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歷程 研究歷程 研究歷程 研究歷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歷程 研究歷程 研究歷程 研究歷程

本節內容分為「準備階段」、「正式研究」與「故事撰寫的歷程」三部分。

一、準備階段

在故事撰寫前的運思準備階段,先由研究者本身的背景探討,研究者的背景 將會影響敘事研究的主題及研究的方向。研究者自民國 100 年開始思索本研究計 畫之可行性,進一步與指導教授討論,且徵詢主要照顧者及個案本身之意願,當 確定研究計畫後便開始討論,著手個案資料蒐集與相關文獻之搜尋。繼而與主要 照顧者討論選取適當之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確定後,親自電訪邀請參與研究 並約時間進行正式訪談。

二、正式研究階段

除了主要照顧者以及個案本身,另邀請三位研究參與者,每位研究參與者均 進行四次訪談。在資料分析與研究報告撰寫時之闕漏,研究者也持續搜尋相關文 獻並探討。

(一)訪談與資料

與研究參與者討論第一次訪談地點的選取,以考慮研究參與者的便利性為 主。進入訪談前,研究者先簡短的自我介紹,並說明訪談採取全程錄音、研究主 題及實施程序,簽署同意書後開始進行訪談,實際訪談時間表如表 3-3。

表 3-3 實際 實際 實際

實際訪談時間表訪談時間表訪談時間表訪談時間表

研究參與 者 A

研究參與 者 B

研究參與 者 C

研究參與 者 D

研究參與 者 E(小翼) 第一次訪談 101.10. 10 101.10. 8 101.10.6 101.10.9 102.03.15 第二次訪談 101.12.23 101.12.25 101.12.25 101.12.25 102.05.05 第三次訪談 102.03.25 102.03.10 102.03.12 102.03.12 102.06.12 第四次訪談 102.07.09 102.05.15 102.06.15 102.06.15 102.07.09

(二)訪談資料彙整轉錄與編碼

訪談後將訪談錄音檔謄寫成逐字稿,並依據逐字稿內容、語句及文意之順序 予以編碼,以利後續的資料分析。編碼分為四組,以表 3-4 予以說明。例如:D-1-e-008 代表編碼 D 之研究參與者在第一次訪談中,事件發生於編碼 e 的一年級時期,屬 於一年級時期的第 8 句對話。

表 3-4 001-999

編 碼:D-1-e-008

(四)第二次訪談

根據第一次訪談後所整理之逐字稿完成故事文本的敘寫後,針對第一次訪談 遺漏之片段,進行第二次訪談,使故事文本更趨於完整,依此類推進行第三次訪 談及第四次訪談。

三、故事撰寫的歷程

Riessman (2003) 說「研究者無法直接進入另一個人的經驗,我們所處理的是 某種模糊性質的經驗再現」,因此 Riessman 指出經驗再現的五個階段,首先獲得

「關注」,接著被「訴說」,經由「轉錄」而形成文本,繼而能透過各種方式進 行「分析」,透過讀者的「閱讀」,吸收轉化後成為讀者的經驗再次呈現 (蔡敦浩 等人,2011) 。

本研究故事撰寫的歷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故事撰寫前的運思準備階 段」、「故事形成階段」、「故事撰寫階段」、「故事再現階段」,如圖 3-2。

(一)故事撰寫前的運思準備階段

故事前的準備也就是研究開始前的準備,因此首先研究者要思考研究者的背 景,選擇適合研究者的主題與故事的方向進行研究。

(二)故事形成階段

探討為什麼要進行該故事主題,什麼樣的研究動機讓研究者想對這樣的故事 主題進行研究。思索事件中究竟所要探討的問題點,以該故事之敘事研究所要達 到的研究目的為何,一旦釐清故事主題、動機以及目的故事的雛型就已逐漸具備。

(三)故事撰寫階段

確定動機、問題、目的之後,於是開始尋找適合的訪談對象,邀請參與研究,

與研究參與者取得共識並簽署研究同意書後,正式進入故事撰寫的階段。

在故事撰寫的階段,首先事件主題受到「關注」,研究者探究事件的問題點,

抓出主題事件時間軸後,接著針對事件主題進行訪談,於是事件被「訴說」,訪

談錄音經由逐字稿以文字方式呈現經由「轉錄」而形成文本,繼而能透過各種方 式進行文本的「分析」,人們透過文本的「閱讀」理解事件中的脈絡,經由吸收 轉化將「經驗」再次呈現,於是故事在研究報告撰寫中再次被完整的呈現。

(四)故事再現階段

在故事撰寫與故事再現階段中,「關注」、「訴說」、「轉錄」、「分析」、「閱讀」、

「再現」是階級性的循序而上,在每一個故事的呈現都依循著這個循環,讓故事 愈來愈清晰。

綜合以上故事撰寫的四個階段歷程,不論是「故事形成階段」、「故事撰寫階 段」或是「故事再現階段」都必須透過文獻蒐集閱覽、與指導教授及臨床實務工 作者討論,以及與取得碩士學位的協同研究者進行資料分析整理與討論,以確保 本研究的可信度與有效度。

圖 圖

圖 3-2 敘說故事撰寫歷程圖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資料 資料 資料 資料分析 分析 分析 分析的 的 的 的工具 工具 工具 工具

本節分別就「NVivo」以及「NVivo 8 之模組(Models)功能」加以描述。

一、NVivo

NVivo 的前身是 NUDIST,是一套相當有名的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軟體,它的 全名是 non-numerical unstructured data indexing, searching and theorizing 意思是非數 量化之無結構資料的索引、搜尋與理論化(郭玉霞等人,2009)。

2008 年 3 月 NVivo 8 (簡稱 N8)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軟體問世,可以同時處理文 字檔、影音檔、圖像檔和影像檔的編碼和分析。堪稱是目前國際間最強的電腦輔 助質性資料分析軟體,N8 之功能具有強大的資料整理與連結技術,使資料分析工 作變得更加地系統化,更能強化質性研究在論文寫作上的嚴謹性。

Fielding (2000)提出以電腦軟體來輔助質性資料分析已受到學界的重視,甚至 可以成為質性方法論的一支。Lonkila (1995)認為 ATLAS/ti、NUDIST 受到紮根理 論強烈的影響,此兩種軟體的發展,似乎已逐漸顯示出,若要運用電腦進行質性 必須先將資料編碼的方式受到其他人的批評。現今有學者認為,現行的質性資料 管理軟體,不再受限於可適合紮根理論而已,目前在文本分析、敘事分析與解釋 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都可以用電腦來分析(引自王為國等人,2007)。

電腦輔助軟體的發展歷史,以 NUDIST 為例, 1981 年 12 月 10 日 Tom Richards 與 Lyn Richards 共創 NUDIST 1。1994 年成立 QSR 公司進行一連串軟體開發發展 出一套以「譯碼」(code-based)方式為基礎的電腦輔助研究軟體 NUDIST 4、NUDIST 5 與 NUDIST 6,2006 年三月 Tom Richards 與 Lyn Richards 開發 NVivo 7 (王為國 等人,2007),2008 年 3 月 NVivo 8 誕生,2010 年 10 月 21 日 NVivo 9,西元 2011 年 6 月 10 日 NVivo 9.1 (劉世閔,2011),目前 NVivo 10 已經問世。

NVivo 8 與 NVivo 10 最大的差異在於 NVivo 10 具有強大的網路連結功能,可 以直接將 Facebook、youtube、web 網頁上的資料以及社群討論直接拉進軟體內進 行編碼處理,昔日對質性研究需有大量訪談資料與逐字稿的問題,藉由 NVivo 10 的開發已經不再是問題。本研究因所處理的概念圖透過 NVivo 8 的功能已經足夠,

故採 NVivo 8 來協助研究之進行。

二、NVivo 8 之模組(Models)功能

以 N8 質性研究分析軟體的模組(Models)功能,運用視覺方式有系統地呈現資 料,運用已經整理好的樹狀節點(Tree Nodes)來繪製概念圖,即是將階層式的資料 轉變成圖示的方式展現。並將概念圖與原始資料連結,以協助質性研究中大量的 資料分類與歸納整理,依概念圖分別進行文本內容之敘說(郭玉霞等人,2009)。本 研究使用 N8 Models 功能完成概念圖,並輸出 bmp 圖檔以呈現每一發展時期中所 包含的發展事件,透過概念圖可以清楚的看出事件節點間的關係,以及是單箭頭 的單向關係或是雙箭頭的雙向關係,在研究中事件節點間的關係為單向且為包 含,上層之下包含著許多事件。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的 的 的 的有效性與可 有效性與可 有效性與可 有效性與可信度 信度 信度 信度及 及 及 及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

量化研究中所稱的效度與信度,在質性研究中則稱之為有效性(validity)與可信 度(reliability)。本節分別就「研究的有效性與可信度」以及「研究倫理」加以描述。

一、研究的有效性

Hammersley (1992)提出「效度」(validity)隱含著「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 和「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兩個意涵。「內在效度」是指,質性研究過程研 究者所蒐集的資料之真實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者可以有效的描述研究 對象所表達的感受與經驗,並轉成文本資料,透過文字詮釋,將被研究對象的感 受與經驗再現(引自潘淑滿,2010)。

本研究之有效性由下列幾方面謹慎評估:

(一)本研究之資料來源經過個案父母及老師多面向角度的多重檢核確認。

(二)在資料轉錄時由與研究者有相同知識背景的同事,再次轉錄資料,同時抽 查其中幾頁的內容。

(三)文本內容完成後與個案主要照顧者及老師再次檢核資料之真實性,並補 充、刪除或修改相關資料。

二、研究的可信度

有關質的信度,亦有以可依賴性(dependability)表示,Marshall 和 Rossman (2006)提出,可依賴性乃指資料蒐集、資料探討與詮釋的程序及過程,是否具有穩 定性,可供他人追隨(王文科、王智弘,2011)。就質性研究的立場,信度隱含著「內 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和「外在信度」(external reliability)雙重意義。「內在信 度」是指,研究過程中數位觀察員,對一現象或行為同時進行觀察,所得到的觀 察結果經過分析和解釋後具有一致性。「外在信度」是指,可以透過研究參與者 的選擇、社會情境的深入分析、概念的澄清與確認、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處理,以 提升外在信度(潘淑滿,2010)。

本研究之可信度由下列幾方面謹慎評估:

(一)本研究過程中針對同一事件訪談主要照顧者以及老師,其觀察結果與述說 具有一致性。

(二)研究參與者的選擇以與個案密切接觸一年以上,且具備專業經驗者為對象。

三、研究倫理

Neuman (1997)指出,研究倫理乃是指研究者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需遵守研究 行為的規範與要求。然而,質性研究比量化研究更重視研究倫理,乃因質性研究 之研究者採局內人觀點,與被研究對象有密切的互動關係,若違反研究倫理會對 被研究者產生嚴重的傷害,故針對研究倫理議題有五大原則(潘淑滿,2010):

(一)告知後同意原則

告知後同意原則乃指被研究者是否充分被告知,參與研究的相關訊息,內容 包含:

1.研究內容與目的。

2.研究過程需配合的行為。

3.參與研究可能發生的風險與收穫。

4.研究將會採匿名方式尊重被研究者的隱私權。

5.基於自由參與之意願,在研究過程中,有權利於任何時間點選擇退出研究。

(二)誠實與公開原則

研究者不可以因任何理由而違反「誠實與公開原則」,應尊重被研究者之權利 與福祉,更不應該運用研究者本身的優勢,為研究上之便利性對被研究者有所欺

研究者不可以因任何理由而違反「誠實與公開原則」,應尊重被研究者之權利 與福祉,更不應該運用研究者本身的優勢,為研究上之便利性對被研究者有所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