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54)

本研究是在探討國中國文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於教學時的因素,包含教師的資訊 素養與背景、資訊培訓與支援、認知易用性與認知有用性、對資訊科技使用態度及使 用意向之影響。本研究以國文教師為對象,影響教師接受資訊科技的因素分為內在個 人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Chambers and Lumpe(2001)的研究發現,個人信念是實施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最顯著的因素。Ertmer(1999)研究發現即便所有外在環境的障礙都排 除,很多教師仍然不會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少研究,如Smyil(1988)與Tobin(1995) 都指向教師個人的信念是實施資訊科技的重要指標。所以欲探討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的外在變數,首重教師本身的素養與背景。外部變項依文獻探討與實際教學經 驗,分為(教師資訊素養與背景、資訊培訓與支援)兩項。以此二外部變項與各變項(認 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使用態度、使用意願))探討彼此之關係。

本章針對本研究所提出之研究架構與所採用之研究方法做說明,共分為五節。

第一節 依據研究目的,根據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為基礎,提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第二節 討論本研究之研究問題與設立研究假設。

第三節 說明所欲探討的研究變數及針對各研究變數給予操作型定義。

第四節 為研究工具,包含問卷設計、問卷結構、量表制定、問卷預詴等。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說明本研究資料處理的分析方法,依序進行各變數的帄均數 分析,並以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分析相關性,並以多元迴歸分析路徑各項係數,並 分析變數之間的相關性。以下將針對各節進行詳細之說明與介紹。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是以 Davis 所提的科技接受模式(TAM)為基礎,以「教師資訊素養與背景」

和「資訊培訓與支援」為外部變數。加上科技接受模式(TAM)的「認知易用性」、「認 知有用性」、「使用態度」「使用行為意願」等變項,並探討各個變項之間的關係。本 研究架構如圖 6

圖 6 本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與研究架構提出九個研究假設

假設 H1:教師資訊素養與背景對認知易用性有顯著關係。

假設 H2:教師資訊素養與背景對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相關。

假設 H3:資訊培訓與支援對認知易用性有顯著相關。

假設 H4:資訊培訓與支援對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相關。

假設 H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性有顯著相關。

假設 H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認知易用性對使用態度有顯著相關。

假設 H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認知有用性對使用態度有顯著相關。

假設 H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認知有用性對使用意願有顯著相關。

假設 H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使用態度對使用意願有顯著相關。

以上九個研究假設皆為各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的相互影響,根據收回的問卷資料 分析,再依各項研究方法,逐一探究九個研究假設是否成立,是否獲得支持。

第三節 研究變項的操作性定義

本節乃針對各研究變項給予明確的操作性定義,包括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使用態 度、使用意願、資訊素養與背景、資訊培訓與支援,各說明分別敘述如下:

一、認知易用性

定義:個人認定使用一個特定系統所較易使用的程度(Davis, 1989)。

操作性定義: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主觀認定易於使用的程度。

H1 H7 H2

H.3 1 H4

H5

H8

H6

H9 資訊素養與背景

資訊培訓與支援

認知有用性

認知易用性

使用態度 使用行

為意願

二、認知有用性

定 義 :個 人認 定使 用 一個 特定 系統 將會 提高 工 作績 效 (performance) 的 程 度 (Davis,1989)。

操作性定義: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主觀認定可提高自己教學績效的 滿足程度。

三、使用態度

定義:個體在使用某一特定科技系統的喜好程度(Davis, 1989),及所抱持正面或 負面的價值程度(Fishbein & Ajzen, 1975)。

操作性定義: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的喜好程度與教師所抱持正面或負 面的價值判斷。

四、使用意願

定義:個體欲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機率,也反映了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 意願 (Fishbein & Ajzen, 1975)。林清江(1980)指出意願是指個人為達成其未來目標的一種慾 望傾向,此種傾向指引個人的行為以實現其目標。

操作性定義: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主觀的意願程度。

五、資訊素養與背景

定義: 指個人具有能力找出、評估與利用各種不同來源資訊的能力(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 ALA, 1989)。

操作性定義: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具有運用各種資訊科技的能力與能 力程度,以及使用相關資訊科技的經驗。

六、資訊培訓與支援

定義:個人從組織內外所獲得的訓練,與主管的支持與外部支援會影響到使用 運用資訊科技不同程度的影響(Igbaria, et al.,1997)。

操作性定義:教師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得到相關培訓研習與主管行政、

軟硬體設備的支援情況。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兩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根據相關文獻探討建立

研究架構,再利用問卷收集資料,做為研究分析之用。

一、文獻分析法

透過有關科技接受模式的文獻分析後,確立研究變項,外部變數,瞭解國中國文 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的接受度,並根據科技接受模式相關理論編制問卷。

二、問卷調查法

經由文獻分析編製而成的問卷,以台中市公立國中國文教師為抽樣調查對象,透 過問卷調查蒐集個人基本資料、外部變項。藉由資料進一步瞭解國中國文教師對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各變數間的關係與差異。

本研究問卷係研究者根據所蒐集的文獻與參考學者相關研究與實際情況所編 制,研究工具為「國中國文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科技接受度調查問卷」。各研究 變數均參考相關文獻之量表加以翻譯並配合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做適度的修改。同 時,本研究量表的尺度採李克特(Likert)五點量表,分別為「非常同意」、「同意」、

「無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予 5、4、3、2、1 的分數。本 研究工具可分三部分,包括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影響科技科技接受的外部變項量表、

科技接受度量表。此外,為了更深入了解國文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看法與遭遇 到的困難,問卷最後有兩題開放性問題,希望受訪教師能針對問題,抒發己見,並以 文字表述。茲將問卷分別說明如下:

(一)教師個人基本資料:

共分為五個部分,包括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學歷、學校規模等。

(二)外部變數量表:

共分為兩個部分,包括教師資訊素養與背景、教師資訊培訓與支援。

1. 「教師資訊素養與背景」共七題,主要目的在了解國中國文教師資訊科技的資訊 素養程度與資訊背景,得分越高表示教師資訊科技的資訊素養程度越高;反之得 分越低。

2. 「教師資訊培訓與支援」共八題,主要目的在了解單位主管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的支持、使用的電腦軟硬體資源多寡程度、資訊研習培訓的養成教育的程 度,得分越高表示教師資訊培訓與支持得到的支持越多;反之得分越低則表示得 到培訓與外部各項的支援越少。

(三)科技接受度量表:

此部分有四部分: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使用意願。本研究採用 的科技接受度量表是根據 Davis 為研究使用者科技接受度所發展出來的量表,翻譯並 針對本研究資訊系統的特色設計題目,請專家、學者逐題檢閱,使量表更能符合本研 究,此部分共有二十題,分為四個部分:

1. 「知覺有用性」有五題,主要目的在了解國中國文教師所知覺到使用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對其教學工作表現的有用程度,得分越高者表示使用者對於使用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知覺有用性越正向,反之得分越低,則對於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知覺有用性越負向。

2. 「知覺易用性」有五題,主要目的在了解國中國文教師所知覺到使用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對其教學工作表現的容易程度,得分越高者表示使用者對於對於使用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知覺的知覺易用性越正向,反之得分越低, 則對於使用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的知覺易用性越負向。

3. 「使用態度」共五題,測量使用者對於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使用態度,得分越 高表示對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越正向,反之得分越低,則對於使用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越負向。

4. 「使用意願」共五題,測量使用者對於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使用意願,得分越 高表示對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接受度越高,反之得分越低,則對於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接受度越低。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研究者利用SPSS統計套裝軟體作為進行資料分析的工具。進行的分析方法包 括:基本資料分析、帄均數差異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 加以檢定,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基本資料分析

針對台中市國中國文教師個人基本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探究各基本資料之百分比 率、次數與其它基本資料數據呈現。

(一)敘述統計(百分比及次數分配)

本研究用來描述樣本性別、年齡等各變數基本資料。經由這些基本資料可以對樣

本的基本特質有一個粗略的瞭解。

(二)帄均數

帄均數代表一組資料分配的特徵,以及一組資料的帄均水準,本研究用來了解目 前外部變項各量表與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使用行為意願各量表的帄 均得分情形,以了解目前國中國文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各變項的狀況。

二、信度分析

利用 Cronbach α係數來檢測本研究問卷之內部一致性。

三、皮爾森(Pearson)積差相關

利用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主要目的是探討各變項間的相關程度與方向。本研究採 用 Pearson 積差相關來探討各外部變項、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使 用行為意願之間的相關程度。

四、多元迴歸分析

本研究利用迴歸分析來說明變數間的因果關係及其強度,包括檢驗外部變項與知 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使用行為意願各變數之間的影響、以及驗證 TAM 模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5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