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壹、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實驗研究架構

由課室教育現場的教師實際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學經驗指出,互動式電子白板 確實提供了學生上課的專注參與及學習動機來源,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可以提升 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提高上課的注意力,而要讓教師們能夠順利地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提 升學生學習差異,最重要的便是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探討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 內在需求,以規劃一套完整的互動式電子白板教育訓練課程,讓教師能將互動式電子白 板融入於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中,讓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活動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 差異(蕭英勵,2007)。

因此在幼保師培育課程符號教學實驗研究中,其研究架構系將施予符號教學之幼生 採隨機分組織模式,分為實驗組(16人)及控制組(16人)參與實驗教學,兩組均採四 種符號教學模式,即注音符號認知、聲韻學習、拼音練習、綜合練習。在學習差異方面 則以首音偵測測驗、尾音偵測測驗、去音首測驗、去音尾測驗及首音替代測驗之五個學 習向度暨結合韻及聲調測驗,來了解是否達成學習效應?並透過幼生團體之學習觀察及 實習幼保師之教學參與,了解幼生之學習態度、行為及幼保師教學滿意度。

本研究步驟如圖 3-1 所示而教學實驗設計架構則如圖 3-2 所示:

圖 3-1 研究步驟圖

圖 3-2

教學實驗設計架構

貳、教學策略之層次

如表3-1所示,Tamir(1991)將教學策略歸納成四個層次,而每個層次中,包含三 個要素:即問題、方法、與答案,如表3-1所示。在層次0中,幼生所面臨的問題、方法 或答案,都是由實習幼保師預先設定與安排的,層次1中,實習幼保師只給幼生問題與 方法,但不供給答案,答案須由幼生自行去尋找;在層次2中實習幼保師只給幼生問題 而已,至於方法與答案須由幼生自己發覺,在最高層次中(層次3),問題、方法與答 案皆不給,完全由幼生自行去摸索與探討。因此藉著教學策略的改變,更期待能預期互 動式電子白板與一般教學之不同,例如;1.立即回饋:不論學習的幼生原來的學習能力、

動機或學習態度,只要投入學習,互動式電子白板即做出適度的反應,並且立即提供回 抽樣

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 一般教學

控制組 實驗組

後測

學習成就分析 1.首音偵測測驗 2.尾音偵測測驗 3.去首音測驗 4.去尾音測驗 5.尾音替代測驗 6.結合韻測驗 7.音調測驗

此 7 項測驗中,除了第 6 項有 8 題外,其餘各項皆為 7 題,

每題 1 分,共 50 分 認辨能力(1、2、6、7)

讀辨能力(3、4、5、6、7) 聽辨能力(1~7)

饋;2.提升信心:若學習的幼生做出正確的回應,互動式電子白板即立刻提供積極增增 強,若回應錯誤,則提示正確答案;3.容易操作:學習之幼生只要學習在互動式電子白 板觸按壓鍵即可,操作方式非常簡便,4.用途廣泛:互動式電子白板的電腦軟體,一方 面針對學習幼生的個別需要而設計課程,這將符合個別教學的原則,另一方面也可針對 特殊的教學問題,做大量的練習;5.學習者可以自訂進度,即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可依 幼生之個人的能力與程度,循序漸進呈現新的教材。

換句話說,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系採用系統策略來設計教學系統與發展課程教材,

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所採用的學習教材,係屬於教學策略的第0層次,即實習幼保師給 幼生問題(操作項目)、方法(操作方法)與答案(評量標準),並讓幼生自行練習,

等待練習完畢,教師再驗收成果。但是控制組所採用的教學策略係屬於層次1,也就是 教師只給問題,(操作項目)與方法(操作方法),而不給予評量標準,這就是實習幼 保師將自己任教的學科知識,轉化形成教學的思維與行動,並讓幼生理解知識與運用資 訊技能。

表 3-1

教學策略之層次

層次 問題 方法 答案 0 給(Given) 給(Given) 給(Given)

1 給(Given) 給(Given) 不提供(Open)

2 給(Given) 不提供(Open) 不提供(Open)

3 不提供(Open) 不提供(Open) 不提供(Open)

在實際運用的內涵上,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實施注音符號教學時,必須根據幼生行為 發展目標及需求來編製,例如;參與的對象是誰(視發展背景調整)、需要多少時間來 完成、其學習必須要達到何種程度、並且需要何種情境(教學軟體設備)之下,幼生可 達成其預期的目標。基於此,本研究將以幼兒園大班上學期之研究(因應幼生學習課程 之需求-以注音符號為例)並依注音符號學習首冊的編製教材內容理念,將注音符號教 材課程內容分成三個教學層次:其中強調注音符號的學習項目應包括注音符號認辨、注 音符號讀辨(雙拼、結合韻及四聲變化)及注音符號聽辨能力,再依以互動式電子白板 教學設計概念來編製教材單元,如圖3-3 所示。

圖 3- 3

注音符號教學概念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繪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