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宗旨在探討人口老化衍生問題,並針對其需求,了解各 構面的受訪者對其看法的差異程度及其相關性。本章依據第四章的資 料分析結果,彙整成第一節之研究發現,並就分析的結果提出第二節 之研究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本研究問卷發放共計 680 份,回收問卷 676 份,扣除無效問卷 14 份,回收之有效問卷 662 份,有效回收率達 97.93%,以下就回收 的有效問卷分析結果,分別依敘述性統計分析、推論性統計分析以及 相關性分析提出結論與發現。

壹、敘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一、人口老化衍生問題層次

(一)在「人口老化衍生問題」各構面間平均數比較,其中以照護資源 問題得分最高(4.423),其次為經濟問題(4.337),最少得分者為 心理適應問題(4.033)。顯示在照護資源上,普遍仍認為在金錢 規劃、照護人員配置以及照護的時間上,仍有加強的空間。

(二)另外在心理適應問題的構面上,本研究認為現代社會的資訊相關 豐富,老化所衍生的各項問題,大都已可提前得知,在有心理預 備的前提下,可以提前對老化的現象作預備,也因此對於心理適 應的問題上較無憂慮。

二、人口老化衍生需求層次

(一) 在「人口老化衍生需求」各構面間平均數比較,其中以生涯規 劃需求得分最高(4.426),其次為長期照護需求(4.383),最少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分者為就業與長照的保障(3.893)。顯示在生涯規劃及長期照護 需求上,普遍仍認同人口結構趨向老年化狀態,如何讓老年生活 的品質可以維持,甚至提升,是現代人迫切的需求項目,即早規 劃晚年,讓生活過的健康過的快樂,是最重要的課題。

另外,在人口老化社會的來臨,長照需求度普遍受到認同,

尤其因為少子化的影響,家庭照護的壓力提升,再加上現代醫 療技術發達,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慢性病反而是老年人大部分 必需面對的問題,也因此長照需求成了大家高度肯定的項目。

(二) 而在就業與長照的保障得分最低的結果顯示,大多數人仍舊對 於延長工作年齡有著不同的看法,並且對長期照護的功能有著疑 慮,不認為長照可以有效解決老人的生活照護及焦慮問題。

三、針對整份問卷的所有構面因素平均得分結果,照護資源的問題看 法,得到最高的配分(4.423),而在就業與長照的保障上,得分 最低(3.893),顯示大部分的人對照護資源問題仍有擔憂,煩惱 在年老之後,對於照護的人力、時間及金錢有所不足,而無法得 到良好的照護;而在就業與長照的保障上,雖然平均得分最低,

但仍落在同意區塊,顯示雖然對延長就業年齡不十分同意,但也 認知到延長就業可以協助經濟安全的保障,這個現實的問題;長 照的功能雖未彰顯,但確也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貳、推論性統計分析結果

假設一:背景變項不同的個人對人口老化衍生問題的看法無顯著差 異。

一、身分別

(一)在照護資源問題、照護環境問題、心理適應問題等 3 構面,不同 身分別受訪者拒絕虛無假設 H0,顯示戶所職員與中老年人在此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因素構面中,有著差異性存在。比較其標準差,對照護問題資源 部分,中老年人標準差較大,顯示其意見較為分歧;而在照護環 境問題及心理適應問題上,戶所職員標準差較大,顯示其意見較 不一致。

(二)分析其差異的原因,本研究認為係因受訪者為戶所職員及中老年 人所致,大部分中老年人已離開職場,因此在照護資源上較無人 力的支援,戶所職員則較不同,有固定的生活空間在職場上,若 有任何異狀,身邊的人力支援大於不在職場的中老年人,也因此 對於照護資源問題的看法,中老年人會較戶政人員分岐。

而在照護環境及心理適應問題上,戶所職員對該問題看法差 異性較大的原因,本研究認為戶所職員因尚有工作原故,且多數 未真正進入老年階段,較無法身歷其境的感受問題,所以對上述 二項問題因素的看法較不一致。

二、性別

不同性別的受訪者,在醫療問題、生理障礙問題、經濟問題、

照護資源問題、照護環境問題、心理適應問題各 6 層次構面中發 現均無顯著差異,故應接受虛無假設 H0

三、年齡

(一)而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在生理障礙問題、照護環境問題、心理 適應問題 3 個構面的單因子變數分析拒絕虛無假設 H0,顯示有顯 著差異性存在。

(二)在生理障礙問題、照護環境問題、心理適應問題上,51-60 歲對 該問題的看法差異性皆大於 30 歲以下的人,本研究認為由於 51-60 歲的人,生理上已多少出現退化現象,慢慢的已開始重視 起即將面對的照護環境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也因為少子化的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會現象,與年輕人思想上出現代溝。甚至於在已離開職場的人,

沒有職場的現實環境可以轉換心情,心理調適不易,自然與 30 歲以下年輕力壯,離老年還很遠的人在問題看法上會有極大差 異。

四、教育程度

(一) 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在照護環境問題構面的差異性顯著,

拒絕虛無假設 H0。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在照護環境問題 因素有顯著差異性存在。

(二)本項顯著差異落在照護環境問題上,其中差異性最大的為高中對 大學(大專),本研究認為係因為教育程度基本上會影響未來就業 的行業別,現今我國教育程度均在大學以上,以大學程度對政府 政策及制度的認知較為容易,較之高中程度的人,因高中程度在 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對於政策的理解能力亦較不足,也因此較 不明白政府作了些什麼事,心理會較恐慌,這是顯著差異的原因 所在。

五、居住狀況

(一) 不同居住狀況的受訪者,僅在生理障礙問題構面有顯著性差 異,拒絕虛無假設 H0。經進一步以事後檢定之最小顯著差異法檢 定結果,其差異最大的組別落在「僅夫妻同住」與「三代同堂」

之間。

(二)僅夫妻同住對生理障礙問題構面的看法與三代同堂的差異最大 的原因,本研究認為係因三代同堂,代間支持能力較之夫妻同住 為強,夫妻之間僅能彼此支持,其中有老年配偶同住,而有些甚 至還是年輕小家庭,這樣的看法自然差異較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六、工作年資

(一) 不同工作年資的受訪者,在醫療問題、生理障礙問題、照護資 源問題、照護環境問題、心理適應問題構面的單因子變數分析均 有顯著差異性存在,拒絕虛無假設 H0

(二)本研究發現,其中工作年資在 5 年以上者,其對上述各構面間的 看法,總是與其他組別差異性甚大,因此推論工作年資在 5 年以 上的人,因為剛進入職場,或是工作時間不長,其受社會福利的 照護與補助資源較少,對各構面的問題看法尚未到達自己可以判 斷的程度,也因此這一組工作年資的人口對問題的看法顯著性差 異會較其他組別為大。

假設二:背景變項不同的個人對人口老化衍生需求的看法無顯著差 異。

一、身分別

(一) 在社區的預防與關懷、高齡人力需求、就業與長照的保障以及 生涯規劃需求等 4 構面,不同身分別受訪者有顯著性差異存在,

拒絕虛無假設 H0

(二)本研究比較其標準差,發現戶所職員標準差較大,顯示其意見較 不一致,本研究推論中老年人大部分已離開職場,只要是政府所 主動提供的各項資源,對其來講都是需求,認同度較高;反觀戶 所職員因年齡層分布較廣,不乏新進人員,對於各項人口老化需 求尚無深刻體認,對於需求的各項資源,在部分人眼中也許是一 種浪費,也因此造成了身分別的不同之間,有了顯著性的差異存 在。

二、性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間對該看法有顯著性差異存在,拒絕虛無假設 H0

(二)本研究比較其標準差,發現女性標準差均較男性大,顯示女性意 見較分歧,推論女性因受限於體力及社交圈的範圍,在高齡人力 需求與生涯規劃需求構面上,部分人口需求性較不高,而在男性 方面,多數在傳統社會倫理中仍有著奉養的經濟壓力,故以對高 齡人力需求認同度較高,社交活動較之女性亦較為活躍,對於生 涯規劃的需求認同度也因之而較高。

三、年齡

(一) 不同年齡的受訪者,在就業與長照的保障與生涯規劃需求構面 的單因子變數分析差異顯著,拒絕虛無假設 H0。顯示不同年齡的 受訪者,在就業與長照的保障與生涯規劃需求因素有顯著差異性 存在。

(二)在就業與長照的保障構面上,51-60 歲的看法與 30 歲以下的受 訪者差異性最大,推論 51-60 歲,通常已屆職場可退休年齡,故 而對於該需求構面的認同度較高;而 30 歲以下族群,年輕力壯 較無即刻性需求,因此看法較為兩極,也是這個構面上差異性顯 著的原因。

四、教育程度

(一) 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在就業與長照的保障構面具有顯著性 差異存在,拒絕虛無假設 H0

(二)在本構面顯著差異性落在高中對國中的教育程度上,推論係因教 育程度國中者,在受訪階層中應為早期受教育程度,這類族群至 今通常已屆退離職場,在經濟上通常已有一定能力,對於就業與 長照的保障的需求看法,認同度會較一致;反觀高中教育程度 者,因高不成低不就的程度,素質較不齊,也是造成需求看法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異的原因。

五、居住狀況

(一) 不同居住狀況的受訪者,在社區的預防與關懷與生涯規劃需求

(一) 不同居住狀況的受訪者,在社區的預防與關懷與生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