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四節 研究流程

第四節 研究流程

圖 1-4 研究流程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進行訪談

結論與建議 確定研究主題

問劵設計

訪談整理 問劵發放

資料分析 法條研究

資料整理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行動商務

一、定義

行動商務(Mobile commerce, M-Commerce) 是由電子商務而衍生(Ngai and Gunasekaran,2007),為一種伴隨著行動裝置與無線通訊技術所發展的商業交易 模式,將原本透過桌機使用網際網路的電子服務,轉化為使用任何手持行動通訊 設備,如手機、平板等,並透過不限於時空的高速無線上網環境,將商業行為提 升行動化,成為許多企業下一波 e 化的重點。(財金資訊公司/范姜群暐經理),

但更多學者認為,行動商務不僅是電子商務的衍生,其互動方式、採用模式及價 值鏈皆與電子商務有所區隔(Featherman et al.,2010),故相關文獻如下:

表 2-1

行動商務的定義/資料來源:劉思含(2013)

提出者 定義

Balasubramanian et al.,2002 使用者利用多種手持裝置,透過無線寬頻,存 取網際網路資訊,以協助商務與企業運作。

Ngai and Gunasekaran,2007 行動商務電子商務的衍生,兩者非常相識,唯 一差別的地方在於,行動商務的交易是建立在 行動環境下。

Tiwari and Buse,2007 行動商務是指任何藉由搭載行動通訊網路的

11

行動裝置所完成的交易,已進行金錢與商品或 服務之間所有權的移轉。

林建廷,李元生,2012 使用者以行動化的終端設備透過行動通訊網 路來進行商業交易活動。較狹義的定義為透過 行動化的網路所進行的一種具有貨幣價值的 交易。廣義而言,只要是人們由透過行動網路 使用服務與內容應用,都可以被定義在行動商 務的範疇內。

本研究所採用之定義為:泛指使用手持無線裝置(如:行動電話、智慧型手 機、平板電腦),在任何地點來進行購買產品或服務之應用。

二、要素

依據林東清(2005)、林建廷與李元生(2012)的研究與相關次級資料,以及 劉思含(2013)之整理,故行動商務之要素如下:

能搭載行動通訊網路的行動裝置

行動裝置又稱行動終端設備,根據工研院 IEK 的定義,行動終端設備分為 三類,分別是語音類、數據類與綜合語音數據類。語音類只單純通話用的行動電 話(Cellular Phone),數據類則包含了筆記型電腦(Notebook)、平板電腦(Tablet) 及個人數位助理(PDA),而綜合兩者即為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

12

而行動通訊網路的發展與無線通訊技術的演變息息相關,從原本只支援通話 的 1G 時代(第一代行動通信標準,the first-generation),跨入既可通訊又可傳 簡訊的 2G 時代(第二代手機通訊技術規格,the 2th-generation),再演變至今可 普遍行動上網的 3G 時代(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the 3th-generation),而現今可 支援高速無線上網、大量傳輸資料的則為 4G 時代(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the

IMTS、AMTS

無線訊號 語音傳輸

CDMA2000

數位訊號 384 Kbps-2M Kbps

簡訊、語音傳 輸、網際網路、多

媒體

13

4G 2008 WiMAX、LTE 數位訊號 2000M Kbps 簡訊、語音傳 輸、網際網路、

多媒體

需配合能遠端傳輸資料及隨時隨地傳輸資訊的網路架構與資訊平台

對消費者而言,使用行動商務時,利用可搭載上述無線網路的行動裝置,

待連上網際網路後,便可獲得商品資訊與完成交易;然而,對於提供行動商務的 企業而言,需提供消費者一個穩定、即時、無所不在的資訊傳遞的環境,往往需 要建置或租用能處理龐大資訊量的後台,而此後台便是採用「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再以網站方式提供相關產品與服務,即企業藉由網路提供行 動商務所需的軟硬體支援。

需能產生商業價值

行動商務之應用非常多元,依據林建廷與李元生(2012)之分類可分為:行 動服務收費、合作拆帳收費、一般線上商品販售、行動軟體及服務,因此所形成 的商業產業價值鏈也相對複雜,所涵蓋之產業眾多,舉凡產品服務供應商、行動 支付服務提供者、安全機制提供者、行動軟硬體廠商及行動通訊業者等,更能發 展出多元且具商業價值之營運模式。

14

三、特性

根據 Clarke(2001)、林建廷及李元生(2012)的研究,行動商務特性如下:

即時性及方便性

隨著行動裝置的普及與通訊技術的進步,只要使用者藉由輕薄短小的智慧 型手機,配合無線網路及雲端運算,便可突破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的接 收、擷取或傳送資料,進而帶動無所不在的行動商務環境,讓消費者能享受到更 便利的生活,同時,企業也可藉由導入行動化、雲端化,更有效地推動個人化服 務,確實掌握消費者需求,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

環境感知及適地性服務

環境感知是指透過行動裝置上的各種感應裝置,擷取環境中的各種數據,

並處理與轉換後得知周遭環境的變化,如適地性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整合了 GPS 定位系統、導航與行動通信等多項技術,提供與所在 位置的相關綜合應用服務,初期僅提供緊急救援與企業外勤人員之控管,如今已 拓展到生活層面之運用,如社群、購物、餐飲等,極具商業價值。

個人化使用情境

從人手一機及各手機廠之操作介面可得知,行動裝置的個人專屬化程度較桌 機更高,其介面更具人性化,以利於單手單指操作,因此,在設計與推廣行動商 務時,需考量在個人化的需求。

15

第二節 行動支付 一、定義

行動支付(Mobile payment)相關文獻整理如下:

表 2-3

行動支付的定義/資料來源:劉思含(2013)

提出者 定義

Mobile Payment Forum,2002 透過手機、PDA 或其他行動裝置作為付款工 具,並藉由行動網路將財務安全地從一組織 或個人轉至其他組織或個人手中。

張彥淳,2006 以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行動設備作為付款工 具,可應用在實體商店或虛擬的網際網路。

Ondrus and Pigneur,2009 藉由行動載具(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PDA) 輔以無線網路或其他通訊科技,進行商品、

服務及帳單之支付。

數位時代,2015 在行動支付的世界裡就是將實體卡片(如信 用卡、悠遊卡、儲值卡)虛擬化,存到手機、

平板等行動載具裡。

本研究採用行動支付定義為:以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行動設備作為付款工具,

可應用在實體商店或虛擬的網際網路。

16

二、特性

根據陳佳賢(2002)所提出之行動支付主要特性如下:

一、以行動裝置為主要付款工具。

二、可用於購買商品或服務。

三、付款金額多寡因業者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可用於實體或網路虛擬世界。

依據 Karnouskos and Focus(2004),成功被市場接受的行動支付需具備下 列特性:

一、實用與易用性:行動支付介面須以人性化設計,以利使用者快速操作,且須 簡易好學,此外,也需要能按照使用者習慣來個人化調整介面。

二、普遍性:行動支付須通用在 C2C、B2B、B2C 的交易中,無論大額或小額支付,

同時也應能通用於全世界。

三、相容性:行動支付系統需與銀行信用卡與商家 POS 機的資訊系統能相容。

四、安全性、隱私性與信任感:行動支付涉及個人財務資料與消費習慣,業者得 先做到讓消費者有信任感,才能交付相關個人資料,所以在安全與隱私保密 方面需得滴水不漏,防範駭客或不肖商家竊取資料而造成嚴重損失。

五、成本:行動支付取代現有的支付方式,其成本自然得較為低廉。

六、速度:使用時的交易速度得被消費者與商家接受

17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USSD)

消費者透過簡訊(SMS)或非結構化補充數據(USSD)發

行動頁面付款 透過搭載無線應用通訊協定(Wireless Appilcation Protocol,WAP)的行動裝置,連結至網路商家的行動 版頁面,再依網頁付款流程進行支付。

個人對個人付款 (Person-to-person,

P2P)

使用者間須先下載相關 APP 並完成設定,便能藉由手 機直接轉帳到另一個人手機上的帳戶,僅需知道收款 人手機號碼或 email,便可直接轉帳。

18

QR Code 行動條碼付款 (Quick Response Code)

QR Code 是二維條碼的一種,使用者消費時,以手機 掃瞄特約商店端產生的 QR-Code,透過後端網路刷卡 系統或金融卡轉帳系統的連線授權,即可完成付款,

例如中國盛行的支付寶。此外,也可用來儲存產品資 訊,如車票、產地資訊等。

近場無線通訊技術付款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消費者將具有 NFC 功能且已事先約定金融卡、信用卡 等的行動裝置,配合店家的讀卡感應進行短距離支 付,例如 Applepay、Samsungpay,同時也可結合票證、

識別證等多功能,被視為下一波支付主流技術。

其中,隨著通信科技的進步,從 NFC 衍生出三種不同的支付方式,也是各國 近期發展的重點方向,本研究整理如下:

1.信託服務管理(Trusted Service Manager ,TSM):

此類型技術需必須搭配電信業者,且需更換用來存入安全元件的 microSD

19

消費者使用時,僅需在完成認證後,將手機貼近商家刷卡機既完成支付動作,

與感應式信用卡非常類似,例如 2013 年台灣大哥大與富邦銀行共同推出的

「NFC Mobile PayPass 手機信用卡」、2015/12 月群信行動數位科技的「RicoPay」

便是採用 TSM 技術,然而,其缺點為程序繁雜,需專程至電信商指定門市更換 SIM 卡,大幅降低消費者申辦意願,且若業者採用記名式電子票證 5,當消費者 更換行動支付服務業者時,所有已約定之信用卡得重新向銀行申辦,無疑是摧毀 消費者申辦意願,因此,雖相關產品早已出現,但至今仍乏人問津,故原先台灣 TSM 平台中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與聯合國際已於 2015 年轉向 HCE 技術。

2.主機板模擬(Host Card Emulation ,HCE):

HCE 是由 Google 於 2013 年為改善 TSM 而提出的近端支付方式,使用者無需 再專程更換 SIM 卡,但須使用 Android 4.4 版本以上的手機並下載相關 APP,並 事先輸入信用卡卡號或金融卡等相關資料,完成將資訊儲存於具有安全元件的雲 端支付平台,並定時發送一次性加密金鑰來驗證手機安全性與合法性,驗證通過 後才能完成消費。

消費者於付款時打開相關APP,完成認證後既可用感應式支付完成付款,優 點在於不必再專程去更換專用SIM卡,也不必受限使用TSM平台安全認證的手機,

更僅需準備具有NFC功能的手機,大幅簡化消費者申辦流程,缺點是需要一個穩

更僅需準備具有NFC功能的手機,大幅簡化消費者申辦流程,缺點是需要一個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