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壹、 老年人口:依據聯合國世界組織的定義,老年人口係指年齡在 65 歲以上之人口。

貳、 人口結構:係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集團內的分子,在城鄉居 住、家戶、性別、年齡、婚姻、種族、語言、宗教、教育、行 業、職業、國民所得及社會階級等組成要素之分配情形。

參、 依賴人口:指幼年人口與老年人口而言。

肆、 生育率: 指某一婦女或某一群婦女或某國婦女實際生育男女 的頻度。

伍、 成功老化:指一個人在沒有疾病和身心障礙的情況下,又能保 持心理和社會的健康,以積極的人生態度,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陸、 活力老化:源自於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 1999 年國際老人年 所提倡的老年生活模式的概念。指使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 適化機會的過程,提升高齡期的生活品質。

柒、 健康老化:係指在心理及生理面皆能有計劃性、有步驟的進入 老年階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歷年人口政策宣導

人口結構的變化,不論是具有生產力的青壯年居多的時代,或是 中老年人佔絕大多數的結構危機,一直以來總是與政府的人口政策習 習相關。內政部在 2010 年的「人口政策資料彙集」一書中,將我國 歷年來所推行相關的人口政策,一一的臚列其中,以下分別介紹歷年 政府所作的各項政策宣導。

壹、民國 53 年全面推行家庭計畫,宣導「實施家庭計畫,促進家庭 幸福」、「實施家庭計畫,保持青春健康」。

貳、民國 56 年提出「五三口號」,婚後 3 年才生,間隔 3 年再生,不 超 3 個小孩,33 歲以前生完。

參、民國 58 年提出「小家庭、幸福多」、「子女少、幸福多」等口號。

肆、民國 60 年起,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理想 結婚年齡:男 28 歲,女 25 歲。

伍、民國 79 年起推行臺灣地區新家庭計畫,宣導口號「適齡結婚,

適量生育」。

陸、民國 84 年倡導「適當婚育年齡為 22 歲至 30 歲」。

柒、民國 94 年宣導「臺灣心新文化融合你我他」及「讓我們共同重 視婚姻、家庭與養育子女」。

捌、民國 95 年宣導「孕育下一代,生命更精彩」、「結婚生育,讓生 命永續」、「關心今日之老人,就是關心明日的自己」及「雙臂迎 接新移民,生活適應我幫你」。

玖、民國 99 年,內政部舉辦「鼓勵生育創意標語徵選活動」,經過全 民網路票選及委員評選,選出「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為 宣導標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從上述歷年人口政策之演變趨勢,可以看出歷年的人口結構之變 化,由早期鼓勵生子,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倡導,到小家庭居住型 態,不再有大家庭共同居住,代間支持的互相照護的環境減少。少子 化的結果,使政策又開始轉彎,提倡起生育中,可以看出因為少子化 而造成人口結構已趨向老化,其中又發現人口的缺口已慢慢由新移民 來填補,可由新移民照輔的相關政策提倡可以看出新移民人口數量的 激增。

第二節 人口政策相關文獻

本研究為探討人口老化衍生相關問題,是以筆者從人口相關之理 論及其有關的文獻中進行研究,藉以推論出本研究的中心理論,並就 人口老化相關文獻研究,分析其所支撐本研究論點重點,了解人口老 化產生的原因,俾以組織後續之研究架構。

壹、理論部分 一、人口老化理論

依照年齡的區分,全世界多數國家的界定標準以 65 歲以上的人 口定為老年人口,而在聯合國的定義上,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 口的比例達百分之七時,稱為「老齡化社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高 齡化社會。

二、成功老化

一個人若能在沒有疾病和身心障礙的情況下,又能保持心理和社 會的健康,以積極的人生態度,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才能算是具有成 功老化的正確觀念(陳燕禎,2011:72)。

三、需要層級理論

馬斯婁的需要層級理論,人類需要最基層的生理安全滿足之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才會有再進一階層的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榮感、自我實現,

在他年老時,其至加上了靈性需求,在漸進式的需要層級裏,年老的 人也同樣的有相同的需求,老人在無經濟生產力的情形下,最基本的 生理安全需求是最需要的,不少獨居老人,因無法自理,皆因飢寒交 迫而有了生命危機,當生命沒有了威脅,才會有進一層的安全需求,

一層一層的,在金字塔的頂端還有自我實現以及靈性的需求,這些需 求同時也是老年人所要問臨的問題。

本研究以人口老化理論為出發點,以馬斯婁的需要層級理論為研 究基礎進行,而於需要層級理論的金字塔頂端再佐以成功老化理論進 行研究。

貳、相關文獻研究

Peter(1999)認為,全球老年潮的危機,就像冰山一樣,在水平 面上方可以看得到的,是老年人口快速的成長以及年輕人口的遞減,

但在水平面以下,更多的是因為人口結構的轉變所帶來的經濟及社會 危機等問題,政府若能即早做好準備,將可掌握獲利先機。否則,所 付出的代價將致一個大國解體。他認為,老年潮的來臨,包括北美、

西歐、日本、還有澳洲等已開發國家,不外乎醫學的進步,提高了平 均壽命;另外在美國以及其他國家中,嬰兒潮這一代龐大的人口,都 已漸漸的進入中年;再則,因為出生率的降低,年輕人口進入勞動市 場的人,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接受津貼,這三種原因造成 相當深遠的後果。

Peter 也指出老年潮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有健康照護的問題、退休 後的生活風格的新主流市場、個人交通方面、以及飲食等改變經濟結 構的社會結構現象,他鼓勵更長的工作年齡,認為延後退休可以紓解 老化的財政負擔,因為晚一年退休表示可以少一年的津貼支出,而多 一年的薪津貢獻,一舉二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Ryff(1989)將健康心理學、高層次的心理功能、心理衛生以及個 人成長臨床理論,結合人生發展理論,發展出一個整體心理幸福滿足 感的成功老化的模式,其中包括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環境 掌握及控制(environmental mastery)、個人化成長(personal

growth)、生活中的目標(purpose in life)、自律性(autonomy)以及 跟他人的正向關係(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 )等 6 個項目,

亦即「成功老化:一個綜合的模式(successful aging : a model of synthesis)」。

Fortuijn 等人(2006)根據奧地利、義大利、盧森堡、荷蘭、瑞 典、英國等 6 國家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發現 50 歲以上中老年人參與 各類型活動,有助於提升生活滿意度。

呂寶靜(2012)在針對活力老化社區服務模式建構的研究計畫 中,發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盟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分 別提出對活力老化的不同概念。WHO 在 2002 年將活力老化(active ageing )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 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認為影響個人及人口老化的,除了健康照護 外,還另有其他的因素。這樣的概念,基本上從老人的權利為出發點,

強調健康促進、社會參與及安全維護的重要性。要達成活力老化的目 標,除了要有支持性的環境,還要強化社會制度的勝任能力,所以國 家的角色十分重要,惟有透過其相關政策的制定及施行,才能增進老 人的生活品質。

而在歐盟方面,則融合 WHO 及 OECD 的觀點,認為活力老化則是 泛指所有可以用以延長壽命、增進健康、強化個人與社會資源的策 略,它的重點分別有:增進健康生活方式、延長工作年限、延後退休 時程、維持退休後的活躍生活。

有別於 WHO 及 OECD 的活力老化觀點,美國對於其日漸增多的老 年人口發展出側重在「健康老化」(healthy ageing)的目標,採生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歷程的觀點,認為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他一生的生活方式習習相關,

並在 1965 年所訂頒老人法後,數度修正關於社會服務的法條,主要 在促進社會服務輸送給老人,協助其居家和在社區中維持最大程度的 自立,促進衰弱老人的連續性照護。

而在瑞典,則以提昇老年就業參與及經濟安全保障、提供健康與 社會照護服務、推動健康促進(如戶外活動休閒、規律運動),以及社 會參與等三大核心,致力於友善老人的公共空間與交通環境的建構。

英國部分,雖未正式引用 WHO 所提活力老化三大原則,但在健康 促進方面,仍以社區為政策方案的基礎,降低區域間的資源落差,鼓 勵老人領導及參與社區健康事務決策,排除社區參與障礙,提高老年 就業、終身學習、志願服務及休閒活動參與,並且注重老年經濟、住 宅、人身安全的保障,強調安全維護是達成老年生活尊嚴、品質、獨 立自主及平等正義的基本重要因素。

日本則除了參考 WHO 所提的政策架構及友善城市營造指標外,並 為了突破高齡社會危機,在政策上,試圖建言將銀髮商機政策化,以 高齡化社會為標準設計出軟硬體相對應的社會環境設備及產品。並且 由於日本長期實施公共長照保險制度,在市區町村建構社區整合照護 體系,透過社區整合支援中心,提供各項服務,例如綜合諮詢、權利 保障、預防照護、照護支援等,冀高齡者維持健康活力,在熟悉社區 渡過晚年。

在台灣,根據行政院長江宜樺於 102 年 5 月 23 日在行政院會表 示,我國高齡人口比率逐年增加,預計至 107 年將進入「高齡社會」,

有關老人人力的再運用事宜,也請相關部會深入思考研議。

從施振典、莊淑瓊與秦秀蘭(2012)所譯「老人社會工作」一書中 綜合其書義,認為老年人是一多樣性的服務使用團體,其各自擁有不 同生命經歷,社會服務人員必須深入了解老化的生理基礎,必須將社 會工作的多元化知能加以整合,從管理主義轉而重視服務過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