三人一組、不同思考風格群組、組長角色 合作權責結構 個人貢獻影響個人分數,小組分工情況影

響小組分數

合作任務結構 「群組研究」結構,亦即並未限定每個成 員的工作任務

合作誘因結構 作品賞析、網路票選 合作空間結構 小組專屬討論區

表 2-6 網路合作學習環境

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