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閱讀策略

「策略」(strategy)是個人為達成某種特定目標採取一系列有計畫的方法和 行動(蘇伊文,2008,頁 245)。簡單的說就是為達到某一個目標而有意圖地自己 選擇的行為(簡馨瑩,2008)。曾陳密桃(1990)認為策略必須有在學習者的控 制之下和需要彈性使用這兩個重要特徵。一個人有好的策略,可以幫助個人解決 他所遇到的很多問題。林寶貴、錡寶香(2000)指出自從 Bartlett(1932)提出閱 讀理解是一種「努力追求意義的過程」之後,閱讀普遍被認為是一種複雜的心理 過程,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得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何三本,2002,頁 131)。林麗 淑(2014)指出在閱讀的過程強調讀者要有意識地閱讀和制定閱讀方法,用以處 理閱讀材料及促進其學習,透過這些方法的運用,不但可以讓讀者獲得訊息,也 可以讓讀者加以運作、整合、儲存、提取訊息,這些方法就是所謂的閱讀策略。

Weinsteni & Mayer(1986)認為從小學開始,學生用在閱讀教科書的時間占了在學 校時間的一大部分,如果學生在學習教材時,不能運用適當的學習策略來閱讀,

可能會花費許多時間卻學得很少。所以如果能夠根據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基模 等理論,設計不同的閱讀策略,在學生閱讀時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讓 學生成為有策略、優質的 S 讀者(Strategic & Super Reader)(柯華葳,1999,頁 17),必能增加閱讀教學的成效。在閱讀教學中,策略(strategies)和技巧(skills)

經常混淆,九年一貫國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中的能力指標,雖出現「閱讀策 略」、「閱讀技巧」等相關的名詞,卻未對這三個名詞定義,或者將它的具體內容 提出說明或舉例。因此,許多學者、教科書的編輯者,只能望文生義,各自解讀 了。許育健(2005)為了釐清了策略和技巧在基本語義上的異同之處,他指出,

「技巧」在中文辭典中的意義為「熟練而巧妙的技能;巧妙的方法與技術」;「策

26 why, how; for words, sentences, or overall meaning)。

4.未教導如何運用於不同文類與主題

27

策略的學習沒有固定順序,從 學生已使用的策略開始,加入 新的漸漸累

積。

6.學生對自己在閱讀時運用何 種方法來理解、進步情形與如 何改進較有知覺。

6.學生對自己在閱讀時運用何種方法 來理解、進步情形與如何改進較無知 覺。

7.無止盡的學習過程。 7. 達 到 具 體 而 特 定 的 技 術 後 停 止 學 習。

貳、有效的閱讀策略

美國心理學會提出,光是增加學生閱讀的時間是不能增加閱讀理解的,老師 還必須指導學生閱讀策略,有效的閱讀策略對於學生的閱讀理解是很重要的(柯 華葳,2010)。以下就收集到的文獻將學者提出常用閱讀策大略整理如下:

一、教育部 97 年展開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計畫

柯華葳等人(2010)指出,閱讀能力是要學習才得到的。學習過程包括環境 中有豐富的閱讀材料以及有成人引導,透過閱讀,幫助學生對所讀材料有較深度 的思考。因此,透過適合的閱讀理解策略教學來幫助學生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是 非常重要。以柯華葳等人為首的 13 個研發團隊在教育部 97 年展開閱讀教學策略 開發與推廣計畫中開發出一套閱讀理解策略,分別為預測、連結、摘大意、找主 旨、作筆記。他們認為這些常用的閱讀策略被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所採用,是 老師需要學習並教導給學生之策略。以下依據教育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所述,

將各個策略簡述如下:

(一)預測策略:

預測不等於猜猜看。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先備知識(或稱背景知識)針對 閱讀文本的線索,在閱讀中對文本形成假設,驗證自己的假設,再提出新的假設,

28

再閱讀再假設再驗證。如果有能夠運用預測策略喚起大腦主動去閱讀,在閱讀中 驗證自己的假設,會讓學童很有成就感。

(二)連結策略:

連結包含讀者經驗與文章內容的連結,以及文章中內容之間的連結。在閱讀 中不僅句子和句子間、段落和段落間、篇章和篇章間要有所連結,文本中的新訊 息也要跟讀者的舊經驗相互連結。善用連結策略能讓學童較易整合新舊經驗,幫 助理解文章整體的意義,也能將文章所學的和其他相似的文章對照,有舉一反三 效果。

(三)摘要策略:

做摘要能有效促進讀者的閱讀理解,也是一種後設認知策略,需要相當高層 次的認知思考運作,較適合高年級學生。「摘要」是指讀者擷取文章中重要訊息,

經統整濃縮後,形成能代表文章主旨的簡要敘述。形成完全摘要需要經過刪除不 必要訊息、語詞歸納選擇或撰寫主題句及潤飾等程序。經過直接教學階段、引導 練習階段、獨立練習階段將摘要所需要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 教給學生。

(四)摘大意找主旨策略:

大意和主旨不同。「大意」是根據文本,區辨出重要與不重要的訊息,然後 將重要的訊息統整成連貫、濃縮的訊息,來代表原來文章的內容。「主旨」是讀 者歸納出文本想要表達的要旨。包括作者的「想法」、「感受」、或是「道理」……

等中心思想和讀者根據文本所提供的訊息,提出自己的想法。摘大意找主旨策略 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重點、增進學生對文章的了解,讓學生更記得文章內容,

了解作者想要告訴他們什麼而自己又學到什麼。

(五)做筆記策略:

做筆記是一種強調「從讀者著手做」的策略,能增進讀者在閱讀歷程中,對

29

於文章材料的處理能力,並幫助其有效組織文章內容。過去的研究中證實做筆記 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理解與對知識內容的保留。學生閱讀 文本之後經過思考將自己接收到的訊息書寫出來,透過這個歷程,讓學生更深層 的去理解文章的意義。

二、潘麗珠(2009)提出的閱讀策略

(一)常見的閱讀技巧方法

潘麗珠(2009)認為,閱讀策略指的是,為了達成某些閱讀目標,所採取的 一系列有計畫的方法和技巧。他認為我們平常說的閱讀策略其實不是策略而是一 些方法和技巧,當閱讀者能夠知覺在不同的時候面對不同的閱讀材料,應該要採 用不同的方法時,這些方法就變成所謂的策略。這些常用的方法包括:

1.同化:連結舊經驗或類似的情境到閱讀文本上,加深印象。

2.自我發問:用批判的觀點或自己提出問題了解自己閱讀理解程度。

3.聯想想像:將文章的內涵轉成圖像發揮延伸性聯想,強化記憶。

4.找出關鍵詞:找出關鍵詞分析文章的架構幫助理解文章的意義。

5.做摘要:將文章的重點用文字寫出幫助記憶延伸。

6.預測結果:預測故事的下一步或故事的結果幫助擴寫或接寫的訓練。

7.做推論:運用先備知識對文章的內容加以推理以了解文章的意義。

8.選擇性閱讀:閱讀時對於不懂或是不感興趣的部分先跳過不讀,有助節 省閱讀時間。

9.再讀一次:對於不懂的部分重讀一遍,以提升閱讀理解。

10.速讀:很快地讀過去,加速掌握閱讀重點節省閱讀時間。

11.調整閱讀速度:依閱讀文章內容,讀得更快或更細心。

12.省略不讀:閱讀文章時對不識重點的部分略過不讀。

13.反覆推敲:閱讀時連結先備知識或線索,增強閱讀理解。

30

14.利用上下文:利用上下文來猜測單字或推敲文意,有助於閱讀理解。

15.利用插圖:利用插圖了解文章內容,建構認知概念掌握閱讀重點。

16.尋求外在資源:在遇到閱讀困難時可以尋求他人的幫助。

(二)六 C 策略

潘麗珠(2009)認為具體有效的閱讀核心策略有下面六個,分述如下:

1.Connection 連結(統合):重點在於「知識發想」,將已習得的知識或舊 經驗加以聯繫、整合。例如各種心智圖繪製。

2.Cooperation 合作:「合作式」是在課堂學習時常用的學習法,可以組成 小組互相討論、互相提問,一起腦力激盪,學習得更好。

3.Community 團體:各有長處的人共同學習,形成固定的團隊,建立一個 平台,提供給彼此分享彼此的資訊,例如讀書會或者是親子共讀活動都是。

4.Commentary 評論:對閱讀文本的遣詞用字、取材、思想觀點、寫作創意 加以評論或者是將文本做摘要或闡述自己的意見。

5.Comparison 比較、反思:是一種回向自我的態度,可以自我提問或者多 角度思考以見賢思齊並力求超越。

6.Continue 持續:就是「延伸」,可以多加鍛鍊學生的基本功夫,鼓勵學生 多讀好書,多參與文化活動。

三、Goodman 提出的閱讀理解策略

Goodman 指出,大腦裡有許多理解的策略,讓讀者在閱讀時根據訊息作推測。

他將這些策略稱做心理語言的策略(洪月女譯,1998)。這些策略包括:

(一)開始/確認的策略:

大腦決定有文章要閱讀,就開始閱讀歷程,閱讀策略才開始被運用,然後有 閱讀理解產生。每次閱讀都會用到這個策略。

(二)終止的策略:

31

當讀者覺得讀夠了或者是讀不下去時就會用到這個策略來停止閱讀。

(三)抽讀/選擇的策略:

選擇最有用的訊息來進行理解,越少訊息就能理解代表是高效的閱讀者。

(四)預測/推論的策略:

預測在閱讀裡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閱讀中預測和推論會相輔相成。對文章的 預測閱好,就越容易讀懂文章。

(五)引證/推翻預測的策略:

在閱讀過程中要大膽預測,小心求證,隨時保持試探性,保持自己的預測或 者是推翻自己預測重新建構一個新意義。

(六)修正的策略:

讀者發現自己的預測和推論有錯誤時,會進行修正。不影響理解歷程的差異 是不需要修正的否則閱讀者會變得低效率,但是如果該修正處一直沒有修正,讀

讀者發現自己的預測和推論有錯誤時,會進行修正。不影響理解歷程的差異 是不需要修正的否則閱讀者會變得低效率,但是如果該修正處一直沒有修正,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