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一、行動研究法

Mills(2010)指出,所謂的行動研究,是由教師、校長、學校諮商人員、或在 教學環境中的其他利害關係人,所執行的系統性研究,用以蒐集有關它們的特定 學校的運作方式、它們如何教學,以及他們的學生學習效果有多好等資訊(王文 科,2013,頁 507)。也就是說在教學現場的實務工作者將「行動」和「研究」合 而為一,當教學工作在教學現場遇到問題,擬定解決問題的策略,付諸實際行動,

強調解決問題的立即性,經過不斷的省思、修正,最後希望解決遭遇到的問題。

在解決的問題的同時,亦能增進教師個人專業成長。在行動研究中,教學場域即 研究場域,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

行動研究是一種從經驗中獲得學習的過程,資料蒐集與分析對行動研究非常 重要,透過蒐集到資料的可以不斷的檢視行動的歷程和結果。蔡清田(2011)指 出,近年來,行動研究方法論有顯著的發展,例如,日記、工作現場之筆記、錄 音或錄影之紀錄資料、三角交叉檢證、問卷調查表、簡短的個案研究記錄等等皆 是可供選用的研究技巧。

行動研究是有系統性的,進行行動研究前研究者必須有進行詳盡的規劃,研 究者必須先陳述自己所關注的研究問題,接著規劃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尋找可 以選擇適當諮詢人選,以便進行請益,然後採取具體實際行動,實施問題解決方 案。在具體行動之後進行省思與修正透過的評鑑與回饋獲得結論,最後將行動研 究的結果加以呈現,分享自己的經驗,促成自己的專業成長。

二、實施方式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本研究由教師擔任研究者,進行為期十週,共計二

57

十節的教學歷程,旨在探討閱讀前的關鍵圖片預測(Preview)、閱讀中的大聲朗 讀(Read Aloud)、閱讀後的視覺表徵(Visual Representation)三個策略,組合成 一個完整的閱讀策略方案,運用於二年級學童閱讀教學上,對學童閱讀理解與閱 讀態度的影響。研究者以教學現場為研究場域,在研究期間,量化方面,在教學 前,研究者任教的班級先接受林寶貴、錡寶香(2000)編製之「中文閱讀理解測 驗」及研究者自編之「閱讀態度問卷」進行前測,實施教學後,讓任教的班級用 同樣的測驗工具進行後測,分析實施閱讀策略方案後學生在閱讀理解和閱讀態度 上的改變。同時,研究者蒐集教學活動中的觀察紀錄、學生作品、省思札記等各 種資料,進行質的分析。量化和質化研究相互配合,增加本研究的效度。在整個 教學歷程中,透過不斷的「行動」、「省思」、「修正」、「再行動」的步驟,期能增 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進教師專業成長。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提出本研究的架構圖如圖 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閱讀策略方案

1.關鍵圖片預測 2.大聲朗讀 3.視覺表徵

研究對象 國小二年級學童

27 人

1.閱讀理解的改變 2.閱讀態度的改變

介入 產生

高分組 11 人

中分組 9 人

低分組 7 人

58

貳、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有中文閱讀理解測驗、閱讀態度問卷、教學歷程中收集的 各項資料三種。分述如下:

一、中文閱讀理解測驗

本研究以林寶貴、錡寶香(2000)編製之「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做為研究工 具進行前測和後測。該測驗是適用於國小二年級至六年級學童適用之閱讀理解測 驗。共計有 6 篇故事類記敘文與 6 篇說明文。每篇文章包含「音韻處理能力」、「語 意能力」、「語法能力」、「理解文章的基本事實」、「抽取文章重點大意」、「推論」、

「分析、比較」七種題目類型。以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域 30 所學校二到六年級 773 位學生為常模樣本。測驗的信度與效度的研究分述如下

(一)信度:

信度的研究可以驗證測驗內容是否具有穩定性及可靠信。該測驗研究間隔兩 週重測信度為.89,確定內容測量相同的特質的庫李信度為.90,折半信度為.95,

各年級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介於.88 至.98 之間,各項分析顯示各項閱讀理解次能 力與全測驗的分數相當穩定(林寶貴、錡寶香,2000,頁 79-104)。

(二)效度

這個測驗工具的包含同時效度和構念效度兩種效度考驗。在同時效度方面全 測驗與「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的相關為.69~83 之間,與各理解次能力之間有正 相關,介於.72 至.96 之間。相關係數達統計以上.01 的顯著水準。不論是不同年 級學童的測驗或者是普通班與資源班學生於測驗上的表現有顯著差異(林寶貴、

錡寶香,2000,頁 79-104)。

研究者選擇一篇故事類記敘文當作前測,一篇故事類的記敘文當作做後測,

教學結束後,除了觀察全班整體的表現外,另外依受試者的前測成績由高至低排 列之後,取前 27%為高分組,後 27%為低分組,中間的 46%為中分組,分析實施

59

閱讀策略方案後學生在閱讀理解的改變。

二、閱讀態度問卷

本研究參考王怡卉(2005)編製之「閱讀態度問卷」、周芷誼(2005)所編 製之「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之研究問卷」、李燕妮(2007)所編製之「國小 學童閱讀動機問卷」、祝佩貞(2010)所編製之「小學兒童閱讀態度問卷調查表」、

洪味珍(2012)所編製之「兒童閱讀態度問卷」,依本研究需要,編製成閱讀態 度問卷(見附錄二),以分析實施閱讀策略方案後學生在閱讀態度的改變,其過 程敘述如下。

(一)擬題

本問卷包含 25 題,包含正向題和反向題。採用本問卷採 Likert 五點量表填 答,由受試者依自己的實際狀況作答。每題有五個選項,分別是「都是這樣」、「時 常這樣」、「有時這樣」、「很少這樣」、「從不這樣」給受試學童勾選。按照認知、

情感和行動分類,第 4、6、8、16、19、21、25 題屬於認知成分的題目;第 1、2、

7、9、11、12、14、15、17、22、24 題是屬於情意成分的題目;第 3、5、10、

13、18、20、23 題則是行動成分的題目。

(二)實施與計分方式

本問卷以團測方式實施,正向題依序給予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反 向題則依序給予 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總分分數愈高,則表示閱讀態度 越好。

(三)預試

本問卷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二年級同年級另一個班級,合計 27 名學生,實施 預試。利用 SPSS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分析問卷的信效度,編製成正式施測的工 具。

60

(四)預試測驗分析 1.信度

本測驗採用 Cronbach α 係數,所得整份試卷的 α 值為.870,顯示本測驗具有 不錯的內部一致性。若以認知、情感、行動分開來看,α 值分別為.776、.650、.620 較整個測驗的信度稍低,但仍在可信之範圍。

2.效度

本測驗採用的效度是專家效度。本閱讀態度問卷參閱相關文獻擬題後,經指 導教授及校內二位任教十年以上之資深語文科老師評斷其適切性,提供有關研究 工具的修改建議後,認為可以測驗出二年級學生閱讀態度之高低。

三、教學歷程中蒐集的各項資料

包含觀察紀錄(見附錄三)、學生作品、省思札記(見附錄四)等各項資料。

(一)觀察紀錄

行動研究教學者即研究者,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立即知道學生的反應,隨時給 學生回饋。隨時記錄學生的所作所為,可以有助於教師對問題的反思和釐清。

(二)省思札記

研究者在每次課程實施後,紀錄教學中觀察到的重點和省思,留下教學歷程 的紀錄,並為修正教學的參考。

(三)學生作品

學生於閱讀後利用畫冊,將所閱讀的圖畫書以自己的意思畫出或自由寫上與 內容相關的文字。由作品的呈現與分享,觀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表現。

6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