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倫理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民族誌為研究取向,以參與觀察法、訪談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 為研究方法,作為蒐集資料之用。以下就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分別敘述,並說明方 法的運用與步驟。

(一)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是民族誌研究的特徵,學者 Raymond 將參與觀察分為四類:

完全參與(complete participant)、參與觀察者(participant as observer)、觀 察參與者(observer as participant)以及完全觀察者(complete observer)。(嚴 祥鸞,2006)

筆者本身並非該校教師,因此無法以教學者的身分介入校園中,以較為 隱蔽的方式進行參與觀察。在 98 年度第一學期初筆者直接以「研究者」的 身分進入校學進行研究,田野的學生、教師及行政人員皆知道筆者的身分及 以原住民藝能班為研究主題,將會參與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課程及活動。參與 過程當中,主要參與觀察的場域為原住民藝能班的核心課程,如:原住民文 化與歷史、原住民工藝…,以及原舞團的練習與比賽,試圖分別從學生以及 教師的角度來觀看原住民藝能班的課程及政策面,另觀察原住民藝能班實施 之現況,觀察過程除以文字記錄外,在獲得允許的情況下,也以攝影機和錄 音筆進行記錄,以俾後續資料整理與回顧使用。

1.觀察時間

筆者進入田野調查的時間為 2009 年 9 月開始,至 2010 年 6 月,進 行觀察記錄。在時間安排,課程與活動的參與觀察方面,雖希望能夠觀 察到全部,但考慮到筆者本身的時間與能力上的限制,因此以原住民藝 能班的核心課程、舞團時間為主要參與觀察的時間,固定一週兩~三天 全面觀察的時間,盡量參與到重要的課程與活動,如原住民織品、展演 實務。另,也視學生的狀況,不定時參加一些學校活動或表演,如:迎 新會、戶外教學等,以及學生個別於部落或社區的活動,如:教會活動、

社區課程等。

2.觀察對象

以星光高職原住民藝能班學生為主要對象,於其課堂、課餘及活動 時間進行觀察,觀察對象以三年級(第九屆)為主,二年級(第十屆)

為輔,另一年級(第十一屆)雖已有分班,但因並無相關核心課程,故 視情形觀察之。

3.進入田野

首先透過介紹與原住民藝能班科主任—尚主任討論進入田野研究 的可能性,在獲得尚主任同意後,再由尚主任跟校長提出筆者的申請,

獲得校長同意後,於 98 學年度第一學期的原住民藝能班教學研究會議

上,由尚主任把筆者介紹給所有原住民藝能班的導師、藝能科教師及相 關人員,並徵詢任課教師是否同意筆者進入課堂當中觀察。由於並非所 有教師皆有參加此次的教學研究會議,針對未到場的教師,則由尚主任 代為詢問或是由筆者主動到教室跟任課教師說明研究目的,並徵詢意 見。

在校期間,筆者盡量參與觀察學生的各種情形,包括動靜態活動、

上下課情形等。筆者主要觀察的為原住民藝能班的核心課程,大部份多 為藝能科目,任課教師視筆者為學生的一員,一同在教室學習編織、原 住民音樂、版畫、烹飪等,另有部份科目因筆者本身已有相關基礎知識 與經驗,則成為教師的教學助理,在實作課程當中協助學生。在藝能課 當中,有不少時間是讓學生進行思考、創作與討論,筆者會利用此類的 時間與學生閒聊,了解其對於課程的想法、創作的概念或者是生活中的 大小事。

其他學習活動的部份,筆者亦盡可能地參加學校的重要活動,如迎 新會、運動會、校外教學、舞蹈比賽、大學推甄等。課後時間的部份,

有部份學生會邀請筆者一同參加週末的教會活動、至家扶中心擔任志工 或是部落祭典等,筆者視個人時間安排盡可能地參加,藉以了解學生的 個別狀況。

筆者希望藉由參與上述的課程與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面,使學生 習慣筆者的存在,在課堂中不會干擾教學,且亦能將筆者視為生活中的 一員,而筆者本身在表述學生的想法或體驗時較能正確表達。

4.離開田野

筆者預計田野調查的時間為 2009 年 9 月至 2010 年 6 月,適逢第九 屆學生畢業以及暑假將近,剛好作為一個停止的時間點,但自 2010 年 9 月的新學期開始,筆者仍間歇造訪田野,以方便補足筆者蒐集資料不 足之處。筆者亦告知田野師生筆者進入田野研究時間為 2009 年 9 月至 2010 年 6 月止,讓老師及學生了解筆者會出現在田野的時間。

另外一方面,第九屆的畢業生於畢業後,仍有部份學生與筆者保持 聯繫,使得筆者得以了解他們畢業後的狀況,不論是升學或就業方面皆 給予筆者進一步對照比較的資訊。

(二)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較為深入的訪問談話,當中訪談又 可分為四個類型(周德禎,2001):

1.非正式訪談(informal interview):訪談是在完全無結構下進行,對訪 談者的回答完全不加控制。

2.無結構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讓受訪者可以自由地、不拘束 表達自己對於事情的看法,訪談者引導相當少。

3.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訪談前先擬好書面訪談指

引,有訪談的主題和問題,但訪談者仍不採主導地位,由受訪者自己 表達。

4.結構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訪談問題是固定的,受訪者要針 對問題回答,不能隨便表達意見。

筆者主要的訪談對象為藝能班第九屆的學生,並訪問專班的任課教師、

行政人員,以和學生的陳述及筆者的觀察做比對。筆者採用兩種訪談方式:

「無結構式訪談」與「半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是以「訪談大綱」

來進行訪談,同時予以錄音記錄,以便後續製作逐字稿及資料處理分析,若 受訪者對於錄音感到不自在,則改以筆記方式記錄,但在受訪前會請受訪者 簽署訪談同意書,同意筆者將訪談所得之資料用於相關研究報告中。「非結 構式訪談」則使用於日常對話中,為一種較為隨興的訪談,與學生談論生活 中關心的議題,或是對於當下所發生的事件進行分享與討論。

筆者正式訪談進行的時間自 2010 年 2 月份開始,因與學生相處近一個 學期後,較為熟稔,發展出一種亦師亦友的感情,對於正式訪談乙事較不排 斥,也比較願意談一些較深層的問題。教師與行政人員的部份,因平時在辦 公室中,有不少時間可以談論或是課堂中間下課可以提問討論,教師亦很樂 意與筆者討論,因此教師與行政人員的正式訪談,則以補足筆者平時訪談的 問題為主。

(三)文件分析法

文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可分為兩方面:一為文獻探討方面的民族教育、

原住民教育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等主題之相關理論回顧與對話;另一方面為田 野原住民藝能專班規劃、教學資料、課程規劃等的收集,用以分析、補充或 解釋筆者於參與觀察或訪談中的發現。

蒐集人工製品是一種非互動的策略,可分為正式官方類、非正式個人類 及照片。(陳向明,2002)

1.正式官方類:這些資料可以提供可量化的社會現象,對於了解現象整 體很有幫助。在本研究中,原住民藝能專班規劃、教學資料、課程規 劃等相關文件資料即為此類。

2.非正式個人類:此類通常為個人所寫的東西,如日記、信件、自傳…

等,在本研究中,田野對象的部落格網誌、簡訊、自傳等則屬此類。

3.照片:照片可以提供相當清楚的描述性資料,被研究者所拍攝的照片 提供了他們對於世界觀及人生觀的線索,而筆者認為研究者所拍攝的 影像資料(照片、影片)除有紀錄功能外,對於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 離也相當好用。

除了上述的研究方法外,筆者也嘗試在本研究中由學生的視角來看原住民藝 能班,試圖透過學生的實際經驗來說明原住民藝能班對於她們的意義與影響。

二、研究倫理

由於民族誌研究的對象為「人」或是社群,因此學者認為在進行時應注意的

倫理信條有:

(一)取得被研究者的同意或允許

對於是否應公開研究者的身份及研究目的,學者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 公開自己的身份與目的,可以不用背負說謊、欺騙的罪名,或許也可獲得被 研究者的幫助。另一種看法則是認為研究對象在知道研究者身份後,有改變 或隱瞞原有行為的可能性,如此一來研究者無法獲得真實的資料。

(二)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研究立場

研究者不應預設立場,應針對自己的研究、觀察,詳實紀錄所見所聞。

(三)尊重被研究者的隱私

民族誌的研究,通常涉有被研究者的隱私的書寫,研究成果的出版可能 造成對當事人的傷害,若為顧及當事人的權益,研究成果可考慮以匿名的方 式呈現。

(四)給予被研究者適當地回饋

若研究者與被研究者是一種「互為主體」的對等研究關係,則研究者應 給予被研究者回報及服務,如建議與分析等。

在本研究中,因筆者所觀察與研究的對象為原住民藝能班的學生、教師 與行政人員,在研究倫理這方面產生的問題以及處理如下:

1.在訪談部份,進行訪談前,會先告知對方,並請簽署訪談同意書,1因 大部份的學生皆未年滿二十歲,因此需有家長同意。

2.筆者於進入田野之初,就已告知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研究 目的,亦獲得校方同意與協助,大部份的人對筆者的態度是友善的,

有部份教師對於筆者的存在相當在意,有刻意調整的跡象,但為少 數。

3.為尊重被研究者之隱私,本研究當中校名、人名等皆以化名的方式處

3.為尊重被研究者之隱私,本研究當中校名、人名等皆以化名的方式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