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取徑

本研究旨在探討照顧者於鄉村型態居家安寧療護下的照護處境,希望對於居家照顧 者的經驗世界有所理解,因而,於研究方法論的考量上,將以現象學心理學的研究觀點,

並以置身處境作為脈絡,以不具成見的態度浸入田野、進行質性訪談法,將照顧者與其 生命世界看作一個整體,貼近生命末期患者之家屬照顧者於社區居家照顧的真實狀態與 處境樣貌。

李維倫(2016)指出,「從實證主義到後實證主義,看似在知識論(epistemology)

上的進步,卻因為承認了實在的不可通達性,讓生活場景中的『心理』現象逐漸淡出心 理學學術研究活動」。如何讓「心理」回到生活現場,成為重要的認識論議題。林耀盛

(2016b)也認為,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是無法被切割的「三位一體」。然而,現象 學心理學是以生活世界的整體存有之關係意向為主體策略、涉及的是跳脫二元對立的邏 輯,便不得不回到心理學內涵的反思。「過往實證心理學雖有強勢霸權,但近年來在多 元論述流動下,也面臨著『本體論上的不安感』、『認識論上的困惑感』和『方法論上的 麻痺感』病理徵候,確實需要注入不同層次的解方」。林耀盛(2016b)進而指出,事實 上,心理學方法論的選擇,是超越研究者個人的掙扎,因為心理學家的養成訓練與社會 化歷程,及關乎什麼構成心理學知識的長期爭論,都會對心理學方法論的論爭產生影響。

所以,心理學方法論上的選擇,其實是一項社群奮鬥所集體埋首待解的問題。

Dilthey 指出,相較自然科學使用的客觀方法,基本取向是解釋(explanation)與發 現因果關係;精神科學使用的是質性描述方法,其基本取向是理解(understanding),

亦即,要到最底層、最經驗層、最被忽略的地方找尋(under),而後,嘗試理解、靠近

(then standing)(引自張旺山,1999)。Kockelmans(1990)認為,一個好的心理學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構思人性議題時,除了實徵(empirical)方法外,也應轉向解釋的(interpretive)與批 判的(critical)方法。因為個人與置身的生活世界是具有具體的歷史性,以實證研究外 的另類辯證式思維,比較可以掌握個人與脈絡的動力關係。Polkinghorne(1990)也指 出,「後啟蒙」時期的心理學,應該更像是人文學科的樣態,而不再只是像自然學科的 面貌。現象學心理學做為一種人文學科的方法論,不但具有詮釋性空間,更蘊含批判性 視野,進一步地,其於深究現象的同時也是對人類存在的反身性理解,為一種「關於人 如何活著的知識工作」(李維倫,2016)。Benjamin 認為:「說故事其實就只是複述聽回 來的故事」,聽故事也正是為了能把故事再說下去;在這層意義上,說故事和聽故事的 既是同一人,也形成互動,並在其中共同參與生活、傳述故事,從而透過話語敘說的認 同歷程,重新尋求新自我(Ricoeur, 1992)。這是本研究將以「在場性」的傾聽做為互 動關係的基礎,使照顧者的敘說得以逐步構成自我的重新理解,以新的認識論理解「居 家處境」、「照顧本質」和「關係脈絡」的互為關連度。

世界有規則,但世界並不等於現象本身。同樣的,照顧行動各有其現身情態,照顧 的倫理性,也非總如人倫孝順如此平直。我們的真實是什麼,照顧者的真實是什麼,他 們的照顧世界是如何圍繞?如若要對生活現象有所理解,便需投身至其生活經驗探看,

以存而不論地態度嘗試理解其內在意義,靠近他們的置身存有與獨特性。

第二節、研究田野與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田野為台灣北部某醫療院所提供之社區安寧照護服務區域,該服務為 由該院醫療人員組成之醫療訪視團隊定期至患者家中提供的例行醫療照護與支持陪伴。

研究採立意取樣,以接受前述社區安寧照護之病患家屬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研究流程

研究者於2014 年 1 月至 2016 年 2 月間以長期蹲點的方式進行田野熟悉,跟隨該醫 院社區安寧醫療團隊進行每週一次的居家醫療訪視,藉由規律地醫療訪視觀察與互動的 接觸中與受訪者建立關係,期能於未來訪談時取得較自然的開展、如實地接近受訪者,

貼近主要照顧者在居家照護上的內在經驗。

本研究計劃依據通過研究收案醫院的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之執行方法與其準則進 行此研究(案號:201407091RINB),於研究訪談前說明研究內容與目的、訪談主題、

所需時間及受訪者權利之保障等,確保受訪者充分瞭解於訪談過程中,若有任何不適或 擔憂,可隨時中止訪談或更改訪談時間;於訪談後,若對訪談內容有任何使用上的憂慮 或看法,均可提出反應,將尊重其意願;研究並針對訪談內容匿名處理並絕對保密。經 受訪者同意參與至少兩次訪談並接受訪談全程錄音後,使納入研究收案並進行訪談。

研究以半結構式的訪談指引進行深度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為50-60 分鐘(視受訪 者的身心狀況調整時間及頻率)。

訪談主題將圍繞在照顧經驗與感受的開展。訪談指引如:

一、可以談談您在照顧家人時印象最深的經驗?感受?

二、選擇在家中照顧,對您或您的家人有什麼樣的意義嗎?

三、您目前的生活狀態如何呢?有什麼轉變嗎?

四、有沒有一些話想對跟您有類似經驗的人說?

二度建構的資料(Denzin, 1978)。最後,研究者邀請兩名接受訪談者,對資料的組織脈 絡描述及其所驅動的主題置身結構,予以交叉確認、討論與分享,加上研究現場的觀察 記錄互補相成,構成本研究三度建構的資料。由此,期待透過方法論上的交叉比較,顯 示質性訪談是一種參與式研究的特性,也能提昇質性研究可靠度的品質(Royse, Thyer, Padgett, & Logan, 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進行透過研究者自身的「理所當然態度」的擱置,專注投身於照顧者的生活經 驗的描述與處境遭逢,並進而對照顧者的生活經驗現象與照顧處境結構有所理解,靠近 他們的置身所在,及其獨特性結構與普遍性結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