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假說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可能影響公司發債融資的成本,視作資訊揭露加入研究中探討。而 Hale and Santos (2008)僅證明與銀行建立關係之後,會加速進入公開市場發行債券,但研究中並未 加入發行債券的成本。以財務理論而言,進行融資或投資會以機會成本作為主要 的考量因素,我們認為在有資金需求的前提下,成本的因素才是公司融資最重要 的考量因素。因此,本文除了延伸 Diamond (1991)所建立的商譽理論以及 Datta, Iskandar-Datta and Patel (1999)的交叉監督理論外,更納入 Rajan (1992)所提出的銀 行資訊獨占的問題,同時考量銀行關係利與弊的情況下,清楚地分析關於銀行往 來關係在公司首次公開債券市場發行中的重要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假說

1.2.1 研究目的

本論文將延伸之前相關的研究主題,我們試著去探討公司在公開市場首次發行 債券融資之前的其他融資選擇以及與銀行之間的往來關係是否影響公司使用債券 融資的成本,以商譽建立、交叉監督理論和資訊獨占來進行探討。我們利用公司 在首次進入公司債市場之前是否進行銀行借款來補捉建立商譽的動機,除此之外,

本文更進一步地透過在公司擁有銀行借貸往來關係的前提下,觀察債券承銷商與 其往來銀行是否相同來捕捉資訊獨占的程度。其目的在於了解公司釋放給債券承 銷商的資訊是否越多越好,這樣的情況下對發債成本的影響為何。本論文希望從 實證分析的角度,試圖區分出在商譽建立的情況下,銀行往來關係對公司而言是 具交叉監督的功能,還是銀行資訊獨占的威脅,在分析這兩種層面的影響下提出 合理的解釋與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1.2.2 研究假說

本篇論文主要係探討銀行關係對公司首次在公開市場發行債券的影響,其假說 建立在 Diamond (1991)的商譽建立理論以及 Datta, Iskandar-Datta and Patel (1999)交 叉監督理論和 Rajan (1992)的資訊獨占或套牢問題上。公司在初次進入公開市場發 行債券之前,曾向銀行借款融資或是發行過私人債券,對市場有訊息傳遞的效果,

能建立公司商譽。

另一方面,過去借款給公司的銀行或是曾替公司進行承銷私人債券的金融機構,

與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債券融資的承銷商是否相同,此種關係可能引導出交叉監督 或銀行獨占資訊的信號。公司是否在揭露更多資訊的情況下,能夠使承銷商更信 任公司而降低發債成本;或是在承銷商獨占資訊之下,會再一次的剝削公司,提 高發債成本。這兩種效果,我們將透過實證模型的建立來進行探討。

本文是以公司首次發行債券融資的機會成本為研究主題,針對兩種資訊效果為 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分析。其中,機會成本係指公司發行債券的相對成本,本文依 據 Datta, Iskandar-Datta and Patel (1999)、Elton, Gruber, Agrawal, and Mann (2001)、

Maxwell and Stephens (2003)和 Klock, Mansi, and Maxwell (2005)所衡量的債券成本,

利用公司每期支付的利息支出折現換算成債券的殖利率,再與發行當天相同的票 面利率及到期日的美國國庫券之殖利率相減,為發行該債券的支出與相對應的市 場無風險利率的溢價支出,即債券的信用價差(Credit Spread)。

本文的第一個假說是基於 Diamond (1991)商譽理論所發展出來的,認為公司在 首次發行債券之前曾向銀行進行貸款,能有效降低發債成本。由於公司向銀行借 款時,必須接受銀行的監督及整合,在未來進行債券融資,能降低公司發行債券 融資時的部分監督成本以及給予承銷商對公司體制的評估上,產生正面的反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使得成本降低。Datta, Iskandar-Datta and Patel (1999)和 Hale and Santos (2008)的實 證結果認為,公司在首次進入公司債市場之前,透過銀行往來能有效建立公司外 部商譽,降低成本以及加速其進入公司債市場的時間。

另外 Datta, Iskandar-Datta and Patel (1999)更進一步發現,當過去貸款給公司的 金融機構,與之後公司首次發行債券融資的承銷商為相同時,金融機構對該公司 應該有更多的資訊優勢,可以減少更多的監督成本,使得公司發行債券融資的成 本更為降低。此結果支持 Diamond (1991)的推論,呈現銀行與公司存在關係時,可 藉由降低發債成本影響公司外部融資成本,形成交叉監控的利益。但是,曾經有 文獻提出,公司在銀行監控體制下是同時存在利與弊的,因此在本文第二個假說 上,納入另一面向的考量來進行檢視。Rajan (1992)提出資訊獨占理論,認為銀行 握有公司較多的私有資訊下,具有訊息的獨占性,若公司的信用風險較高時,銀 行可利用往來關係索取更高的借款成本,提高公司信用價差。此結果在探討銀行 聯貸行為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Santos and Winton, 2008; Hale and Santos, 2009),認 為銀行在私有訊息較多時會對企業進行剝削。本論文在第二個假說上,除了考量 交叉監督的成本降低的優點外,同時納入銀行獨占資訊的套牢成本的對立性觀點,

探討公司在首次進入公開市場發行債券時銀行關係往來對企業的影響。

我們將上述的假說做整理,提出以下兩個本研究希望探討的問題::

1. 公司曾經與金融機構貸款或發行私人債券是否影響之後首次於公開市場 發行債券的信用價差?

2. 公司有銀行往來關係,即初次發債的承銷商與過去往來銀行相同時,是 否影響公司首次在公開市場發行債券的信用價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根據上述兩項假說的建立,我們預期公司在進入公開市場發行債券之前曾透過 銀行借貸,可建立商譽的外部訊號,能有效降低發行債券時的融資成本。然而在 關係建立的基礎之下,若承銷商與過去往來銀行為相同機構時,應該能在發行債 券時更為降低監督成本與發行所需之相關成本,我們預期兩種影響因子應該能降 低公司發行債券融資的成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相關文件