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情境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的是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是以實際問題為主要研究內 容,以解決問題為主要導向。行動研究的起源來自於教育工作中每日所 產生的實際問題,研究者在改善教學實務、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建 立參與者真正實踐的知識(黃佳連,2004)。

研究者在研究之前,分析了研究者任職彩虹國小的學校教學環境,

了解九位研究對象大部分是相對文化刺激弱勢及數學低成就的學生。在 確定研究場域和研究對象後,研究者也對於自己在數學領域學習經驗以 及教學的生涯做反思。研究開始後,研究者利用午休時間,一週兩節課 的時間進行研究,預計進行十週補救教學。並運用問題導向教學法協助 低成就學生進行代數方面的數學學習,來提升學生在代數方面的學習表 現。在研究過程中,資料的收集主要以學生學習單為主, 另外輔以學習 的檢核表、討論時的互動錄音及討論紀錄、研究者的教學筆記、原班級 老師的回饋等。蕭昭君(2002)指出,行動研究是老師在教學現場把所有 的教學活動、任何教學過程都當作是影響下一步的教學行動的回饋,在 這樣不斷的監看的過程當中,老師是可以改善自己的教學的。在本研究 的研究過程中,經由蒐集學生在補救教學上的學習表現資料,藉著學生 在數學領域的學習轉變,進一步思考研究者接下來協助的行動策略,找 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來解決現實教學中的問題,進而改善實務

28

工作及教學品質,誠如Elliott(1991)所提的:行動研究是一種教學方 式—教學和研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第二節 研究情境

一、研究場域

研究者任教於高雄市彩虹國小,該國小位於高雄市的郊區,此區的 家庭大都為社經地位較差的狀況,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勞工階級,外配及 隔代教養的情形占大多數,單親和低收入的家庭也占有極大比例。根據 研究者在任教學校的觀察以及平時和同事的討論發現,學生的家庭背景 以及家長對於學生學習的參與和關心度,影響了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

在這個環境的學生們,相較於高雄市其他地區的小朋友,並沒有得 到較多的文化刺激及教育資源,甚至有些學生的家長為求溫飽,每天都 在外工作,無暇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也無力讓孩子參加課外的安 親班或補習班。有些連學校所辦的課後照顧班或攜手計畫的不願讓孩子 參加,孩子每日下課後除了自行完成學校作業外,就是在外遊玩。也有 一部分的家長,雖然注意孩子的教育,但是可能缺少良好的教育方法,

不知如何幫助孩子學習。

二、研究對象

(一)低成就學生

本研究選出彩虹國小五年級兩班學生,數學月考成績後百分之二十 七者,共九位。這九位學生的基本資料如表3-1:

29

30

31

研究者在國小階段對於數學科不排斥也不特別喜歡,雖然研究者的 數學成績一向不錯,但對於研究者來說,數學就好像國語科、自然科和 社會科一樣,只要多背幾次、多算幾次、把算法和公式背熟就足以應付 考試了。在國中階段的研究者被選為數學小老師,常常要為同學解決數 學上的問題,在多做題目的訓練下,數學仍然只是一個純熟的技巧。但 在某一天,研究者突然「開竅」了,理解了一直以來用「背誦」所得到 的公式及算法,從此以後,在求學過程中,數學這一科對於研究者而言,

更不是個困難的科目。在研究者心中,一直想不懂,怎麼會有人連最簡 單的算則都無法理解。

在研究者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大部分擔任導師職務,數學科是必 教的科目,遇到很多對數學束手無策的學生,研究者以自己的學習經驗,

試圖理解、體會數學學習低成就的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心境,並以一個研 究者的立場去探究,當研究者反思自己本身教學情形時,對於數學低成 就學生學習可能產生的影響與轉變。

研究者認為在教學現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不僅僅只是教與學 的關係而已。身為一位教師的我,應該從學生的學習情形學習如何扮演 教師的角色,以協助學生以他們的立場為出發點來幫助他們的學習, 讓 自己除了扮演教學者之外,也扮演學習者的角色,更讓自己時時刻刻是 一位教學反思者,從中獲得數學教學專業的成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