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首先確立了研究動機,之後訂定了研究目的以及 問題後,然後著手蒐集相關資訊與文獻資料。針對服務失誤、服務補救、認知公 平與補救後滿意度以及口碑與再購意圖等相關文獻回顧整理後,建立研究架構並 且發展研究假說。之後確定適合的研究方法,進行問卷設計、資料蒐集,利用統 計軟體進行分析,最後經由彙整比較結果,再提出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確立研究目的與問題

文獻探討

建立研究架構與假說

確立研究方法

結論與建議 問卷設計、發放問卷

資料分析與討論

5

文 獻 探 討 第二章、

本章節主要的目的是在針對過去的服務失誤、服務補救、認知公平、補救後 滿意度以及行為意圖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回顧與探討,作為發展本研究理論架構 建立的基礎。

2.1 服 務 失 誤

服務失誤是整個服務的關鍵部分,就算是最好的服務提供者,即便盡了努力 仍然會有服務失誤的產生。而服務失誤會產生的原因是在於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 服務無法達到顧客所期望時,即為服務失誤。

服務品質在服務失誤的發生占有很大的部分,服務品質在對顧客進行服務過 程的時候,最關鍵的是顧客的滿意度與忠誠度。由於服務的無形性、不可分割性 和多變性的特點(Goodwin and Ross 1992; Levesque and McDougall 2000),使得 完美的服務過程在現今來說是微乎其微,也因此服務失誤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

Gronroos(1983)提出認知服務品質模式,認為服務品質是由顧客期望服務水準與 認知服務水準兩者比較差異後而得。Parasuraman、Zeithaml and Berry(1985)等認 為服務品質是顧客期望的服務與所體驗的服務相比較而得,此服務品質的概念對 服務失誤與補救的研究方向是一項重要的參考。顧客經由比較「事先對服務品質 之期望」及「事後對服務品質的認知」由兩者之間的差距,來評定服務品質的優 劣。Kelley 與 Davis(1994)認為當服務失誤發生時,顧客會對企業的服務品質降 低,而可能選擇離去。Walker(1995)提出服務接觸的三階段滿意模式,以期望不 一致(disconfirmation)為出發點,提出服務接觸三階段滿意理論(service encounter three-stage satisfaction),其研究中推論對服務的期望與績效,會隨服務接觸中時

6

間的變遷而異。服務品質不好,理所當然的無法達到顧客所期望時,則產生服務 失誤的可能性就越大。Ha and Jang (2009)認為如果提供服務達不到客戶的期望,

服務失誤可能會導致客戶的不滿和負面口碑。雖然顧客不會因為業者一次的服務 失誤而改變對業者的關係,但若多次的服務失誤將會降低再次拜訪的意圖,由於 缺乏服務可靠性。由於服務是多變性的,會因為不同的服務人員與不同的顧客而 產生不同的服務情境,服務也具有不可分割性,是因為顧客必須親臨現場接受服 務。由於這兩大挑戰使得企業必須面臨服務失誤的發生。使得可產品或服務品質 偶爾控制不當,因而產生抱怨。因此,對於服務而言,除了面臨處理服務失誤的 難題外,又必須在顧客不滿意的持續增強情況下,與顧客能維持良好關係以及維 護公司優良口碑與聲譽的情況下,避免服務失誤就顯得格外重要。

服務失誤類型分為好幾種,而餐飲業、零售業以及航空業最常被研究,在近 期內最常被研究的是網路購物的服務失誤,而電信業在國內被研究的篇幅不多。

關於服務失誤的類型,亦有學者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

Bitner, Booms and Tereault (1990)從顧客的觀點出發,以 CIT(重要事件技術) 找出哪些服務事件或員工的行為會導致顧客滿意(或不滿意)。在三個服務業(航空 公司、旅館與餐廳)事件中,歸納出三個導致顧客不滿意之原因:

(一). 員工對服務傳遞系統 失誤之回應 (employee response to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failures):包含對無法服務的回應、對延遲服務之回應、以及對其它 核心服務失誤之回應。

(二). 員工對顧客需求的回應 (employee response to consumer needs and requests):

包含對顧客特殊要求的回應、對顧客偏好的回應、對自認顧客錯誤的回應、

以及對打擾他人之顧客的回應。

7

(三). 員工自發性的行為(unprompted and unsolicited employee actions):包含對顧 客的注意力、非一般之員工行為、文化規範中的員工行為、完型(gestalt)評 價、以及面對顧客斥責下的表現。

Keaveney(1995)依服務本身所造成的失誤及顧客與服務提供者的互動關係,將服 務失誤分成核心服務失誤及服務接觸失誤。

(一). 核心服務失誤(service encounter failure):是指顧客沒有獲得最基本的服務保 證。

(二). 服務接觸失誤(core service failure):是指顧客與服務提供者間的互動關係所 發生之缺失。

而行動電信業的服務失誤之分類較為少數,施柏均(2000)利用 CIT 將行動電 話服務業的服務失誤分為:發生收訊不佳、手機或 SIM 卡無法正常使用、公司 服務政策不明確、服務時間等待太久、服務人員對失誤的問題處理不佳、服務人 員無法立即解決失誤的問題、服務人員的態度不佳、服務人員有欺騙的行為、帳 單或通話費用有誤。而廖森貴、謝作明(2001)除了利用 CIT 分析出行動電話與 ISP 服務業者會出現的服務失誤,並參考 Bitner 等學者研究,以三大分類方向為主。

採因素分析萃取服務失誤與服務補救構面,並分別予以命名。如表 2-1 所示。由 表 2-1 可以知道電信業者不管在行動電話或者是網路服務上,共同的失誤莫過於 在服務傳遞系統失誤、顧客需求反應以及員工行為。雖然電信業服務補救篇幅不 多,但在服務品質相關研究在近年來一直都有被發表。林啟宏與鍾國章(2008)在 3G 通訊產業中以 FMEA 分析,發現售後服務與契約不同及電話加值服務無法及 時與顧客做連線,而造成顧客的損失。在劉宗儀(2009)研究中說行動電信業之服 務品質對顧客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反之若服務品質無法達到顧客期望則會 使顧客滿意度下降,與之前服務補救研究的學者(Gronroos,1983 Parasuraman、

8

Zeithaml and Berry,1985 Walker,1995)所說的若服務提供者的服務低於顧客期望 則可能產生服務失誤,不謀而合。劉宗儀(2009)在研究中也提到顧客支援、通訊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