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行動支付

行動支付(Mobile payment)相關文獻整理如下:

表 2-3

行動支付的定義/資料來源:劉思含(2013)

提出者 定義

Mobile Payment Forum,2002 透過手機、PDA 或其他行動裝置作為付款工 具,並藉由行動網路將財務安全地從一組織 或個人轉至其他組織或個人手中。

張彥淳,2006 以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行動設備作為付款工 具,可應用在實體商店或虛擬的網際網路。

Ondrus and Pigneur,2009 藉由行動載具(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PDA) 輔以無線網路或其他通訊科技,進行商品、

服務及帳單之支付。

數位時代,2015 在行動支付的世界裡就是將實體卡片(如信 用卡、悠遊卡、儲值卡)虛擬化,存到手機、

平板等行動載具裡。

本研究採用行動支付定義為:以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行動設備作為付款工具,

可應用在實體商店或虛擬的網際網路。

16

二、特性

根據陳佳賢(2002)所提出之行動支付主要特性如下:

一、以行動裝置為主要付款工具。

二、可用於購買商品或服務。

三、付款金額多寡因業者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可用於實體或網路虛擬世界。

依據 Karnouskos and Focus(2004),成功被市場接受的行動支付需具備下 列特性:

一、實用與易用性:行動支付介面須以人性化設計,以利使用者快速操作,且須 簡易好學,此外,也需要能按照使用者習慣來個人化調整介面。

二、普遍性:行動支付須通用在 C2C、B2B、B2C 的交易中,無論大額或小額支付,

同時也應能通用於全世界。

三、相容性:行動支付系統需與銀行信用卡與商家 POS 機的資訊系統能相容。

四、安全性、隱私性與信任感:行動支付涉及個人財務資料與消費習慣,業者得 先做到讓消費者有信任感,才能交付相關個人資料,所以在安全與隱私保密 方面需得滴水不漏,防範駭客或不肖商家竊取資料而造成嚴重損失。

五、成本:行動支付取代現有的支付方式,其成本自然得較為低廉。

六、速度:使用時的交易速度得被消費者與商家接受

17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USSD)

消費者透過簡訊(SMS)或非結構化補充數據(USSD)發

行動頁面付款 透過搭載無線應用通訊協定(Wireless Appilcation Protocol,WAP)的行動裝置,連結至網路商家的行動 版頁面,再依網頁付款流程進行支付。

個人對個人付款 (Person-to-person,

P2P)

使用者間須先下載相關 APP 並完成設定,便能藉由手 機直接轉帳到另一個人手機上的帳戶,僅需知道收款 人手機號碼或 email,便可直接轉帳。

18

QR Code 行動條碼付款 (Quick Response Code)

QR Code 是二維條碼的一種,使用者消費時,以手機 掃瞄特約商店端產生的 QR-Code,透過後端網路刷卡 系統或金融卡轉帳系統的連線授權,即可完成付款,

例如中國盛行的支付寶。此外,也可用來儲存產品資 訊,如車票、產地資訊等。

近場無線通訊技術付款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消費者將具有 NFC 功能且已事先約定金融卡、信用卡 等的行動裝置,配合店家的讀卡感應進行短距離支 付,例如 Applepay、Samsungpay,同時也可結合票證、

識別證等多功能,被視為下一波支付主流技術。

其中,隨著通信科技的進步,從 NFC 衍生出三種不同的支付方式,也是各國 近期發展的重點方向,本研究整理如下:

1.信託服務管理(Trusted Service Manager ,TSM):

此類型技術需必須搭配電信業者,且需更換用來存入安全元件的 microSD

19

消費者使用時,僅需在完成認證後,將手機貼近商家刷卡機既完成支付動作,

與感應式信用卡非常類似,例如 2013 年台灣大哥大與富邦銀行共同推出的

「NFC Mobile PayPass 手機信用卡」、2015/12 月群信行動數位科技的「RicoPay」

便是採用 TSM 技術,然而,其缺點為程序繁雜,需專程至電信商指定門市更換 SIM 卡,大幅降低消費者申辦意願,且若業者採用記名式電子票證 5,當消費者 更換行動支付服務業者時,所有已約定之信用卡得重新向銀行申辦,無疑是摧毀 消費者申辦意願,因此,雖相關產品早已出現,但至今仍乏人問津,故原先台灣 TSM 平台中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與聯合國際已於 2015 年轉向 HCE 技術。

2.主機板模擬(Host Card Emulation ,HCE):

HCE 是由 Google 於 2013 年為改善 TSM 而提出的近端支付方式,使用者無需 再專程更換 SIM 卡,但須使用 Android 4.4 版本以上的手機並下載相關 APP,並 事先輸入信用卡卡號或金融卡等相關資料,完成將資訊儲存於具有安全元件的雲 端支付平台,並定時發送一次性加密金鑰來驗證手機安全性與合法性,驗證通過 後才能完成消費。

消費者於付款時打開相關APP,完成認證後既可用感應式支付完成付款,優 點在於不必再專程去更換專用SIM卡,也不必受限使用TSM平台安全認證的手機,

更僅需準備具有NFC功能的手機,大幅簡化消費者申辦流程,缺點是需要一個穩 定的行動網路連線,否則無法完成交易,而國內業者如玉山銀行、歐付寶於104 年12月已正式推出HCE版的行動支付,預期後續將有更多業者投入。

20

3.憑證化(Tokenization):

Tokenization 是由 EMV6所制訂,有別於 TSM 與 HCE 仍會在認證過程中傳輸

信用卡卡號等相關資料,仍有被盜刷的微小機會,而 Tokenization 技術在付款 時,系統會把卡號或帳號變成一組隨機虛擬的代碼(token),後續所有的資訊流 動都以 token 形式傳輸,最後傳回發卡銀行,再由發卡銀行將 token 還原成為卡 號或帳號,完成確認後會再傳送授權碼給店家,消費者便可進行感應式消費,此 外,每組 token 僅只能使用一次,或僅能在特定時間內對特定的手機與商家有效,

所以任何人包括商家在內,即使成功偷走該 token 也沒有用處,由於整個過程中,

並不需流通卡片的任何資訊,因此,就可徹底解決卡片資訊被盜用的問題,相較 TSM 與 HCE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ApplePay 是全球優先採用此技術的業者,雖 IOS 採用封閉式系統,但其後 續在全球發展非常值得關注,而目前台灣只有 MasterCard 國際發卡組織推出的 MasterPass 運用到 Tokenization,但多家業者已表示未來也會跟進相關技術,

用以確保交易安全。

5電子票證:根據《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以電子、磁力或光學形式儲存金錢價值,並含有資

料儲存或計算功能之晶片、卡片、憑證或其他形式之債據,作為多用途支付使用之工具

61999 年 2 月由 Europay、MasterCard 與 Visa 三大國際發卡組織共同組成 EMV 組織,主要發展

制定與主管維護 EMV 支付芯片卡的規格、標準與認證,監督並確保該標準於全球的安全互通性與 其付款環境的可用性,並於 2014 年發布 Tokenization 行動支付標準(EMV Payment Tokenization Specification V1.0),在當中規範了信用卡卡號、Token 等資料的傳遞方式。

21

二、依支付時間點分類:

(一)事前付款(Pre-paid):

消費者需在交易前先儲值於相關業者(如:電信業者、行動支付服務提供商 等)之虛擬帳戶中,當交易時再從虛擬帳戶中扣除,直到餘額歸零為止。

(二) 即時付款(Pay-now):

消費者需在交易前先約定扣款銀行帳戶,當交易時會即時從帳戶中扣除,若 餘額不足時則無法進行交易。

(三)事後付款(Post-paid):

消費者需在交易前先約定支付用的信用卡,或搭配電信門號等,當交易時消 費金額會納入信用卡帳單或電信帳單中,待下個月連同信用卡一併繳款。

三、以支付距離分類

(一)遠端支付(Remote payments):

透過 SMS、WAP 等方式,傳送支付指令,完成認證付款,無須仰賴商家機台,

僅需消者端的行動裝置既可,常用於網路商店等虛擬通路。

(二)近端支付(Proximity payment):

透過 NFC 等技術,配合行動裝置與無線網路使用,便可用感應式支付完成消 費,皆用在實體支付上。

22

肆、商業模式

根據 Mahil Carr(2008)的行動支付商業模式,並增加近期新增的支付技術,

相關資訊整理如下:

圖 2-1 行動支付之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Mahil Carr(2008) 行動裝置使用者

(消費者) )

行動網路提供商 (電信商)

USSD

SMS WAP

認證機構 (如 MasterCard)

行動支付業者 銀行

商家 (實體與網路)

NFC

TSM HCE Tokenization

2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